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辅导员的本质_高校辅导员论文

论高校辅导员的本质_高校辅导员论文

关于高校辅导员本质的几点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辅导员论文,本质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0)06-0164-05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固有的根本属性即其本质。作为我国社会相对独立存在的行业群体,高校辅导员也不例外。近年来,关于教育、教师、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多有探讨,但对于高校辅导员本质的科学内涵及认识方法却无人涉及,成为辅导员研究的空白点。笔者认为,对这一“元问题”的科学理解是建构辅导员主体论理论体系的基本起点和认识前提。在此笔者以马克思主义本质观为指导,围绕辅导员本质的存在性、多维性、层次性、发展性等问题做一些初步性探讨。

我们首先面临的基本问题是,高校辅导员是否有其本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辅导员本质研究这一命题的真伪。

在哲学中,人们对于“事物是否有其本质”的认识并不统一。本质主义(Essentialism)认为,本质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一个深藏着的本质,本质是客观的存在,是唯一且固定不变的。由此,人类认识特别是现代以来所谓科学认识的主要任务应该是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唯一本质。作为本质主义哲学理论的创始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命题和所有问题所表示的或是某个属,或是一特性,或是一偶性;因为种差具有类的属性,应与属处于相同序列。但是,既然在事物的特性中,有的表现本质,有的并不表现本质,那么,就可以把特性区分为上述的两个部分,把表现本质的那个部分称为定义,把剩下的部分按通常所用的术语叫做特性。”[1]现代的本质主义进一步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主义理论,美国逻辑学家、哲学家克里普克论证了个体起源的必然性,并将其作为事物的本质。如他所说,“一个对象的起源对这个对象来说是本质的。”[2]众所周知,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起源于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需要。因此,按照本质主义的观点,政治性,或叫意识形态性理应是高校辅导员唯一且永恒不变的本质。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种极端片面的认识,即高校辅导员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工具,而忽略了其育人性、生产性等根本属性。显然,用本质主义的视角难以科学地分析和把握高校辅导员本质。

后现代的反本质主义(Anti-Essentialism)抓住本质主义自身的逻辑缺陷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批判,颠覆了本质主义对于事物本质的信念或假定。它认为事物的诸多特征并不存在本质的、非本质的之分,所谓本质只是人们无法证明的一种信念或假设。尼采认为,事物的本质是人为赋予的,因此它对于人类来说,是依附性而非独立性的。“‘自在的事实’是没有的,而始终必须首先植入一种意义,才能造成事实。”[3]理查德·罗蒂也说:“对我们实用主义者来说,不存在任何像X的非关系特征这样的东西,就好像不存在像X的内在本性、本质这样的东西一样。因此,离开了其与人类需要或意识或语言的关系,就不存在像一个与X的实际存在方式相符合的描述这样的东西。”[4]反本质主义对于本质主义机械僵化的思维方式的批判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按照反本质主义的观点,高校辅导员乃至其他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并不存在,因此对其本质的探讨也就毫无意义,甚至是一个伪命题,这又不可避免地将人们对高校辅导员的认识引向“怀疑主义”和新的“不可知论”。正如有些学者所言,“后现代主义重视解构而轻视建构的极端性,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又注定它不可能成为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5]

马克思主义对于本质的认识与本质主义机械的、反本质主义唯心的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承认事物本质的存在,它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性质和属性,事物的性质有主从、本末之分,一事物既有其主要的、根本的性质(我们称之为事物的本质),也有其次要的性质。把握事物的全部性质就能够认识一事物之所以是该事物而不是其他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就能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特征,或叫质的规定性。这从根本上推翻了反本质主义的立论依据。另一方面,“本质”又是与“现象”相对的范畴。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所规定,是事物的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并非像本质主义所说的那样是唯一且固定不变的;而现象则是本质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是事物的比较表面的、零散的和多变的方面。马克思主义本质观为我们提供了确证高校辅导员本质的科学依据。按照这种观点,高校辅导员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多维的和不断发展的,研究把握高校辅导员的本质对于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主要从高校辅导员本质的多维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进行初步探讨。

对于高校辅导员的本质问题,学界虽然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但受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产生的深刻政治根源的影响,人们在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单维认识”:即从根本上看辅导员是政治的,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主导意识形态的。

