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股市场不喜欢股权融资的原因

浅谈美股市场不喜欢股权融资的原因

一、美国股市嫌弃股权融资的原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周终强[1](2019)在《基于行为异质性的平准基金交易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行为异质性框架下,建立了以市场基本面为参考点的平准基金行为异质性代理模型,该模型能有效指导股票市场中平准基金的交易行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考察异质性代理模型(Heterogeneous Agent Model,HAM)对中国股票市场过度波动的解释能力。利用沪深300指数2005-2017年的月度数据对两类型的价值派-技术派投资者HAM模型进行估计后发现,模型能对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波动行为(包括股价波动及股权溢价波动)进行合理有效的解释,市场中投资者行为异质性是导致股市过度波动的主要原因。随后,以股票市场基本面为参考点,建立了指导平准基金交易行为的HAM模型。该模型包括三类投资者:传统的价值派、技术派,及新建立的稳定者。作为平准基金干预市场的角色代理,稳定者会根据市场真实波动与其干预阈值的相对大小调整其市场比例。当市场波动变大时,稳定者进入市场,试图引导投资者“动物精神”进行转换,以使价格的正、负反馈力量达到均衡,保持市场稳定。而当市场波动较小时,稳定者根据市场的实际波动情况退出市场,即随着市场波动的降低,稳定者逐渐离开市场,平准基金干预强度随之减弱。最后,对平准基金干预股市的HAM模型进行了计算实验及动力学性能分析。计算实验研究表明,平准基金的干预阈值、干预深度及市场特征参数如投资者信念等对平准基金的平抑效果有较大影响。另外,对HAM模型的状态变量包括价格偏差和投资者市场占比、投资者策略选择强度及投资者信念参数进行了混沌动力学分析,重点考察了价格偏差的分岔图及各参数的李雅普诺夫指数,从理论上分析了模型的稳定机制。本文的研究具有如下贡献:1)基于股票实际价格与基本面价值的偏差,文中首次给出了平准基金干预股票市场的行为函数,试图对平准基金干预行为给出来自行为金融理论的解释和指导;2)在传统价值派-技术派两类型行为异质性代理模型中,引入了全新的行为异质性代理类型-稳定者,构建了价值派-技术派-稳定者三类型行为异质性代理模型,对研究政府干预型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3)首次对平准基金干预股票市场的行为进行了计算实验及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考察了平准基金干预行为及市场特征对其平抑效果的影响;4)首次利用行为异质性代理模型对股权溢价的过度波动进行解释,为行为异质性模型解释股票市场过度波动现象提供了更全面的证据。

汪洁琼[2](2019)在《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三板市场发展至今,已经初具规模。但它在积极发展的同时,也有不少问题被暴露出来。其中,流动性问题最为突出。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水平远落后于主板市场,除此之外,它还存在流动性结构严重分化的问题——市场80%的交易由市场20%的公司完成,市场中藏匿着大量僵尸股企业。流动性是一个市场正常运转的根基,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股市流动性衰竭,股价崩盘,经济严重受创的事件。流动性对市场重要至极,而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又是如此之严重。为改善新三板流动性,管理当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2014年8月25日实施做市商交易;2016年6月27日引入分层制度;2017年7月1日将个人投资者的资产统计口径放大,变相降低了个人投资者的准入门槛。但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褒贬不一,有待考证。现有文献主要围绕主板市场展开,研究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特征的文献还较少。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非平衡面板模型、GARCH模型和DCC-GARCH模型,对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和个股流动性特征分别进行了研究;现有文献较少系统性地研究自2013年新三板市场扩容以来的政策实施效果,本文分别利用非平衡面板模型、PSMDID模型、经改良的TARCH模型,实证分析新三板自扩容以来的4次政策实施效果。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水平低,那么市场是否给这些低流动性的股票溢价补偿了呢?也就是该市场是否存在流动性溢价效应呢?关于这类研究的文章也较少,本文利用PVAR模型检测新三板是否存在流动性溢价效应,并在其基础上分析个股收益与流动性水平、流动性风险和股价波动间的动态关系。本文聚焦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分析该市场流动性概况及动态特征、探讨新三板市场是否给低流动性股票溢价补偿了,并实证分析政府政策对市场流动性造成的影响。其研究成果能够帮助市场更好地理解新三板的流动性特征及更为客观地评判政府的政策实施效果,对改善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和新三板市场的制度建设有实践指导意义。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界定了适用于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测量方法。指出流动性包含两方面内容——流动性水平和流动性风险,分别介绍了关于这两个变量的测算指标。结合新三板市场特点,重点选择由杨朝军(2011)提出的有效流速来衡量该市场的流动性水平,对该代理变量做GARCH模型,取其残差项做流动性风险的代理变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描绘交易机制、投资者结构、市场波动和政府政策等因素是如何影响市场流动性的。最终,归纳流动性溢价理论。第二,阐述了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由来、定位和存在的问题。从理论角度出发,分析它的流动性状况,解释了它的由来、与老三板的区别和联系、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市场流动性低、做市商做市效果不佳、分层后市场虹吸效应明显等),并描述了该市场现有的成交规模、流动性结构特点,比较了不同行业间的流动性状况。指出政府的政策红利一直是影响该市场流动性的最重要因素,具体分析了该市场自扩容以来的政策措施对市场流动性造成的影响。第三,实证分析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动态特征。选取2014年9月1日—2018年1月14日有成交记录的做市股票日均成交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共获得2035家新三板挂牌公司的302516个观测样本。通过非平衡面板模型,发现新三板市场个股存在流动性小,但风险大的现象。同时还发现个股的流动性风险跟公司市净率负相关,跟公司市值正相关;通过GARCH族模型发现该市场流动性呈现聚集性、长期记忆性和非对称性动态特征;通过DCC-GARCH模型发现该市场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相互影响、相互加强。第四,实证检验新三板市场是否存在流动性溢价效应。以2015年3月18日—2018年1月15日为研究期间,共获得1939支股票的216868个观测值。通过PVAR模型发现它的个股收益率、流动性水平、流动性风险和股价波动相互影响,其中流动性和股票收益率成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其他三个变量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通过方差分解可以看到除股价波动外,其余三个变量大部分都可由自身解释;流动性与流动性风险滞后项负相关,流动性风险与流动性滞后项正相关,表明该市场存在正反馈交易行为;股价波动与流动性滞后项正相关。通过混合面板回归模型分别对市场2015年、2016年、201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发现这三年都不存在流动性溢价效应,且在2015年不仅不存在流动性溢价效应,还出现了个股流动性越大,个股收益率越大的现象;除此之外,它在2015年还存在规模效应;市场在2015年、2016年分别对流动性风险进行了补偿。第五,实证检测政府政策对新三板流动性造成的影响。将2014年8月25日作为分界点,2014年5月19日—2014年8月24日采用协议交易方式,2014年8月25日—2014年11月30日选用做市交易方式,且这段时间始终采用做市交易的公司为处理组,共23家公司;2014年5月19日—11月30日,始终采用协议交易的为对照组,共188家。通过PSM-DID模型,发现该制度的实施提高了个股流动性,其他流动性代理变量(如有效流速、买卖价差和换手率)也得到了显着改善。以2014年9月1日—2018年1月14日这个时间段内有完整交易记录的1494家公司的日交易数据为样本,通过面板模型发现个股流动性水平和做市券商家数呈倒U型关系。个股流动性水平随做市券商家数的增加而得到改善,到达一个临界点之后,个股流动性水平就会随做市券商的增加而减少。