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繁荣舞蹈创作的思考_舞蹈论文

关于繁荣舞蹈创作的思考_舞蹈论文

关于繁荣舞蹈创作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繁荣论文,舞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届全国舞蹈比赛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演员,标志着我国舞蹈事业繁荣兴旺,后继有人,反映了艺术教育和院团人才建设的成就;推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优秀舞蹈作品,反映了舞蹈创作的活跃、繁荣。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古典舞注意吸收古今中外各种舞蹈艺术的精华,并善于将其化为民族舞蹈的血肉,提高了表现能力,丰富了舞蹈语言,扩大了思想内涵,塑造人物的能力增强了,却没有失去古典舞的特点。如获金、银、铜奖的节目《醉鼓》、《忆》等吸收了各种舞蹈艺术的精华,化得自然;《阶下王》、《苏三起解》、《蛇娘》等从内容到形式明显地吸取了戏曲舞蹈的精华,化成了特色浓烈的舞蹈语言;《剑器舞》吸收了武术的精华,而又“一条长穗舞翩跹”,使之区别于武术,化成了优美的舞蹈;《拓》则吸收了一些现代舞的语汇,因为化成了养分,民族特色十分突出;《血色晨光》、《川江·女人》和《母亲》吸取了芭蕾舞的精华,化得自然,创作出了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情感的新作,同获银奖。这些获奖节目都以吸收其它舞蹈的艺术精华并有机地化为自身的血肉见长,在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民间舞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保持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明快的风格和强烈的感染力的同时,注意吸收其它舞种的精华,提高了自身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和反映时代风貌的能力。

二是古典舞和民间舞都涌现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的好作品。参赛的民间舞节目,表现现代生活的作品占大多数,十个获金、银、铜奖的作品全部是表现现代生活的作品,并且保留了浓烈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古典舞表现现实生活的困难较大,但许多作品知难而上,闯出了表现现实生活的新路,十个获金、银、铜奖的节目,一半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而且主题深刻,四个节目描写了战争年代人的精神风貌。

一种艺术形式能否贴近时代,反映现实生活,是其生命力强弱的标志之一,民族舞蹈闯出了表现现实生活的新路,大大增强了它的生命力。在这方面,除艺术院校在继续努力外,部队的节目有了较大突破,创作出了一批好作品。在少数民族舞蹈中,蒙古族和朝鲜族的舞蹈也有突破,表现力更强了,创作路子更宽了,有很多值得研究的经验。

三是涌现的优秀作品都比较注意提高舞蹈作为综合艺术的综合艺术水平。重视本子、编导和演员的二度创作,也重视音乐、舞美、效果,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前提条件。优秀的节目,首先是本子好,编导风格统一,音乐的民族特色与舞蹈的民族特色统一,锣齐鼓不齐是出不来好作品的,有些作品不成功的原因,往往在锣齐鼓不齐。

总之,这届比赛促进了舞蹈艺术的发展,获得了舞蹈创作的可喜丰收。

对于舞蹈,我是个门外汉,下面从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的视角,就舞蹈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探讨、参考。

第一,内容与技巧的关系。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舞蹈作为技巧性极强的艺术品种,要高度重视技巧,创作人员和表演艺术家都要熟练地掌握舞蹈技巧,不仅要掌握本舞种的技巧,还要了解其它舞种,乃至戏曲、武术的技巧,谁不重视,谁就走不出创新的路,这是舞蹈艺术的基本功。同时,要注意不能单纯地耍技巧,硬搬技巧。技巧要为内容服务,好的作品,内容和技巧是和谐统一、化为一体的。如:蒙古舞《牧歌》、《马背》、《生命在内烁》、《生命摇篮》,观众看到的是人物的命运、情感,似乎看不到技巧,然而,技巧却无处不在地与人物的动作化成了一体,这就是成功的所在。大家都被《远山的孩子》深深打动,孩子们玩耍、干活、争书、听钟、盼学,映入观众眼帘的是感人的情节内容,技巧变成了人物思想感情的载体,人物与技巧融为一体了。相反,如果仅掌握了一些杂技技巧,给杂技演员着以舞蹈的服饰,尽管杂技技巧很惊险,但“丢失”了自己,舞蹈变成杂技了。所以舞蹈完全杂技化,是“自我丢失”的表现。优秀的编导能借鉴杂技技巧,化为舞蹈语言,为塑造人物、表现内容服务,以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同样道理,“完全武术化”、“完全芭蕾化”、“完全现代舞化”都是发展民族舞蹈所不可取的。只有将各种艺术技巧化为有助于表现内容的民族舞蹈语言,才能使民族舞蹈既博采众长,又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这一问题涉及几个重要关系:

