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地区森林土壤中CO_2、N_2O和CH_4气体的排放通量及动态研究

北京西山地区森林土壤中CO_2、N_2O和CH_4气体的排放通量及动态研究

孙向阳[1]1999年在《北京西山地区森林土壤中CO_2、N_2O和CH_4气体的排放通量及动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北京西山地区森林土壤中CO_2、N_2O和CH_4等几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动态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用碱吸收法对西山三种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已郁闭幼林地和成林地)的森林土壤中CO_2的排放规律进行了原位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的CO_2年排放通量平均值为286mg.m~(-2).h~(-1),变动范围为-341.03~1193.59mg.m~(-2).h~(-1)。三种森林土壤之间的年排放平均值无显著差异。并且它们在一年中的变化趋势也基本相似,即夏季大于春季大于秋季大于冬季,冬季甚至有吸收值出现。在不同季节林地的排放量却有明显不同,在干旱的春季和初夏,成林地低于幼林地又低于造林地,而在水分较充足的雨季和秋季,成林地则相对较高。 研究地区森林土壤CO_2排放通量有一定的日变化。变化的趋势随林地和季节不同也有所不同,共同点在于白天值均大于夜间,不同点在于一天中最高点和最低点出现的时间不同。有林地土壤的昼夜变化要比造林地平缓,在冬季的变化要比其他季节平缓。 土壤CO_2排放量的变化受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为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大气压。 用静态封闭箱式技术原位测定了西山地区元宝枫和油松两种人工林地土壤N_2O的排放通量,表明该地区森林土壤为大气N_2O气体一个重要的源。年平均排放通量为3.16μg.m~(-2).h~(-1),变动范围—1.2~7.921μg.m~(-2).h~(-1)。林地土壤N_2O的排放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甚至为负值。N_2O排放通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前5天内的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 研究地区森林土壤N_2O排放通量同样也有一定的日变化趋势,全天波动较大,在早6时为全天最低点,在9时和18时分别有排放高峰。 研究表明西山地区森林土壤具有较强的反硝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强度,并同时检测出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羟胺还原酶有较强的活性。 同样用静态箱式技术原位测定了油松人工林地土壤CH_4的排放通量。结果显示北京西山森林土壤为大气CH_4重要的汇。年平均吸收值为20.471μg.m~(-2).h~(-1),变动范围O~44.8 μg.m~(-2).h~(-1)之间。吸收值有一定的季节变化,冬季的吸收值几乎为0,春秋季较高,夏季最高,影响吸收的外界因素有5cm处的土壤温度。林地土壤对CH_4的氧化吸收作用主要发生在0~5cm的矿质土壤表层,而枯落物层和20cm以下的层次基本无吸收作用。吸收过程为纯生物化学过程。原状土壤氧化CH_4的模拟实验表明,CH_4浓度的下降速率在开始的12