从高校辅导员本质生成的视角看,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影响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同时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它在事物本质的生成过程中起到领导、决定的作用。同时,事物的本质又并非完全由主要矛盾的作用而形成,而是多种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法则观察高校辅导员本质的生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判断。第一,高校辅导员本质的生成是多维而非单维的,是其内部主要矛盾和若干次要矛盾共同作用的产物。我们既不能否定其中主要矛盾对本质的主导性、决定性,也不能否定次要矛盾的客观存在与作用发挥。这需要从多个维度对高校辅导员的本质进行审视。第二,高校辅导员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价值性,是为一定阶级、政党、集团的利益服务的。高校辅导员本质生成中的主要矛盾是政治的矛盾,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和意志的集中反映,这种政治的矛盾在高校辅导员本质中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不仅决定了高校辅导员“是其所是”,也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对于这一质的规定性,我们无需回避或质疑。政治之维是考察高校辅导员本质的根本向度。第三,主要矛盾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高校辅导员本质的生成过程中还存在着多种次要矛盾,它们虽然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因此,也不容忽视,需要系统审视,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对这些次要矛盾的分析可以从大学生精神塑造、伦理道德、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成长发展需要入手。从精神之维看,高校辅导员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变化、发展与建构是衡量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基本标准。因此,与普通大学教师相区别,高校辅导员本质的一个重要维度应该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而非知识传递。从伦理之维看,对很多青年人而言,大学是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最后一站。辅导员不只是向学生传播主导意识形态的工具,还承担着教会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的重要职责。此种意义上,辅导员的本质又包含伦理的因素,对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保证社会规则有序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从管理服务之维看,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这一主要任务,还面临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与困惑。辅导员既是学生政治上的引路人,也是他们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管理者、服务者,承载着确保学生班级、党团组织等有效运行,为学生提供心理、资助、就业等方面咨询服务的重要职责。总的来看,辅导员本质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一维主导、多维辅助的关系,辅导员本质的生成是各种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考察一个事物的本质,不仅要从它自身出发,还要将这一事物放到它所属的不同层级的类中进行分析。由此而得出的事物本质是有层次的。马克思本人曾说,“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人的本性。”[6]恩格斯也指出:“存在的不是质,而只是具有质并且具有无限多的质的物。两种不同的物总有某些质是它们所共有的,另外某些质是在程度上不同的,还有另外某些质可能是这两种物之一所完全没有的”[7]。列宁也曾说过:“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无穷。”[8]这些论述表明,第一,事物的本质是有层次的,具有初级本质、二级本质等等。第二,事物的本质不仅包括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也包括他们之间的共同性。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时,根据人所属类层级的不同,将其分为“界本质”、“类本质”和个性本质这三个不同层次。“界本质”是人的自然性、生物性,这是人作为动物界的一种与其他动物所共有的本质属性;“类本质”是人的社会性,包括人的实践性、发展性、言语性等,是人之所以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特有属性;个性本质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气质、性格、情感、意志等多个方面。人的本质的三个不同层次共同构成了人的现实本质。

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的本质也是有层次性而非并列等同的。我们可以根据高校辅导员所属类层级的不同,对其本质进行纵向层级式的探讨。笔者在这里划分了五个基本层级。第一,辅导员的界本质,即辅导员作为人的本质属性。辅导员的社会角色无论如何特殊,首先是作为一个现实完整的人的客观存在,都摆脱不了他们作为人的本质属性。既有自己的特色与专长,也有缺点和不足,既有高尚的精神追求,也需要正常的物质满足。不能将辅导员的职业特殊性凌驾于他们作为人的本性之上,或简单化地将辅导员看做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忽视其作为人的情意性,或理想化地将其看做是“圣贤”或“完人”,忽视其自身作为普通人在认识上的局限性,否则必将会导致人文关怀的失落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异化。第二,辅导员的类本质,即从普遍意义上无论古今中外高校辅导员群体共有的专业技术属性。辅导员不是游离于社会职业体系之外的行业群体,总是归属于社会职业体系中的某一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其中,高校辅导员可被归为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第九中类(教学人员)里的第一小类(高等教育教师),职业分类代码为2090100。美国高校辅导员的社会职业分类也大体相同,只不过将中学后教育教师(Postsecondary Teachers)做了更为细化的分类,高校辅导员可归为其他中学后教育教师(Miscellaneous Postsecondary Teachers),职业分类代码为25-1190。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从社会职业类别归属上看,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的一种,再上一级则是社会专业技术人员的一种,具有其所属类职业群体的本质属性。第三,辅导员的种本质。高校辅导员不仅具有其所属类的职业属性,还有其自身特有的行业特性与从业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组织管理视野下辅导员工作的基层性;功能视野下辅导员职责的综合性;时空视野下辅导员执业方式的广泛性;对象视野下辅导员与学生的成长互动性等等。这些特性是辅导员种本质的基本体现,也规定了辅导员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行业,需要经过专门选拔与培养,具备一定从业资质,遵循特有的工作规律面向大学生开展学习与生活辅导。第四,辅导员的亚种本质,即辅导员群体内部的划分。本文中我们主要从中外高校辅导员区别的维度进行分析。我国高校辅导员既具有普遍意义上辅导员的“类本质”、“种本质”属性,又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国外尤其是西方高校的辅导员,这是由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发展阶段和国情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西方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中专门从事学生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生活辅导的学生事务工作者,并不承担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而我国高校辅导员虽然也从事上述工作,但其身份首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切工作都是为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服务的。这种政治性就是我国辅导员的亚种本质属性。反之,我们也可以将“去政治化”理解为西方高校辅导员的亚种本质。此外,管理性也是我国辅导员区别于西方高校辅导员的重要特征。西方高校辅导员职能以专业化的咨询、指导、服务为主,只有教师这一重身份,我国辅导员具有高校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还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第五,辅导员的个体本质,是指辅导员个体自身独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仰、理想、气质、性格、能力、情感、意志、兴趣等。从这一层级理解,任一辅导员的本质都是不同的,对辅导员的培养与发展要在尊重这一差异的前提下进行。总而言之,高校辅导员各个不同层次本质有机地统一在每一个具体的辅导员身上,从而形成了辅导员的现实本质。当我们从高校辅导员与其他社会人群的关系的维度去考察审视辅导员本质时,根据参照系所属类别的不同,辅导员的本质也会有不同层级的体现。

