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成功范例--东盟国家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分析_外向型经济论文

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成功范例--东盟国家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分析_外向型经济论文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功范例——东盟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外向型经济论文,探析论文,范例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东盟国家是较早走上外向型经济发展

之路的。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后,东盟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

快,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目前,新加坡已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

家,是世界瞩目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正在向发达国家的行列迈进。

产油国文莱的人均国民收入已居世界前列。其它东盟国家也达到了“中

等收入国家”或“半工业化国家”水平,其中马来西亚和泰国有望升格

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无疑,是东盟国家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是成功的。那

么,东盟国家究竟是如何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呢?笔者拟在本文中作一番

一、东盟国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东盟各国中,除泰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外,其它都沦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在殖民统治之下,东南亚国家的

经济畸形发展,新加坡只发展转口贸易,文莱只发展石油业,其他国家

则只发展几种热带农作物生产或矿业开采,这种典型的单一殖民地经济

结构,使东盟各国经济非常落后,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二次大战后,东盟各国陆续赢得了政治独立。在成为独立、主权国

家后,东盟各国政府都急于要改变单一、畸形的殖民地经济结构,他们

都希望通过大力发展工业来实现这一目的。50、60年代,东盟各国都实

行了进口替代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这种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重点发

展消费品工业,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从而摆脱对进口工业消费品的

依赖。为保护本国工业的成长,各国对外国工业消费品的进口实行了一

定程度的关税和非关税限制。不过,东盟国家在实行这种内向型经济发

展战略时,也并没有把本国经济变成一种封闭型经济,而是仍然与国际

市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积极发展同美国、日本、西欧等西方发达国家

的经济关系,向这些国家大量出口农矿产品,争取换回尽可能多的外汇

,用以从发达国家进口机器设备,以装备本国工业。通过实行进口替代

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东盟各国的工业制造业得到蓬勃发展,改变了单

一的经济结构。到60年代末,东盟国家的国产工业消费品与占领了国内

市场的大部分。

但是,实行进口替代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局限性很快显露出来。

首先,由于东盟国家的工业制造业是面向国内市场生产的,而各国的国

内市场又相对比较狭小,市场容量有限,这就使它们的工业制造业的进

一步发展受到限制,其次,由于东盟国家的消费品工业是在政府的保护

下发展的,缺乏外来竞争的压力,加上国内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品牌

等要求不高,使得各国工业企业没有改进管理和提高技术水平的迫切要

求,致使东盟各国工业产品质量低劣,企业效率低下,再次,实行这种

经济发展战略,投资主要靠国内自我积累,而当时东盟各国的国民收入

水平普遍都比较低,储蓄额较少,因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也就有限

,这就使东盟国家的工业生产规模难以迅速扩大。此外,东盟国家发展

的内向型消费工业需要进口大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中间产品,这得

耗费大笔外汇,仅靠出口传统的农矿产品赚取外汇难以长期支撑。显然

,继续实行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将不利于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于是,

东盟各国审时度势,纷纷转而实行出口导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把经

济活动的重心从以开发国内市场为主转变为以开拓国际市场为主,集中

力量扩大出口,以此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

从外部环境看,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

上,市场容量急剧扩大,各国的市场开放度增强,世界贸易高速发展,

其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同时,跨国公司在迅速崛起之

后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实施全球性的经营方针,使国际分工体系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这样,使东盟国家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能够在一个比较

好的国际环境下实施。

二、东盟国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特点

东盟国家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根据国际市场需要,围绕自身比较优势, 进行外向型经济的产

业结构配置。东盟国家利用自身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

的优势,根据国际市场需要结构的变动来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以扩大出

口。以泰国为例,泰国传统上是一个稻米生产和出口国,国内原来几乎

不种植木薯和玉米。但到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市场,特别是西欧市场

对饲料的需求急剧扩大,这大大刺激了泰国饲料业的发展,使得用作饲

料的木薯和玉米的产量大幅度增加,成为泰国的拳头出口创汇农产品。

此外,马来西亚的油棕和可可,印尼的木薯、咖啡、油棕,菲律宾的甘

蔗等农作物都是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而大面积种植并大量出口的。与此

同时,60、7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

中国家让出了一部分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工业制成品市场,特别是劳动密

集型工业制成品市场。于是,东盟国家抓住机遇,在过去为进口替代而

建立的消费品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制造

业部门,如纺织、服装、鞋类、玩具、食品罐头、木制家俱、电器组装

等,产品主要销往工业发达国家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另外,在国际

市场需求的刺激下,蕴藏着丰富、天然气资源的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

急剧扩大了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加工和出口。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

施条件比较好的新加坡建立和发展他石油化工、修船造船等重化产业,

其成品油、化纤产品、船舶等主要出口亚太地区。80年代以后,国际市

场对机械、电子产品的需求增大,于是东盟国家又利用自身良好的投资

环境,大力吸引外国公司来投资发展这些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如新

加坡的电脑磁盘已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马来西亚已成为仅次于

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半导体生产和出口国,泰国的汽车装配业也发

展迅速。总之,东盟国家就是这样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围绕自身的优势

来配置外向型产业的。

2、建立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发展外向型经济, 需要

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作依托。事实证明,东盟国家建立的经济体制

是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东盟各国家经济体制的特点是把市场机制与

政府的干预和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

的同时,政府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宏观管理手段,对社会经济活动

进行适度的介入和积极的干预。这种经济体制的独到之处在于,即没有

过分地排挤市场的作用而导致体制的僵化,也没有放弃政府的控制而引

起经济的混乱,而是将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有效的市场竞争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种“软硬”适度,富于弹性的体制。在60、70年代,东盟各

