技术进步、南北贸易与工资失衡_产业内贸易论文

技能型技术进步、南北贸易与工资不平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平衡论文,技术进步论文,工资论文,技能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JEL Classification:F160,J300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低技能工人的相对需求大幅度下降,人们往往将低技能工人相对需求下降的原因归结为工资不平衡程度的加剧,但对工资不均衡现象形成原因的研究则显得相当复杂。Katz和Murphy(1992)、Katz和Autor(1999)等描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技能型工人与非技能型工人相对工资迅速上升的现象。Freeman和Katz(1994)、Katz和Autor(1999)等指出,这一现象在其他工业化国家也存在。Feenstra和Hanson(1997)、Hanson和Harrison(1999)等还强调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着类似现象。学术界围绕着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着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是由技能型技术进步引起的(Lawrence and Slaughter,1993; Lawrence,1996; Krugman,2000);有的认为是由国际贸易引起的(Wood,1998; Santis,2002; Beaulieu et al.,2004)。① 可见,在理论上解释工资不平衡现象并非一件容易的工作。

对于贸易开放对相对工资不均衡的影响问题,那些将相对要素价格变化与贸易联系起来的研究不能在SS定理中得到应用(Deardoff and Hakura,1994)。Dinopoulos和Segerstrom(1999)强调,贸易开放不仅能解释工资不平衡现象,而且还能解释产业内的技术进步。Dinopoulos和Segerstrom(1999)模型在解释贸易对相对工资的影响时可以独立于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从而使SS定理不能解释的现象有了理论依据。新贸易理论对于贸易开放对相对工资不均衡的影响没有做深入分析,只是简单认为产业内贸易对收入分配有很小的影响。但一些实证研究发现贸易对于工资不均衡的产生有较大影响(Bernard and Jensen,1997; Manasse and Turrini,2001)。Feenstra和Hanson(2003)回顾了强调中间产品贸易是导致工资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的文献。在这些研究文献中,中间产品贸易不仅影响着进口竞争产业的劳动需求,而且影响着中间产品使用部门的劳动需求,中间产品贸易对相对工资的影响比最终产品贸易要大得多,甚至中间产品贸易对相对工资的影响与技能型技术进步的作用一样。Feenstra和Hanson(2003)特别强调中间产品贸易能成为解释工资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中间产品生产既是熟练劳动密集型的,又是一种过程贸易。

经验研究大都认为国际贸易对工资不均衡的影响很小,但这些经验研究中所强调的贸易都是最终产品贸易和产业间贸易。Aghion和Williamson(1999)指出,产业内贸易和中间产品贸易对工资不均衡的影响是明显的。从Berman et al.(1994)的研究中也能发现,对产业内贸易的忽视是贸易对工资不均衡解释力度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非熟练劳动向熟练劳动转移主要是在产业内实现的。Machin(1995)证实了Berman et al.(1994)的结论,发现英国1979—1990年间熟练劳动需求上升中的80%都是源于产业内部转移。已有经验分析还忽略了贸易自由化对原材料价格下降以及原材料种类数增加的影响。Owens和Wood(1997)指出,自由贸易是导致原材料价格下降的重要原因,通过该渠道,自由贸易可以成为解释非熟练劳动向熟练劳动转换的一个原因。

技能型技术进步无疑是引起非熟练劳动需求下降、熟练劳动需求上升的重要原因。Aghion和Howitt(1998)阐述了技能型技术进步使得非熟练劳动向熟练劳动转变以及工资不均衡加深的机制。但问题是,国际贸易与技能型技术进步在解释工资不均衡现象时是替代的关系还是互补的关系呢?Aghion和Howitt(1998)强调,当技术进步具有技能偏向特征时,研发部门相对于制造业部门更具技能密集型特征,国际贸易与技能型技术进步是相容的。但该分析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国际贸易和技能型技术进步在解释工资不均衡程度增加时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框架的建立,需要将中间产品贸易与研发部门结合起来。

从现有文献来看,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相对工资差异扩大的原因主要源于技能型技术进步或国际贸易,但分析中主要是在不同的框架下进行的。我们试图将技能型技术进步与产业内贸易置于一个理论框架中对工资不平衡现象进行解释。下面的分析是这样安排的:第二部分是基本模型,将体现为产品种类数增加和产品质量阶梯提升的技能型技术进步与产业内贸易结合起来分析工资不平衡的原因;第三部分在南北贸易框架下刻画技术创新与技术模仿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资差异;第四部分阐述产业内(中间产品)贸易、研发部门和工资不平衡之间的作用机制;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二、基本模型

