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科技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大连市科技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付越[1]2000年在《大连市科技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的基础工程。科技馆以其鲜明的特点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科技馆的概念入手,详细地阐述了科技馆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介绍了科技馆的发展历程和当前国内外科技馆的概况及发展趋势,论述了科技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其存在的社会意义。重点分析了现有的大连市科技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大连建国际性现代化城市的目标,论述了大连市建标准化的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出大连市科技馆的发展方向,并对其构建提出具体的设想,对建成后的大连市科技馆的运营提出了明确的做法。

邱明[2]2016年在《小学课外科技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以科技为主导的世界,科学技术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各国加大对科技人才需求的今天,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就显得极其重要。课外科技活动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载体。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发展的重要阶段,对青少年儿童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能够从小培养他们热爱科学,使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因此研究在青少年儿童中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现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研究的内容是小学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现状,选取的对象是大连市主城区的16所学校的1404名小学生和部分科技教师,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小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现状整体较好,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开展科技活动的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专业专职的科技教师;参与科技活动的次数少,普及性差;小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时间不足。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和随后的访谈了解到,造成小学课外科技活动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科技教师培训体系缺失,教育主管部门不重视科技活动;科技活动场所不足,缺少活动经费;学校培育目标单一。针对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表现出来的问题,笔者有针对性的提出三条对策和建议:一是实现课外科技活动校本化。让科技活动与科学课、学校活动、社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二是实现科技教师专职化、专业化。培养专业科技教师、对科技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建立科技教师岗位的评价机制、科技教师之间进行同伴互助;三是实行科技活动制度化,保障科技活动开展。建立科技活动评价制度、建立安全制度、实施课时制度。

杨柳[3]2015年在《湖北省地市级科技馆的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富强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大力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科学普及、科学传播。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实质是传递“四科”,即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使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推进社会的创新发展。就我国的发展国情来看,当下须着力开展科普活动,而科技馆是我国科普的重要场所,其对于推进科普事业、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增强国家科研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目前,湖北省日益重视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科技馆事业的发展,湖北省各地市级政府也强烈响应,大力开展科技馆建设,地市级科技馆建设数量位于全国前列。地市级科技馆作为地市的重要科普阵地,亦是地方文明、科技水平的标志和窗口。当前,湖北省地市级科技馆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着地市级科技馆的功能发挥,制约着湖北省地市级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如地市级科技馆建设和管理相对落后、展教功能不全、经费不足、运营模式单一、专业人才缺乏等。因此,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展开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简要介绍了科技馆的发展史,对科技馆有了宏观上的把握;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了湖北省地市级科技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在此基础上,归纳湖北省地市级科技馆发展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系列广泛的发展对策;通过案例,对其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带动其他地市级科技馆的发展。

彭涛, 柏坤, 齐婧, 朱幼文[4]2011年在《我国科技类博物馆资金多渠道投入问题及对策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科技类博物馆是我国科普事业的重要载体。作为社会公益事业,资金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推动和实现科技类博物馆多元化兴办、多渠道投入已经成为共识,学界对这一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体现出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本文就科技类博物馆资金多渠道投入议题集中梳理了相关文献,将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归纳,借此作为了解本议题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础参考。