国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比较大,都尽力为市场的发育和形成以及产业

的成长提供政策导向,并直接创办了一些国营企业。80年代以后,随着

企业的成熟和市场机制的形成,东盟各国政府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逐

渐从微观干预和具体的市场行为中撤离出来,侧重于宏观经济调控和产

业政策服务,东盟国家的这种经济体制,既刺激了私营经济的发展,又

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这有利于东盟国家有效地参与国际分

工,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3、实行一系列促进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政策措施。 东盟

各国实行的促进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关税措

施。降低出口商品的关税税率,这是东盟国家普遍采取的措施,并规定

有的商品可以免税出口。对进口商品,长期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新加坡

除对烟、酒等少数商品征收进口关税以外,对其它多数商品免征进口关

税;其他东盟国家对机器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这类商品的进口征收的

关税税率比较低,对工业制成品征收的关税税率较高,对奢侈品,更是

征收高关税。80年代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这四个东盟国

家也纷纷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采取了取消进口垄断,降低出口关税等

措施。(2)外汇政策。70年代后, 东盟国家中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及

文莱实行的是有一定限额的浮动汇率制,泰国、菲律宾和印尼则实行不

同程度地爬行钉住汇率制,这两种汇率制都是比较灵活的。东盟各国纷

纷纠正高估本币的外汇汇率,转而实行低估本币的外汇汇率,这有利于

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3)投资政策。70年代后, 东

盟各国把投资的重点转到出口工业的发展上,并颁布《投资法》鼓励国

内外企业投资于出口工业。这是投资政策影响对外贸易的典型做法。(

4)创办出口加工区。东盟各国为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加速出口工业的

发展,改变主要依靠农矿产品出口的商业构成,纷纷创办出口加工区。

首先建立出口加工区的东盟国家是新加坡,它的裕廊工业区自1968年起

,改为以出口为宗旨,成为东南亚第一个出口加工区。随后,其他东盟

国家纷纷仿效。目前,在东盟国家共有20多个出口加工区。东盟各国对

出口加工区实行以下一些政策措施:首先,在税收上都采取了优惠措施

。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免税进口,不受限额限制,但仅限加工区内使用,

产品出口免缴出口税和销售税。为了增加内联效应,从本地采购的原材

料和中间产品可以得到价格补贴。在所得税方面,一般提供二至八年的

减免优惠。其次,简化申请手续,放宽有关规定。外商投资申请一般由

一个政府部门经办,尽量缩短审批时间。再次,提供较好的基础设施服

务,水电收费一般给予补贴,房地产租金也比较低。最后,在产业结构

上,普遍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近年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开始增多。东盟各国通过创办出口加工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使工

业制成品出口迅速增长,改善了出口商品结构,增加了外汇收入。

通过实行上述政策措施,东盟国家的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 到

1992年,东盟各国的年进出口贸易额合计达到3810亿美元,已在世界贸

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东盟国家制造业的兴旺,

由于面向国际市场,促进了国内生产力的提高,也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

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4、大量吸收外国投资。东盟国家坚持实行吸引外资的政策,80 年

代后期到90年代初,外资大量涌入东盟各国,出现了一次外商投资高潮

。在东盟国家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中,过去有相当部分属资源开发型投

资,这种类型的投资使得东盟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开发,推动了初

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80年代中期以后,大量外资竟相拥入面向出口的

制造业部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企业纷纷把生产据点转移到东盟

国家,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以降低生产成本,并利用除新加坡

以外的其他东盟国家继续享受美国的普惠制待遇的优惠,将产品出口到

美国、欧洲或返销到本国和本地区市场。外商的这种投资转向,极大地

改变了东盟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

,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均已超过

50%。外商投资所带来的制成品出口的迅猛扩大,已成为近几年来东盟

国家经济复苏和繁荣的主要动力。此外,东盟国家重视引入西方国家的

跨国公司,利用其固有的国际销售网络,为东盟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

开了方便之门。同时,由于外国投资一般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设备、生

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高了东盟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使

出口工业制成品的竞争力得到加强。

5、开展区域经济合作。1977年2月,东盟签署了“特惠贸易协定”

,同意对71种商品提供优惠待遇。以后,享受特惠贸易的商品逐渐增多

,达到了近2万项,大大促进了区域内贸易的增长。东盟于1981 年成立

了“东盟金融公司”,在新加坡注册,它的资本总额目前已有10多亿新

元,成为东盟共有的财力雄厚的储备资金总库,既为经济合作提供资金

,也给一些陷入困境的东盟国家企业提供财力帮助。工业建设方面的合

作是东盟区域内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东盟国家之间进行了工业工

程项目的合作,实施了东盟工业互补计划和东盟工业合资计划。为了促

进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东盟国家领导人于1992年1 月在新加坡

举行东盟第四次首脑会议,签署了《新加坡宣言》和《东盟加强经济合

作框架协议》等文件,决定在2008年之前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第

一步,在最初的5至8年内,把关税在20%以上的工业品的税率,都降至

20%。到自由贸易区建成时,成员国之间的关税都减至0—5%。此外,

东盟国家近年来还积极开展“成长三角”之类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东盟

国家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了资本、技术、劳动力和产品在一个

较大的范围跨国自由流动,从而有利于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以上从产业配置、经济体制、外贸政策、吸引外资、区域合作五个

方面分析了东盟国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东盟

各国从加快经济增长的需要出发,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确立了外向

型经济发展战略,并以相应的政策手段作保证和经济体制作依托,使外

向型经济得以顺利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科院综合经济所)*

标签:;  ;  ;  ;  ;  ;  

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成功范例--东盟国家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分析_外向型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