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U-日”计划与发展现状_ict论文

日本“U-JAPAN”计划和发展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发展现状论文,计划论文,JAPAN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日本信息技术发展的脉络

“二战”结束后,日本面对科技、经济均落后于欧美的状况,采取了吸收、引进国外技术的发展战略,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1980年3月,日本通商产业省发表《80年代通产政策设想》,正式提出“技术立国”战略[1]。此战略的提出使日本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开发的道路,发展重点转向高新技术。其中,信息技术是日本着力发展的重要领域。

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开始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光导纤维、微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领域崛起,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80年代末期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信息技术强国。然而好景不长,日本经济在随后的十年由于受“泡沫经济”的影响进入了萧条期,在信息技术领域出现了发展乏力的状况。日本的信息技术发展重心偏向计算机的大型化、高速化和半导体芯片等硬件技术,对于刚兴起的以因特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动向缺乏应有的重视,失去了发展的先机,被美国超越。由于经济不景气,信息化投资受到影响,日本在原有的优势技术领域也受到了来自美国、韩国的挤压,甚至被他国取代。1999年,日本主要的计算机公司,如NEC、日立、东芝,都出现了亏损,处境艰难[2]。

面对经济、社会的不景气,日本开始了反思。信息技术的引进、吸收,再加以改进,这在发展初期追赶先进国家是十分有效的。然而,当日本积累相当的优势后,这种策略便失去了效用。所以,日本必须谋求先发优势,而谋求先发优势必须形成自身独特的信息技术成长环境。在信息社会,信息与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因此,必须尽快建立起与知识创造型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基础结构。2000年5月9日,日本经济界团体联合会向日本政府提出制定IT立国战略的建议。同年7月22日,冲绳八国首脑会议发表了《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日本于次年正式成立了“高度信息网络社会推进本部”(IT战略本部),负责IT立国战略的实施。从此,日本才真正开始泛在信息社会的建设。

2 日本泛在信息社会的政策制定

日本泛在信息社会的建设突出表现为政府主导、分阶段实施的信息战略。日本先后颁布的三项重大的国家信息战略有:2001年的“e-Japan战略”、2003年的“e-Japan战略Ⅱ”和2004年的“U-JAPAN战略”。

2.1 “e-Japan战略”与“e-Japan战略Ⅱ”

“e-Japan战略”与“e-Japan战略Ⅱ”可看作是日本建设泛在信息社会的基础性的先行政策。由于互联网的兴起,日本国内对网络服务的需求正迅猛增长,然而信息基础设施及通信质量等方面成为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e-Japan战略”关注了四个领域的发展:第一,建设超高速网络基础设施,并保证所有国民能以低资费接入互联网。第二,电子商务及其新环境的建立,包括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建立完善的法制与市场规则。第三,电子政府的实现。推进政府各类文件的电子化与无纸化,并通过网络实现信息联机共享。第四,信息人才的培养。加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IT教育,加强全社会信息知识普及教育,增加IT方面的硕士、博士人数。“e-Japan战略”的目标在2003年提前实现[2],比原计划早了两年。这可看出日本政府决策的合理性以及推行力度之大。

2003年“IT战略本部”适时通过了“e-Japan战略Ⅱ”,对日本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作了较大调整,以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目标,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医疗、食品、生活、中小企业金融、教育、就业和行政7个领域的应用,并提出在5个横向项目(即新一代基础设施、保密、研究开发、人才和国际战略)中,扩大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程度。“e-Japan战略Ⅱ”是“e-Japan战略”的逻辑发展,同时,它作为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社会的战略,可视作“U-JAPAN战略”的先声。

2.2 “U-JAPAN战略”

2.2.1 制定“U-JAPAN战略”的原因及过程

日本经过之前的IT战略,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宽带的用户数量为例,2003年日本宽带用户有1492万,全国普及率为11.7%,而同期的韩国、中国香港、加拿大都比日本普及率要高,分别达到了23.3%、18.0%和14.7%,日本只名列世界第7位[3]。而从日本各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程度看,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广大农村、偏远地区还需提升其信息化水平。2003年末,日本国内城市宽带网的普及率,“政府指定城市、特区、县厅所在地”是34.8%,“其他城市”是22.3%,“町、村”只有17.7%[1]。从这些数据可看出,日本信息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为了消除数字鸿沟、全面建设泛在信息社会,2004年3月日本总务省召开了“实现泛在网络社会政策”恳谈会,并于同年5月正式向日本经济财政咨询会议提出“U-JAPAN构想”,此构想在6月4日被日本内阁通过,而且日本总务省在年度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发展策略中把“U-JAPAN”作为重点发展项目。2004年12月,经过36名成员近10个月的工作,历经27次研讨,日本总务省发布了“实现泛在(ubiquitous)网络社会政策座谈会”的最终报告书,列出了“U-JAPAN战略”的核心内容,排出了实现泛在网络社会的时间表。