陆海军[2]2014年在《酸沉降作用下韶山森林小流域活性氮的动态及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石化能源消耗的大量增加,大气中活性氮(NH3和NOx)的迁移速度和沉降量都在飞速的增长,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效应,如环境酸化、温室效应、土壤性质改变等。我国南方地区承受着高水平的大气氮沉降,但作为陆地重要组成部分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氮的去向及其环境效应并不清楚,尤其在我国中亚热带高温高湿环境下更值得关注。本论文选取我国中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韶山森林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在该流域四个样方(坡顶(A)、坡底(B)、水流渗透区顶部(C)、水流渗透区底部(D))开展树冠穿透水和土壤水定期观测,结合林外湿沉降和地表径流水同步采样,研究酸沉降影响下韶山森林流域活性氮的流通量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林外降水pH值变化范围为3.20-5.32,平均为4.29,森林穿透水和地表径流水的pH变化范围分别为4.02~5.06和6.31-6.67,这些均较2001-2004年呈逐年降低的趋势,表明韶山地区降水在持续酸化,森林流域水化学的酸度也逐渐增加。(2)四个样方土壤水年均pH比较:D>C>B>A,且坡顶(A)NH4+-N和N03--N浓度最大,坡底(D)N03--N浓度最小,而NH4+-N水流渗透区顶部(C)最小,这可能与土壤含水率及反硝化过程强弱造成的产OH差异有关。(3)韶山森林流域活性氮总输入通量为2.469g·m-2·a-1,其中NO3-N和NH4+-N分别为1.384g·m-2.a-1和1.085g·m-2·a-1;NH4+-N输入占全年输入总活性氮的44%,较2001-2004年的>60%低,表明韶山森林流域活性氮输入由NH4+-N转为NO3--N主导。(4)估算活性氮年干沉降通量为0.563gm-2a-1,仅约占总氮输入的23%,且秋冬季明显高于春夏季,表明韶山森林活性氮输入主要由春夏季频繁且丰富降水输入为主.(5)韶山森林流域活性氮的输出通量为0.366g·m-2.a-1,主要以NO3--N(99.2%)的形式输出;活性氮的输出占总输入的14.8%,较十年前的8%~9%增加,但活性氮输出并不随输入的增加而增加,表明韶山森林流域系统还没有达到氮饱和状态。采用静态箱法对韶山森林流域土壤温室气体(CO2、N2OCH4)排放通量进行为期一年的定期观测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N20通量为02gNm-2a-1,呈坡底(50.8ug N m-2h-1)>水流渗透区顶部(40.3ug N m-2h-1)>坡顶(72ug N m2h-1)>水流渗透区底部(61ug N m-2h-1)的变化趋势,且坡顶(A)和水流渗透区底部(D)土壤N20的排放通量相对稳定波动不大,坡底(B)和水流渗透区顶部(C)排放速率高值均主要出现在4-6月且随降雨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都表明了韶山森林流域是N20的净排放源,且排放强度受地理环境影响,干湿交替环境有利于反硝化过程N20的产生和排放,长期水淹状态有利于反硝化过程将大部分的N03-直接还原为N2而释放。(2)韶山森林土壤C02通量为367.0g Cm-2a-1,呈坡底>坡顶>水流渗透区顶部>水流渗透区底部的变化趋势;甲烷的的排放通量为6.8g C m-2a-1,坡顶(A)和坡底(B)为大气甲烷的汇,水流渗透区顶部(C)和水流渗透区底部(D)为大气甲烷的源。(3)通过拟合观测期间排放通量与土壤温湿度关系发现,该流域土壤N20和CH4的排放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线性关系,而C02排放与土壤湿度呈显著负线性关系。

