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都市区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实证研究_杭州经济论文

上海大都市圈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实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大都市论文,上海论文,份额论文,制造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大都市圈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制造业基地,这个定位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同,事实上该地区除了海岛城市舟山以外,各城市也纷纷把发展制造业作为产业政策的重点,吸引外资的重点。从整体实力而言,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是上海大都市圈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为说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和分工程度,从而对上海大都市圈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的趋势做合理的预测,很有必要对目前上海大都市圈的制造业竞争力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方法

都市圈区域内的产业竞争力包括两方面内容:产业结构竞争力和区域内各个特定产业的竞争力。前者主要研究区城内各产业所占国民生产的比重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以及对区级竞争力所产生的影响;后者研究区域各产业自身所具有的竞争力,即研究某特定产业的产出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微观因素非常多,包括产业的市场结构指标、市场行为指标和市场效果指标。通过研究市场结构和行为能够分析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和原因,而通过分析市场效果可以直接说明产业竞争力的状况和大小。

这里采用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1942年提出的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简称SSM),对上海大都市圈的15个城市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作比较分析。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两个角度对制造业的39个具体行业作详细的分析,力图从中发现上海大都市圈制造业发展和布局中存在的问题,从产业结构与竞争力两个方面解释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SSM是一个在国外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中被普遍使用的方法。该方法最早是由Fabricant(1942)用来分析劳动力转移对生产力的效应的,Missel(1961)将其扩展到对劳动力和资本在企业内流动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效应研究[1],E.S.邓恩和埃德家·胡佛等在应用中作了进一步发展。近年来,SSM在生产力增长结构分解应用研究中仍是一种较流行的分析方法,一些学者分别应用此方法进行了综合生产增长的分解研究(Paci,Pigliaru,1997; Fagerberg,1999; Marcel P Timmer,Adam Szirmai,2000)。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能比较准确地确定区域内各部门或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全局相关部门或产业相比竞争力的大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SSM可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两方面解释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如果一个城市各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全国(区域)同一产业增长速度完全相同,即排除由于各城市同一产业竞争力(或生产率)不同造成的增长速度上的差异,那么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与全国(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则是由结构因素形成的。如果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与全国(区域)完全相同,那么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与全国(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只能由城市的产业竞争力来解释。因此,SSM既是一种能说明城市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即结构因素与竞争力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是进行城市间经济增长的结构决定因素差异的比较方法。

假设Fi(T)表示T时期上海大都市圈i产业的产值,则

其中F[,ij](T)表示T时期j城市i产业的产值,n为城市个数。

用F(T)表示T时期上海大都市圈15城市所有产业的总产值,则

其中m为行业数,令T=t[,0]为基期,T=t为报告期。将(1)式分离出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

其中,△F[,ij]为j区域i产业产值的增加额,F[,ij](t[,0])为j城市i产业的基期产值,F[,ij](t)为j城市i产业的即期产值。根据上述模型,我们可以看出j城市i产业产值的增加额由三部分构成。即:

N[,ij]为上海都市圈的增长分量又称份额分量,即j城市i产业按照上海都市圈整体的产值增长速度而应有的增长额。

P[,ij]为产业结构分量,即j城市i产业产值增长偏离都市圈i产业平均增长的部分,它的增长是由于j城市i产业相对于都市圈总产值的增长差异引起的,它反映了j城市以都市圈为标准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

D[,ij]为j城市i产业增长额分解的剩余成分,即扣除都市圈经济增长和部门结构变动的因素之后的增长额。由于剩余成分的正负和大小体现该部门在都市圈各城市同行业中的相对增长水平,因而也叫做竞争分量,它反映区位条件或地区竞争力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利用竞争分量既可以判断j城市i产业在都市圈同行业所占有的竞争地位,又可以了解在都市圈经济增长中各产业部门的相对扩张和收缩发生在哪些城市。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公式中,竞争力份额D[,ij]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因素,它的大小受生产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投资规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实际上当某个城市的竞争力分量小于零时,既可能是区位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该城市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低,影响了增长速度,实际上D值包括了除产业结构以外的其他所有影响区域偏离因素的结果。

