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绩效生成机制的管理者相对绩效比较_业绩评价论文

基于企业业绩生成机理的经营者相对业绩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业绩论文,机理论文,经营者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34(2005)04-0002-06

1 引言

代理理论认为,使代理人采取最优行为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报酬和经营业绩挂钩[1],因此设计有效经营者激励契约的前提是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近年来如何设置指标组合来评价经营者业绩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但是由于经营者行为及其产出信息极其复杂,在技术上也很难对经营者业绩进行直接观测与度量。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经营者掌握着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企业业绩的好坏,因此根据管理学的权责对等原理,一般认为企业业绩与经营者业绩高度相关,进而在实践中将企业业绩看成是经营者业绩最直接也是最终的反映[2]。

尽管企业业绩与经营者业绩高度相关,但是它同时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外部系统环境、企业内部资源状况等,即同一个经营者在不同经营环境下付出同样程度的努力所取得的企业业绩可能会存在明显差异,同一个经营者在不同的企业资源状况下付出同样的努力也会产生不同的企业绩效,因此用企业业绩替代经营者业绩的传统评价方法并不符合经营者对企业业绩贡献的客观事实。同时外部系统环境、企业资源状况等因素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超出了经营者的控制范围,用企业业绩替代经营者业绩来确定其报酬增加了经营者的风险承担,不符合经济学中的“最优风险分担”原理。基于以上现实与理论背景,本文探求经营者在企业业绩生成过程中的真实贡献,并运用相对业绩比较理论对传统经营者业绩评价方法做出改进。

2 企业业绩生成机理分析

2.1 业绩、企业业绩与经营者业绩

业绩或绩效在英文中都用performance来表达,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在绩效管理的不同阶段,研究者赋予了绩效不同的涵义。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绩效是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绩效是结果。Bernadin、Kane、Campbell、Borman和Motowidlo等都提出了有关业绩的定义,虽然他们强调的内容各有差异,但是基本上都认可一种观点,即绩效是对个体行为的评价[3]。Murphy认为,绩效是一个人与其工作的组织或组织单元目标有关的一组行为[4]。Campbell认为,绩效是行为,应该与结果区分开,因为结果会受系统因素的影响[5]。而绩效是结果的观点则认为,绩效是工作所达到的结果,是对一个人工作成绩的记录。虽然两种观点各自强调的内容不同,但两者之间却存在必然的联系,即行为是达到绩效结果的条件之一。这一观点在Brumbrach给绩效下的定义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即绩效指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工作的人表现出来,将工作任务付诸实施。行为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行为本身也是结果,是为完成工作任务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的结果,并且能与结果分开进行判断[6]。

借鉴已有研究关于业绩含义的界定,本文认为企业业绩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其有限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它是企业内外部各种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的系统综合反映。经营者业绩则是指经营者采取的各种管理行为对企业成长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所取得的成果,它是经营者行为对企业贡献效应的一种表征结果。根据Brumbrach对业绩含义的表述,在进行绩效管理时既要考虑其结果,同时又要考虑其行为。但是由于经营者管理行为的复杂性,在技术上很难对经营者行为进行观测与定量评价,因此实践中往往将结果作为其绩效的最终反映。要真实反映经营者业绩(行为与结果),就必须尽可能剔除非行为因素对经营者业绩结果的影响,以达到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充分对应。

2.2 有关企业业绩差异根源的理论简述

对于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不同企业之间的业绩差异,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该领域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流派,即企业绩效差异根源外生论和企业绩效差异根源内生论。

新古典经济学中不完全竞争市场假定认为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主要是由不同的市场结构所导致的,产业内存在的进入与退出壁垒、政府的保护与限制、产品的差异化所产生的相对垄断等因素决定了企业的获利水平。梅森和贝恩承袭上述理论思想提出了著名的“梅森-贝恩范式”,认为企业绩效差异是由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所决定的。

企业绩效外生论对不同产业内企业绩效差异作出了解释,但它却无法解释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异;科斯开创的契约理论着眼于从企业内部的经济利益关系与激励约束机制来探讨企业绩效差异的根源[7];产权归属论认为产权归属是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产权结构论认为,企业绩效问题的根源在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下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函数的背离,因此要改善企业绩效必须优化企业产权结构;泰腾郎、马丁和帕克等则认为产权变动并不必然带来企业绩效的改善,并以竞争理论为基础提出超产权论,认为只有由市场竞争促动的企业治理机制才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基本因素[8]。