以2015年3月18日—2018年1月14日为研究期间,共获得421家样本公司的198429个观测值。分别利用经改良的TARCH模型分析分层制度和适当性降低个人投资者门槛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这两个制度引入后都降低了市场流动性风险,后者还降低了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关联度。选取2014年9月1日—2018年10月17日为研究期间,以2018年1月15日为分界点。在2014年9月1日—2018年1月14日采用做市交易,2018年1月15日后转为采用竞价交易方式的作为处理组,共有1779家公司。对照组为在2014年9月1日—2018年10月17日始终采用做市交易的公司,有2073家。利用PSM-DID模型,发现竞价交易制度使得个股流动性得到了改善。本文研究发现新三板个股存在流动性水平高但流动性风险大的局面,市场流动性存在积聚性、非对称性和长期记忆性;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呈正的动态相关性;除此之外,新三板市场不存在流动性溢价效应;做市商制度刚推出时改善了市场的流动性,但之后表现不佳,主要受制于做市商数量少,做市券商做市压力大;分层制度和适当性降低个人投资者门槛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风险;竞价交易制度的推出对市场流动性也起到了改善作用。鉴于本文研究成果,建议政府在提高市场流动性水平的同时,要注意市场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在推出利好消息时要以政策组合的方式推出;继续完善做市商制度,丰富做市商队伍;继续完善分层制度,加强挂牌企业的信息披露管理,积极推出转板机制;进一步完善竞价交易机制;适当性放宽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现有研究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文章不多,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特别是本文发现做市商的做市效果跟做市商的数量呈现倒U关系,指出现阶段可以以增加做市商种类和数量的方法来完善做市商制度;同时,本文以政府放宽个人投资者的资产统计口径为突破口,发现适当性降低个人投资者门口有利于市场流动性风险的降低,这对后续政府是否真正意义上放宽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提供了实践指导意义。在整个研究期间,市场交易包括协议交易和做市交易两种交易方式,由于协议交易数据难以获取,本文研究采用的是做市数据,使得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局限性。

李宛津[3](2011)在《我国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投融资行为是近年来国内研究的热点,企业能否以最有效的方式筹集到发展所需资金并进行合理投资至关重要。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以规范研究为主,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采用概率统计(如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数学方法,应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在相关经济学理论以及大量的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借鉴前人调查研究并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制度背景展开论述。本文首先介绍文章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国内外关于投融资和公司价值的相关理论,从早期投融资理论、经典投融资理论、现代投融资理论等多角度阐释公司投融资行为与公司价值关系的理论基础;其次,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依据我国特定的国情、证券市场现状和制度背景,探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及融资行为的现状,并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建立模型,进一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具体分析公司的投融资行为对公司价值相关的一些财务指标的影响;最后,从提升公司价值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的优化提出一些对策,提出上市公司投融资组合策略,包括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组合策略,投资结构与投资规模的有机结合,制定投资战略应考虑企业财务状况,以此弱化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同时,完善上市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从而优化公司投融资行为,提高企业价值。

徐艳[4](2008)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股权分置是我国A股市场自建立以来逐渐形成并一直悬而未决的特有问题。在这种割裂的股权制度环境下,正常的资本市场所应该发挥的基本功能严重异化、扭曲,违反了资本市场的基本原则。股权分置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长期困扰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的作用在于创建一个新型的资本市场平台,为资本市场摆脱计划经济的桎梏,完成了一个根本性的改变。本文正是在后股权分置改革时期,对我国股改前后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比较研究。现代公司融资理论已经不仅仅与资本结构理论相关,也与公司治理理论、股东利益冲突理论以及控制权理论密切相关。与国外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存在股权融资偏好,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筹资能力以及治理结构的完善。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改变了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机制。解决了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冲突问题,二者之间通过不同权、不同利的状况得到改变,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只剩下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冲突。全流通条件下,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因管理层等有关“分红派现”的硬约束规定而上升,不具备长期高效股权回报的公司可能去寻求短期融资券或长期借款等低成本融资渠道。而债权融资的增加,必然起到优化公司治理的作用,促使管理层努力工作,以减少降低外部的兼并压力以及由于经营不善而丧失职务的可能。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得到抑制。同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还受到市场以及政策的影响。

伍晖[5](2008)在《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司债券市场已经在西方国家发展非常成熟,公司债券融资已成为公司主要融资方式。而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此时研究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优化公司融资结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论文介绍了公司债券的基本概念和西方债务融资理论。修正的MM理论揭示出:公司债权融资比例越高公司价值越大。同时,优序融资理论说明,公司再融资的优序应该是先内部融资再发行公司债券最后才是发行股票,可见债权融资是公司外部融资的首选融资方式。而我国公司的融资现状是偏好股权融资,融资行为普遍存在偏差,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论文概述了国际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状况,并对国际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从严格的信用评级制度到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从发行登记制度到投资者参与,对刚刚起步的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再次,论文对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了探究。由于股权融资圈钱现象严重,监管体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信用评级制度尚不规范,投资者投机心态过重参与债市不积极等因素造成了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一直缓慢。最后,论文就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对策和监管提出了建议。从投资者投机心态调整为投资心态,从信用评级制度到信息披露制度,从公司债券的发行、定价到做市商制度的建立,交易市场的健全,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加上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公司本身共同参与的监管等都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公司债券市场需要着重建设的方面。总之,在我国资本市场尚未成熟之际,公司债券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政府部门应积极创造更好的条件来支持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使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承担起重要的角色。