而P[,ij]+D[,ij]则为j区域i产业与上海大都市圈的总偏离量。

二、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1.数据的来源和预处理

本文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2000年和2004年的上海大都市圈13个主要组成城市的统计年鉴①,由于统计年鉴提供的各市的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是当年价,而各市的物价指数变动不一,因此,为剔除物价变动的影响,本文预先对数据做了必要的预处理:以1999年为基期,将2003年当年价转换为1999年不变价。

2.主要城市制造业总体竞争力分析

根据前述构建的总偏离份额模型,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根据1999年(基期t[,0])和2003年(报告期t[,1])上海大都市圈13个地级市的制造业总产值数据,可以编制出13市的制造业总产值偏离份额分析表(见表1)。

表1 上海大都市圈13城市制造业总产值偏离份额分析

城市

总产值 总产值研究期的增长 增长分量产业结构 竞争力总偏离

(亿元) (亿元)

(N) (P)(D)

20031999增量 增长率

(亿元)

分量增长率 分量 增长率(P+D)

(亿元) (%)(亿元)(%) (亿元) (%)

上海 11548.00 5540.89 6007.11108.41

6094.98 837.60

15.12-925.46-16.70

-87.86

苏州

4840.37 1871.13 2969.24158.69

2094.661304.43

69.71 706.86 37.78 2011.29

无锡

3129.22 1505.71 1623.51107.82

1656.28 13.850.92 -46.62 -3.10

-32.77

杭州

2997.12 1155.57 1841.55159.36

1276.18 76.806.65 488.57 42.28

565.37

(续表)

城市总产值 总产值研究期的增长 增长分量

产业结构 竞争力总偏离

(亿元) (亿元)(N) (P) (D)

2003

1999

增量 增长率 (亿元) 分量 增长率 分量 增长率

(P+D)

(亿元) (%)(亿元) (%) (亿元) (%)

南京

2530.241258.211272.03 101.101384.03350.20 27.83

-462.21-36.74

-112.01

宁波

2407.311000.651406.66 140.571100.71-18.64 -1.86324.62 32.44305.98

绍兴

1812.66 874.48 938.18 107.28 961.93

-156.65-17.91132.91 15.20-23.74

常州

1532.49 744.96 710.91 105.71 819.46 15.20 2.04

-123.75-16.61

-108.55

南通

1047.88 564.40 483.48 85.66 620.84-60.95-10.81-76.42-13.54137.41

嘉兴

1030.51 452.31 578.20 127.83 497.54-76.59-16.93157.25 34.77 80.66

扬州670.33 478.21 192.12 40.18 526.03-59.43-12.43

-193.74-40.51

-253.17

湖州505.42 282.28 223.14 79.05 310.51-60.83-21.55-26.54 -9.40-87.37

舟山138.49 52.89 85.60 161.85 58.18 -17.11-32.35 41.04 77.60 23.93

表1反映出:

(1)上海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在研究期间,其工业的增量是最大的,达到了6007亿元,但其发展速度却低于都市圈的平均水平,表现为-87.86的总偏离量。引人注目的是,组成总偏离的产业结构分量是一个相当高的正值,而它的竞争力分量却是-925.46,远低于都市圈的平均水平。对比洪银兴[2] (P215)等人以1995年为基期、2000年为报告期所做的研究,我们发现,上海工业的竞争力相比都市圈其他城市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以至于目前上海的工业在整个都市圈内的地位已经不能由来自于产业结构方面的优势来继续维系,其工业的总体竞争力已经被兄弟城市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对此现象,笔者将在下文分行业做具体分析。