2.2.2 “U-JAPAN战略”的愿景

“U-JAPAN战略”的目标是在2010年建设成一个所有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上网并充分享受信息化好处的“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网络社会”,并通过非常方便的网络和低廉的网络资费促进信息交流,把IT运用到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用IT解决日本社会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U-JAPAN”包含的理念可以用“4U”来概括:Ubiquitous,即连接所有的人和事物,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通过任何方式方便地连接到网络,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沟通;Universal,即交流的广泛性,任何人,包括老年人和残疾人,不必担心设备和网络方面的问题,都可利用ICT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且人与人的交流可超越代沟和地域的限制,形成亲密无间的心与心的沟通;User-oriented,即基于用户立场,技术与服务必须紧贴用户的需求,要充分考虑用户而不是提供商的便利性,并且要运用网络的力量,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生产中去;Unique,即让个人和社会充满活力,每个人都有梦想,能面对挑战,整个社会摆脱陈规,用创造力来形成社会活力[3]。

2.2.3 “U-JAPAN战略”的推动策略及相关措施[4]

“U-JAPAN战略”作为重要IT战略,日本为其制定了系统的、详细的推动策略(见表1),在制定策略的基础上还有具体的目标,以保证其实现。“U-JAPAN战略”实施的时间跨度是2005年至2010年,所以相关目标的实现应在2010年之前。

由表1可看出“U-JAPAN战略”主要围绕四大领域来展开:网络信息基础设施、ICT在社会各行业的运用、信息技术安全和建立网络泛在社会过程中的国际战略。在四大领域中,信息技术安全受到了特别的重视,相关的推动策略较多。除了明确各领域的目标外,“U-JAPAN战略”还制定了实现各个策略的措施。

3 “U-JAPAN战略”引导的日本泛在信息社会发展

3.1 ICT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的变化

日本加强ICT基础设施建设引起了国民利用ICT的强烈兴趣。互联网宽带用户由2004年的1866万增加到2010年的3458万,增长了85%。宽带用户不仅有数量上的变化,在结构上也发生了重大转变。2004年DSI(高速电话网)用户有1333万,占总用户数的71.4%,但从2005年以来DSL用户数量开始下降,至2010年只有859万,取而代之的是FTTH(超高速光纤宽带网),其用户在2010年有1977万,占用户总数的57%。移动通信用户由2004年的8700万增加到2010年的11954万,增长了37%。其中3G用户数量由2004年的3035万增长到2010年的11813万,增长了2.89倍,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98.8%。2010年采用移动设备上网的用户比例为83.3%,比2004年高出10个百分点。地面数字广播电视于2003年在日本的关东、名古屋等少数区域布设,在2004年有316.2万个接收装置,至2010年增加到10300.6万个,增长了32.4倍。随着卫星广播电视的发展,多信道广播电视(Multi-Channel Broadcasting)的服务方式将越来越流行[3][5]。

3.2 物联网的研究与应用

“U-JAPAN”理念中包含了“泛在网络”的概念,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沟通。物联网与“泛在网络”是相通的,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从“U-JAPAN战略”的构成看,日本政府把物联网列入其中,可见对物联网的发展较为重视。

目前,在日本政府的扶持下,日本成为研究物联网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国家之一,出现了一些著名的研究项目[6]:TRON(The Realtime Operating-system Nucleus,实时操作系统内核)开发了T-Engine解决方案用于高效开发实时嵌入式系统,其成果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得到推广,许多企业和机构也已经在TRON基础上开发了新的技术和产品;Live-E!项目于2005年启动,目标是创建一个联网的传感器网络,用以收集全球所有地区的气象数据,包括风速、风向、温度、相对湿度、气压以及降水量。Live-E!项目已在日本(特别是东京)大范围展开,并发展到泰国和加拿大。另外,日本也在物联网的基础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例如,研发成功了可视化的电子标签、基于云的物联网管理系统和RFID技术与手机技术融合的泛在网络终端设备等等[7]。

物联网技术在日本广泛应用于交通、监控、远程支付(包括自动贩卖机)、物流辅助、抄表等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2010年,日本物联网技术产品的市场规模为820亿日元,201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日元[7]。

3.3 电子政府建设

日本政府在推动泛在信息社会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试图通过运用ICT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建成世界上最便利和最有效率的电子政府。在通信设施方面,早在1997年,日本政府就开通了行政网——霞关网(kasumi gaseki WAN),该网面向中央政府各部门,用于政府各部之间电子邮件及电子文件的交换等信息共享方面。2002年4月,霞关网已经与地方政府的综合网实现了网络一体化[1],至此形成了统一的政府信息网。

日本政府引入ICT后一直非常注重便民服务。重视在线申报申请系统的建设,申请者填写申请书、行政单位受理、交费等手续都可在网络上完成,为此,日本政府计划在2010年使在线申请的利用率达到50%以上。“IT战略本部”曾在2008年9月出台《扩充在线使用的行动计划》(Action Plan for Online Usage Expansion)来加强在线行政手续的业务开展。2011年“IT战略本部”又形成了《新在线使用计划》(New Online Usage Plan),继续采取相关措施来推动行政手续的在线办理。