薛成彬[6](2007)在《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融资结构理论始终是财务学中最具有争议的课题之一,也是国际金融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随着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和资本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中国上市公司将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可以选择,公司融资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此时,研究中国公司的融资行为以及决策依据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公司融资结构决策会影响到公司剩余收益的分配、公司剩余控制权以及公司治理结构,最后会影响到公司价值。大量数据说明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的比重远远超过债权融资,与成熟市场条件下公司融资方式的“啄食顺序”不同,有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同时,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是低下的,不管是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募集资金变更频繁,缺乏约束,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银行债权融资存在软约束,使用效率同样不高;公司债券融资具有较高的约束力,但在我国发展受到限制。为了解释并试图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融资结构理论的发展概况和现状回顾,描述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并通过与主要发达国家上市公司一般融资结构的比较,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特征,从制度、融资成本、融资风险及资本市场完善性四个角度解释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形成的原因,并从证券市场、公司成长及公司效率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不合理性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最终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特殊融资偏好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建议。

李滨肖[7](2007)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及其原因的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证券市场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证券市场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导致了股权融资的成本远远高于其他融资方式;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则使得上市公司的经理人把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放在了优先考虑的位置。而这正是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提出了改变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三点建议。

廖小菲[8](2007)在《基于股权激励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众所周知,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问题,是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初衷。经过20几年的努力,国企改革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国企效率低下问题却始终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由此引出了本文的研究主题。论文首先在第二章对相关激励理论作了一个系统回顾。以此为基础,对传统的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作了一个概述,分析了各种机制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认可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补充和替代的关系,同时又指出报酬机制是整个激励约束体系中最基础和最主要的一种,尤其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来说是如此。并针对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与企业效率的关系构造了一个综合分析模式图。关于国企经营者的激励约束问题,本论文在第三章和第四章首先对国有企业外部市场体系和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进行了阐述。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较深入而全面地分析了目前在这两大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探寻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我们发现,在国有企业,无论是外部市场体系,还是内部治理结构,功能都是不完善的,激励约束作用均未得到有效发挥。因而要控制“内部人控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加强这两方面的建设都是必要的。而内、外部机制失灵的起源和基础,就在于国有企业不合理的股权结构。所以在改善公司治理这一系统工程中,优化股权结构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实证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而实施股权激励是优化股权结构的一条必要且有效的途径。上述两种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最终都会反映到经营者的物质报酬上来,论文在第五章对经营者的报酬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报酬结构和最优激励方案的论述,得出:固定薪酬只有保健作用,变动薪酬才有激励作用,合理的薪酬结构应该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而何种形式的变动薪酬才最有效呢?西方经济学家得出了一致性的结论,即通过股权激励建立起代理人的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实际上这也是解决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经营者缺乏有效激励和约束的最有效的办法。我们为这一观点寻找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证据,论证了股权激励制度的强大激励效应。业绩评价是激励机制的基础而重要的环节,评价指标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激励机制的有效程度。我们阐述了目前使用的三类评价指标的优缺点,并分析了EVA这种创新指标的优越性,讨论了它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以及目前在我国的适用性。