庄静静[3]2016年在《华北低山丘陵区刺槐林土壤甲烷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我国森林土壤甲烷通量的变化特征、源汇转换过程及其影响机制,对定量评价森林土壤甲烷累积通量及其增温潜势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还可为指导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于2014年—2015年期间,以河南省济源市黄河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区内47年生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确定箱式—激光法测算土壤甲烷通量的合适密闭时间以及代表性时段的基础上,采用该方法,观测分析脉冲降水对土壤甲烷通量的影响,捕捉其源汇转换过程;并基于时空尺度,研究揭示在不同时期土壤甲烷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森林土壤甲烷通量的主控因子;运用温室气体的增温潜势原理,探讨该区土壤甲烷累积通量及其相对温室潜势。以期深入揭示华北低山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土壤甲烷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箱式—激光法的密闭时间对土壤甲烷通量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采用该体积大小的箱式-激光法时,在0—30 min的密闭时间范围内,气室内的温度、气压的和水汽浓度波动明显,均在密闭5 min时达到最大;根据线性方程的计算方法可知,R2最大值出现在10 min(R2=0.85),而且在5—10 min时土壤甲烷通量波动较小,由此可知,采用该体积大小时,密闭时间应控制在10 min以内。通过分析测定土壤甲烷通量的代表性时段,结果表明,研究区在生长季(2015年5月—2015年10月)和非生长季(2014年11月—2015年4月)分别选取8:00—9:00和9:00—10:00作为其代表性时段;并对各月代表性时段土壤甲烷通量的平均值与日平均值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各月代表性时段土壤甲烷通量平均值与24 h日平均值数据差异最小出现在9月,最大出现在7月;对各月代表性时段土壤甲烷通量的平均值与日平均值进在年尺度上的有效性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本研究选取的代表性时段可代表研究区的全年土壤甲烷通量(R2=0.89,P<0.001)。(2)通过对刺槐人工林土壤甲烷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温度呈单峰型表现趋势,最高温度出现在8月,最低湿度出现在1月底—2月初。林内降水截留作用明显,使林内降水量低于林外。林内相对湿度明显高于林外,而光合辐射则与相对湿度相反。0—1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和最大持水量均与10—20 cm和20—30cm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5);有机质在不同季节间的土层间差异性显著,而ph值除冬季外,其余季节的各土层间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在春、夏季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在秋、冬季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总体表现为上升的变化趋势;土壤含水量在旱季深层高于浅层,而雨季则与旱季相反;各土层土壤甲烷氧化菌pmoa基因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它们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而在冬季各土层间差异性显著(p<0.05)。本研究中刺槐人工林土壤表现为较强的甲烷吸收汇,呈现出昼高夜低的日变化特征,在中午12:00—13:00时刻出现最低值(除12—1月外);土壤甲烷通量的季节变化呈单峰型,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4月。本研究中土壤甲烷通量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0—10cm深处的土壤温度、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与土壤甲烷通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和大气温度为第一主成分,0—10cm深处土壤含水量为第二主成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ph值为第三主成分,nh4+-n含量为第四主成分,四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1.61%、22.16%、16.88%和13.45%,其累积贡献率高达94.11%。由此可知,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交互作用是影响土壤甲烷通量的重要影响因素。(3)分析脉冲降水对土壤甲烷通量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脉冲降水的产生明显降低了刺槐林地土壤氧化大气甲烷的能力;在降水前期、影响期、滞后期、恢复前期和恢复后期这5个阶段中,各气象要素之间均呈显著性差异。在2014年10月降水量较小时,0—10cm深处土壤含水量波动小,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等因素易受雨水影响,而且由于大气温度和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生长季末期的变化幅度小,使相对湿度成为影响土壤甲烷通量的主要因素。在2015年4月,由于较高的降水量,土壤水分入渗通常会出现在大雨之后一段时间内,并可能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并且由于生长季初期大气温度开始恢复,使相对湿度以及太阳辐射恢复较快,从而使太阳辐射是影响土壤甲烷通量的主要因素。(4)通过计算研究区土壤甲烷通量的季节累积通量和相对温室潜势,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土壤甲烷累积通量分别为-0.87kg·hm-2、-0.79kg·hm-2、-0.95kg·hm-2和-0.77kg·hm-2,占全年的比例分别为23.61%、21.53%、25.86%和20.83%。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土壤甲烷增温潜势分别为-21.75kg·co2·hm-2、-19.75 kg·CO2·hm-2、-23.75 kg·CO2·hm-2和-19.25 kg·CO2·hm-2。通过累积计算研究区的年累积通量及相对温室潜势,结果表明,该区土壤甲烷年累积通量为-3.38 kg·hm-2·a-1,相对温室潜势为-84.5 kg·CO2·hm-2。