在基本模型中,我们从技能型技术进步体现在产品种类数增加和产品质量阶梯提升两个方面来阐述技能型技术进步与产业内贸易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相对工资的影响机制。基本模型借鉴了Acemoglu(1998,1999)、Gancia和Zilibotti(2005)模型,并在他们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引申和扩展。假设世界由北方和南方构成,北方代表发达国家,其熟练劳动(人力资本H)丰裕,南方代表发展中国家,其非熟练劳动(L)丰裕。产品周期遵循北方创新—南方模仿的模式。② 北方和南方的最终产品生产是以两种互补的中间产品作为投入要素的,其中一种中间产品Y[,H]是熟练劳动(技能)密集型的,另一种中间产品Y[,L]是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的。

对于中间产品的代表性厂商而言,技能型技术进步不仅体现在产品种类数增加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产品质量阶梯的提升方面。我们将Acemoglu(1999)、Gancia和Zilibotti(2005)模型结合起来在中间产品生产函数中同时考虑这两种情形。以Q[,L]、Q[,H]分别表示非熟练与熟练劳动密集型部门中所使用机器的平均质量指数。于是,具有不同生产技术的中间产品Y[,L]和Y[,H]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Y[,H]和Y[,L]的生产需要投入与之相对应的资本品x[,Hj]、x[,Lj]以及熟练劳动H和非熟练劳动L。在弹性相同(isoelastic demand)假设下存在着,

根据(3)、(4)式,对称性假设下的(1)和(2)式可改写为:

根据(5)、(6)式以及(p[,H]/p[,L])=μ((Y[,L]/Y[,H]))[1-ρ]则有:

由(5)、(6)式还可得到非熟练劳动工资w[,L]和熟练劳动工资w[,H],即:

根据(8)和(9)式,一国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的相对工资水平可描述为:

由于1≥ρ>0,1>α>0,根据(11)式存在着:

由(11)、(12)式,我们可以将影响一国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相对工资的因素概括为命题1。④

命题1:一国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的相对工资是熟练劳动相对供给量的减函数,是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平均质量的增函数,是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种类数的增函数。

命题1描述的是一国贸易没有开放的情形。国际贸易会通过影响熟练劳动(技能)密集型部门和非熟练劳动密集型部门中所使用机器的相对平均质量(Q[,H]/Q[,L])以及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种类数(n[,H]/n[,L])的变化对一国的相对工资产生影响。⑤

根据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中间产品的定价条件,在对称性假设下存在着:

将(13)式代入(10)式,从而可得:

在平衡增长路径上,w[,H]/w[,L]保持固定的值(η)不变,根据(14)式有:

(n[,H]/n[,L])=η(Q[,H]/Q[,L])[-1](15)

根据(7)式,在平衡增长路径上存在着:

将(15)式代入(16)式,于是有:

(17)式反映的是贸易没有开放的情形,与其相对应,在贸易开放的情形下存在着:

(18)式意味着,贸易开放时的熟练劳动密集型中间产品与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中间产品的相对价格取决于一国贸易开放后熟练劳动密集型部门中所使用机器的相对平均质量(Q[,H]/Q[,L])[T]以及自由贸易后整个世界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的相对比例

在(19)式中,0<v<1代表的是发达国家的情形,此时才有:

(20)式阐述了贸易开放前和贸易开放后北方熟练劳动密集型部门与非熟练劳动密集型部门中所使用机器相对平均质量之间的关系。⑥ 贸易开放对北方熟练劳动相对工资的影响可总结为命题2。

命题2:贸易开放使北方所实现的技能型技术进步体现于中间产品的质量阶梯提升方面,发达国家技能密集型部门与非熟练劳动密集型部门中所使用机器的相对平均质量提高,从而加剧了该国的工资不平衡程度。

南方国家通过贸易渠道的模仿和知识技术溢出也能实现技术进步,但这种技术进步的方向并不是如北方那样体现于产品质量阶梯提升方面。贸易开放还会通过产品种类数增加对一国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的相对工资变动产生影响。由(15)式有:

将(21)式代入(16)式可得:

将(22)式代入(17)式,于是在贸易开放的情形下存在着:

(26)式阐述了贸易开放前和贸易开放后南方熟练劳动密集型部门与非熟练劳动密集型部门相对产品种类数之间的关系。贸易开放对熟练劳动相对工资的影响可总结为命题3。

命题3:贸易开放使南方所实现的技能型技术进步体现于中间产品的种类数增加方面,发展中国家技能密集型部门与非熟练劳动密集型部门中间产品的相对种类数提高,从而拉大了该国的工资不平衡程度。