表2 增长速度高于都市圈整体水平的行业

上海 苏州无锡常州南京 南通 扬州 杭州嘉兴湖州 宁波 绍兴舟山

行业 2

16 7

11 9112 23 19 152116 11

石油加工 通信设 有色金 石油加 有色金 石油加工 通信设备 通用设备家具制造工艺品及 印刷业和 木材加工非金属矿

炼焦及核 备制造 属冶炼 工炼焦 属冶炼 炼焦及核 制造业制造业 业 其他制造 记录媒介 及木、竹、 物制品业

燃料加工 业 及压延 及核燃 及压延 燃料加工业复制 藤、棕、草

业加工业 料加工 加工业 制品业

通用设备 交通运 交通运 黑色金 黑色金 仪器仪表 仪器仪表 医药制造专用设备

制造业输设备 输设备 属冶炼 属冶炼 及文化、 及文化、 皮革、毛皮 工艺品及业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制造业

行 制造业 制造业 及压延 及压延 办公用机 办公用机 及其制品其他制造 设备制造 设备制造

业 业 业业业

加工业 加工业 械制造业 械制造业

通用设 黑色金 食品制 食品制 印刷业和工艺品及木材加工橡胶制品 通信设备 塑料制品交通运输

备制造 属冶炼 造业造业记录媒介其他制造及木、竹、 业制造业业 设备制造

业 及压延 的复制 业 藤、棕、草 业

加工业 制品业

(2)工业产业结构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苏州、上海、南京、杭州、常州、无锡、宁波、南通、扬州、嘉兴、绍兴、湖州、舟山。

(3)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排序则为:舟山、杭州、苏州、嘉兴、宁波、绍兴、无锡、湖州、南通、常州、上海、南京、扬州。可以看到上海都市圈的内圈层城市的工业竞争力普遍强于外圈层,这与内圈层城市的区位优势有一定的关联。当然,竞争力份额的大小受生产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投资规模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此我们要做进一步分析。

3.产业竞争力分行业进一步分析

(1)制造业增长速度的比较

我们根据统计资料,计算了29个主要行业报告期(2003年)相对于基期(1999年)的增长,结果显示,区域整体增长最快的前10个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下简称通信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烟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从所计算的29个行业看,各城市的制造业总体的发展速度相差很大,比如上海只有2个行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区域整体相应产业的增长速度,其他行业的增长速度都低于区域整体相应产业的增长速度;而杭州和宁波则都在超过20个行业中获得了高于都市圈整体的增长速度,表现出城市间制造业发展势头和潜力的巨大差别(详见表3)。

表3 2003上海制造业产值比重前10位的行业及竞争力(单位:%,亿元)

排名行业 产值比增长分量

结构分量 竞争力分量

1 通信设备制造业 19.28 649.98 952.94 32.33

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5.78 795.93 255.64 47.29

3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96 572.35 188.94-362.92

4 通用设备制造业 7.01 357.17 35.22 92.52

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99 448.37 -23.16-140.64

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71 398.18 -43.69 -57.26

7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5.20 158.82 71.33 225.88

8 金属制品业 3.60 305.92 -69.41 -99.21

9 纺织业 2.79 355.47-104.11 -252.8

10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2.78 214.7 -68.43 -19.99

由表2知,上海、扬州制造业优势产业的个数最少;隶属浙江的杭嘉湖、宁绍地区则优势产业个数最多;江苏境内的各城市,苏州势头强劲,其余城市表现比较稳定,苏北地区的扬州则较为落后。

(2)主要城市制造业的竞争力比较及分析

受篇幅所限,本文只对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四个城市进行深入的分析。

上海的行业集中度② 比较高,为86.2%,因此产值比重排名前几位的行业对其总体制造业的表现影响很大。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两大行业: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比重很高,都超过15%,而从结构分量上看,上海这两大行业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奠定了其总体产业结构的优势。在前10个行业中,有半数行业的增长速度低于都市圈所有行业的平均水平,揭示了上海制造业结构的不容乐观。再看竞争力分量,就不难发现,除了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外,其余行业的竞争力并不高,这就导致了上海制造业整体上在上海大都市圈内处于相对劣势。在10大行业中,最具有竞争力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另外通信设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也表现抢眼,其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都为正值,表明这些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见表3)。