潘罗斯提出企业进化论,指出新古典企业理论中被视为“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构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认为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单位,而且是一个具有不同用途、随着时间推移由管理决策决定的生产性资源集合体[9]。Wernerfelt首次完整地表述了资源为基础的观点[10],Barney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阐述了这一观点,认为企业的异质性资源决定了同行业中不同企业在绩效上的差异[11]。潘汉尔德和哈默提出的核心能力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集合体,企业核心能力的差异决定企业绩效的好坏[12]。因此企业配置、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才是企业绩效差异的根源。

资源、能力支撑持续竞争优势,产生良好动态业绩,但对于哪些能力、资源可以作为企业经营业绩源泉,仅仅以资源、能力的特征来判别是不够的。资源挑选机制与能力构建机制将企业竞争优势与企业家联系在起来,前者强调企业家比竞争对手更能有效率的获取、挑选资源,从而获得较竞争者更高的经济租金,而后者认为企业家较之竞争对手更有效的部署、使用资源也可以导致经济租金的创造[13]。因此企业经营者管理效率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业绩之间的差异。

2.3 企业业绩生成机理分析

前面分析的资源观理论认为企业占有资源的质量会对企业业绩产生显著影响。在这里资源一般被界定为异质性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其中无形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品牌资源等。而产权结构理论认为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决定了各企业之间的绩效差异。沿袭资源观理论,本文认为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本质上是企业拥有的一种无形制度资源,这样企业资源涵义被拓展,既包括有形资源和以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形式表现的无形资源,也包括以产权安排形式为特征的制度资源、规则资源等。

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着企业实际控制权、以管理知识和技能为主要输出的经营者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在复杂多变环境下,企业家不断创新,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5],因此企业家创新学派认为企业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部署、使用资源的效率。

任何经济组织都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法律背景下运作,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经营者所面临的系统环境对管理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达夫特认为,企业环境比许多其它因素对组织结构、内部过程以及管理决策的影响更大[14]。邓肯将企业外部环境首次定义为组织在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在组织边界之外的物质及社会因素,它包括企业外所有的因素和事件,主要表现为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经济、政治、法律和科技环境以及市场有效性环境[15]。

根据上述有关企业业绩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将企业业绩生成机理的分析框架简化为图1,并进一步将企业业绩表述为在一定外部系统环境下,企业所有者雇佣经营者来管理运作企业资源后产生的一种结果。这样将主要有三类因素对企业业绩产生影响,分别为外部系统环境、企业资源质量和经营者管理行为。根据该定义,企业业绩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可以用图2简要显示。

附图

图1 企业业绩生成机理分析框架

Figure 1 The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Producing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Performance

附图

图2 企业业绩生成机理

Figure 2 The Producing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Performance

3 基于相对业绩比较的经营者业绩评价

3.1 相对业绩评价理论概述

相对业绩评价(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RPE)是代理理论引发的一个重要业绩评估思想,它最初是针对普通员工提出的,认为在计件工资率报酬体系下,应该按照工人之间的业绩排序,而不是由绝对产出量来决定工人报酬。之后许多学者对此做了深入研究,并拓展到其它领域。Holmstrom等人试图说明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将相对业绩评价条款写入最优薪酬合同中的条件和原因[16]。Bannister等的研究表明,当员工面临系统风险时,相对业绩评价能够降低道德风险影响[17]。Predengast等人认为,当行业受到系统震荡时(如行业需求变化),CEO的最优报酬契约应该根据企业间相对业绩(而不是绝对业绩)确定,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业绩越好,CEO的报酬越低[18]。Bagnoli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表明,RPE能够使经营者更关注企业的资金有效配置、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公司的资本结构与风险控制以及企业持续发展能力[19]。

3.2 经营者相对业绩评价模型的构建

已有的关于相对业绩比较在经营者报酬契约中的应用的研究都只是对相对业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经验性结论,并没有就如何具体实施经营者相对业绩评价进行研究。同时他们更多地是考虑外部系统环境对经营者风险承担的影响,而忽略了企业资源状况对经营者风险承担的影响。但前面分析已经表明企业业绩并不等价于经营者业绩,企业业绩除了受到经营者管理行为影响外,还受到经营者不可控的外部系统环境和企业资源质量影响,因此本文将运用相对业绩比较理论来剔除外部系统环境和企业资源质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3.2.1 经营者横向相对业绩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般来讲,可以假定同行业内的企业面临着相似的外部系统经营环境,因此将企业业绩和主要竞争对手企业业绩进行横向相对比较,能够有效剔除外部系统环境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所谓横向相对业绩评价是指通过本企业与同行业中主要竞争对手企业的相对业绩来确定经营者业绩。

假设第t年企业业绩为X[,t],第t年同行业中主要竞争对手(或行业平均)企业业绩为X'[,t],则根据横向相对业绩评价思想,剔除外部系统环境因素对企业业绩影响后第t年的经营者业绩可以表述为