综合命题2和3,在南北贸易模式下,具有报酬递增性质的新产品创新源于北方,新产品的垄断租金使北方厂商倾向于从事垂直产品创新(体现于产品质量阶梯提升方面);南方通过模仿和知识溢出效应倾向于从事水平产品创新(体现于产品种类数增加方面)。产业内贸易的结果使得北方和南方都实现了技术进步,虽然技术进步的类型不一样,但根据命题1的结论,它们都拉大了南北方各自的工资不平衡程度。

三、北方创新、南方模仿与南北工资差异

我们进一步采用Dinopoulos和Segerstrom(2003)的南北贸易模型分析北方与南方之间的工资差异。创新产品从北方向南方转移,当南方成功模仿了北方产品后,北方就进行激进式创新(生产质量阶梯更高的产品),南方进行非激进式创新。⑦ 北方从事生产的产业为β[,N],模仿发生在β[,N]产业;南方从事生产的产业为β[,S],激进式创新发生在β[,S]产业。在南北贸易中,北方产业j产品的最高质量水平为q[,m](j),现行最高质量的产品在质量阶梯中已经过了m次提升,最新生产技术产品能够提供其前代产品λ倍的功能,即q[,m](j)=λq[,m-1](j)(λ>1),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为ε>1。

我们将Li(2001)模型中的激进式创新与非激进式创新纳入Dinopoulos和Segerstrom(2003)模型。假设北方创新部门和南方模仿部门都只使用人力资本要素。北方创新活动和南方模仿活动的边际成本分别为w[,N]、w[,S]。北方创新是针对南方厂商目前所生产的产品进行的,南方模仿是针对北方创新成功后所生产的新产品进行的;但这两种活动都是一项风险性活动,类似于Dinopoulos和Segerstrom(2003)的思路,假设创新活动和模仿活动成功的概率都服从Poisson分布,于是有:

在(27)和(28)式中,I、C分别为北方创新率和南方模仿率,H[,NR]、H[,SR]分别为北方和南方投入到创新活动和模仿活动中的人力资本数量,α[,N]、α[,S]分别为北方和南方R&D部门的生产率,Q[,N](t)、Q[,S](t)分别为t时期北方和南方产业的平均质量水平,这种质量水平越高,创新和模仿的难度就越大。

我们以v[,N]、v[,S]分别表示北方创新活动与南方模仿活动的预期收益,π[,N]、π[,S]分别表示北方和南方厂商的利润水平,根据Dinopoulos和Segerstrom(2003)模型,稳态下北方与南方R&D部门的非套利条件意味着:

北方创新活动的预期成本为w[,N]H[,NR]dt,南方模仿活动的预期成本为w[,S]H[,SR]dt,于是北方和南方研发活动的自由进入条件分别为:

在南北贸易中,北方是世界产品质量的领先者,南方是世界产品质量的模仿者。根据Li(2001)、Dinopoulos和Segerstrom(2003)模型,北方和南方产品质量阶梯演进路径可描述为:

在平衡增长路径上,Q[,N](t)、Q[,S](t)都以不变的速度增长,由(33)和(34)式有:

根据(29)和(31)式,存在着:

根据(30)和(32)式,存在着:

由(31)、(32)式以及(37)和(38)式可以发现,北方和南方代表性产业的产品相对质量(Q[,N](t)/Q[,S](t))与北方和南方人力资本相对工资(w[,N]/w[,S])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因为产品质量阶梯的提升取决于研发投入,而研发投入要取决于人力资本成本。

由(35)—(38)式可得:

(39)式描述了创新率和模仿率对南北人力资本相对工资的影响。在南北产品周期中,I和C相互作用,因而这种影响是个动态过程。南方模仿率总是随着北方创新率的上升而提高。北方的研发难度会随着南方模仿的成功而增加。虽然短期内北方研发难度增加会使得北方的创新率下降,但因北方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丰裕的国家,在长期内,研发难度增加会刺激创新率提高。我们假设C=θI(1>θ>0),将其代入(39)式可得:

根据(40)式,南北相对工资差异与创新和模仿行为的关系可总结为命题4。

命题4:在南北产品周期中,从长期看,由于北方创新与南方模仿相互促进,创新率和模仿率的提高使得北方与南方之间的人力资本工资差距缩小。

四、产业内贸易、研发部门与工资不均衡

为了探讨技能型技术进步与产业内贸易对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相对工资的影响机制,我们需要将产业内贸易与研发部门结合起来分析工资不均衡现象,因为中间产品部门具有技能偏向性特征。南方研发部门的任务是模仿,模仿使得其差异产品的种类数增加。模仿成功的差异产品定价为单位生产成本的若干倍,即p[,x]=c[,x](w[,L],w[,H])/δ(1>δ>0),这一定价条件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形成的;当存在贸易壁垒时,p[,x]=c[,x](w[,L],w[,H])(1+τ)/δ,其中τ(1>τ>0)为贸易壁垒引起的贸易成本增加的比例。根据Grossman和Helpman(1991),我们可将南方研发部门的自由进入条件写成:

其中,v为股东对某一时间段运营企业的利润流要求,令V=1/nv,W=w[,H]/w[,L],(41)式可改写为:⑧

Ww[,L]c[,x](1/W,1)=1/V(42)

根据Grossman和Helpman(1991)模型,我们将南方差异产品种类数增加函数表述为:

g=(/n)=H[,Sp]-δV(43)

其中,H[,Sp]为南方用于差异产品生产部门的熟练劳动数量。

将(42)式代入(43)式,从而有:

与南方研发部门不同,北方研发部门进行激进式创新(提升产品质量阶梯)。按Grossman和Helpman(1991)模型,当总支出标准化为1时,非套利条件要求最新技术产品的代表性厂商的长期利润率等于稳态下的利息率(ρ)与资本预期损失率(γ)之和,即:

(45)式也可表达为:

在存在贸易壁垒的情形下,创新成本c′[,γ](w[,L],w[,H])=c[,γ](w[,L],w[,H])(1+τ),此时的非套利条件就会随着发生变化。

无论是差异产品种类数的增加,还是差异产品质量阶梯的提升,其都是技能型技术进步的体现。我们可同时将(44)和(46)式表达成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相对工资和技能型技术进步的函数,在图1中分别以AA和BB曲线表示,它们描述的都是自由贸易时的情形。在存在贸易壁垒时,与(44)和(46)式相对应的曲线分别是A′A′和B′B′。自由贸易(贸易壁垒消除)使得A′A′曲线和B′B′曲线同时向右移至AA曲线和BB曲线。

通过图1中曲线的移动,我们能够发现自由贸易对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相对工资和技能型技术进步的影响,这种影响可总结为命题5,它与命题2和3相互呼应。

命题5:自由贸易(产业内)在拉大相对工资差距的同时促进了技能型技术进步。

五、结论

在开放经济下一国的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相对工资的变化需要在贸易特别是中间产品贸易和技能型技术进步并存的情形下寻找根源,本文将技能型技术进步与产业内贸易结合起来对工资不平衡现象进行了解释。一国的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相对工资随着熟练劳动相对供给量的增加而下降,随着熟练劳动密集型中间产品平均质量的相对提高而上升,随着熟练劳动密集型中间产品种类数的相对增加而上升。当技能型技术进步体现于中间产品的质量阶梯提升方面时,自由贸易(产业内)使得发达国家技能密集型部门中所使用机器的平均质量相对提高,从而拉大了该国的工资不平衡程度。当技能型技术进步体现于中间产品的种类数增加方面时,自由贸易(产业内)使得发展中国家技能密集型部门所生产的中间产品种类数相对增加,从而拉大了该国的工资不平衡程度。在南北产品周期中,北方创新与南方模仿相互促进,创新率和模仿率的提高使得北方与南方之间的人力资本工资差距缩小。北方创新和南方模仿都离不开研发活动,南方模仿使得南方差异产品的种类数增加,北方创新使得北方产品的质量阶梯提升。南北贸易在使北方和南方各自实现(不同类型的)技能型技术进步的同时拉大了它们各自的工资不平衡程度。

注释:

①Burtless(1995)、Slaughter(1998)、Santis(2002)、Beaulieu et al.(2003)都对技术升水(skill premium)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综述。

②北方的研发部门从事新产品的创新,南方的研发部门从事对北方新产品的模仿。

③我们遵循Acemoglu(1998,1999,2002)模型中对技能型技术进步的解释,将ρ设定为大于零。

④命题1中的结论与Acemoglu(1998,1999)、Gancia和Zilibotti(2005)模型有相似之处。本文在他们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引申,将中间产品的质量阶梯提升和种类数增加同时加以考察。

⑤我们借鉴Acemoglu(1999)分析美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时美国技能型技术进步时的思路,分析(南北)贸易开放前和贸易开放后发达国家熟练劳动密集型部门与非熟练劳动密集型部门中中间产品质量阶梯的变化,以及发展中国家熟练劳动密集型部门与非熟练劳动密集型部门中中间产品种类数的变化。

⑥Acemoglu(1999)根据美国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情形对此也做了分析并强调,强的创新激励导致北方更强的技能型技术进步。

⑦南方的非激进式创新指的是对模仿成功的产品进行质量改进,这种改进的表现形式就是产品种类数的增加。

⑧我们假设差异产品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的成本函数都是线性齐次的。

标签:;  ;  ;  ;  ;  ;  

技术进步、南北贸易与工资失衡_产业内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