为了观察上海制造业的发展变化趋势,我们再次与洪银兴等人的研究相对比,发现有三个明显的变化:首先,主导产业发生了变化,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进入新的10大行业,而化学纤维制造业则退出了前10;其次,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值百分比有明显提高。这表明上海的制造业正进行着结构调整,一些传统制造业正在调整中逐步退出,而能发挥上海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的现代制造业则获得了重点发展;第三,从结构分量的变化上,可以看到,2000年10大行业中只有3个行业的结构分量为负值,到了2003年增加到6个,这说明尽管上海已在进行制造业结构的调整,但速度比较慢,以至于制造业结构已经落后于都市圈平均水平。

苏州的行业集中程度相当高,达89%。占制造业产值比重高达32.18%的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表现,决定了苏州制造业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方面的优势。此外,在其排名前10位的工业行业中,只有纺织业和纺织服装制造业的竞争力分量为负,其余产业的表现都强于都市圈平均水平,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潜力,从而确立了其工业总体竞争力高居上海都市圈之首的地位(见表4)。

表4 苏州制造业产值比重前10位的行业及竞争力(2003)

排名行业 产值比增长分量

结构分量 竞争力分量

1 通信设备制造业32.18 290.64 690.34 576.89

2 纺织业 9.98 303.73 -90.9 -3.48

3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6.96 128.02 158.64 50.21

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6.45 167.73 -29.11 31.87

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6.06 157.67 135.19

0.28

6 通用设备制造业 4.12 89.49 90.18 19.63

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13 54.93 67.58 28.97

8 金属制品业 2.95 80.48

54.9

7.31

9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8 58.24 59.82 17.31

10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2.54 114.56 -34.86 -46.06

从区域分工和产业专业化角度来看,苏州的专业化程度已达到很高水平,其主导优势产业(前5种)已经建立,而且优势相当明显。这种优势的取得与外资在苏州的影响密不可分。苏州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充分利用贴近中心城市上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资集结的园区经济,吸收外资规模甚至超过上海。在苏州的企业构成中,外资企业和台资企业的大量集聚引人瞩目。2003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三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就达到了4689.05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的75%,这在上海大都市圈各都市中比重是最高的,因而外资对苏州制造业的结构及竞争力的影响是巨大的。相关研究表明,目前外资企业仍具有相对较高的技术、管理优势,这种优势无疑会带来相对较高的生产效率,从而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

从杭州前10位工业行业的产业结构表现(见表5)来看,杭州制造业的结构偏老,传统行业占比重偏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制造业整体的发展速度。而其行业整体竞争力表现非常突出,前10个行业中除了通信设备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两个行业以外,其余行业的竞争力均高于都市圈平均水平,从而决定了其工业总体竞争力仅次于苏州而远高于其它各市。特别是当地规模最大的产业:纺织业,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

表5 杭州制造业产值比重前15位的行业及竞争力(2003)

排名 行业

产值比增长分量

结构分量 竞争力分量

1

纺织业

14.05 127.21 -38.07 217.37

2

通信设备制造业

10.58 123.34 180.83 -99.16

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7.81 120.89 -6.24

9.54

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76 90.39 29.03 30.93

5

通用设备制造业6.03 66.23

6.53 47.65

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5.84

94.2 -11.09

6.95

7

金属制品业4.28 50.31 -11.41

43.7

8

饮料制造业4.12 79.47 -44.42 16.95

9

造纸及纸制品业4.11 45.72 -10.83 46.95

10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3.95 44.31 15.95 18.28

相对于上海都市圈整体,杭州市工业增长速度较慢的行业(P<O)相对具有较强的竞争力(D>O),尤其以纺织业最为突出。而发展速度较快的兴旺行业(P>O)的竞争力则相对较差(D<O),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反映出杭州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之后,产业优劣状况表现的复杂性。

南京的行业集中度为86.2%,相对较高。其前位工业行业的竞争力表现来看,其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总体上正负持平,但前5位产值最大的行业中结构分量为4正1负,就奠定了其总体产业的结构优势。而总体竞争力为负的结果,则是由于前5位产值最大的行业中竞争力分量为负的有3个,特别是排在第2位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其竞争力分量为-329.02,致使南京的制造业前15位的行业中尽管只有2/5的行业竞争力低于都市圈平均水平,其加总后的整体竞争力分量却依然为较大的负值。