为了了解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层的货币报酬和持股比例的现状及其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我们在第六章对2004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做了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结论得出了今后国企经营者薪酬制度改革的大方向应该是:进一步提高经营者货币报酬水平,推广年薪制,加大经营者持股比例以构建多元化的报酬体系、实现长短期激励的有效结合。尽管构建多元化的报酬体系是今后薪酬制度改革的方向,但目前我们薪酬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加大经营者持股数量,积极推行股权激励。论文第七章对我国企业股权激励的实施现状和实施效果进行了考察,发现:总体来说,股权激励确实起到了激励公司经营者努力提高公司经营绩效的作用,不过这种激励作用因某些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分析了这一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之后,针对目前外部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对股权激励的方案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在第八章阐述了我国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基于股权激励的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必要性。在此方向下,我们给出了设计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并针对国有企业的多种不同类型,列出了几套不同的国企经营者报酬方案以供参考。论文在结语中指出,各种激励约束机制是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经营者的,我们强调报酬机制的基础和主要地位,但不能忽略它与其他机制的有效匹配和协调。此外在国有企业改革这一系统工程中,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不能离开经济体制改革这个大背景,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谢卫军[9](2006)在《道德风险与中国证券市场均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信息经济学的道德风险概念出发,全面梳理了与道德风险相关的金融理论,剖析了现代金融理论中的道德风险缺陷,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中违法违规现象的主要特征,指出股市低迷、效率低下的根源在于中国资本市场产生基础不成熟、产权制度缺陷、监管制度缺陷、股权分置缺陷、政府干预机制缺陷、交易制度缺陷等制度缺陷。深刻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上各行为主体存在的道德风险现状和产生原因,指出中国证券市场的危机是一种复合危机,并提出了证券市场生态治理的基本方法。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博弈特征以及博弈行为的典型表现,指出中国证券市场正处于“柠檬”均衡状态,“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终会使得该种均衡下的证券市场只能是一个弱小的证券市场;并建立了博弈基础上证券市场违规的动态监管均衡模型。在宏观层面探讨了一个存在道德风险和制度缺陷的市场能否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通过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均衡关系的因果关系、上市公司基本面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VAR模型反映了中国股市与经济增长长期波动的影响,误差修正模型的差分滞后项反映了股票价格指数与经济短期波动的影响,不论就长期还是短期而言,经济增长越强劲,股市反而越可能疲弱,这恰好印证了中国“宏观热,股市冷”的独特现象,且这些系数的绝对值较大,表明长期及短期负向因果的力度不可小视。根据这一怪异现象,提出了“股市逆转之迷”(Stock Reversion Puzzle)。进一步对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均衡关系进行的实证发现,不论是在整个考察期还是在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交易率、换手率、资本化率等衡量股票市场发展的变量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基本上都存在负向线性关系。上市公司基

袁媛[10](2006)在《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再融资是市场经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重要方式,适度融资是证券市场融资功能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过度的“融资饥渴症”,特别是在再融资市场上,存在着一些恶意再融资行为,由于上市公司在进行再融资时偏好股权融资,普遍存在“圈钱”冲动,并且随意改变资金投向以及资金被大股东占用等现象严重,这些行为严重扭曲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干扰了我国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本文通过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系统而详细地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对策。本文采用既重视国外现状研究,又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分析模式,赋予了文章研究结论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研究结论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为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思路,为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提供了建议;对于我国股票市场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对于股票市场的运行机制创新,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现实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第二部分,上市公司再融资概述,介绍再融资的概念、再融资方式、国际证券市场再融资的方式及政策规定,同时指出我国再融资现状。第三部分,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再融资中存在偏好股权融资,融资金额超过实际需求,投资项目选取不科学、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第四部分,上市公司再融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后果,指出产生再融资问题的原因不仅有上市公司本身存在的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治理机制缺位等微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股票市场的深层次问题,即股权分置问题而导致的市场调节制约机制缺陷,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第五部分文章提出应从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建立规范再融资约束机制、发展和完善企业债券市场五方面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来规范和改进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

二、美国股市嫌弃股权融资的原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股市嫌弃股权融资的原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行为异质性的平准基金交易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制度下的股票市场
        1.1.2 金融市场异象的涌现
        1.1.3 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行为异质性与股市过度波动
        1.2.2 平准基金异质性代理模型
        1.2.3 平准基金干预行为的计算实验及动力学分析
    1.3 本文创新点
    1.4 全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股市过度波动
        2.1.1 国外主要文献