孙玉琴[5]2012年在《基于DEA的滨海区域生态旅游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人类已步入了一个全面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时代。在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中,发展海洋旅游尤其是滨海旅游,已日益引起海洋大国的重视。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起,滨海旅游发展较快,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海洋旅游在国家政策的催化下发展更加迅猛。《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再次强调:旅游业要在农民增收、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服务业、维护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等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作为海洋旅游核心组成的滨海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也应该看到,滨海旅游无论是滨海观光、水上运动、休闲度假等项目都与生态环境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效果紧密相关。但笔者在研究中却发现,目前我国滨海城市生态旅游环境质量整体水平不高,且各城市差距较大,人们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似乎忽略了生态旅游作为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持久目标这一人类共识的主题,且在生态旅游研究领域,滨海生态旅游研究相对滞后,滨海生态旅游效率评价研究更少,采用DEA方法开展评价研究基本是空白。因此,本文基于DEA方法对我国滨海生态旅游效率开展了评价。为了实现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本文首先对我国滨海城市生态环境做出了记分等级评价,以选择符合生态旅游区要求的评价指标。这也是本文区别于一般城市旅游效率评价成果的关键。目的是希望丰富和完善我国滨海区域生态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宝库,为我国滨海城市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准确判断投入与产出的效率,确定开发步骤与方式,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等提供方法和研究资料,以指导我国滨海区域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围绕“生态旅游是城市和集中居民区的居民为了解除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为了健康长寿,追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去保健疗养、度假休憩、娱乐,达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这一核心理念,基于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海洋科学、区域旅游开发、经济学、DEA(即数据包络分析)等学科理论,依据吴章文、吴楚材、谭益民、郑群明等《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本底条件研究》一文中对生态旅游区判断的条件要求,采用谭益民、吴楚材、吴章文等《生态旅游区分类分级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设计的滨海型生态旅游区评价项目及评价计分方法对我国主要滨海城市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开展了评价,采用DEA方法对我国滨海城市生态旅游开发效率开展评价,并分别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优化的路径。全文共分为8个部分,通过文献分析、数据调研和一些辅助性研究方法,本文选出了大连、秦皇岛、威海、烟台、青岛、上海、宁波、温州、厦门、广州、深圳、三亚等12个优质滨海生态旅游城市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可测取性的原则和经济学中关于生产过程要素投入的一般解释确定了海岸线的长度、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旅游资源吸引力和生态环境吸引力等五项指标为本文评价的输入量(投入)指标,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数(人次数)等二项指标作为输出量(产出)指标,利用FA效率分析软件,并配以适宜的DEA模型进行求解,发现目前我国上述城市中DEA有效的有上海市、秦皇岛市、三亚市、广州市、温州市、威海市、深圳市、宁波市和厦门市等,DEA无效的有青岛市、烟台市和大连市。经过对无效城市的原因分析和有效城市的因素贡献值分析,最后从生态环境、生产要素输入结构及管理模式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路径思考。本文研究结论:滨海旅游不仅是今天国际旅游的热点区域,其产品和市场的国际性和高端性也将成为未来我国旅游业实现国际化和高水平化的主战场。而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要求全面推动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发挥旅游业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引领作用。故在滨海区域旅游开发中必须融入生态旅游理念,注重生态旅游效率,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实现人民满意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

吴杨[6]2016年在《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旅游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首先以工厂观光的形态,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城市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城市内部工业空间的复兴带动了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产城融合、城旅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趋向为工业旅游提供历史机遇。上海工业旅游资源丰富,开发较早。2005年后,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持续提升,资源有机整合,产品创新开发,管理日渐规范,在新一轮城市转型及其功能空间优化、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引发各方关注。那么,上海工业旅游发展从无到有,从微观走向宏观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这些要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构成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形成相应的发展模式,成为本论文的研究问题。全面回顾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发现工业旅游发展研究存在如下不足:研究视角相对零散,尚未形成体系化的工业旅游发展分析框架,尤其是相关研究中对工业旅游资源等核心概念界定和类型判别未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影响研究的深入推进;工业旅游发展动力研究以初期诱因或动力因素等一般性分析为主,较少基于实证进行解析;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凝练主要考虑供给视角的工业旅游静态产品,较少通过市场认知视角考察其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动态发展模式。鉴于此,本论文尝试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①在相关理论及研究回顾、概念辨析基础上,构建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业态—治理”分析框架。②运用实证分析,揭示上海市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驱动机制,指出“资源—业态—治理”嵌套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工业旅游发展动力机制之中,推动上海工业旅游发展实现尺度跃迁。③引入游客感知视角考量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并探索性地基于资源类型和业态分布特征建构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类型模式与空间增长模式,实现对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过程的初步解析。在“资源—业态—治理”分析框架下,本论文从三个方面对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采用GIS空间分析、政策计量等方法,深入解析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业态—治理”要素,发现:①上海工业旅游资源总体上呈现空间弱集聚分布,不同类型的工业旅游资源集聚程度不同;上海工业旅游资源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核心区工业旅游资源密集、通达度高。②上海工业旅游业态在黄浦江东、西两岸分别形成了体验型工业旅游业态密集区、文脉型工业旅游业态密集区,具备良好的空间联动发展条件。③上海区级工业旅游治理政策强度存在空间差异,这与区内工业旅游资源丰度、业态开发强度等有关。其次,深入探讨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机制,发现:①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动力因素由外源动力(城市与产业转型)、内生动力(资源与业态的整合和拓展)、引导动力(治理)组成;微观动力因素由权力、资本、创意/技术、市场四种治理要素组成。②因此,“资源—业态—治理”嵌套于上海不同空间尺度内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当中,推动上海工业旅游从点状发展演进为在市域范围内全面兴起。第三,基于“资源—业态—治理”关联视角,采用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案例分析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模式:①基于游客感知视角评价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发现工业旅游景点内部文化展示、内部管理、旅游咨询服务条件、娱乐活动条件对工业旅游认同度有显著影响,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导向是注重保存和诠释资源的内涵文化特征,优化内部管理和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动态创新提升旅游体验;②对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基于资源类型建构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三种微观模式,即文脉激活发展模式、体验激活发展模式、“文脉+体验”双重激活模式;③基于上海工业旅游业态的空间集聚及与国家A级景区分布邻近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三种空间增长模式,包括空间邻近模式、业态共生模式、空间嵌入模式。④上海工业旅游的创新发展需要治理对策响应,认为要实现上述发展模式的超越和创新,需要更新治理理念,改善治理环境,优化治理结构,发挥治理主体的协同效应,突破工业旅游发展的产业和空间边界。