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又地处黄金水道长江边,拥有长江大港的优势,其沿江发展的战略非常清晰,表中排名前5的产业充分体现了南京的地理特点和比较优势。但是其中排列第2位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第5位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结构分量上占优,而竞争能力明显偏弱。因而兴旺行业竞争力的提高,对南京制造业来讲,是目前的重要课题(见表6)。

表6 南京制造业产值比重前10位的行业及竞争力(2003)

排名行业 产值比增长分量

结构分量 竞争力分量

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8.01 206.48 -22.65 84.29

2 通信设备制造业 17.18 226.26 331.73-329.02

3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9.55 142.67 45.82 -76.65

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11 56.66

18.7 78.39

5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7.8150 67.37-156.32

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75 59.22 -3.06 10.32

7 通用设备制造业 4.01 56.815.6 -12.68

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76 52.66 -9.02

3.56

9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3.24 40.14 -12.79 18.07

10 金属制品业 2.72 39.29 -8.92

2.66

三、上海大都市圈产业竞争力比较及特征

1.主导行业比较

根据各市产业规模结构整体状况,我们将行业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8%以上的行业确定为该市的主导行业,以所占比重为权,计算各市主导行业总体贡献效果,并进行类型划分,以此进行各市主导行业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具体数据由于篇幅所限略去,直接提供划分结果(见表7):

表7 根据主导行业特点划分的上海大都市圈的类型

类型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城市 上海、苏州 杭州、无锡、南京、宁 湖州、南通、常州、扬

波绍兴、舟山、嘉兴州

主导行业集中度高、 主导行业较为集中,主导行业集中度较

表现突出、贡献大, 总体表现良好,个别低,表现差,对地方

特点 产业层次高 行业存在调整的需 经济贡献小、存在着

求较大的产业结构调

整的压力

2.优势行业比较

根据各市规模最大的10种行业,以总偏离量最大,同时,竞争能力在上海都市圈平均水平以上(D>O)为判别标准,作为其优势行业(见表8)。

表8 上海大都市圈优势行业比较

城市行业产值比重 产业结构竞争力

总偏离量

(%)分量P

分量D P+D

上海 通信设备制造业 19.28952.94 32.33985.27

苏州 通信设备制造业 32.18690.34 576.89

1267.23

杭州 纺织业 14.05-38.07 217.37 179.3

无锡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12.95 36.34 158.69195.03

延加工业

南京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 8.11 18.7 78.39 97.09

延加工业

嘉兴 皮革、毛皮、羽毛11.75 13.07 41.03 54.1

(绒)及其制品业

湖州 医药制造业

6.05 -0.56 19.33 18.77

舟山 农副食品加工业 49.04-11.38 31.24 19.86

绍兴 纺织业 37.53-98.62 136.07 37.45

宁波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13.34 -5.88 109.68 103.8

造业

南通 通用设备制造业

7.67 3.87

1.54 5.41

常州 专用设备制造业

7.55-11.91 20.69 8.78

扬州 专用设备制造业

5.32 4.16

4.52 0.36

从各个城市的优势行业可以明显看出地域特征,江苏基本以黑色金属冶炼和设备制造业为优势行业,而浙江则基本以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优势行业,反映出两省在产业结构阶段上的不同。上海都市圈内的大多数城市,其优势产业往往也是其主导行业,这显示出这些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较为合理,只有南通、常州、扬州三市的优势产业与主导产业无缘,这必然导致工业的总体增长能力受到较大限制。