        2.1.2 国内主要文献
    2.2 异质性代理模型
        2.2.1 国外主要文献
        2.2.2 国内主要文献
    2.3 股票市场平准基金
        2.3.1 国外主要文献
        2.3.2 国内主要文献
    2.4 文献总结
第3章 行为异质性与股市过度波动
    3.1 中国股市过度波动
    3.2 行为异质性代理模型
        3.2.1 模型假设
        3.2.2 模型控制方程
        3.2.3 价值派投资者
        3.2.4 技术派投资者
        3.2.5 投资者交互机制
        3.2.6 基本面价值及其偏差
    3.3 模型校准及验证
        3.3.1 数据
        3.3.2 模型校准
        3.3.3 模型验证
        3.3.4 模型稳健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行为异质性与股权溢价波动
    4.1 中国股票市场的股权溢价
        4.1.1 股权溢价实际值
        4.1.2 股权溢价期望值
        4.1.3 股权溢价波动
    4.2 行为异质性与股权溢价波动
        4.2.1 行为异质性代理模型
        4.2.2 模型校准
        4.2.3 模型验证
        4.2.4 模型稳健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准基金异质性代理模型
    5.1 引入稳定者
    5.2 平准基金异质性代理模型
        5.2.1 模型假设
        5.2.2 模型控制方程
        5.2.3 价值派投资者
        5.2.4 技术派投资者
        5.2.5 稳定者
        5.2.6 投资者交互机制
        5.2.7 稳定者市场比例
    5.3 模型校准
        5.3.1 数据
        5.3.2 模型校准
    5.4 模型比较
        5.4.1 模型生成数据方差比较
        5.4.2 模型冲击试验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异质性代理模型计算实验研究
    6.1 平准基金干预行为的计算实验研究
        6.1.1 计算实验情景设定
        6.1.2 干预阈值对价格动态的影响
        6.1.3 干预深度对价格动态的影响
    6.2 市场特征对价格动态影响的计算实验研究
        6.2.1 计算实验情景设定
        6.2.2 价值派信念参数对价格动态的影响
        6.2.3 技术派信念参数对价格动态的影响
        6.2.4 稳定者信念参数对价格动态的影响
        6.2.5 投资者初始市场占比对价格动态的影响
        6.2.6 投资者策略选择强度对价格动态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异质性代理模型动力学机制分析
    7.1 模型参数
    7.2 模型状态变量相图
    7.3 价格分岔图与李雅普诺夫指数
        7.3.1 平准基金行为参数
        7.3.2 投资者信念参数
        7.3.3 策略选择强度
    7.4 模型核心收敛区间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实践建议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A HAM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
附录B 中国股权溢价之谜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本文内容
    四、本文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流动性度量
        一、流动性水平度量
        二、流动性风险度量
    第二节 影响流动性的因素
        一、交易机制
        二、投资者结构
        三、市场波动
        四、政府政策
        五、其他因素
    第三节 流动性溢价理论
        一、A-M理论
        二、流动性调整的CAPM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三板市场流动性
    第一节 新三板的发展历程
        一、新三板的由来
        二、新三板市场特点
    第二节 新三板的流动性现状
        一、新三板的市场成交规模分析
        二、新三板的流动性结构分析
        三、新三板不同行业的流动性比较
        四、新三板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第三节 影响新三板流动性的政策因素
        一、交易制度
        二、分层管理
        三、个人投资者门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特征分析
    第一节 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测度与个股流动性特征
        一、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度量
        二、个股流动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基于GARCH模型的市场流动性动态特征分析
        一、波动聚集性特征检验
        二、长期记忆性特征检验
        三、非对称性特征检验
    第三节 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相关性检验
        一、指标、数据、模型的选取
        二、DCC-GARCH模型实证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溢价
    第一节 变量、模型及数据的选取
        一、测度指标
        二、实证模型设定
        三、样本数据说明
    第二节 数据的处理
        一、平稳性检验
        二、滞后阶数选择
        三、GRANGER检验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PVAR模型
        二、脉冲响应分析
        三、方差分解
        四、稳定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三板市场制度有效性检验
    第一节 做市商引入对流动性的影响
        一、相关文献及研究假设
        二、指标选取和模型设计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四、做市商数量与股票流动性水平关系检验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二节 分层制度对流动性的影响
        一、指标选取和模型的选用
        二、实证分析
    第三节 降低个人投资者门槛对流动性的影响
        一、指标选取和模型的选用
        二、实证分析
    第四节 引入竞价交易制度对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一、PSM处理
        二、DID检验结果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一、建立更完善的信息披露准则
    二、合理引入涨跌幅限制
    三、降低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
    四、逐步构建顺畅的转板机制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3)我国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投资理论
        2.1.1 投资的概念
        2.1.2 投资理论演变
    2.2 融资理论
        2.2.1 早期融资结构理论
        2.2.2 经典融资结构理论
        2.2.3 现代融资结构理论
    2.3 企业价值理论
        2.3.1 企业价值的概念
        2.3.2 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现状分析
        3.1.1 投资过分追求大而全
        3.1.2 投资行为盲目跟风
        3.1.3 经理层的投资行为非理性
    3.2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现状分析
        3.2.1 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3.2.2 存在“圈钱”冲动,融资金额超过实际需求
        3.2.3 资金使用不当,利用效率低下
第4章 中国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与公司价值关系实证研究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与企业价值关系模型
        4.2.1 模型变量分析
        4.2.2 模型设计
    4.3 总结