史常青[4]2016年在《人工草地与林地土壤CO_2和CH_4通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陆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人工草地和林地作为特殊的陆地生态系统,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强,所处的环境也极为复杂。目前对于人工草地和林地温室气体通量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人工草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LGR超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和SF-3000土壤温室气体测量系统对CO_2和CH_4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CO_2和CH_4通量与主要环境因素之间的回归模型。比较了该研究区人工草地和林地CO_2和CH_4通量变化的特征,并与其他研究区天然或人工草地和林地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的结论如下:(1)人工草地土壤CO_2通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人工草地土壤CO_2通量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夏季节较高,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5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月份。土壤CO_2通量的平均值为0.06gmol m~(-2)s~(-1),最大值为0.27gmol m~(-2)s~(-1),最小值为-0.35μmolm~(-2)s~(-1),全年总体上表现为CO_2的源。温度是影响其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土壤5cm温度(T5)。人工草地CO_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通量的日变化规律基本表现为白天高,夜间较低,白天变化幅度较大,夜间变化幅度较为平缓。白天的平均通量值基本为正通量,表现为CO_2的排放源,夜间的平均通量值基本为负通量,表现为CO_2的吸收汇。草地CO_2通量日变化的平均值为0.09μmolm~(-2)s~(-1),全天表现为CO_2的排放源。通量的最小值出现在上午8:00~(-1)0:00(北京时间),最大值出现在午后12:00~(-1)4:00,最大值出现的时间要略早于气温和土壤温度的最大值。温度是影响其日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尤其是土壤5cm温度(T5)和土壤10cm温度(T10)。(2)人工草地土壤CH_4通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人工草地土壤CH_4通量的季节变化具有明显特征,表现为为春夏季节较高,秋冬季节较小。全年通量值的变化范围为-0.05nmol m~(-2)s~(-1)—0.25nmol m~(-2)s~(-1),平均通量值为0.08nmol m~(-2)s~(-1),最大值出现在2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2月份。全年总体上表现为CH_4的源。没有一个主要的环境因素对其变化产生影响,可能是所有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工草地土壤CH_4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和昼夜节律,白天的波动性较大,夜间的波动的范围非常小。全天的波动范围为~(-1).13nmolm~(-2)s~(-1)—2.77nmo1m~(-2)s~(-1),CH_4通量的全天平均值为0.07nmol m~(-2)s~(-1),全天表现为CH_4的排放源。最大值出现在下午的16:00~(-1)8:00(北京时间)之间,最小值出现在上午8:00~(-1)0:00之间,午后会有一个较大的波动峰出现。温度是影响其日变化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土壤10cm温度(T10)。(3)人工林地土壤CO_2通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人工林地土壤CO_2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为,春夏季节通量值较高,秋季次之,冬季相对较低。全年的通量值都为正值,最大值出现在5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0月份。林地全年C02通量的平均值为1.061μmol m~(-2)s~(-1),最大值为4.6μmol m~(-2)s~(-1),最小值为0.06gmol m~(-2)s~(-1),波动范围较宽。温度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尤其是土壤5cm温度(T5)。人工林地土壤CO_2通量的日变化规律基本表现为白天的波动性较大,而夜间的波动性较为平缓,而且夜间的波动也基本是在正值范围内波动。日变化的最小值出现在7:30-9:30(北京时间)之间,最大值出现在11:30~(-1)3:30之间。林地土壤CO_2通量日变化的平均值较大,为1.13μmol m~(-2)s~(-1),全天总体上表现为CO_2的排放源。土壤温度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与土壤10cm温度(T10)的相关性最好。(4)人工林地土壤CH_4通量及其影响因素人工林地土壤CH_4通量季节变化中,2月至7月以及11月和12月份的通量值为负值,表现为CH_4的吸收汇,其余月份的通量值为正值,表现为CH_4的排放源。全年通量值的变化范围为-0.3 nmol m~(-2)s~(-1)—0.24nmol m~(-2)s~(-1),波动范围比草地CH_4通量值要大,全年的平均通量值为-0.03nmol m~(-2)s~(-1),全年总体上表现为CH_4的吸收汇。与各环境因素均没有表现出相关性。人工林地土壤CH_4通量日变化白天波动较大,而夜间波动较为平缓。全天最大值出现在7:00-9:00之间,而最小值出现在下午16:00~(-1)8:00之间,日平均通量为0.16nmol m~(-2)s~(-1),全天表现为CH_4的排放源。没有影响其发生日变化的主要限制性环境因素。