3.4 ICT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由于日本人口出生率的快速下降,日本社会已是老龄化社会,病人数量的激增给日本在医疗保障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另外,在日本还存在着地方医疗资源不足和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医疗服务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日本期望通过ICT来解决医疗领域的问题,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日本医疗领域较为成功地建设了电子病历系统。日本早在1999年就允许电子病历作为正式的医疗文档,其法律地位得到认可。2006年,厚生劳动省在全国推广静冈县的电子病历系统[8]。电子病历的实施可使患者能随时随地向医生提供个人的健康信息,个人疾病信息和临床数据分析等内容能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传递,从而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减少误诊率和不必要的检查。2011年5月,“IT战略本部”公布了在医疗领域的IT战略[9],提出了“我的医院遍布各地”(My Hospital Everywhere)的理念。个人不仅能从医疗机构获取医疗及健康信息,而且还能通过电脑等信息终端来维护和管理这些信息。为了方便病人治疗,日本正计划实现“无缝社区合作医疗服务”(Seamless Community-Collaborated Medical Services),该服务可让个人获得不同医疗机构、地区和专业的医疗与护理服务。

在医疗领域中的另一个重点发展领域是远程医疗。由于日本农村地区医生短缺,总务省和厚生劳动省在2008年3月联合组建了“远程医疗推进小组”,研究了远程医疗技术在提高农村医疗水平的可能性以及要采取的措施。总务省在2008年和2009年实施了“远程医疗模式”项目,用数据证明了远程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0]。此外,总务省力图改变人们“远程医疗只是面对面(face-to-face)医疗的一个补充”的观点,正在谋求远程医疗技术更广泛的利用。

3.5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5]

由于日本ICT基础设施的发达,国民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近年来,一些社会信息交流媒介,如博客、社交网站,在日本正处于流行的阶段。在年轻人中间,交流手段多样化,但他们倾向于电子邮件、短信的网络交流模式。调查显示,2005年人们平均每天有27.3分钟用于短信和邮件交流,到2010年,时间提高到40.28分钟,增长了约48%。在信息获取的渠道方面,因特网的出现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网络成为与电视、报纸并驾齐驱的重要信息来源,20—29岁年龄阶段的人80%以上认为网络是重要的信息源。

随着网络的流行,日本国民通过网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比例也在上升。在个人休闲方面,使用计算机的倾向十分明显,这些活动包括计算机游戏、把计算机作为业余爱好、网络聊天等。据调查,2009年日本有8560万人选择使用计算机作为休闲方式,超过了驾车、旅游、野餐等的人数而位居第一,因特网在2010年成为了仅次于电视的娱乐休闲工具。

4 日本泛在信息社会发展的启示

日本泛在信息社会的建设突出了政府主导的地位,通过详细的政策、法规引导,举国上下全力推进,成效显著。自从日本IT立国战略确立以来,日本信息技术的发展经过普及阶段,然后转入了应用时期,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U-JAPAN战略”实施过程中虽然受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但2009年又马上提出了“i-Japan战略”,继续实施对“U-JAPAN战略”核心领域的建设。政府的不懈努力必将使日本泛在信息社会的建设取得更大的成绩。

从经济社会发展情形看,我国同样面临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环保、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日本泛在信息社会的建设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加大对信息通信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提升企业及社会诸多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推动社会问题的合理解决,从而实现社会高效、绿色、环保地向前发展。

目前,泛在信息社会的相关技术与理念也渗透到了图书馆界,出现了“智慧图书馆”[11][12]的发展新动向。“智慧图书馆”采用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及相关智慧化设备,通过在文献中植入传感器,利用“云计算”环境,实现了文献、读者、馆员、图书馆之间的全面互联与感知,为图书馆文献管理、服务内容及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变革。“智慧图书馆”是感知智慧化与服务智慧化的综合体[13]。从感知的角度看,它运用手机、RFID、红外感应器等智能传感设备随时随地收集图书馆、读者、文献资源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物联网发送至图书馆信息处理平台,同时它还可从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云计算”环境获取其他图书馆或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从服务的角度看,它能从全局出发,使用数据挖掘、科学模型等技术汇总与分析数据,并把这些数据或信息变为活的知识,满足图书馆、读者等主体对特定问题的分析与决策需要,具有智慧化的特征。这些特定问题包括图书的物理定位与排架、书库的安全管理、联合参考咨询等。“智慧图书馆”模式彻底地贯彻了“泛在图书馆”的理念,在智能技术支持下实现了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人与知识、知识与知识、人与人的广泛联系。对比数字图书馆与复合图书馆模式,它在服务与管理方面有质的提升,迈向全面智能化,成为未来图书馆的顶层设计[14]。当然,“智慧图书馆”在未来还要解决数据与应用的安全性、物联网的标准化与互操作等问题,支撑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

标签:;  ;  ;  ;  ;  ;  ;  

日本“U-日”计划与发展现状_ict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