第5章 优化中国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提升企业价值
    5.1 优化上市公司投资组合策略
        5.1.1 上市公司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组合策略
        5.1.2 投资结构与投资规模的有机结合
        5.1.3 制定投资战略应考虑企业财务状况
    5.2 优化负债融资与权益融资组合
    5.3 完善投融资组合策略
        5.3.1 投资与融资的财务匹配
        5.3.2 完善企业发展战略,优化投融资行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4)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股权分置改革
    2.1 股权分置问题的由来
        2.1.1 股权分置问题的产生
        2.1.2 股权分置的弊端
    2.2 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
    2.3 股权分置改革指导原则及进程
    2.4 对价计算方法
    2.5 股权分置改革的作用
        2.5.1 对非流通股股东的影响
        2.5.2 对流通股股东的影响
        2.5.3 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第三章 融资基本理论
    3.1 融资基本概念
    3.2 优序融资理论
    3.3 公司治理理论
    3.4 股东利益冲突理论
    3.5 控制权理论
第四章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
    4.1 中外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比较
    4.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成因分析
        4.2.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成因分析
        4.2.2 股权融资偏好的弊端
第五章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比较研究
    5.1 股改前后股权结构变化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作用机理
        5.1.1 两类股东在股改前后的股权价值损益情况研究
        5.1.2 外部市场约束机制对大股东控制权的威胁
    5.2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比较
        5.2.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后财务数据变化情况分析
        5.2.2 股改前后融资渠道选择比较
    5.3 股改后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展望
        5.3.1 再融资发展潜力巨大
        5.3.2 伴随着上市公司的IPO,股份回购及退市将更加普遍
        5.3.3 上市公司更加关注资本结构
第六章 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对策
    6.1 存在的问题
        6.1.1 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冲突与内部人控制问题依然严峻
        6.1.2 集团公司部分上市导致的利益输送和掏空行为
        6.1.3 债券市场发展的畸形现状
        6.1.4 股改中"对价"支付的合理性问题
    6.2 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对策
        6.2.1 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
        6.2.2 上市公司角度的规范建议
第七章 结论
    7.1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得到抑制
    7.2 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受到市场和政策的重大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5)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意义
    1.2 我国公司债券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基本思路
        1.3.3 创新和不足之处
2 公司债券融资理论分析
    2.1 公司债券概述
        2.1.1 公司债券的定义
        2.1.2 公司债券的分类
        2.1.3 公司债券的流动性
        2.1.4 公司债券的定价
        2.1.5 公司债券的风险
    2.2 公司债券融资的一般理论
        2.2.1 MM理论介绍
        2.2.2 西方理论综述
        2.2.3 我国公司融资结构与融资理论错位
3 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
    3.1 国际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概况
        3.1.1 美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
        3.1.2 欧洲公司债券市场发展
        3.1.3 日本公司债券市场发展
    3.2 国际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经验
        3.2.1 市场发展方面
        3.2.2 市场监管方面
4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分析
    4.1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历史沿革
        4.1.1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阶段分析
        4.1.2 我国近年企业债券发行特征分析
        4.1.3 我国短期融资券的发展
        4.1.4 我国公司债券发展历程
    4.2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4.2.1 市场建设严重滞后
        4.2.2 企业发债动力受到抑制
        4.2.3 机构投资者参与不够
        4.2.4 信用评级体制落后
    4.3 我国公司债券现行发行政策分析
        4.3.1 审核发行体制变化
        4.3.2 强调财务指标的审查
        4.3.3 定价市场化
        4.3.4 加强资信评级作用
        4.3.5 担保形式发生变化
        4.3.6 引入保荐人制度
        4.3.7 一次核准,分期发行
        4.3.8 发行程序简洁
    4.4 长江电力公司债券案例分析
        4.4.1 长江电力公司债券概述
        4.4.2 长江电力公司债券发行特点
5 发展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完备的公司债券目标市场
        5.1.1 加强公司债券二级市场的建设
        5.1.2 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联通
        5.1.3 充分利用债券市场基础设施
    5.2 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措施
        5.2.1 建立市场化发行机制
        5.2.2 健全市场化定价机制
        5.2.3 建立做市商制度
        5.2.4 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5.2.5 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5.2.6 强化信息披露机制
        5.2.7 完善破产偿债机制
    5.3 改进发行人的内部管理机制
        5.3.1 完善公司决策机制
        5.3.2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5.3.3 加强对发债公司资金利用管理
    5.4 完善公司债券市场监管
        5.4.1 改进政府部门监管
        5.4.2 加强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管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6)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资本结构理论发展概述
    1.1 古典资本结构理论
    1.2 新古典资本结构理论