Y[,t]=α·X[,t]-β·X'[,t]

(1)

其中,α为当期企业业绩对经营者评价业绩的影响强度;β为当期同行业竞争对手企业平均业绩对经营者评价业绩的影响强度。(1)式说明,当行业中主要竞争对手平均业绩比较高时,外部系统环境对该行业企业发展可能比较有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本企业业绩的好转;相反,当外部系统环境比较恶劣时,尽管经营者可能对企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受外部不利环境影响,企业业绩并不一定很理想。因此在经营者业绩评价过程中需要剔除外部系统因素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根据(1)式,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与本企业业绩正相关,而与行业竞争对手平均业绩负相关。

3.2.2 经营者纵向相对业绩评价模型的构建

随着市场竞争秩序的日益规范,除非企业出现非常战略调整或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引发的企业利好战略机遇或者是利坏战略障碍,企业拥有的资源不会出现急剧变化。经济演化理论认为,企业拥有的资源是随着企业发展进程而不断积累的[20]。因此本文假设:在相邻两个业绩评价周期,企业资源占用状况不发生明显变化,即在相邻两个业绩评价周期,企业业绩是在相似的资源占用状况下产生的。这样通过与上一个评价周期企业业绩的相对比较可以剔除企业资源占用状况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所谓纵向相对业绩评价是指通过与上一个评价周期企业业绩的相对比较来确定本期经营者业绩。

假设在第t年的企业业绩为X[,t],在第t-1年的企业业绩为X[,t-1],则根据纵向相对业绩评价思想.第t年的经营者业绩可以表述为

Y[,t]=α·X[,t]-γ·X[,t-1]

(2)

其中,γ为相邻上一期企业业绩对经营者评价业绩的影响强度。(2)式表明,经营者业绩和本期企业业绩正相关,而与具有相似资源状况的上期企业业绩负相关。

3.3 经营者相对业绩评价模型的讨论

3.3.1 经营者相对业绩评价模型的设计依据

在前面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外部系统环境和企业资源质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将(1)、(2)两式合并,假设Y[,t]为第t年的经营者业绩,则Y[,t]可以表述为

Y[,t]=α·X[,t]-β·X'[,t]-γ·X[,t-1]

(3)

(3)式表明,经营者业绩与当期企业业绩正相关,而与当期行业中主要竞争对手企业业绩负相关,同时与相邻上期企业业绩负相关。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当且仅当一个业绩评价指标反映了其他指标所不能反映的经营者行为信息时,它应该被包括在评价指标组合中[21]。经营者相对业绩评价模型考虑了经营者不可控因素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能够更真实有效地反映经营者管理行为对企业业绩的贡献,减少经营者的风险承担,其设计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者业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反映经营者管理行为对企业业绩的真实贡献,因此必须剔除企业业绩生成机理分析结果中经营者不可控的外部系统环境和企业资源质量等非行为因素对企业业绩产生的影响。

(2)横向相对业绩评价模型通过引入同行业竞争对手企业平均业绩,能够剔除外部系统因素对企业业绩影响。同时由于经营者最终评价业绩将取决于本企业业绩与竞争对手企业业绩之间的相对比较,因此能够激励经营者关注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和公司的资本结构,注意控制企业风险并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这些因素对于现代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纵向相对业绩评价模型将相邻评价周期企业业绩作为参数引入,能够剔除资源因素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更为真实的反映经营者的管理决策行为对企业业绩的贡献。同时由于本期的企业业绩影响到下一个评价周期的经营者评价业绩,因此有利于规避经营者的短期经营行为,避免企业资源的过度利用,激励经营者致力于建立企业持续竞争能力的最优战略决策。

(4)(3)式将两者结合起来,有效剔除了经营者不可控因素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达成了经营者管理行为与评价业绩结果之间的相互匹配,真实地反映经营者管理行为对企业业绩的客观贡献。

3.3.2 经营者相对业绩评价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经营者相对业绩评价模型中,α、β、γ的范围是0<α<1,0<β<1,0<γ<1。尽管经营者评价业绩受到上述三个因素的影响,显然他们的影响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由于评价一个经营者成功与否,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它所经营企业的业绩来反映,因此α会比较大,而竞争对手业绩和上一期企业业绩只是作为评价参考进入模型,因此β、γ会相对较小。在不同的具体企业环境下,α、β、γ的取值还会呈现出差异。一般可以将α的参考值设定为0.7(相对较小)、0.8(一般)、0.9(相对较大),β、γ的参考值设定为0.1(相对较小)、0.2(一般)、0.3(相对较大)。各参数在具体确定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企业所处行业特点。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不同,上述评价模型中各要素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强度也呈现出很大差异。比如高科技行业中,企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面临的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快速多变,因此经营者的战略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整体发展态势和经营业绩,因此模型中的α会比较大。而有些行业(比如传统的生产制造业)中企业所拥有的技术水平、设备质量、生产能力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业绩,此时模型中企业资源质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强度γ会比较大。同时还有一些行业中的企业业绩明显受到系统环境的影响,比如军工企业在国际局势比较紧张时业绩会明显上升,而当国际形势趋向缓和时业绩则呈现下滑;又比如在非典爆发时期,国内航空业、餐饮行业、旅游行业企业业绩普遍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此时外部系统环境的变化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强度比较大,模型中的β会比较大。

