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获取模型与信息价值测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论文,模型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具有价值。信息的获取能够消除经济决策的不确定性,降低经济行为的成本,增加经济行为的收益,从而提高经济效率。然而,信息价值具有动态特性,很难对其进行测度。本文试图通过信息获取模型——信息获取成本模型及收益模型来寻找一种直观、简便的信息价值测度方法。
1 信息价值的动态特性
信息价值是一个长期围绕着许多信息经济学家的“迷幻问题”,它的动态特性主要表现在:
(1)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价值集约性。信息价值的集约性是信息生产的客观规律。所谓信息价值的集约性,从量上看,指用尽可能少的信息载体和尽可能简单的信息符号承载着尽可能多的价值量;从质上看,指信息生产过程中不同信息相互综合所产生的新的信息具有大于各孤立信息总和的实用价值。
(2)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价值迭加性。在一般情况下,信息的流通只是使用权的流通,而不是所有权的流通。流通的结果是使用者得到了带有使用价值的信息载体,而提供者也未失去该信息的使用价值,这就是信息在交流过程中的迭加规律。
(3)信息存储过程中价值的递减性。信息一旦被受体存储起来,就离开了它所表征的客观运动而获得相对独立的存在。然而客观现实不停地变化,存储着的信息必然会与客观现实产生一定的差距,其使用价值也就逐渐下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4)信息交换过程中价格的不确定性。信息价格是信息价值在信息市场上的表现形式。信息的生产排除了通过竞争来形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可能性,个别劳动时间即社会劳动时间,信息的价值量取决于该信息生产者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因此信息价格具有明显的、极强的不确定性。
(5)信息使用过程中价值的扩散性。信息在使用过程中,能不断地释放出能量,创造出比其自身价值大得多的价值。“一条信息救活一家企业”的实例并不鲜见。那么,这条信息的价值是多少,是价格的多少倍,无法统计。
2 信息获取模型与信息价值测度
信息价值的动态特性决定了信息价值的不确定性,给信息价值的测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信息获取行为中必定包含着经济主体对所获信息价值的评估,通过信息获取模型来测度信息价值可以使问题单纯化,微观信息经济学意义上的信息价值分析方法,一般多属于统计决策分析方法。本文将信息价值的分析做为一个典型的统计决策问题来处理。
2.1 信息获取成本模型与信息价值测度
2.1.1 信息获取成本模型
信息的获取可以减少经济行为的成本。经济主体在经济行为发生之前,必然进行经济决策。当一项经济决策可能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果时,不确定性就出现了。为简单起见,假定经济决策只产生两种结果,要么经济行为发生,要么不发生。设P为经济行为发生的概率,那么1-P就是经济行为不发生的概率;设CP为经济行为发生的成本,C1-P为经济行为不发生的成本;如果K表示未获得信息前采取行动(要么让经济行为发生,要么让其不发生)的成本,那么,经济主体愿意支付T来获取信息,只要
PCP+(1-P)C1-P+T≤K
……(1)
(K={CP,C1-P})
这就是信息获取的成本模型。它直观地表述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只要信息获取的成本小于信息获取前后经济行为的成本的减少额,信息获取行为就会发生。
2.1.2 信息获取的成本模型中的价值
微观信息经济学奠基者之一的乔治·施蒂格勒(1962)认为,信息的价值可以用经济行为中经济主体预期成本的减少额来表示。具体地说,若用T′表示信息的价值,根据模型(1),有
T′=K-[PCP+(1-P)C1-P]……(2)
显然T′>T,意即只有在经济主体从信息中获得的收益大于所支付的成本时,信息获取行为才会发生,这与经济主体的“理性人”假定相吻合。
2.2 信息获取的收益模型与信息价值测度
信息的获取可以增加经济行为的收益。市场经济主体都希望其决策行为的效用最大化。为了使问题简化,设效用最大化的期望获利水平为S,否则,期望获利水平将为零;假定没有获取信息之前,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概率为P′,获取信息之后,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概率为P*,显然,P*>P′;又假设获取信息的成本为T。那么,获取信息之前的期望收益为P′S+(1-P′)0=P′S,获取信息之后的期望收益为P*·S+(1-P)0-T=P*S-T,只要
P*S-T>P′S …… (3)
经济主体将愿意支付T来获取信息,这就是信息获取的收益模型。
2.2.2 信息获取的收益模型中的价值
在统计决策过程中,信息的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依据概率计算的预期收益之差,创立信息系统一般选择理论的马尔萨克(1968)就是遵循这种信息价值分析的思路,具体地说,若用T′表示信息的价值,根据模型(3),有
T′=(P*-P′)·S……(4)
同样也有T′>T
3 两种方法的分析比较
信息获取模型与信息价值测度能够有机联系的理论基础在于信息获取的成本和收益与信息价值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割裂的联系。信息的价值就是通过减少经济行为的成本、增加经济行为的收益而表现出来的,而且将信息价值放在经济行为系统中加以考虑,经济行为的确定性很好地避免了信息价值的动态特性。
无论是通过信息获取的成本模型还是收益模型来测度信息价值,都相当直观,思路非常清晰,它们在理论上应是不相矛盾的。因为两种方法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对信息价值的解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具体而言,一方面,成本的减少即意味着收益的增加;另一方面,收益的增加意味着成本的减少。
尽管如此,也很难将两种方法划上等号。在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同时,它们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同一信息,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测度的信息价值可能不一样。只要不是大相径庭,信息价值的测度就是有效的。实际操作中,如果有可能,最好是将通过两种方法测度的信息价值加以比较,确定一个中位值,这个中位值将更接近真实的信息价值。
相比较而言,运用成本方法来测度信息价值的适用性更广一些。一来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是易于计量的,而收益总是与信息效用相联系,模糊性较强,难以确定。二来运用收益方法很难直接测算非营利机构获取信息的价值,因为非营利机构运用信息更多地是为了获得社会收益,而不是经济收益。
信息价值测度的精确性依赖于模型中概率参数P、P′、P*的精确性。精确地测算概率参数的值也是信息价值测度的难点所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据经验数据估计P、P′、P*的值,给信息价值的测度带来了一定的系统偏误。通过优化经验数据处理方法,比如加大样本经验数据采集量,对不同情况下的经验数据加上不同的权重等手段,可以减少系统偏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