    1.3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第2章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2.1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演变
    2.2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
        2.2.1 外国企业融资结构现状
        2.2.2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解析
    3.1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特征
        3.1.1 强烈的外源融资偏好
        3.1.2 外源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占优势
        3.1.3 低资产负债率
    3.2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形成原因
        3.2.1 融资成本因素
        3.2.2 融资风险因素
        3.2.3 法律、制度因素
        3.2.4 资本市场不完善
第4章 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性影响
    4.1 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4.1.1 导致股市出现信心危机
        4.1.2 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4.1.3 对投资者的影响
    4.2 对公司成长的影响
        4.2.1 不利于上市公司成长
        4.2.2 不利于完善公司治理
        4.2.3 不利于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
    4.3 对公司效率的影响
        4.3.1 企业经营效率
        4.3.2 资金利用效率
        4.3.3 资源配置效率
第5章 规范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建议
    5.1 保持合理的负债率,强化债权约束
    5.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5.3 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5.4 建立有利于企业内部积累的财务、税收制度
    5.5 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监管机制
    5.6 构建更为有效的资本市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及其原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融资理论简述
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表现
3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
    3.1 成本偏低是股权融资偏好的直接动因
    3.2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是股权融资偏好的深层原因
    3.3 我国证券市场制度不完善, 客观上为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提供了条件
4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建议

(8)基于股权激励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外的研究动态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 经营者与企业家
        1.5.2 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相关激励理论的回顾与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的综合分析
    2.1 相关激励理论回顾
        2.1.1 交易费用理论
        2.1.2 产权理论
        2.1.3 代理理论
        2.1.4 人力资本理论
        2.1.5 管理学激励理论
    2.2 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的概述
        2.2.1 四种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机理
        2.2.2 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
    2.3 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与企业效率的综合分析模式
    2.4 小结
3 市场体系、竞争机制与国企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3.1 资本市场、融资结构与经营者激励约束问题
        3.1.1 资本市场的接管机制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
        3.1.2 融资结构、破产风险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
        3.1.3 我国资本市场和融资结构的现状与国企经营者的激励约束
    3.2 经理市场、自增强理论与我国经理市场的培育
        3.2.1 经理市场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
        3.2.2 自增强理论与我国经理市场的培育
    3.3 产品市场竞争和标尺竞争对国企经营者的激励约束
    3.4 小结
4 公司治理结构、控制权机制与国企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4.1 控制权机制与公司治理结构
    4.2 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理论
    4.3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
    4.4 董事会、监事会与我国企业的内部监督模式
    4.5 国有企业的控制权机制与“内部人控制”问题
    4.6 国有企业经营者各类监督约束机制的比较与总结
    4.7 小结
5 经营者的报酬结构与报酬机制
    5.1 经营者的报酬结构及最优激励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5.2 股权激励—现代企业优秀的长期激励机制: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共同结论
    5.3 经营者报酬机制与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
    5.4 经营者报酬机制激励强度的实证分析:现金报酬与股权报酬的比较
    5.5 股权激励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5.6 小结
6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层货币报酬、持股比例及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
    6.1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层货币报酬的现状及实证分析
    6.2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层持股比例的现状及实证分析
    6.3 分类样本的实证分析
    6.4 年薪制、持股与高管层薪酬结构的实证分析
    6.5 小结
7 股权激励与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
    7.1 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激励模式简介
    7.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现状与实施效果分析
    7.3 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7.4 我国企业实行股权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5 对于国有企业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几点看法
    7.6 小结
8 基于股权激励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构建
    8.1 建立基于股权激励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必要性
    8.2 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总体思路
    8.3 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基本原则
