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议_房地产泡沫论文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议_房地产泡沫论文

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存在与否之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房地产市场论文,之争论文,中国论文,泡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房地产泡沫争论之焦点

中国房地产泡沫是否存在?建设部与房地产商等主张中国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在于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根本不存在泡沫。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房地产价格还能上涨20年。因为,根据国务院提出的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6%的要求,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潜在需求看,中国现有城镇居民4.9亿人,到实现小康的2020年,城镇居民将增长到8亿—8.5亿人。在此期间约3亿—3.5亿的新增城镇人口需要解决住房问题。还有,城镇居民的住房也需要改善,如果中国20%的城镇家庭(2700万户),每家增加20平方米,就有5亿多平方米的住房需求,加上城市被动拆迁、旧城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都能形成巨大的住房需求。综合上述几个方面,他们认为,中国每年大约需要8亿平方米的住房,而目前住房建设与这个要求还相差很远,故中国的房地产大力发展是市场的必然。

另外,他们认为,从商品房空置率来看,近年来中国住房的空置率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2004年11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998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同时,近年来中国房价上涨主要是地价上涨的推动,是房地产供求结构的变化,是住房建筑成本上升及社会普遍的经济预期所造成的。因此,即使国内有些城市的房地产过热也是局部的,根本就不存在房地产泡沫,目前中国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其风险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对于上述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如何界定房地产泡沫,应有几个基本的标准:一是房价收入比,二是房地产投资与房价增长速度的关系,三是商品房的空置率,四是以房地产为投资的比例等。

对于房价收入比,国际惯例为3-6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早已超过12倍以上了。有人说,用这个指标来衡量房价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人的灰色收入不少。但是,有问卷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一些大城市有90%以上的民众都认为房价太高,房地产有泡沫。对于房地产投资与房价,尽管宏观调控后增幅有所回落,但2004年1月—9月仍然上升了28%以上,大中城市更为明显,如北京200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有50%是房地产投资。2004年全国有9今城市房价上涨了10%以上。

对于房价的增长速度,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2004年1月—9月房屋销售价格增长率比上年同期上涨13.4%,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8.7%的增长率(经CPI指数调整后)。特别是上海,城市中心地带的房价在成倍地飚升,如上海北京西路的国际丽都城房价由2002年的14000元/平方米飚升到现在的26000元/平方米。

对于商品房的空置率,2003年以来下降了。2003年全国空置房面积达到1.25亿平方米,空置率已达到26%。2004年11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998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这种下降既可能是投机需求增长导致的,也可能是开发商把空置率转移到购房者手中了,即不少购房者购房后的空置率甚高。在笔者看来,空置率应该有三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是国际通行的空置率计算方法即全社会空置房面积除以全部住房面积,第二种是中国的计算方法即空置商品房面积除以最近三年竣工面积之和,第三种是在第二种计算方法的分子中增加购房者购房后因等待机会而没有出租与出售的住房面积。如果按第三种方法计算,中国一些大城市的住房空置率一定会奇高。特别是一些投机过度的城市,如上海,购房者的空置率过高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对于房地产投资的比重,国际上这一指标的警戒标准为10%。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各地投资性购房比重增长过快。如上海,外地人住宅购买需求比重按面积计算高达25%左右,投资性购房比重达16.6%,写字楼投资购房比重高达40%;福州市外地人购房的合同登记量、面积和余额分别占同期总量的42.3%、44.9%和45.4%;杭州市商品房的购买者,本地人不到50%。

房子与其他商品不同,它只能是区域性的。也就是说,房地产泡沫往往是集中到一个或几个城市,房地产泡沫很难在全国城乡各地普遍产生。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产生了泡沫,用小城镇的房地产价格加权平均后,大城市的房地产泡沫就不存在了吗?我们认为,国内的房地产泡沫早巳被吹得很大了。

