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论文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论文

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

黄胜星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笛卡尔是近代理性思潮的开创者之一,他的第一哲学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认识论意义,对于人们如何正确认识事物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第一哲学沉思集》 是由六个沉思构成的,其中的每一个沉思都体现出了近乎机械般的逻辑,为了保证推理的严密性,他几乎设想了特定命题中出现的每一种情况。尽管他的体系以主观唯心主义作为支点,并且还掺杂着上帝这个实体作为认识论的保证。不过,其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性的光辉仍然包含着合理成分,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角度来解读,如矛盾分析法;联系观和辩证因果观等。当然,其中不合理成分也可以从辩证法角度加以批判。另外,也可以从唯物论的角度来对他的唯心主义的某些方面进行纠正,使其体系更加科学化。

关键词 :我思;心物二元;矛盾;联系观;因果

笛卡尔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体系以“我思”为支点,为近代理性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一直以来,对笛卡尔思想的解读多如牛毛,各个方面都不乏深刻的见解,但把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这本书本身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解读的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就更少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方面,即笛卡尔虽然是个很纯粹的唯心主义者,但是他的思想当中却富含着辩证法的要素。并且,如果从唯物论角度来把他的头足倒置的唯心主义体系扭转过来,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价值。本篇论文,笔者就是尝试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对笛卡尔的思想进行解读,希望能够给读者和研究者们带来些新的启发。

一 、笛卡尔第一哲学中的唯心主义立论

在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的第一个沉思《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中》提及:“直到现在,凡是我当作最真实、最可靠而接受过来的东西,我都是从感官得来的。不过,我有时觉得这些感官是骗人的;为了小心谨慎起见,对于一经骗过我们的东西就决不完全加以信任”。[1]第一个沉思是六个沉思起始的地方,在这个沉思里面,笛卡尔首先提到了要对一切东西进行怀疑,直到某种东西或者说是对某种东西的观念不能再被怀疑为止,并且这里面要有充分的理由来说明为什么会在思想上出现不再怀疑的情况。第一个沉思之所以能够被展开,这种怀疑一切的思路就成了基点。也正是这种彻底的怀疑,使得笛卡尔导出了其哲学认识论中一个偏颇的结果。笛卡尔认为,物理学、天文学、医学以及研究各种复合事物的其他一切科学都是可疑的、靠不住的;而算学、几何学,以及类似这样性质的其他科学,由于他们所对待的都不过是一些非常简单、非常一般的东西,不大考虑这些东西是否存在于自然界中,因而是确信无疑的。其实,这种认识跟后来的康德的看法非常接近。康德把人的知识分为感性的、知性的以及理性的,在感性的知识当中就包含着数学和几何学,感性的知识是确定无疑的。

但是,与笛卡尔不同的是,康德认为知性的知识也是可能的,只有理性层面的知识超出了我们的认识范围。当把存在于人的大脑当中的一些先验范畴应用于我们之外的自然界的时候,知性的知识便产生了,因此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学科也是确定无疑的,这些知识是人为自然立法的结果。通过对比笛卡尔与康德,这里面可以看出两者思维的不同,即笛卡尔对感知上的纯粹性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而康德则相对宽松一些。正如施璇在《笛卡尔的心物学说研究》一书中所提及的:“只要我们能够具有关于心灵的清楚分明的理解(知觉、观念),并且只要我们能够具有关于物体的清楚分明的理解(知觉、观念),那么我们一定就会发现这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东西”。[2]这就很好地解析了笛卡尔怀疑知性知识的原因。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来,怀疑知性知识其实是违反了唯物主义的,当然也是有失偏颇的。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家校联合,从根本上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同时,学校还要从青少年角度出发,制定脱离传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心理素质教育体系,以青少年年龄特征以及心理素质发展水平为标准,针对青少年平时的表现以及能力表现等,构建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然后在实际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行减压,减少学生的负面情绪,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我们知道,笛卡尔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他想要证明的一切问题都首先是从内心的假设出发的,这个假设不需要对客观物质世界有依赖,或者说,依赖性很少。现在的问题是,这里面的具有先验性特点的观念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如果我们自身就是一个实体,根据“我思故我在”,那么这些观念就是从我思中自然而然产生出来的了?那么,这些观念难道不可以是外在于我们的物体卓越地存在于我们心中的吗?对于这两个问题,想要做出回答其实并不容易。但是,我们可以试着遵循笛卡尔的思路进行推理,在笛卡尔看来,凡是我们能够认识得十分清晰明确的都是真实的,那么,在以上提出的两个问题当中,虽然不一定是全部的人,但可以确定的是,起码有一部分的人都会认为对第二个问题作出肯定的回答才是清晰明确的,起码笔者就倾向于我们之所以有时空的观念乃是我们接触了在我们自身之外的时空的结果,我们没有办法在没有时空的客观世界中设想时空,因此也必定不会有时空的观念。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说明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3]所以,如果说没有物质,所有意识都是精神这个实体自己产生出来的,这是不可理解的。但是,笛卡尔是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者,根据其逻辑,意识仅仅是从精神实体自身产生出来的观点似乎是合理的,因为这可以获得精神本身的纯粹性。