    8.4 国有企业经营者多元化报酬体系的组成内容
    8.5 基于股权激励的国企经营者多元化报酬方案的基本设计思路
    8.6 可供选择的国企经营者多元化报酬方案设计要点
    8.6 小结
9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道德风险与中国证券市场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违法违规与道德风险行为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四节 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第六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道德风险与证券市场均衡
    第一节 道德风险
    第二节 现代金融理论的道德风险缺陷
    第三节 证券市场均衡
    第四节 道德风险存在下的资本市场均衡
    第五节 信息不对称下的资本市场均衡
第三章 中国证券市场道德风险分析
    第一节 中国证券市场现状
    第二节 中国证券市场低迷原因分析
    第三节 政府部门的道德风险
    第四节 上市公司的道德风险
    第五节 机构投资者的道德风险
    第六节 中介机构的道德风险
    第七节 证券市场生态的治理
第四章 道德风险下中国证券市场博弈均衡
    第一节 博弈理论及其在证券市场中的运用
    第二节 资本市场的博弈特征分析
    第三节 中国证券市场博弈行为几种典型表现
    第四节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大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博弈
    第五节 证券市场违规监管的动态博弈分析
第五章 道德风险存在下证券市场与实体经济关系实证研究
    第一节 文献回顾与本文的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模型
    第三节 股票价格指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检验
    第四节 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均衡关系的实证检验
    第五节 上市公司基本面与宏观经济变量
第六章 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信息操纵实证研究
    第一节 内幕信息操纵的非道德性
    第二节 内幕信息操纵的理论模型
    第三节 我国内幕信息和操纵市场行为分析
    第四节 内幕信息操纵对股价的影响
    第五节 内幕信息操纵的超常收益
    第六节 内幕信息操纵的反应特征
    第七节 内幕操纵行为甄别体系构建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本文的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再融资问题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上市公司再融资情况概述
    2.1 上市公司再融资概念
    2.2 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
    2.3 三种再融资方式的比较分析
        2.3.1 融资条件不同
        2.3.2 融资效果不同
        2.3.3 对公司的影响不同
    2.4 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国际比较
        2.4.1 国际市场再融资的方式
        2.4.2 国际证券市场有关再融资的政策规定
    2.5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发展历程及现状
        2.5.1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
        2.5.2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3.1 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3.2 融资金额超过实际需求,普遍存在“圈钱”冲动
    3.3 投资项目选取不科学,资金投向偏离主业
    3.4 资金使用不当,利用效率低下
        3.4.1 频繁变更募集资金投向
        3.4.2 资金闲置,委托理财现象严重
        3.4.3 大股东和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3.4.4 违规担保
        3.4.5 关联交易盛行
    3.5 以派现迎合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需要
第四章 上市公司再融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后果
    4.1 上市公司再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4.1.1 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分置现象严重
        4.1.2 内部人控制的结果
        4.1.3 政策变更的影响
        4.1.4 缺乏制约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有效机制
        4.1.5 企业债券市场不成熟
    4.2 上市公司再融资问题产生的后果
        4.2.1 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4.2.2 影响上市公司的主业地位和长远发展
        4.2.3 影响投资者的利益和投资积极性
第五章 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对策性思考
    5.1 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5.2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5.3 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
        5.3.1 严格审核再融资方案的科学性
        5.3.2 提高上市公司再融资门槛
        5.3.3 强化对再融资募集资金使用的监管
    5.4 建立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约束机制
        5.4.1 加强证监会监管力度
        5.4.2 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责任认定
        5.4.3 加强证券市场立法体系建设和处罚力度
    5.5 发展和完善企业债券市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美国股市嫌弃股权融资的原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行为异质性的平准基金交易行为研究[D]. 周终强. 天津大学, 2019(06)
  • [2]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研究[D]. 汪洁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3]我国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D]. 李宛津.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1(08)
  • [4]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比较研究[D]. 徐艳. 江苏大学, 2008(10)
  • [5]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研究[D]. 伍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09)
  • [6]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D]. 薛成彬. 河北大学, 2007(S1)
  • [7]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及其原因的分析[J]. 李滨肖. 工业技术经济, 2007(04)
  • [8]基于股权激励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 廖小菲.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6)
  • [9]道德风险与中国证券市场均衡[D]. 谢卫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02)
  • [10]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问题研究[D]. 袁媛. 山东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浅谈美股市场不喜欢股权融资的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