张晓静[7]2017年在《科技馆垃圾分类互动展品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的深入推进,垃圾分类问题逐渐成为学界研究和治理的热点问题。科技馆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亦随之在公民环保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展品承载着科技馆特有的教育作用,然而现阶段科技馆中关于垃圾分类的展项存在着诸多问题,展品的教育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本文通过梳理文献、访谈专家、实地考察各大科技馆中的垃圾分类展项,总结概括现阶段学界对展品设计的原则、设计的方法、科技馆中垃圾分类展项存在的问题等。同时,阐述了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揭示了该技术在科技馆展品设计中运用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了依托注意力-价值模型、海因的博物馆教育理论、建构主义、体验式学习四种理论基础,遵循以人为本,观众至上,科学性、参与性等原则,并应用RFID识别技术,设计制作出垃圾分类互动展品大样。

徐萍[8]2009年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纪之初,一场令人瞩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我国拉开了序幕。其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此次课程改革中颇有特色与创意的部分,其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备广阔的学习背景,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在科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发与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笔者对教学管理者进行了访谈、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无论是校长、教师还是学生,对于开发与利用社区课程资源都比较有热情。但有些学校管理者对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有效的实施策略,部分教师缺乏对社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和能力,这已成为制约社区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发与利用社区课程资源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本文试图从提高学校领导开发与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意识、提高教师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建立完善开发与利用的机制与积极利用多种途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四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供大家借鉴。

薛娴[9]2016年在《大连市城乡结合部流动儿童学校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流动人口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结构变革的产物,随之产生的“移民二代”——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我国的一项民生问题。流动儿童教育的缺失、不公平及受到的歧视待遇,使流动儿童的社会认知、对生活方式的认知等产生偏差,正确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有利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是以大连市城乡结合部两所小学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出大连市城乡结合部流动儿童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学校、社会三个角度分析出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阻碍流动儿童教育发展的因素,从认知、机制、资源、教育体系等维度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建议。

曾嵘[10]2016年在《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科技融合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趋势和导向,技术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是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努力的重要方向。本文论述了辽宁省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科技融入的现状与发展情况,以及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科技融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阐述了文化科技融合如何有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进步,探讨了"互联网+公共文化"的新模式,成为我省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并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对于在未来五年的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具体规划,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和实践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 大连市科技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付越. 大连理工大学. 2000

[2]. 小学课外科技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邱明. 辽宁师范大学. 2016

[3]. 湖北省地市级科技馆的发展对策研究[D]. 杨柳.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4]. 我国科技类博物馆资金多渠道投入问题及对策研究述评[J]. 彭涛, 柏坤, 齐婧, 朱幼文. 科普研究. 2011

[5]. 基于DEA的滨海区域生态旅游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D]. 孙玉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6].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D]. 吴杨.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7]. 科技馆垃圾分类互动展品设计研究[D]. 张晓静. 华中科技大学. 2017

[8]. 小学科学教育中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 徐萍.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9]. 大连市城乡结合部流动儿童学校教育研究[D]. 薛娴. 黑龙江大学. 2016

[10]. 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发展研究[C]. 曾嵘. 第十三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管社科). 2016

标签:;  ;  ;  ;  ;  ;  ;  ;  

大连市科技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