(2)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来讲,可以将企业发展阶段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经营者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强度也会呈现显著差异。当企业处于发展初期(导入期、成长期),企业的发展状态主要取决于经营者的努力水平和正确的战略决策,即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对企业业绩影响强度很高,此时α会比较大;而当企业进入成熟稳定期后,企业内部已经形成成熟稳定的管理流程和规范,经营者个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强度会下降,此时α也可以适度降低。同时当企业处于发展初期时,企业和其他利益主体的联系较少,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一般要大于成熟稳定期企业资源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因此在该时期γ也相应的较大一些(0<γ<1)。

(3)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技术和法律环境,当宏观经济环境波动比较大时,为了剔除环境因素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模型中β将会比较大。比如改革开放初期,沿海许多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给予了他们广阔的政策空间。而当外部系统环境趋于稳定有序时,β则相对较小。

以上分析的只是模型中各参数确定时应该予以考虑的一般因素,当然在对具体企业经营者相对业绩评价模型进行参数设定时,还需要根据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进行综合考虑。

3.3.3 经营者相对业绩评价模型的应用举例

K集团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由一家专门从事电池、电路板生产的小型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目前企业的固定资产达45000多万元,年销售额达80000多万元,产品涉及范围包括工业电池、电路板、变电站、开关、微波炉等。企业2001年~2004年的经营业绩如表1所示,同行业主要竞争对手平均业绩如表2所示。

表1 K集团公司2001年~2004年经营利润

Table 1 The Profit of K Company from 2001 to 2004

单位:万元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13000

11000

18000

20000

表2 K集团公司所在行业2001年~2004年平均经营利润

Table 2 Average Profit of the Industry from 2001 to 2004

单位:万元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9000

12000

11500

14500

K集团公司成立时间比较长,内部管理系统与各项管理规范已经基本形成;同时企业处于传统的生产制造行业,企业的生产设备质量和技术水平对企业业绩影响比较大,而外部系统环境一直比较稳定,且对K集团所在行业的影响相对很小。根据前面分析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原则,课题组在进行2004年度经营者相对业绩评价时确定各参数如表3所示。

表3 K集团经营者相对业绩评价模型参数

Table 3 The Parameters of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 of Executives of K Company from 2001 to 2004

α

β

γ

0.7  0.1  0.2

根据(3)式,可以确定K集团经营者各年度的相对业绩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对比表1和表4的结果可以发现,尽管从企业绝对业绩来讲,2004年度K集团经营状况是最好的,但是从经营者相对业绩比较结果则发现,2004年度经营者相对业绩较2003年度有一定回落,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以通过表1和表2对比来分析。2003年度K集团经营业绩较2002年度有大幅度提升,而行业竞争对手的平均业绩却呈现滑坡。在经营环境整体不最气的情况下,K集团却出现了业绩高峰,显然离不开集团经营者的正确决策。然而,尽管2004年度K集团的经营业绩仍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由于行业整体经营环境的好转,行业平均业绩也呈现更大幅度上升,该年度K集团企业业绩的上升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外部环境好转带来的利好战略机遇。因此尽管企业业绩出现上升,但是经营者相对业绩评价却出现了滑坡。

表4 K集团经营者2001年~2004年相对业绩评价结果

Table 4 The Result of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Executives of K Company from 2001 to 2004

单位:万元

2002

2003

2004

3900

9250

8950

上述应用实例中,通过经营者相对业绩评价能够更有效地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现状和经营者管理决策行为对企业贡献的客观事实。

4 结论

企业业绩是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除了受经营者管理决策行为影响外,还受到外部系统环境和企业所拥有资源质量的影响。因此要真实客观地度量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必须首先剔除经营者不可控的外部系统环境因素和企业资源质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以达到经营者行为和其评价业绩之间的真实对应,减少经营者风险承担。本文构建了经营者相对业绩评价模型来解决经营者业绩评价过程中的风险承担问题,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标签:;  ;  ;  ;  ;  ;  

基于企业绩效生成机制的管理者相对绩效比较_业绩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