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探讨_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探讨_教育论文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关注和认识所面临的形势:一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将发生新的变化;二是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与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将更加激烈;三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四是“以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的不断推进,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思想政治工作必将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五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在全面贯彻执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较多,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显现出来,若还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为此,应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最关键的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实施思想教育过程中,开拓新思维,占领新领域,贯彻四个基本点,即“认识停靠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和心灵交流点”,以创新求发展,以创新方法求实效。

一、指导“认识停靠点”

一个人的思想认识问题一般来说是复杂的,而要说服教育,做通一个人的思想工作,三下五除二难以办到,一般都得“循循善诱”,导向正确、健康的轨道。而在导向过程中,设置各种(类)“认识停靠点”就十分重要,它是步入“轨道”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努力实现从“说教式”向“引导式”的转变。

所谓“认识停靠点”,即假设教育对象的头脑比作一片港湾,新旧认识、新旧问题比作一艘轮船,那教育者的说理教育观点(念)就是固定和拴住轮船的“锚桩”,我们把这个“锚桩”称之为“认识停靠点”。显然,教育者教育被教育者的过程中,要设置各种复杂的“停靠点”,直至“轮船”能正常驶向理想的彼岸或平稳自由地游弋。为此,教育者一定要在“停靠”上做文章,即怎样使“轮船”停靠,它会停靠多长时间,停靠时间能否使问题得到解决等。设置停靠点,要始终与教育目的紧密相关,直接为被教育者服务。例如:如何看待“腐败”现象。教育者至少可以设置以下一些“停靠点”:市场经济必然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法制建设正在加强、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力度越来越大、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等等,这些观点就是若干个“锚桩”即“停靠点”。一定要使被教育者认识到:看不到中国社会的主流,就会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是危险的。我们要坚持用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指导设置停靠点应讲究一定的方法:设置的停靠点可以是隐形的或显形的,也可以是直接型的或间接型的。总之,暗示、明示均可。实践证明,没有停靠点的思想教育活动只能是机械的、表面的说教,其效果是十分有限的;而有意识设置了停靠点的教育活动,且停靠点越多,就越能促进被教育者的思想转化和升华。

二、引导“情感激发点”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可以进行情感交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义在于唤醒、鼓舞、激励、引导和塑造人。思想教育者首先要对被教育者有真诚的爱,谨记“心会跟爱一起走”。引导“精感激发点”就是要在思想教育上,努力实现“号召式”向“激发式”转变。

心理学家提出:情感在人的生命中至少有以下几种正向的价值,一是可以帮助人进行人际沟通;二是可以帮助人们选择认识的方向、兴趣;三是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对自己的评价;四是健康的情感有利于身体健康。引导就是启发,即教育者指导被教育者主动积极、自觉地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正面说服,摆事实讲道理,使被教育者明辨是非。情感激发点,即以爱心为出发点,以真诚的情感,从尊重、理解、关心、信任人的角度、设置问题情境,达到从情感上影响人、感化人的目的,也就是说,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应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各种各类的情感激发点)并转化为被教育者内在的潜能。例如,有针对性举办各种英模事迹报告会、“相认相知相助”、成功者启示录宣讲会、“寻找身边的闪光点”等活动,一场报告会、一句话语、一个举动,都是一个个“激发点”。正如有人认为:从血液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育者的言谈举止中奔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

设置“情感激发点”的目的在于为被教育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即被教育者认真反思过去,正确地把握现在,又满怀信心的展望未来。教育者就是要利用人们之间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的特点,运用情感感化的技巧,达到感化人的目的。而设置“情感激发点”的前提是真诚、尊重、理解、关心和信任,同时做到“情理结合”,即一方面以真挚的情感感化被教育者,另一方面以真理的力量去引导被教育者。情感激发过程是有情有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的过程,使被教育者既有奔放的感情,同时又保持冷静头脑的过程。这样才能使被教育者真正心服口服,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分导“思维展开点”

从人的思想教育一般规律来看,人的新旧思想问题的相互同化、互相作用,只能是在思维活动中才能实现。而所谓分导“思维展开点”,即分而导之,对人们的思想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思维方式,采取分散而导,分步而导,分头而导的技巧,激发被教育者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得信息和知识,让被教育者充分参与到教育对话中来,从而达到释疑、解惑、认同的目的,实现“我打你通式”向“参与互动式”的转变。

人的思想与思维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就应激发人的思维,思维越开阔,思维点越多,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若针对某个人的思想问题,按轻重缓急,刺激不同的思维点,有步骤加以教育引导;若某些人的思想问题,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则可以动员各种教育力量和各种教育人员,分头而导,分别疏通各种思维点,共同解决其思想问题。如:针对一些干部中存在理想信念问题,江泽民同志强调“三问”,即参加革命是为了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我们认为这“三问”就是“思维展开点”,它促使广大干部认真反思,时刻警醒。

在进行“思维展开点”教育方法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教育过程中,对被教育者暴露出来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引导他们自己分析、自己解决;二是要努力寻找被教育者思维的亮点,即积极思维点,一旦发现被教育者提出积极的、健康的、正确的见解,就应及时的肯定、赞扬和鼓励,若被教育者此时感到轻松、愉快、自豪,那么这些积极的情感反过来又会增加被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重新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过程,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正确思维,朝着问题的解决过程迈进。

四、利导“心灵交流点”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最高境界是:以爱换爱,以心换心,一通百通。心灵交流是最高层次的交流,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思想教育过程是一个涉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辩证的人际过程,因而教育者不仅在认识上要分导被教育者展开积极思维,而且在情感上与被教育者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只有保持心灵上的交流,才能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场面,实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转变。

所谓利导“心灵交流点”,即因势利导,创制各种达到心灵交流、交融的刺激点,应该说,一切有利于促进心理活动,促使心理状态朝着有利于问题解决方向发展的言语、举动、画面、场景等等都是“交流点”。显然,这种正反两方面的“交流点”越多,越能促使心灵的交流和融合,教育者设法达到了与被教育者的交流就上了路、入了门,进入了“港湾”,才有用武之路,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果。

心理交流的前提是教育者要理解被教育者,要深入了解被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和他们的品质、兴趣、爱好和需求,教育者知道被教育者想什么、盼什么至关重要,“知”是双方交流的前提条件,知晓后便依据思想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针对其个人思想状况,加以分析、整理,并抓住有利时机,创造各种“交流点”,掌握好交流“火候”(度),择机而“做”,争取感化和转化。例如,在农村,创建文明户和文明村镇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就是很好的“交流点”,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有机结合,血脉相通。从思想教育的实践来看,只要选择或创制了较好的“交流点”,被教育者一时的感化是可能的,但要真正的被感化和转化,就必须要使“交流点”起到“震撼”或“威慑”的作用。而要使“交流点”起到“震撼”或“威慑”作用,就必须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以上探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尝试和总结,四种技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多次重复使用。不同的情形(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当然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但这四种方法就其教育本质而言,还是各有侧重的:设置“认识停靠点”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解决“针对性”、“时效性”问题;设置和创制“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和外化,解决“多样化”、“现代化”问题;创设“心灵交流点”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和目的,解决“感召力”、“影响力”问题。

标签:;  ;  ;  ;  ;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探讨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