3.总体特征分析

(1)总体竞争力水平较高

本文对都市圈内部各城市的产业竞争力进行偏离—份额分析时,是以上海都市圈整体为参照系,这样虽然能达到观察都市圈内部各城市产业相对的竞争力效果,但无法了解各城市产业相对于更大范围的产业整体参照的竞争力效果,容易产生分析上的偏差并影响对具体城市总体产业竞争力的正确判断。因此,我们以全国为参照,对上海都市圈整体(13城市制造业总产值之和)进行了偏离份额分析,分析结果发现,上海都市圈的整体产业竞争力为2688.96亿元,产业结构水平也稍高于全国水平,为48.63亿元,总偏离量为2737.58亿元。其中,产值比重前10的行业其竞争力分量全部大于零,特别是通信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行业竞争力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上海都市圈制造业很强的竞争力。基于此,笔者认为,上海都市圈内产业竞争力表现较差的几个城市,若以全国为参照,其总体产业竞争力水平应该会好于以上海都市圈为参照的总体表现,毕竟上海都市圈是我国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2)行业集中程度较高

这一特征可从两方面来看,其一,城市内部行业的集中程度较高。除杭州、宁波两市外,其它11个城市的行业集中度均在80%以上,苏州、绍兴和舟山更是接近90%。其二,从上海都市圈的空间格局来看,行业集中分布特征明显。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上海以及都市圈内圈的超大和特大型城市:苏州、无锡、杭州和南京;纺织业在杭州湾沿岸和苏锡常通地区形成集聚;宁镇扬一带则呈现出重化工业的集聚。

(3)产业竞争力表现不平衡

综合来看,上海都市圈各城市的产业竞争力表现不平衡,但整体不平衡中又有一致性的东西。首先,这种不平衡具有与都市圈圈层结构的空间格局相一致的特征:内圈城市的产业竞争力明显强于外围城市。这与内圈城市更容易享受到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外资选址受中心集聚外部经济的吸引而产生的区位偏好相关。

其次,在空间格局上,产业竞争力与行政隶属关系又表现出某些一致性特征:行政上隶属浙江省的城市竞争力水平普遍高于江苏省的城市,而江苏省城市的产业结构层次则普遍表现出比浙江省更高的水平。这应该与两个省份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关。浙江的经济起步于“草根经济”,民营经济十分活跃,而民营经济一般都把进入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作为其初创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浙江地区的产业结构,同时浙江民营经济培育出了一大批勇于实践敢想敢做的企业家,他们市场嗅觉灵敏、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企业家资源成为浙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而江苏经济的特点是“外资经济”,江苏特别是苏锡常地区利用外资的成绩斐然,比浙江、甚至上海都多,跨国公司在江苏的投资直接改变了江苏的产业结构,使其从资本密集型的现代加工制造业起步,起点比较高。而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浙江制造业在整体竞争力上超过以外资为主体的江苏制造业,凸显企业家资源的可贵以及企业家在推动经济发展上的巨大作用。

(4)中心“陷落”,周边崛起

中心城市上海在制造业竞争力表现上,已经大幅落后于都市圈的平均水平,而紧邻它的苏州、杭州等城市却以逼人的气势快速赶超。而且,由于江浙两省规模以下制造业产值比重较高,因此江浙城市制造业实际上的发展速度更高,高于上海的程度也更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似乎有在周边的崛起下陷落的趋势。但是如果我们理性地来剖析上海制造业竞争力整体上的下降趋势,就会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糟糕:一些代表上海制造业调整方向的行业或者继续保有竞争优势(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或者在发展中加强了竞争力,由负转正(通用设备制造业)。这说明,虽然上海制造业竞争力从整体看相对落后,但应该看到部分原因是上海自身发展战略调整的结果。上海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退出部分制造业,不仅是加强自身竞争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客观上为都市圈其他城市发展传统制造业经济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符合都市圈经济的发展规律,有利于上海都市圈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中心城市,上海在调整制造业的同时,必须加强自己的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才能起到中心城市为周边地区的制造业提供现代服务的功能,才能保证在周边崛起的时候,中心依然突出。

(5)“同构”开始转向差异

已有研究证明,上海大都市圈各主要城市之间的产业同构程度很高[3],然而,本研究发现上海都市圈已经开始形成一种差别化竞争的格局,各城市正在逐渐形成和强化自己的特色产业。