一是技巧与塑造形象的关系。无论塑造人物形象还是拟人化形象,形象的成功,总是艺术品成功的根基。因此,技巧要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如,为塑造活泼的儿童形象,在地上滚、爬,符合人物特点,《远山的孩子》中三个孩子在地上滚、爬是自然、贴切的;而塑造老人形象时,搬来现代舞、芭蕾舞的技巧,也在地上滚、爬,在空中托举,就背离了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根据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需要,创造新的舞蹈语汇,《爱的奉献》中背老奶奶的动作,就是创造;《走出沼泽地》中艰难跋涉的舞蹈语汇、《纤夫的幺妹子》中拉纤的舞蹈语汇,都是围绕人物和情节创造设计的。不怕不成功,就怕不敢闯路,应该感谢这些闯路者。总之,一定要注意克服有损人物塑造的堆砌技巧的倾向。

二是技巧与表达思想情感的关系。好的作品总是传情的,舞蹈技巧能不能为传情服务,也是创作成败的关键。我看《血色晨光》、《母亲》、《忆》、《爱的奉献》、《远山的孩子》时都忘记了是在看戏,被深深地感动了,为什么?舞蹈语言传了情。当孩子们听到学校上课的钟声,爬向学校方向的时候,我落泪了!舞蹈语言就是应该追求撼人的传情力量。而技巧堆积得再多,再惊险,也产生不了这种震撼力。

三是技巧与生活的关系。有的同志认为,只要技巧娴熟,闭门编出的舞蹈也会成为好的作品。当然,出作品是可以的,但往往是展览技巧的雷同化作品,成不了反映时代的精品。这次比赛中有不少描写男女恋情的双人舞,情节、技巧彼此差不多,尽管服饰各异,却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看多了,也“串片”了,遗忘了。而《蔗林深处》、《川江·女人》、《纤夫的幺妹子》等节目,同是写恋情的双人舞,却令人回味无穷,深印脑际。那蔗林深处争食甘蔗的甜蜜的爱,那纤夫、妹子辣味的爱,那川江古道的生死恋,让你忘不了,为什么?就因为这些作品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再如,《姑娘的披毡》、《打磨秋》等作品,反映了民族特有的生活,也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堆积技巧的作品,雷同化、公式化的作品的出现,说明有的作者对生活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深。生活是不雷同、没有公式的,生活会丰富创作人员的技巧,特别是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创造舞蹈语言的源泉。我可以断言,如果创作人员不牢固树立生活是创作源泉的思想,雷同化作品会越来越多。相反,大家都重视多彩的生活,不光民间舞,古典舞也会进一步改变面貌,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时代气息。

内容与技巧的关系问题归纳起来是:内容决定着所运用的技巧以及需要发展哪些技巧或摒弃哪些技巧。技巧为内容服务,把在技巧之外套上一个思想内容的外壳当作创作,或变换服饰,或附加思想概念,都会陷入雷同化、公式化的误区,这是艺术创作的规律。要想避免陷入堆砌技巧的误区,不仅要重视借鉴古今中外的艺术精华,更要重视生活,特别是火热的时代生活、各民族的生活,生活中产生的艺术是常青的艺术,这也是艺术创作的规律。对内容与技巧辩证关系的认识是舞蹈创作更上一层楼的关键。