二、近几年来中国房地产的发展

可以说,1998年以来,中国的房地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无论是房地产投资、房地产销售及房地产占GDP的比重都出现成倍增长的趋势。不仅如此,作为目前中国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也成了2004年中国经济过热的根源。在2004年中国经济过热中,当时出现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银行信贷增长过快、部分原材料燃料价格急速上涨、电力运输出现短缺等现象应该是国内民众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的结果。而国内房地产消费的快速增长则是这次国内民众消费结构升级与城市化进程加快最大的动力。正是从这个角度,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变化决定了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未来发展,也决定了当时国内宏观调控能否成功。

因为,如果那次宏观调控不让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不让房地产的价格往下调整,先让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的需求降下来是不现实的。尽管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让对这些行业的投资暂时下降,甚至通过项目审查或审批的方式让这类行业或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降下来,或以政府管制的方式让这些行业产品价格下调。但由于现实的市场需求客观存在,就算是政府对这些行业进行调控或管制也难达其目的。反之,政府管制一旦放松,市场需求一旦增加,这些行业的产品价格上涨、利润大增就不可避免。事实上,从2004年7月份开始,这一轮宏观调控的产品价格又很快上涨了。即使到目前,钢铁的价格还在上涨。也就是说,市场表明,只要市场有需求,价格是无法用行政方式来压制的。

在笔者看来,2004年中国经济过热基本上是房地产带动的结果。在房地产的带动下,才有了城市化基础建设全面展开,才有了主要面向房地产业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建材等产品近年来的供应紧张、价格上涨,而这些行业投资的快速增长自然造成了电力、能源及运输的紧张。

看看2003年,尽管上半年的SARS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但全年GDP的增长则成为此前几年来的新高。何也?就在于房地产投资销售快速增长也。据统计,2003年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增加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和6.9%,尤其是建筑业的比重创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03年全国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154亿元,同比增长30.3%,是1995年以来增幅最大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为6657.35亿元,同比增长49.1%,也是1995年以来的最大增幅。

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1997年为17.9%,2003年增至23.7%,比国际通常水平10%-15%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2003年,北京、上海、重庆等6省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都超过30%以上,其中上海为40.7%,北京为60.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远高于GDP增速,近3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平均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长,为GDP平均增速的3倍。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从1999年的4.9%上升至2003年的8.7%,明显高于国际一般水平(5%)。

房地产开发快速增长就在于商品房销售快速增长。近6年来,房屋销售迅速增长,特别是个人购房面积比例直线上升,从1998年的58%上升到2003年的90%以上。而个人购房的迅速增长又得益于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1998年以来,个人的住房贷款增长疯狂得无以复加。2003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11779.74亿元,同比增长42.46%,2003年与1998年相比,增长了26.64倍(1999-2002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分别是218.60%、148.72%、65.77%、47.71%)。到2004年,个人住房贷款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贷款余额达到2万亿元以上。而且这6年间,个人住房贷款占个人消费贷款的比重高达75-97%。住房销售快速增长,也推动着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

据国家统计局最近的资料统计,2004年1月—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10738亿元,同比增长29.2%,比一季度减少13.9%。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7284亿元,同比增长28.7%;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同比分别增长了29.7%和33.2%;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开发面积1.4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8.7%,增幅比上月下降0.3%;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2759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2.5%,其中,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2580元/平方米,上涨11.6%;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998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其中,空置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积为5626万平方米,所占比重为56.3%;全国房屋竣工面积保持两位数的增长,1月—11月,全国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完成2.3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1.7%,增幅比上月增加1.9%,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竣工面积分别增长了25.6%和21.9%,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也就是说,尽管2004年进行了宏观调控,中国的房地产业仍然处于高位运行的状况下。

