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伦理思想之我见_文化论文

老子伦理思想之我见_文化论文

对老子伦理思想的一孔之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之见论文,老子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老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无为”,“无为”是“圣人”的道德行为准则、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这种人生道德论认为,“圣人”应该清静少欲,知足不争,保持“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件法宝。他的修养方法是“功遂身退”,“去甚、去大、去奢”。他的“不德”的反传统道德思想,带有革新性质,对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德”是“无为”的人生道德论的具体化。

关键词 伦理思想 无为 修养方法 不德 反传统

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人生道德的说教,也就是将哲学伦理化。翻开卷帙浩繁的历代典籍,所论所述,无不涉及道德问题。从古代“圣人”到近代学者,他们都把人生道德作为安身立命的头等大事。这种对道德的极度崇尚,使我国的伦理学说在2000多年前便初具体系。可见,我国伦理学说非常丰富,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春秋战国之际学术繁荣,学派蜂起,较为系统的伦理学说也在这时形成。作为道家学派创始人的老子,他的伦理思想在中国伦理学史上有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历史地分析与评论老子的伦理思想,不但有助于我们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也有启发意义。

老子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有争议的,引起争议的原因或为误解或为曲解。可以说,先秦诸子中唯有老子的思想最不为人理解,而这不被理解的焦点就是“无为”。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同样也是老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帛书《老子》〔1〕:“我无为而民自化”〔2〕,“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3〕有益在何处呢?就在于“柔弱胜强”〔4〕。所以《吕氏春秋》认为“老聃贵柔”〔5〕。据此,笔者认为“无为”、 “贵柔”两者一而二,二而一,构成了老子伦理思想的基本框架。

由于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有距离,加之后人有意无意的曲解,致使人们对老子的“无为”为框架的伦理思想在理解上有很大分歧。笔者不同意将老子的伦理观说成是“对道德采取否定的和虚无主义的态度,认为道德对国家和社会生活是有害的,……主张无智慧的蒙昧主义和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宣扬一种悲观厌世的人生观”〔6〕。

兹将对老子伦理思想的一孔之见略述于后,并与持异议者商榷。

一、“无为”的人生道德论。

如前所述,“无为”是老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无为”是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很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老子的“无为”是“什么事情都不做”,“无为即去掉一切智慧欲望”。其实,《淮南子》已将“无为”作了合乎情理的阐述:“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7 〕“不先物为”就是不悖逆客观规律而妄为。

“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8〕, 老子将“无为”看做是“圣人”的道德行为准则,即最完美、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他说,这样的“德”才是“上德”,“上德无为”〔9〕。老子这样提出问题, 是有其一定的社会背景及哲学依据的。春秋战国,周王朝式微,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诸侯争霸,滥征税赋,致使社会更不安宁。目睹这些封建统治者“有为”的“杰作”,一些有识者愤而遁世为隐土,老子即是这些“隐君子”中的佼佼者。他针对“有为”的时局,呼吁无为而治,这样,“无为”作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便提了出来。老子的“道”是他的最高哲学范畴,这个“道”有二重性,它既是“有”,又是“无”。“道德自然”〔10〕,道以“自然”为法则,“自然”即是“无为”。

所以,“无为”成了老子心目中理想人格(“圣人”)的道德规范。这种“圣人”应该是怎样的呢?

1、清静少欲

“清静可以为天下正”〔11〕,“少私寡欲”〔12〕。老子认为“清静”是天下的首领,“清静”就要减少私欲。世人往往将老子提倡减少私欲与“禁欲主义”连在一起,其实老子并非一般的反对私欲,而是目睹穷奢极欲,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社会风气,对人们提出教诫。他大声疾呼“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就是指出太注重物欲,欲壑难填,必然“使人之行妨”〔13〕。这于当今某些为了满足个人物质欲望而铤而走险者,难道不值得他们深思吗?老子在2000多年前就指出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时候,要考虑一下精神方面的东西,这正是老子伦理思想高明之所在。

2、知足不争

“知足者,富也”〔14〕,“善利万物而不争”〔15〕。老子认为知足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所以“祸莫大于不知足”〔16〕。要做到知足,就必须象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者才能真正知足。老子的“不争”又会人们联想到“与世无争”、“不求上进”等消极因素。笔者认为,某些丧失进取之心者,的确可以从老子的“知足不争”中找到某种有限的安慰,但这决不是老子的本意所在。殊不知老子的“知足”是要人们控制一下物欲,注意一点精神;“不争”是为了使谁也“莫能与之争”〔17〕。我们认为,老子的伦理思想虽然在客观效果上有某些“消极因素”,但老子本人并未“宣扬一种悲观厌世的人生观”,这纯粹是后人运用上的失误。老子的“知足不争”与悲观厌世冰炭不同器。

3、保持“三宝”