第二,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关系。

发展中国民族舞蹈,民族特色是根,中国是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舞蹈是中国舞蹈发展的根。千万不能丢失中国舞蹈的民族特色。有的同志说,现在舞蹈语言世界化,应该与世界的舞蹈潮流汇合。当然,舞蹈语言是世界各种语言的民族都能看懂的语言,但是,各国不同民族的舞蹈语言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有其各自的民族特色,富于个性。如果多彩的世界各民族的舞蹈全变成了一个模式,舞蹈的生命力也就丧失了。多色彩是客观存在,单色彩不符合人民的审美需求。至于舞蹈走向世界的问题,越是民族特色浓郁的艺术越能走向世界,跟在别人后面模仿其他民族的艺术,永远不能超越人家,这也是艺术的规律。这就需要注重继承民族优秀的舞蹈传统,包括戏曲和古乐舞中的精华,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同时,新时代的舞蹈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大胆创新,使舞蹈语言适应表现时代生活的需要。这次出现的优秀节目都在继承与创新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逐个剖析研究。其根本的经验是:不论古为今用,还是洋为中用,都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硬套。要从所表现的内容出发,化成民族舞蹈的血肉,化成民族的舞蹈语言。《拓》借鉴了现代舞的表现手法,然而从舞蹈语言到思想内涵,充满着民族的自强精神和开拓精神,完全化为民族自己的舞蹈了。

目前,在追求舞蹈的时代精神方面存在着几个问题。

一是口号化。把或古或洋的技巧,加上时代的口号、内容,结果,口号是贴上去的,观众并不接受。

二是死搬硬套。如,认为现代舞有时代的特色,就不顾大剧场、大众欣赏的环境和舞台效果,将国外在娱乐场所演出时的打滚、喊叫,甚至噪音、怪声等追求刺激的形式,一股脑儿地搬来,其结果必然脱离民族欣赏习惯,脱离中国的舞台艺术条件,是不可取的。一定要有分析地学习,取其精华。《血色晨光》中在女主人公受伤时男主人公惊叫出声,并自责地趴地捶打自己,这与所表现的内容是一致的,因此,就让人觉得合情入理。再如,认为现代音乐有时代特点,于是就不顾民族的内容和民族的舞蹈语言,硬搬洋的现代音乐,结果,只能造成作品效果的不和谐。

三是僵化、模式化。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必须创新,不能墨守陈规。如,古典舞中的民间舞和芭蕾舞的语言多了些,于是就看不惯,甚至不承认这是古典舞。我认为,思想可以解放一些,古典舞和民间舞适用教学需要,可以区别,但在创作中不一定区分得那么清楚,从表现民族思想精神面貌的目的出发,化进各种舞蹈艺术的精华,形成民族特色浓烈的中国舞、中国舞剧,有什么不好?各民族之间的舞蹈语言更应该相互交流、借鉴,丰富多彩的56个民族舞蹈的大交流、大借鉴、大融会、大创新,一定会带来中国民族舞蹈无与伦比的丰富和发展,其丰富程度将是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舞蹈语言所不能相比的。

总之,不论是继承还是创新,关键是一个“化”字。必须从发展民族舞蹈的内容出发,把各种技巧化为民族舞蹈的血肉,谁化得最适合民族的审美观念,最适合表现民族内容,谁就能在继承和创新上不断取得突破。