在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三个沉思《论上帝及其存在》一章中提到:“至于物体性的东西的观念由之而形成的其他一些性质,即广延、形状、地位、变动等,它们固然不是形式地存在于我心里,因为我不过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然而由于这仅仅是实体的某些样态,好像一些衣服一样,物体性的实体就在这些衣服下面给我们表现出来,而且我自己也是一个实体,因此它们似乎是能够卓越地包含在我心里”。[1]

二 、笛卡尔第一哲学中的矛盾分析法解读

3.2 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兰州石化认真落实从严管党治党的要求,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思想。公司党委坚持“抓书记、书记抓”,选拔能力强、作风硬的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带动党支部科学化、规范化运行。

以阅读积分来量化读者的某段时间的阅读量,并借助平台以软件的形式进行记录,可以读者的平均积分、某一阶段的平均积分的增量、最高积分等指标对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既简单易行又科学合理。另外,还可以增加阅读积分制执行力,并将阅读推广的活动以积分的形式来进行统计,如读者的借阅量、阅读量等,并且可以凭借阅读积分制有效的考评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

孙卫民在《笛卡尔:近代哲学之父》一书中写道:“上帝的存在给确定知识提供了一种保障,因为至善的、全能的上帝是不会欺骗我们的。在这个基础上笛卡尔推出所有我们能够清晰判断的命题都是正确的”。[4]只有把全能的上帝作为“我思”的保证,严谨的、近乎于热衷机械性证明的笛卡尔才能定下心来,并且在“我思”的基础上构建其思想体系。“笛卡尔必须证明存在一个上帝,并且这个上帝不会欺骗他。否则就有可能是一个恶魔将一切虚假的东西置入我之中,它的力量是如此强大,迫使我认为这些东西如此明晰而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5]这里面起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联系,可以说明联系的多样性特点。首先是作为实体的物体与作为实体的我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物体卓越地存在于我的心中得以实现的;其次是作为实体的我与作为全能全善的实体的上帝之间的联系,由于上帝的全能全善的特点,他就足以为我思提供确定无疑的支持;再次是作为实体的物体,作为物质性实体的我的身体以及作为纯粹精神性实体的我与作为全能全善的实体的上帝四者之间的联系,物体、我的身体以及我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联系的科学观念,笛卡尔的哲学体系也无法建立起来。

矛盾分析法的妙处在心物二元的观点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心灵(我)的存在是不可以被怀疑的,假使心灵(我)的存在都被怀疑了,那怀疑之所以是怀疑是怎么出现的呢?但物体的存在是可以怀疑的,因为我们对物体的认识是永无尽头的,哪怕不会受制于空间,也会受制于时间。所以,对于物体,我们是可以怀疑的。那么,心灵(我)是不可以被怀疑的,物体是可以被怀疑的,笛卡尔利用两者之间有疑和不疑的矛盾自然就推出了两者之间的不同。又比如,按照笛卡尔的看法,心物之间的不同还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推出。A:心灵是没有广延的;B:物体是有广延的;C:有广延的和没有广延的东西是不同的;结论:所以,心灵和物体是不同的实体。

三 、第一哲学中所体现出来的联系观

在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的第一个沉思《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一章中提到:“还有,和我有时断定别的人们甚至在他们以为知道得最准确的事情上弄错一样,也可能是上帝有意让我每次在二加三上,或者在数一个正方形的边上,或者在判断更容易的东西(如果人们可以想出来比这更容易的东西的话)上弄错”。[1]因为笛卡尔想要把心发展为一个独立于物质的实体,但他又必须为那种类似于算学、几何学的学科寻找到某种支持,所以他就必须找到合理的根据。如何找到这种根据呢?假设这里面的根据是灵魂,是灵魂本身的性质保证了我们对算学、几何学这些命题的证明是确定无疑的,但是灵魂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灵魂难道不会欺骗我们吗?灵魂是至善完满的吗?这还是没有触及根本。因此,以灵魂为以上这些命题的最后支撑仍是不可能的,那么,如若灵魂不是最后的支撑,那么就只能继续寻求更加根本性的东西了。至此,上帝出现了。因为上帝是至善完满的,所以,上帝不会把非存在性的东西当作存在性的东西呈现我们眼前。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观点看来,笛卡尔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并且又过于执着地追求某种精神上的思辨,才推出了“心物二元”的观点。如果笛卡尔的体系没有头足倒置,而是把物质放在第一位,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他的体系,那么,心与物分离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他也不用将上帝设置为其思想的支点了。