探讨高校辅导员的本质,我们还面临一个基本问题:其本质是与生俱来、固定不变的,抑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生成、发展、完善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还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这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多方面性质中占主导地位的性质,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其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将事物的本质看做是永恒不变的是机械论的观点。

正是基于这样的立论依据,教育家叶澜创新性地提出了当代教师职业的本质。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千多年来,“传道授业解惑”一直被当做教师的根本职责和终极使命而奉为圭臬。但到了“只有在知识的价值不再那么炫目而是相对平实、知识的形态不再那么凝固而是加速膨胀、知识的获取不再那么单一而是丰富多彩的今天”,“教师的工作就不再只是关注过去、面向人类已有的知识领域,而是要面向学生生命发展的未来,与学生一起在教育活动中创造学生的精神生命”[9]。在这里,叶澜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跳出了教师传统的知识传递的本质与定位,指出当代教师职业的本质在于创造人的精神生命,这对我们重新审视辅导员的本质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辅导员的本质不仅是多维的、有层次的,也是随时代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前,无论是三、四十年代作为政治指导员的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萌芽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政治辅导员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初创时期,政治性都是高校辅导员的本质之核心所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从传统的工业时代逐渐迈进后工业时代,辅导员的本质又有了新的拓展,逐渐走向人的精神家园的建构。在工业时代,需要培养符合各个岗位要求的专业人才,为此要进行一种专门化的技能和知识教育,从而大学被当做工厂,学生被当做机器,高校人才培养就像工厂制作生产机器一样,更注重一维的知识灌输。这种单向度的教育体系实质上是大工业时代的效率教育理念的体现,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中,辅导员事实上是游离于人才培养体系之外的,主要承担政治保障与日常管理的职能。社会迈入后工业时代,对人的精神与价值的关注日益彰显。这要求大学教育必须从“以知识为本”走向“以人为本”。经过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的长期争论,学者们已基本达成共识,大学是“育人”而非“制器”,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真正确立为大学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理念的转换引发了教育目标、培养模式从一维向三维转换,大学开始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三个主要向度进行人才培养。这其中的“第三维”教育实质上就是为学生构建其精神家园,高校辅导员开始从真正意义上融入了高校人才培养大循环,开始扮演学生精神家园重要建构者的角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最大程度引领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促使青年大学生成为先进文化的追随者、传播者、践行者、发展者。”[10]辅导员这种本质的时代拓展并不否定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本质,二者是相互依存、有机统一的。在此意义上,高校辅导员的育人本质得以更大程度地彰显。以此为要求,辅导员不应只关注眼前,仅以当下的政治保障为终极目标,“见物不见人”,而是要面向学生精神发展的未来,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建构学生的精神生命;辅导员教育工作的结果也不应只以学生所获奖惩数量等外在的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而是主要以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发展的方式呈现。综上,审视高校辅导员的本质是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往往会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对于其本质的认识也不应一成不变,而是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收稿日期]2010-09-16

标签:;  ;  ;  ;  ;  ;  ;  

论高校辅导员的本质_高校辅导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