陈高娃[5]2012年在《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生长季(5月~10月)内研究了不同地类、同一地类不同经营方式和不同生境下兴安岭落叶松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通量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地类土壤CH4、C02和N2O通量特征不同。有林地和无林地均吸收CH4,平均吸收量分别-62.00和-24.30μg.m-2.h-1,沼泽湿地排放CH4128.80μg.m-2.h-1;对于CO2通量,有林地、无林地和沼泽湿地均排放,平均排放量依次降低,分别110.79、57.30和51.48mg.m-2.h-1.对于N2O,有林地吸收N2O,-1.00μg.m-2.h-1;无林地和湿地表现为排放N2O,0.51和3.37μg.m-2.h-1。2、不同干扰方式对兴安落叶松土壤CO2、CH4和N20通量有显著影响。整体排放特征为:天然林中,原始林吸收CH4和N2O(分别-62.00和-2.08μg.m-2.h-1),排放CO2(172.41mg.m-2.h-1);渐伐、皆伐更新林吸收CH4(-44.061μg.m-2.h-1),排放N20(3.91和1.60μg.m-2.h-1)和C02(209.78和215.24mg.m-2.h-1);人工林吸收CH4(-27.88μg.m-2.h-1)排放N20和CO2(3.32μg.m-2.h-1和170.34mg.m-2.h-1)。3、不同坡向兴安落叶松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特征为:阴坡和阳坡均吸收CH4(-32.21和-109.6μg.m-2.h-1),阳坡是阴坡的3.40倍;对于CO2,阴坡和阳坡均排放(336.54和344.62mg.m-2.h-1);对于N20,阴坡吸收,阳坡排放(-2.30和1.07μg.m-2.h-1)。同一个坡向,不同坡位兴安落叶松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特征为:阳坡下位和中位均吸收CH4(-37.14和-109.61μg.m-2.h-1),下位吸收量大于中位(2.95倍);对于CO2和N20阳坡下位和中位均向大气排放,平均排放量344.62、314.25mg.m-2.-1和1.07、1.03μg.m-2.h-1。4、两种湿地类型土壤温室气体CO2、CH4和N2O通量特征为:长期积水的塔头湿地和季节性积水的溪旁兴安落叶松林均为排放CH4(205.97和138.12μg.m-2.h-1)、 CO2(131.16、190.47mg·m-2.h-1)和N2O(3.50和4.87μg.m-2.h-1),其中长期积水塔头苔草-湿地CH4排放量比季节性积水的溪旁-落叶松林多67.85μg.m-2.h-1, CO2和N2O排放量少59.31mg.m-2.h-1和1.37μg.m-2.h-1。

孙晓涵[6]2012年在《土壤温湿度对林地温室气体通量影响模拟试验》文中指出林地土壤是温室气体的一个重要的源和汇。本文以3种林地原状土壤为试验材料,将0.08kgkg-1、0.16kgkg-1、0.24kgkg-1土壤水分含量原状土柱置于5℃、10℃15℃人工气候箱(TPG-1260-TH)培养30d,对培养前后不同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含量进行分析,计算不同处理下土壤碳氮矿化速率,并监测林地土壤CO2、N2O、CH43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3种林地土壤机碳矿化速率与温度成指数相关关系,且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受土壤含水量影响,相同温度下,3种林地对土壤水分含量的敏感性不一致。3种林地净硝化速率和氮矿化速率均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成二次二元线性关系。在正常含水量(0.16kgkg-1)条件下,侧柏林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最强。侧柏林地和混交林地的土壤N2O排放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栓皮栎林地与温度指数关系不显著,3种林地土壤N20排放随土壤水分升高无显著相关关系。3种林地土壤都为CH4的汇,相同条件下栓皮栎林地CH4吸收通量最大。

孙向阳[7]2000年在《北京低山区森林土壤中CH_4排放通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CH4是大气中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与土壤圈有着频繁的交换过程。用静态箱式技术原位测定了北京西山低山区油松人工林地土壤中CH4的排放通量,结果显示北京西山森林土壤为大气CH4重要的汇。年平均吸收值为20.47 g(m-2(h-1,变动范围0~44.8 g(m-2(h-1。 吸收值有一定的季节变化规律, 冬季的吸收值最小,几乎为0,春秋季较高,夏季最高。影响吸收的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有地表下5 cm处的土壤温度。原状土壤氧化CH4的模拟实验表明吸收过程为纯生物化学过程,吸收作用主要发生在0~5 cm的矿质土层,而枯落物层和20 cm以下的层次基本无吸收反应。CH4的氧化速率在开始的12 h内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C =C 0e-kt很好地模拟 。

