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白艳霞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白艳霞

河北省永年县广府总校北街学校 白艳霞

摘要: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担负着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打基础的重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唤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 培养 创新能力

一、挖掘创新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做到源于教材,宽于教材。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中的乘数是两位 数的笔算乘法,例1为:“每盒彩色笔有24支,13盒共有多少支?”,教材中的计算方法是将13分解成3+10,分别列式计算3盒和10盒的支数,最后写成一个竖式。表面上看,这只是教会学生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深入挖掘可以看出这里面隐藏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因素。实质上,学生利用旧知识来计算24×13的方法很多,教学 时,可先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准备怎样 计算24×13,看谁 想的方 法多。这样 ,学生 应用旧知识 就可能 会想到:24×13=24× (5+8)=24×5+24×8,24×13=24×\u65288X3+10)=24×3+24×10,24×13=(4×6)×13=13×4×6,在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展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发现怎样用竖式计算乘法24×13。这样教学,就把教材背后隐藏的创新因素挖掘出来了,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是针对传统数学中封建问题提出的。

开放性问题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问题的开放、问题答案的开放和解题策略的开放。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1、问题的开放。给出不确定问题的题目,让学生补充好问题再练习。老师给出条件:一个圆形花坛外面围着一圈1米宽的水泥路,水泥外圈的周长是18.84米。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能会补上跟花坛有关的问题,如求花坛的半径、周长、面积,也可能会补上跟水泥路有关的问题,如水泥路的面积、内圈周长,也可能补上求水泥路与花坛的面积差。让学生根据条件多面考虑问题,培养了多角度探索研究的思维习惯。

2、问题答案的开放。主要是指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 , 学 完 比 的 基 本 性 质 后 , 可 以设 计 这 样 的 填 空 题 :4:6=( ):( )。这个题目的答案不唯一,各个答案之间存在着潜在的规律,比较灵活,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

3、解题策略的开放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体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思路。例如四个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解决问题可以采用以下不同的策略①化成分母相同,再比较大小;②化成分子相同,再比较大小;③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对于这些比较方法,教师不能在学生面前肯定哪一种最好,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想法,不要强求一律,应让学生能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发挥其潜能。因为有些解题方法看似简单,但他的思维难度往往比较大,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解法及学生的知识能力作出有弹性的评价。

三、加强思维训练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与他的思维能力是紧密相关的。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差,他的创新思维能力必然差。因为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加强思维训练。

不少教师认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这是一种误解。知识虽然是思维的材料,但它代替不了思维。学习知识虽然要运用思路,也要思考一些问题,但 这不是在学习思考。思维是有规律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高。

四、设计开拓式课堂教学1、讲授引动主题激活,全体发展。教师讲授以创造思维来激活学生,并引发为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2、学法发动坚持寓学法于教学过程中,为了保持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对学生表现进行适度的鼓励性评价,以此激励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运用中深化理解,在理解中掌握运用。

五、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指心理环境和教学情境。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对课堂教育参与积极性也会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放胆交流,敢于创新。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如教学10.9÷6.2(保留两位小数)时,教师不做任何暗示,先让学生尝试着做,一般学生按照常规的计算方法思考,要保留两位小数,必须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小数;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保二除三”的思维定势,除到小数点后第二位后,通过比较余数是否达到除数的一半来判断是“四舍”还是“五入”,而直接确定商约是1.76。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能不时迸发创新的火花。

3、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愿望。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x氏解法”;当某位同学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

通过激励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维系创新的热情。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不只是一种机械的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更是一种崭新教育观念的形成,乃至趋向成熟。只有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大胆改革,勇于实践,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论文作者:白艳霞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4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白艳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