在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二个沉思《论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认识》一章中提到:“难道我就是那么非依靠身体和感官不可,没有它们就不行吗?可是我曾说服我自己相信世界上什么都没有,没有天,没有地,没有精神,也没有物体;难道我不是也曾说服我相信连我也不存在吗?绝对不;如果我曾说服我自己相信什么东西,或者仅仅是我想到过什么东西,那么毫无疑问我是存在的”。[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联系是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3]物体性的东西的观念由之而形成的其他一些性质,即广延、形状、地位、变动等,在笛卡尔看来,是物体本身的确定无疑的性质,无论物体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其广延、形状、地位、变动等性质是始终不会消失的,因而这些性质在我的观念当中就是确定无疑的。但我们仅仅可以认识到物体的这些性质,至于物体最终到底是什么那是不得而知的。这种不得而知,就确定了于整个物体而言只能是卓越地存在于我们心中的。这还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尽管是心物二元论者,在对心与物进行论述的时候,也是没有办法割裂两者的联系的。并且后来的松果体更进一步说明了心物二者的联系。联系也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在以下段落中看得更加清楚。

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对立面转化,这也是矛盾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笛卡尔最终还是展现出了向唯物主义靠近的趋向,他用一个松果体把人的灵魂和身体联系了起来,整合了两者。笛卡尔认为,松果体是一个小腺体,存在于我们的大脑里面,并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我们的灵魂就存在于这个松果体里面,并且对身体施加着一些作用。其实,这个描述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按照笛卡尔自己的观点,心物是二元的,灵魂是属于精神范畴的东西,并不存在广延,但是身体是物质范畴的东西,是有广延的。那么,灵魂怎么能够存在于有空间的松果体当中呢?这明显违背了笛卡尔“心物二元”的原则。但是,这就正好体现了笛卡尔向唯物主义靠近的努力,不管他自觉还是不自觉。他的松果体的设定正好使得“心物二元”向“心物一体”转化,灵魂向物质转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并且也正好说明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

四 、第一哲学中的辩证因果观

原因和结果是反映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3]“无中不能生有”,是笛卡尔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假设,设定了其思想体系中的因果关系。“无中不能生有”是正确的,但是,由于笛卡尔彻底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就使得他对“无中不能生有”这个观点的分析几乎全部是思辨的,因而其体系就有了很多猜测的成分,未免牵强。比如,宋婕在《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结构探析》一文中指出:“因为上帝已经给予我一种自然倾向,使我相信这些对象是由外部对象产生的,可是如果上帝又直接的、或通过某种不同于物质事物的外部创造物间接地把物质事物的观念送给我,并使我认为这些观念是来源于物质事物的,那么上帝就是一个骗子”。[6]这段话所表明的都是我思的结果,比如,物质事物的观念不能由我产生,这是当然的,如果我们根本都不曾见过,或者从根本意义上说,客观世界不存在某事物,那么自然就不会有该事物的观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问题,说的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3]笛卡尔在探寻存在的过程中就正好体现出了这种动力的作用,他怀疑自己的身体和感官,并且怀疑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的一切,包括天、地、精神以及物体,但是,在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怀疑之后,他发现有一个东西是自己肯定不能去怀疑的,那就是我自己,这个结论无疑是思维矛盾运动的结果。试想,如果我连我自己都怀疑了,那我的怀疑还是怀疑吗?那当然就不存在怀疑一说了。

笛卡尔只能承认人的物质观念来源于物质本身,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由上帝产生。在这里面,笛卡尔将什么是因什么是果界定的非常清晰。并且,笛卡尔的因果观往往是因果串。比如,我之所以有物质的观念,是外在于我的物质施加于我的结果。这个时候,我内心的物质观念就是果,外在于我的物质就是因,正是有了外在的物质这个因,才有了我内心中物质观念这个果。这是一层因果。如果我们足够细心的话,还会发现这里面又还有一层因果,这个时候原来作为因的外在物质,此时就变成了果。外在物质确实存在,但是,它们的存在是由于它们自身产生了自身吗?当然不是。它们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上帝存在的缘故。也即物质是果,上帝是产生这种果的原因。所以,同是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它们是因,在另外一种条件下它们就转化为果了。这种因果转化的模式就充分体现了辩证的因果观。