首先,主导优势产业的差异。从表8,我们可以看到,与10年前纺织业一统天下的局面相比,今天的上海都市圈城市间领先行业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13个城市,10种优势行业。虽然像纺织业这样的传统强势行业依然是都市圈大多数城市的主导产业之一,所占产值比重依然相当高,但要看到除了杭州和绍兴两个城市之外,其余城市的纺织业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偏离份额计算的结果也显示,也只有杭州和绍兴的纺织业竞争力明显超过都市圈平均水平,这是各城市根据自身相对优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战略的反映。

其次,产业层次上的差异。都市圈各城市在产业层次上表现出以行政区划聚类的特征。上海制造业的产业层次最高,它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行业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这是上海产业层次较高的标志性特征。而杭州、嘉兴、宁波等浙江省的城市,以纺织服装等加工制造业为其产业的亮点,是产业层次较低的标志性特征;南京、无锡等江苏的城市则以化工、设备制造业等重化工业为特点,产业层次居于沪浙之间,表现出三类城市在产业发展阶段上的差异。

最后,必须指出,上海大都市圈城市间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某一范围内存在着产业同构问题。但是这样的产业“同构”很可能要继续下去,而且应该被鼓励。长久以来,上海大都市圈的产业同构,一直被作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且常被认为是重复建设的结果,区域间恶性竞争的原因和阻碍都市圈经济融合的罪魁祸首。但我们发现,上海大都市圈“产业同构”程度很高的一些产业,无论是传统的纺织业,还是新兴的电子行业,在全国都表现出很高的竞争力。这似乎说明“产业同构”并没有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只看到“消极”一面显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具体来说,产业同构的积极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两点:(1)有利于促进区域市场的竞争。波特[4] (P312)说过,传统的高技术和低技术之分、制造业和服务业之分,都意义不大。低生产率经济的特点是地方竞争不足。而竞争的加剧会迫使企业把精力转向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更多地注意技术进步、生产管理和新产品的开发。产业同构造就了同一产品的众多生产者,也就造就了更多的市场竞争者,而竞争产生效率。(2)上海都市圈的产业同构不管当初是通过什么路径形成的,在客观上都表示在这一地区的若干产业,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同构产业”已经形成了广域的产业集聚。而一旦形成集聚,由于外部性的作用,又会产生集聚的自增强效应,而集聚又呼唤集聚(保罗·克鲁格曼,2000)。所以,“同构”孵化出的产业集群会进一步强化地区间的同构,因此,“产业同构”不仅产生了经济发展所需的竞争局面,而且“产业同构”还会产生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向上海都市圈的集聚效应,进入集聚的自增强轨道,成为孵化企业集群的重要前提,成为上海都市圈的发展机遇[5]。

四、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的制造业竞争力呈现出与都市圈圈层结构大体一致的空间分布规律:内圈城市比外圈城市更有竞争力、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由中心向四周递减。中心城市上海虽然在制造业总量和产业结构水平上依然保持领头雁地位,但竞争力有下滑趋势,必须要加快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脚步,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在上海都市圈中应起到的领导、辐射和服务的中心城市作用。就都市圈整体而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如下:一是不盲目调整“同构”产业,而是着眼于各城市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衔接、紧密配合,促进跨行政区域的广域产业集群的发育和发展,为提高整体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积极吸纳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提升产业层次,从提高质量提高效率的角度来改造传统行业。第三,逐步降低竞争力表现欠佳的传统支柱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而对潜力大、竞争力强的行业进行大力扶持,培养新的支柱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增强产业结构竞争力。

注释:

①本文原本的研究对象为上海都市圈的15个组成城市: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南京、扬州、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镇江和泰州,但由于镇江和泰州两市缺乏1999年的数据,故没有计入。

②C=-1-(n/N),C为行业规模集中指数,n为产值(由大到小)累计比重超过50%时的工业行业数,N为工业行业总数。

标签:;  ;  ;  ;  ;  ;  

上海大都市区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实证研究_杭州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