荣兴民, 陈玉成, 王开运, 杨万勤[8]2004年在《森林土壤碳氮过程研究现状和展望》文中提出土壤是碳和氮的重要贮存库 ,土壤碳氮转化是陆地上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过程之一。森林土壤中碳、氮过程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关键。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森林土壤碳氮的矿化是森林土壤最主要的碳氮过程。在微生物作用下 ,土壤与大气交换含碳氮物质 ,则是土壤碳氮过程的直接反应 ,也是影响到土壤碳氮过程和土壤碳氮库动态的主要方面。然而 ,从大尺度上探讨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过程的分异机理 ,研究典型植物群落土壤碳氮过程特征及探索森林土壤碳氮过程与植被的互动机制及关键植物种群对土壤碳氮过程的影响 ,研究土壤碳氮过程有关的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等内容还未见报道 ,认为这些内容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种新的技术如 3S技术和电子传感器技术等将会很快应用于森林土壤碳氮过程的研究。

程建中, 李心清, 周志红, 王兵, 邢英[9]2010年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几种主要土地覆被下土壤CO_2-C通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营养元素流失形势严峻,揭示不同土地覆被下土壤CO2-C的释放规律,是认识喀斯特这一特殊环境诸多营养元素循环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4种不同土地覆被下的土壤CO2-C释放通量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的土地覆被下土壤CO2-C释放通量有显著的差别,其释放顺序为:森林((134.1±78.8)mg/(m2·h))>次生林((70.8±122.3)mg/(m2·h))>玉米地((55.5±78.0)mg/(m2·h))>烧荒地((35.5±91.4)mg/(m2·h))。各样点季节变化都比较明显,夏季平均排放量最高,冬季最低。(2)凋落物对森林土壤CO2-C释放的影响较大,有凋落物覆盖的土壤CO2-C释放量((134.1±78.8)mg/(m2·h))高于无凋落物覆盖的林地土壤((111.2±80.3)mg/(m2·h)),凋落物分解对森林土壤CO2-C释放总量的贡献约占17%。基于地面气温,计算得出森林和森林(无凋落物)的Q10分别为1.92、2.10。(3)除次生林和烧荒地外,其余各样地CO2-C释放通量均与土壤各层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绝大多数样地与土壤湿度(WFPS)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佚名[10]2000年在《北京林业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摘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秋发牡丹种质资源及秋发机理研究 =Studiesongermplasmofautumn floweringpeoniesanditsautumn floweringmech anisminChina [博士学位论文 ,中 ]/陈新露 (北京林业大学园

参考文献:

[1]. 北京西山地区森林土壤中CO_2、N_2O和CH_4气体的排放通量及动态研究[D]. 孙向阳. 北京林业大学. 1999

[2]. 酸沉降作用下韶山森林小流域活性氮的动态及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D]. 陆海军. 湖南农业大学. 2014

[3]. 华北低山丘陵区刺槐林土壤甲烷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D]. 庄静静.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

[4]. 人工草地与林地土壤CO_2和CH_4通量研究[D]. 史常青.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5]. 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特征研究[D]. 陈高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6]. 土壤温湿度对林地温室气体通量影响模拟试验[D]. 孙晓涵. 北京林业大学. 2012

[7]. 北京低山区森林土壤中CH_4排放通量的研究[J]. 孙向阳. 土壤与环境. 2000

[8]. 森林土壤碳氮过程研究现状和展望[J]. 荣兴民, 陈玉成, 王开运, 杨万勤.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4

[9]. 西南喀斯特地区几种主要土地覆被下土壤CO_2-C通量研究[J]. 程建中, 李心清, 周志红, 王兵, 邢英. 地球化学. 2010

[10]. 北京林业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摘要[J]. 佚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标签:;  ;  ;  ;  ;  ;  

北京西山地区森林土壤中CO_2、N_2O和CH_4气体的排放通量及动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