因为,从2004年全国房价涨幅来说,12.5%算是一个较高的涨幅。不过,如果这样一个涨幅是全国的整体性上涨,问题不会太大,但如果大部分地区房价并没有涨,而是少数地区房价上涨过猛拉动的,那就值得警惕了。从区域房价上涨情况看,浙江、上海和北京等地房价的上涨尤其值得关注,房价“泡沫”成分较大,特别是上海的房价几乎是翻番上涨(2003年末上海的平均房价是5897元/平方米,到2004年底上涨到8700元/平方米),炒作的因素很大,其房价泡沫早就很大了。

可以说,2004年中国宏观调控并没有遏制住国内房地产业高速增长的势头,房地产开发与房价快速增长仍然会得以持续。

我们认为,这次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有它内在的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住房、汽车成了民众最为重要的消费品。特别是当中国人均GDP上升到1000美元之后,房地产业自然进入了稳定增长期。加上中国住房商品化之后积累的住房补助资金的释放,以及金融创新工具的推出,这些都满足了民众购买住房的要求,从而民众住房需求立即释放出来。特别是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只要有银行信贷支撑,商品房销售的增长势头就不会减缓。

二是在于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垄断性的暴利市场。这就驱使各类资金纷纷进入房地产市场,各开发商也千方百计地进行扩张。

三是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各级政府官员的政绩保障。加速发展房地产业,政府可通过卖地增加财政收入,房地产的发展也可拉动当地GDP和税收的增长,政府官员可在短期内显示出良好的政绩。

四是房地产的发展为银行及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开辟了一条风险小、收益高的获利途径。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不少银行为了完成降低不良率的指标,大力把信贷资金投向了房地产业,不少银行对个人或企业的房地产信贷的放款条件都相当松,从而导致了银行信贷规模快速扩张。据有关资料,有些银行的房地产信贷高达40%以上。但是,也正是这些方面的合力吹大了中国房地产的泡沫。

三、中国房地产泡沫主要是住房有效需求不足

既然房地产业是目前国内经济发展之龙头及动力,好像只要国内民众的住房需求是有效需求,国内房地产市场就能够持续发展下去,经济过热及房地产泡沫也就无从谈起。但是,现在国内民众的住房需求是潜在需求还是有效需求呢?如果不是有效需求的话,那么这种潜在需求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转变为有效需求呢?

我们知道,住房作为一种商品或产品,它有自己的特性:必需品(住房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重要性(对许多住户来说,住房是他们惟一重要的消费品)、耐久性(住房是主要商品中最为耐用的消费品)、空间固定性(一个住房单元不能以合理的成本加以移动)、不可分割性(住户不能将不同部分随意混合或分割)、复杂和多重异质性(一个住房单元拥有大量的特征)、市场的分散性(住房单元和住户在空间上是分割隔离的)、生产的非凸性(生产的非凸性将导致修复、拆除、重建和变更的不连续变化)、信息的非对称性(潜在的住房拥有者不能完全了解每个住房单元的特征,房主与租户不能了解彼此间的品质)、交易成本的昂贵、相关保险与期货市场的缺乏等。市场中许多商品在某种程度上只能具有以上部分特征,只有住房具有以上全部特征。这些特征相互作用,导致了住房市场与其他市场运作机理和运作方式的差异性。因此,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没有泡沫应该先研究住房需求是否为有效的住房需求。

目前,国内不少人讨论房地产时,一般会把需要(housing need)与需求(housing demand)混为一谈。其实,从需要的角度来看,住房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活条件之一。如果个人的居住环境不好,就会影响个人的生活环境及健康水平,从而降低生产能力,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影响。同时,个人居住环境不好,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导致不少不良的社会问题。因此,现代文明社会的政府不仅应该保证个人的基本居住条件,也应该尽量地改善个人居住条件。但是人们需要的居住条件的标准是什么呢?对个人来说,当然是多多益善;但对政府或社会来说,肯定要根据实际的经济条件。现在不少人以住房的需要来讨论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无泡沫只能是把其基础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是不切实际的。