笛卡尔在推出其“心物二元”这个结论的过程中,无论他自觉与否,也体现了辩证的因果观。不过他在这里自己创设了一块跳板,并且他创设的这块跳板会让旁观者觉得有些牵强。因为,心物不同是我思的追问之果,但这个果不能作为两者是两个不同实体的原因。因此,打通这里的因果关系,促使果向因的转化,是由于笛卡尔在自身的体系中进行了设定的缘故,逻辑上的说服力是有待商榷的。因为心灵与物质两者不同并不能推出两者分离,不同与分离不是同一个概念,这是很容易分辨的。为了更好地体现笛卡尔对二元分离的热衷,我们看看如下句子,在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六个沉思中提到:“举例来说,在一条完全抻开的绳子甲、乙、丙,丁四个部分上,如果抻动末一部分丁,那么第一部分甲就动起来,它动的方式和抻动中间的乙部分或者丙部分而末一部分丁保持不动的情况一样”。[1]这是笛卡尔用来比拟人的神经系统的运作所举的例子。我们知道,在笛卡尔看来,如果一个事物的观念是十分清晰、明确的,并且在精神上没有办法进一步怀疑的,那么该事的就是真实的,反之,则是虚假的、不可靠的。在这里,神经系统的运作存在着无法认识清楚的情况,因而可以推出人的身体是不可靠的。

在我思中,我是确定无疑的,但是,我对于我的身体的认识却是有疑的,那么,有疑的东西自然不能与无疑的东西等同。并且心灵无广延,身体有广延,从这个角度看,两者也是不同的。但是,笛卡尔的观点是,这个结果似乎就可以证明二者是分离的,因为两者不同所以两者是分离的实体,这就陷入了过度论证的错误,而不符合逻辑的因果。可以认为,二者分离的观点也违反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值得商榷的。当然,这或许是笛卡尔的归纳和设定。根据我思不能明确地把握我的身体,根据我思的纯粹性特点,因此,身体就必然不属于我这个实体,而只能属于另外的实体。因此,从笛卡尔体系本身来看,作为我思的我与作为物质的我的身体就是两个不同的实体,这个结论的获得无疑是根基于因果逻辑之上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自以为与叶霭玲的关系是虚的,与白丽筠的关系才是实的,有着实质性内容。但是,就像性生活不能公之于众那样,我与白丽筠的关系也是放不上台面的。相反,我与叶霭玲的关系却有两家的父母亲属做见证,有着不容怀疑的社会属性。因而事实上,我与叶霭玲的关系才是实的,与白丽筠反倒是虚的。

五 、结语

《第一哲学沉思集》的很多观点都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解读。比如,笛卡尔的思想成果乃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上个人的思考才有了自己的体系,如果脱离前人的经验,那么他将一无所成,这就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关系。又如,他的体系乃是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那么其内容是对前人思想的扬弃、否定、发展,这就充分地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可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解读笛卡尔的哲学沉思集,是了解其深刻哲学思想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

[1]庞景仁译.第一哲学沉思集[M].商务印书局,2017.

[2]施璇.笛卡尔的心物学说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王锐生、薛文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孙卫民.笛卡尔:近代哲学之父[M].九州出版社,2013.

[5]蔡康怡.论笛卡尔循环[D].华东师范大学,2012.

[6]宋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结构探析[J].中山大学,1998.

Interpretation of Descartes 's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from Marxist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HUANG Sheng-xing

(School of Marxism,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

Abstract :Regarded as one of the ideological pioneers of modern?rationalism,Descartes's first philosophy has a very important scientific epistemological significance,which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role for peopl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ings.His work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is composed of six meditations,each of which envisages nearly mechanical logic in a particular proposition of almost every situation with reasoning rigor.Although his system is based on subjective idealism,it is also mixed with the entity of God as the guarantee of epistemology.However,the brilliance of rationality embodied in his thoughts still contains reasonable elements,which can be interpre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hilosophical principles,such as contradictory analysis method,the concept of connection and dialectical causality,etc.Of course,some unreasonable idea also can be critiqued by dialcetical opinion.It can also rectify some aspects of his ide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ism,so as to make his system more scientific.

Key words :I think; Binary value; Contradiction; connection view; causality

中图分类号 :B50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3571(2019)02-0030-05

收稿日期 :2019-01-10

作者简介 :黄胜星(1988- ),男,广东河源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哲学方向研究。

引文格式 :黄胜星.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2):30-34.

(责任编辑 吕新阳)

标签:;  ;  ;  ;  ;  ;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