老子认为应该“持而宝之”的三件法宝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18〕。慈柔与节俭无论过去、现在与将来,都不失为美德,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是中华民族在其成长的漫长历程中形成的,普遍地被人们所接受的共同准则。这对当今抓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仍有一定的启发性。“慈”、“俭”二宝不言而喻,无庸笔者再赘。问题是第三宝“不敢为天下先”,后世人多不以为然,甚至认为这是民族惰性的根源。乍一看来,它的确是消极的东西,然笔者却以为不可如此简单看问题。从方法论上讲,它富有哲理性,“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自甘落后的爬行主义哲学。诚如“无为”是为了无不为一样,“不为先”是为了能驾驭天下的事物——“能为成事长”〔19〕。欲速则不达,一动不如一静,一静可治百动。可见,“不敢为天下先”实在是深涵哲理,具有合理因素的。

二、“功遂身退”,“去甚、去大、去奢”的修养方法。

重视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搞四化建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有一个“修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与伦理史的重要课题;也是历代思想家与哲学家论述他们世界观的主要形式。

所谓修养方法,是指人们的日积月累而逐步形成的一些处世待人之法。历史上的先哲对这个于他们来说是性命攸关的课题,都有连篇累牍的论述,但大都“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东西。”〔20〕他们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自我认识,是虚妄与“玄之又玄”的。老子的修养方法呢?笔者以为,“虚”、“玄”之嫌是有的,但我们从他思想深层结构进行剖析,也可以找到一些“闪光”。

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21〕“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22〕这样的修养方法,与他提倡“无为”的人生道德论是一致的。事实上,“功遂身退”与“三去”是老子人生道德论——“无为”的体现形式,“无为”的道德观,决定了老子的修养方法。

学术界有人认为,“功遂身退”是“对待事物、对待生活的消极态度”,笔者不敢苟同此论。在一定意义上讲,急流勇退,成就了事业而又勇于告退,不但有其哲学意义,而且也有其现实意义,怎么能一概斥之为“消极态度”呢?去掉极端、过分、奢侈这些“有为”的因素,也就是坚持“无为”的人生道德观,即清静少欲、知足不争、保持“三宝”。“去甚、去大、去奢”是对“三宝”的进一步描述。持有“三宝”,“功遂身退”,这样,人们便有“恒德”,重新回复到了婴儿的状态:“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23〕在老子看来,这才是至善的修养方法——重返“自然”之法。

老子的“功遂身退”与“三去”,一方面是外在的道德实践,另一方面也是内心道德情操的锤炼。这两个方面做好了,那他就是有厚德的赤子了:“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24〕老子常以婴儿的天真自然来比喻有“厚德”、“恒德”,有修养的“圣人”。

“功遂身退”与“三去”是老子自觉的修养方法和原则。

三、“不德”的反传统道德思想。

从表面看,老子是道德否定论者,他“对道德采取否定和虚无主义的态度,认为道德对国家和社会生活是有害的,只有废除道德,社会生活才会恢复正常。”〔25〕但如果我们多层次对之进行分析研究,便可知老子并不是一般地否定道德,他所否定的,实则是春秋战国之际儒家的“仁”、“义”、“礼”、“忠”、“孝”等传统道德思想。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26〕又说:“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27〕。这就是讲,不自恃、拘守“德”者,才是有“上德”之人,德、仁、义、礼、孝、慈等都是社会不正常——“有为”太甚的产物。老子入木三分、尖厉地批判了儒家的道德观,是当时第一个有较系统的批判理论的道德批判家。这种带有革新性质的批判精神,对先秦百家争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对传统道德的抨击,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因为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大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的具体内容亦随之变化。“善恶观念……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28〕

所以老子的“不德”,实际上也是“无为”的人生道德论的具体化。从社会效果来看,老子提倡“不德”,反对传统的仁义道德观,这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思想意识,有一定的进步性。

综观老子的伦理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至今仍可取的“闪光”。清静少欲,知足不争,主张慈柔、节俭,以“不为先”来表达驾驭天下事物——这些“无为”的道德论在今天仍不失为很好的借鉴。功遂身退,“三去”的修养方法——也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批判传统的仁义道德——在某种程度上为下层劳动人民打碎了精神桎梏,有一定的人民性与进步性。

老子的伦理思想,在2000多年前便初成体系,它对后世各派伦理思想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如法家便吸取了他的思想)。我们研究老子的伦理思想,有助于对民族心理特点的探求;而这又对牢固树立共产主义道德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限于篇幅,对此就不详论了。

总之,老子的伦理思想是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必须批判地接受下来,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为充实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服务。

注释:

〔1〕本文所引《老子》均据“帛书”,为便于查阅, 章次从通行本,以下凡引《老子》处,只注明章次。

〔2〕〔3〕〔4〕〔8〕〔9〕〔10〕〔11〕〔12〕〔13〕〔14 〕〔15〕〔16〕〔17〕〔18〕〔19〕〔21〕〔22〕〔23〕〔24〕〔26〕〔27〕57章、43章、36章、64章、38章、25章、45章、19章、12章、33章、8章、46章、22章、67章、67章、9章、29章、28章、55章、38章、18章

〔5〕吕氏春秋·不二

〔6〕〔25〕章海山.简明伦理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8、8

〔7〕淮南子·原道训

〔20〕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9

〔28〕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90

标签:;  ;  ;  ;  

老子伦理思想之我见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