住房的需求其实是指住房的有效需求。在自由市场中,生产者为需求而生产,而生产者把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后就变成了一种需求。当市场的供应与需求达到平衡时,市场的有效需求就实现了。也就是说,商品的有效需求不仅反映了对商品的需要,而且必须有经济能力的配合才能形成。换句话说,尽管一个人对住房有很迫切的需要,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能力,则只是一种需要,并不会形成需求。住房需要并不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动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动力只能是有效需求成熟的结果。而有效需求必须由基本的经济因素所决定,如经济成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及储蓄增加和财富积累等。中国房地产泡沫存在与否的争论就在于把住房需要与住房需求混为一谈。有人就是以这种方式来混淆是非、误导民众的。

还有,正如上面所指出的那样,房地产与一般商品不同,它既是耐用消费品,也是投资品。因此,衡量房地产需求不能简单地把消费需求或投资需求分开来衡量,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其依据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时,房地产的价格也取决于消费者(投资者)未来预期收入(它代表了消费者在一个时间段内对房地产的实际支付能力)和其他消费者的预期收入(房地产的租金)。在目前中国城乡二元分割的情况下,房地产需求的基本约束是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率。

有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商品房的热销,实际上是1998年以来住房商品化所积累的潜在需求,是多年来因为缺乏消费信贷而累积的“存量需求”的释放。但是,相关数据表明,2000年以来,住房销售额增长普遍显著地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增长。这种情况既说明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持续被压抑的住房需求的迅速释放,也表明了这种释放不是建立在居民收入与储蓄同时增长的基础之上的,即存在着巨大的有效需求缺口(有人测算2004年度潜在供求差额为4370亿元)。也就是说,2004年国内住房市场在总量上的有效需求存在着严重不足。笔者认为,建设部的报告以潜在需求(即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将增加到8亿—8.5亿人,以每人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来计算那时中国居民的住房需求)代替真实需求来否定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是在误导民众。

我们认为,无论从消费的角度还是从投资的角度,国内住房市场的热销仅是以往“存量需求”的释放,而不是潜在需求真正地转化为有效需求。而这种存量需求的释放又基本上依赖银行信贷及代际收益转移(即中国独生子女社会中,购买住房的首期付款基本由父母支付)来完成。可以说,尽管住房消费信贷创造性地扩展了年青人的住房“存量需求”的释放,如果银行利息调高、经济形势变化使得个人预期收入下降,这种“存量需求”释放所暴露出来的矛盾就会十分尖锐。如果出现上次利率上升后利率持续上升、部分购买房子的年青人失业、年轻购房者的父母亲生病等情况,这种依赖银行信贷所释放的“存量需求”不仅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系统性风险,而且这种需求脆弱性将暴露无遗,房地产泡沫也随时有可能被戳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中国房地产作为2004年经济过热的动力,如果是建立在民众真正的有效需求基础之上,那么房地产投资增长及房价上涨快一些都不会有多大的关系。但目前国内的房地产价格不仅严重高估,而且这种需求基本上是依赖于银行信贷、父母亲的代际收益转移以及一些人的投机炒作。更有甚者,在中国的房地产开发中,一些开发商从获得土地到组织设计到建筑施工再到销售等全过程都完全依靠银行信贷资金。这种过于依赖银行信贷的发展模式,不仅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容易借助于银行信贷来吹大房地产泡沫。当房地产的这种泡沫越吹越大时,中国经济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也就越来越大。

四、房价与地价,孰因孰果

持中国不存在房地产泡沫的观点者认为,目前中国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并非出现泡沫,而是地价上涨推动的结果。因为,随着国民经济与城市建设的发展,相关土地的价格会因级差地租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加上土地拍卖制度的改革,地价上涨更是必然。而地价的上涨一定会推动房价的上涨。

对于一些人寻找出的中国房价上涨之原因,无论是“社会普遍的经济预期”,还是“由于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导致地价上涨,从而抬高房价”。这些言论或者模糊不清,或者混淆视听。难道近一年来国内房价的迅猛上涨是地价上涨导致的吗?特别是“8·31”土地政策出台所导致的吗?本文认为非也。