第三,舞蹈创作与观众审美的关系。

舞蹈创作的目的,是给观众看的,这就要求创作者心里要想着观众,要努力让观众看懂,形成雅俗共赏的效应。有的同志在努力追求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化底蕴,这是应该的。但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仅要自己明白,更应该让观众明白。有人说,舞蹈具有自赏性,创作者的目的就是自我表现。诚然,艺术确有自赏性,如古人吟诗作画多为自赏,以跳舞健身养性也是有的。国内外以歌舞自娱自赏的人越来越多,“孤芳自赏”概括的就是艺术的这一特征。然而,我们所说的舞蹈创作不是这种自赏艺术,是在剧场、电视屏幕上呈现给观众的共赏艺术,只有让观众看懂,才能达到共赏的目的。舞蹈是无声的形体语言艺术,达到共赏效应更难些,可喜的是这次比赛出现的优秀作品都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如,民间舞决赛中的节目,从《牧歌》、《心弦》到《远山的孩子》、《蔗林深处》,从《马背》、《耕者恋》到《心之翼》、《长白瀑布》,无不既高雅,又通俗易懂,一位观众朋友看后说:“原来民族歌舞是老百姓的艺术,看着亲切。”而有些作品,硬追求深沉,连知识分子都看不明白,怎么能在群众中普及呢?我们对舞台艺术要追求雅俗共赏效应的问题已提倡了几年,这一要求也适合舞蹈创作,这个要求就是:“我们应该明确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寓教于乐是舞台艺术的高标准,也是主旋律作品和高雅艺术的高标准。无论高雅艺术还是通俗艺术都应向雅俗共赏的标准努力。雅俗共赏的含义,既不是‘雅’共赏,也不是‘俗’共赏,是雅和俗的统一。从内容上看,要深入浅出,文雅、深刻的内容要表现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从形式上讲,要大雅若俗,高雅难懂的艺术形式要力争有吸引力,让观众爱看;从艺术效果上说,要争取让高低不同的文化层次的观众尽可能看得明白,文化层次低一些的观众能看懂基本内容,文化层次高一些的观众能品出作品的无穷深意来,达到不同文化层次观众共赏同乐的效应。事实说明,艺术的孤芳自赏现象和艺术的庸俗化现象,只有用雅俗共赏的作品才能取代。雅俗共赏不是高雅与通俗的混合,而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群众的审美需求的辩证统一。”如果说这次大赛的导向性,这是重要一条,希望大家认真研究优秀作品在雅俗共赏方面的成功经验。

第四,加强领导,团结协作,促进舞蹈创作的发展。

文化主管部门重视舞蹈创作与舞蹈人才的培养。要充分认识舞蹈在民族艺术发展中的地位。舞蹈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能带动许多艺术品种的发展。丰富多彩的、多样化的民间舞蹈和古典舞蹈是发展地方歌舞的基础,是发展主题、标题歌舞的基础,是发展民族舞剧的基础,也是发展有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剧的基础,甚至是戏曲舞蹈发展的基础。古典舞发展了,戏曲舞蹈也会随之丰富,同样,戏曲舞蹈的发展也会相辅相成地促进民族舞蹈的发展。并且,舞蹈是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又常常是基层艺术院团的看家艺术品种。加强对舞蹈表演人才和创作人才的培养,可以从整体上提高一个地区的艺术水平,因此,需要引起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

最后,强调一下舞蹈领域的团结协作问题。舞蹈事业的发展有赖于舞蹈界的团结协作。不宜于因为舞蹈发展观点的不同,而争论不休。现在正处在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舞蹈的实践过程中,舞蹈观点有差异,是必然的,完全一致,就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了。要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舞蹈事业的大局着眼,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舞蹈观点正确与否,让实践来检验。出了问题不埋怨,遇到挫折别灰心,把“团结协作,努力发展中国舞蹈”这个口号叫响。世界的舞蹈是多姿多彩的,中国各民族的舞蹈也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要不断创作出绚丽多姿的民族舞蹈,给人民奉献美好的精神食粮,并且,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把中国的民族舞蹈介绍给世界人民,协力同心,共创中国舞蹈艺术之辉煌!

(本文为作者在1995年5月9日第三届全国舞蹈比赛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标签:;  ;  ;  ;  ;  

关于繁荣舞蹈创作的思考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