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诊断与治疗论文_王春梅

浅析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诊断与治疗论文_王春梅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157011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肾小管性酸中毒(RTA)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将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经确诊为肾小管性酸中毒的24例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症状消失,血生化恢复正常23例,住院时间10一38天,继发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结论:RTA临床表现多样,临床医生要提高对RTA的认识,找到具体的原发病,正确治疗。

【关键词】肾小管性酸中毒;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81.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073-01

肾小管性酸中毒是由于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是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尿常呈碱性,酸性代谢产物如磷酸盐、硫酸盐等不能自肾脏充分排泄,肾小管合成氨能力减退,肾脏排出氢而保留钠、钾及碳酸氢离子。RTA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诊治可以避免生长发育迟缓、骨质疏松甚至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所以有效的诊断方法并进行及早治疗是使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RTA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确诊为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24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25-56岁,平均(33.5±3.7)岁。病程2个月一17年。患者表现为乏力、全身酸痛、腰背疼痛、失眠、性情变化13例,头痛、口干、眼干、多尿、夜尿等表现5例,下肢浮肿、蛋白尿、血尿各2例,原发性16例,继发性8例,其中患者尿量最少有180Oml/24h,最多达8000ml/24h。本研究已征得所有患者的同意,并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进行。

1.2方法

补碱治疗是纠正酸中毒最常用的方法。常用碱性药物有碳酸氢钠或复方柠檬酸溶液(含柠檬酸140g,柠檬酸钠98g,加水至1000ml)等,能有效地纠正肾小管性酸中毒。具体用法是,碳酸氢钠:远端型肾小管酸中毒,每日口服0.5一1.5mmol/kg;而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由于酸中毒程度严重,补碱剂量需加大,每日须口服15mmol/Kg以上;生长发育期的小儿因需碱量较大,每日可口服2.5一7mmol/Kg,病情严重者需静脉滴注;复方拘橡酸溶液:每日应补50-100ml,分3次口服。低钾血症I、Ⅱ、Ⅲ型肾小管性酸中毒可出现低钾血症,此时应及时补钾,常用药是10%柠檬酸钾溶液,每次10ml,分3次口服。高钾血症限制钾盐的摄人,钾盐的摄人量应限制在30mmol/d以下。多尿用氢氯噻嗪可减少尿量,并可降低尿钙及 排量。感染用敏感抗生素控制。伴有糖尿、氨基酸尿或蛋白尿者,宜适当增加营养,补充有关物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2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症状全部消失,血生化恢复正常23例,住院时间10一38天,平均(18.3±3.5)d。继发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

3讨论

3.1简介肾小管性酸中毒

肾小管性酸中毒(RTA)是因远端肾小管分泌氢离子和(或)近端碳酸氢盐重吸收障碍而导致慢性代谢性酸中毒,常伴低钾、钙磷代谢紊乱。RTA按肾小管功能障碍部位分4型。I型为远端肾小管分泌H-排NH4+障碍,Ⅱ型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HCO3-障碍,Ш型为二者兼有混合型,IV型为高钾型RTA。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按临床表现分为软骨病型、低钾型,兼有前两者混合型及肾钙化型[1]。本病是由于肾小管分泌H-排NH4+和重吸收HCO3-障碍造成尿液酸化异常,进而引起超慢性酸中毒以及水盐调节紊乱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是与低钾血症和酸中毒本身有关的症状以及与泌尿系结石有关的症状。RTA是一种多数继发于自身免疫系统性疾病的全身系统性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容易被忽视,往往当患者出现并发或继发疾病时才被重视。因此,对临床顽固性难以纠正的酸中毒要高度警惕,要重视RTA的临床治疗,如误治则会加重肾脏的损害。

3.2 RTA的诊断和治疗

肾小管性酸中毒临床表现复杂,且拥有较多类型,所以诊断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应确定患者是否有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是RTA的特点之一,所有类型的RTA均表现有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对临床上怀疑有RTA的患者要注意血PH值,血氯水平及尿液PH值的变化,以便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检查患者尿PH值及血清钾的情况,进一步明确RTA的诊断并初步分型。若尿液的PH>5.5以上,则基本上可以诊断为RTA中毒;如同时伴有低血钾,则考虑I型RTA,如伴有高血钾者,则考虑IV型RTA;如尿液pH>5.5,血钾降低或基本正常的患者,可进行碳酸氢盐清除率测定,若清除率<5%,则可能为I型RTA,>15%则为Ⅱ型或混合型RTA;介于巧5%一15%的可能为Ⅲ型RTA[2]。确认出RTA的类型后就可以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方案了。补碱治疗是纠正RTA的重要措施之一。对I型,Ⅱ型,Ⅲ型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补碱的同时注意补充柠檬酸钾。补钾治疗时注意不宜使用氯化钾,补钾还应注意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以免进一步加重低血钠和低血钙。对于近端型RTA,单用较大量的碳酸氢钠治疗效果仍差,可通过限制氯化钠的摄入,(即每天氯化钠摄入量减至1-2g)。为给予氢氯噻嗪100mg/d等利尿药,以减少细胞外液容量,增加HCO3-的重吸收。与此同时加服碳酸氢钠,常能有效地提高血浆HCO3-的浓度。血浆HCO3-一般要求提高至18-20mmol/L为妥。此外对患有软骨病患者补钙时须注意,对有明显肾钙化患者不宜加用钙与维生素D,仅用柠檬酸钠合剂为好[3]。肾小管性酸中毒(RTA)是由肾小管功能不全引起机体酸中毒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酸性代谢产物如磷酸盐、硫酸盐等不能自肾脏充分排泄,肾小管合成氨能力减退,肾脏排出氢而保留钠、钾及碳酸氢离子的能力减退引起。原发RTA少见,常见病因为碳酸酐酶缺陷,一般有家族史。继发型RTA多见,自身免疫性疾病为其常见病因。自身免疫性肝病伴有RTA者呈细胞介质的过敏状态,由肝病导致的免疫反应通过交叉反应而损害肾小管。原发性RTA者,一般预后稍好,关键在于早期治疗;继发性RTA,早期诊治,祛除原发病因,长期坚持治疗则预后最好,中断治疗病情可再度加重。继发者预后取决于原发病,若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多预后欠佳。总结来说,肾小管性酸中毒(RTA)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征性,早期容易误诊或漏诊。因此医生应提高对RTA的认识以及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水平,确诊后找到正确的原发病,即RTA具体的分型,才能施以正确合理的治疗方法,进行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赵睿.肾小管性酸中毒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0):85-86.

[2]柯晓燕,王艳丽.肾小管性酸中毒148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4):1858-1859.

[3]吕大游,李永鸿,周世斌.21例肾小管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及X线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24(4):344-345.

论文作者:王春梅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浅析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诊断与治疗论文_王春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