对于中国的房地产业来说,市场化是必由之路。如果土地不以招标拍卖的方式进行,国内的土地如何定价?如何保证国内土地交易的阳光化?“8·31”大限之前,由于大量的土地都是通过暗箱式协议转让进行的,以此方式那些靠近权力的人轻易地掠夺了大量的国家财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内富豪。试想,一旦这种特权被剥夺,一旦那些房地产开发商轻易地掠夺社会财富的道路被设上障碍,他们会高兴吗?当然不会!而且还会用混淆视听的理由来迷惑民众!如极力宣扬什么“高地价是此一轮房价高涨的祸根”等。

地价与房价,孰因孰果?不是显而易见吗?

首先,“8·31”大限的政策刚刚才实行,目前房地产商正在开发的土地基本上是在这项政策推行之前获得的!例如北京,“8·31”大限之后也曾有过土地交易,但市场反映冷清,很少有人进入市场。据有关资料,在2003年的前8个月里,北京市就有近1.1亿平方米的土地协议转让,而这些土地相当于北京市前10年房地产使用土地的总和。也就是说,一些房地产商在获得廉价的土地后,希望通过造势来转移民众的视线、推高房价,以便谋取暴利。

其次,土地价格对房价的影响有一个相当长的滞后期。新的土地交易政策刚一推出,其土地成本就会影响现行房价,这根本就不符合市场逻辑。试问一下这些开发商,2004年出台的楼盘,有几个楼盘的土地是新政策出台后购买的?这些楼盘所使用的土地在一年或几年前早就协议转让好了,如果按照以前土地所转让的价格,那么2004年所推出的楼盘的成本又能增加多少呢?实际上,房地产开发商只不过是希望借助于政府政策的出台来哄抬房价,以改变民众购房之预期而已。

再次,地价对房价的影响是滞后的。即使地价的上涨对房价影响较大也会是一年以后的事情。面对目前的房地产泡沫,今日地价急升,日后民众是否有足够的承接能力是相当不确定的,房地产泡沫随时有可能由此而破灭。房地产商借政策的出台极力推高房价、极力鼓惑民众进入房地产市场,一方面以此用最快速度获得暴利,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吹大房地产泡沫。到那时,即使是洪水滔天,对他们也不会有多少影响,因为他们的投资早已收回。

还有,目前鼓吹中国房价未来会继续大涨的一个理由就是中国人多地少,土地紧张稀缺,因此必然有更高的地价与房价。其实,这种论调在日本也曾被大肆鼓吹过。在日本,1990年以前地价连年上涨,曾制造过“地价不灭”之神话,但实际上这种神话一旦打破之后,日本的地价连续13年下跌。2003年,日本的全国城市平均地价已经跌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以人口密度三倍于中国的日本,其地价的神话都会打破,那么中国又哪会存在土地价格将永远上升的理由呢?实际上以此来鼓吹中国房价要大涨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五、中国房地产将步中国股市之后尘

面对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为什么总是有人希望维持这种泡沫呢?甚至还要把这种泡沫越吹越大呢?为什么政府不出台政策来进行调整呢?正如笔者上文所述,这是社会几股力量反复博弈之结果。但是,中国的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总有一天是要破灭的。目前市场上一些言论只不过是用华丽的词藻来制造假象,迷惑大众罢了。中国股市的经验有可能在国内房地产业重演。最近有人一直在鼓吹:“国内房价还要大涨,国内房价要涨20年”,这是近些天来经常听到的对国内房地产业发展的“豪言壮语”。

曾记否?2000年所谓的著名研究机构不也是对国内股市的发展发出过这样的“豪言壮语”吗?说什么国内股市五年内会升到多少点,上市公司会有多少家,上市公司股票总值会上到多少万亿。也正是这种鼓骚,民众看到轻而易举可获得财富即蜂拥而入。无论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无论是对股市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顿然间,几千万股民都踏上了股市“暴富之路”。实际结果如何?几千万股民一进入市场,多数人都被市场杀得一败涂地。这几年进入股市的中小投资者,有几人会小有收获呢?又有几人能够在市场翻江倒海游刃有余呢?这些中小投资者面对的只能是不断亏损。特别是那些退休的老人、下岗的工人、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本想希望通过股市增加一点财富,改善自己的生活,结果却血本无归。不少人把个人一生的全部财富投进了股市,结果许多人的股票成了“糊墙纸”。此情此景,岂能不让中小投资者心痛?面对如此心痛之股市,面对这种持续低迷的股市,面对这种边缘化的市场,近年来,政府一直在设法进行调整。但是国内股市就像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不管政府如何想办法,出台种种利好政策,市场就是没有反应,中小投资者大量缩水的股价就是不上涨。可以说,对于目前国内的股市,政府急在心上,中小投资者则痛在心里。绝大多数股民的财富损失由谁来弥补呢?

目前国内的房地产好像也步入早几年的股市之后尘,明明是房地产泡沫吹得很大,但就是有人或有单位在大声嚷着:国内房地产有什么泡沫?看看中国十几亿人的需求,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多大!而且就是这样一个地球,地球上的土地永远是既定,特别是大城市的土地更是开发一块少一块!看看这些,国内大城市的房价还有不上涨的理由吗?就凭这一点,中国房价上涨20年也根本没有问题了。特别是由于政府对土地的限制,土地供应量会越来越少,国内房价上涨会更快了!国内房地产岂能有什么泡沫呢?甚至有人说,如果认为国内房地产有泡沫,那分明是想整垮中国经济。

也正是受到这种鼓骚的影响,不少外国人来了,中小城市的人也来了。人们蜂拥而上,北京、上海等国内一些大城市的房价炒上了天。就像1999年前后国人蜂拥而入股市一样,人们涌入了房市,甚至个别外国人也加入了购房大军。看到这光景,房地产开发公司及地方政府岂能不高兴?大把大把的钱流入他们的口袋里,获取暴利、增加GDP、财政收入上涨等,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则越吹越大。

这些利益集团都说房地产市场发展正常,没有泡沫。我们不要去计算房价收入比,不要去统计住房的空置率,更不要去管住房项目发展速度,只要去问问大多数的民众就知道答案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房价高不高?他们的工资及财富(甚至是几代人的财富)能够购买几平方米的商品房?就算是国内名牌大学的教授,可以算得上是社会高收入阶层了吧,根据他们的收入水平,又能购买多大面积的商品房呢?

有人说,国内房价高什么?与我国香港和日本相比差得太远了。但在香港地区,人们的工资水平如何,香港的大学一名教授的月薪是国内大学教授的十几倍,即使这样,他们在香港也只能买得起一百平方米大小并且价格不高的房子。如果国内房价要向香港地区与日本看齐,那么我们的房子连国内高收入的大学名教授都买不起,谁又能够买得起呢?就这样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是国人没有看到呢?还是国人根本就不知道?笔者认为应该是前者,是一些人或单位在脱离市场理性、市场常识混淆视听,面对着吹得越来越大的泡沫,让广大的民众来接高价房地产的最后一棒,结果是,就像以往的股市一样,这些高价房都让广大民众接着,商人们则大获其利落袋为安。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是如此!如果中国的民众与政府也是这样来应对,那么中国房地产市场也得步股市之后尘了!

总之,中国房地产泡沫存在与否之争,其实质是不同的利益集团的利益之争。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都希望把这个泡沫越吹越大,希望有人来接房地产泡沫的最后一棒,而且由于这些集团掌握了强势的话语权,他们更容易主导市场,如果我们的媒体不出来说明事实的真相,当中国房地产泡沫被戳穿时,最后受害者只能是购房的弱势民众!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议_房地产泡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