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概述_90后大学生论文

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概述_90后大学生论文

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生活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5)01-0008-04

       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相对,是现实的个体为满足自身精神需要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及其精神生活状态与方式。它体现着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是个体的本质存在方式。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提升时,个体的精神文化需要和精神生活水平、质量就会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理论与实践热点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研究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现状与特点,揭示其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探索其品质提升途径与优化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高校德育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重要课题

       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于教给学生生活的技能和规范,而在于引导学生去自主地建构合理的生活方式”[1](P87),高校德育的目的也不只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而应帮助他们解决精神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建构内在精神世界、优化外在精神生活方式。面对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出生、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群体,高校德育应把大学生精神生活作为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重要课题展开研究。

       首先,开展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是解决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突出问题的现实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的发展为精神生活的优化提供了现实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丰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领域不断拓展、内容日益丰富。然而,我们课题组①在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表明,90后大学生在心理、道德、信仰等精神生活层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失序、失落现象。他们面对生活、学习、就业等压力,表现出明显的浮躁、急躁、狂躁心态;他们期待他人关注却缺乏真正的知心朋友,强烈的心理需求与弱化的社会支持形成反差;他们有明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理想追求,但当遭遇现实生活中某些道德难题、困境,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犹疑和不确定;他们追求自身生活意义的热情消减,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生活目标务实、人生信念淡薄、意义追求缺乏、精神动力不足等特点。[2]解决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动关注、有效监测学生精神生活的现状,科学认识、自觉遵循青年精神生活发展变化规律,及时引导、有效促进大学生精神需要与精神成人。

       其次,开展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是促进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就不曾缺乏学者们对精神、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的探讨。纵观已有的相关讨论和研究,西方学者重视对精神系统的心理生理机制研究,“把人的精神系统主要理解为认识系统,目标是人怎样认识包括自然社会及人自身在内的外部世界”[3](P260),而中国古代思想家们重视对精神生活内容的探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就信仰危机、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精神教育、精神成人等精神生活领域的重大问题,从哲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展开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整体而言,对精神生活的内涵、结构和发展规律等根本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分析和论证的成果相对较少;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研究,关注外在的精神引领与外部环境的创设、优化问题的较多,对学生精神生活状态的现实分析和个体精神生活状态的调适、建构的探讨较少。这种状况与高校德育发展的人本理念、生活路径和幸福取向明显不相适应。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迫切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生成机制及内在结构、具体特征及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迫切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现实状况、变化趋势及引导策略的有效探索。

       再次,开展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是高等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失衡、失序、失落现象,必然伴随着萎靡不振、心态消极、情绪波动大等精神状态。长此以往,就会模糊人生发展的方向,迷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形成不健康的生活态度、不科学的精神生活方式,一旦遭遇困难就悲观失望,甚至轻生。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精神世界的状况和精神生活的品质,深刻影响着中国未来社会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趋向,直接决定着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成效。毫无疑问,高校德育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关注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尤其是对学生现实精神生活问题的关切和解决,将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精神成人,确保高等学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

       二、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有言,“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4](P204)。因此,一切有关人的活动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人的精神满足、精神愉悦和精神发展,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脱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幸福、人的解放等精神性话题。目前学界关于精神生活的研究呈现出研究内容丰富、视角多样、参与学科众多等特点,但也存在基本问题缺乏共识、话语体系不统一、研究者自说自话等现象。显然,精神生活研究亟待圈定自己的研究领地,规约好研究的话语、概念、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厘定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为高校德育理论与实际工作者,我们以探究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现状及其优化等重大现实问题为旨趣。我们认为,对大学生精神生活及其构成、大学生精神生活品质的发展和衡量、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现实问题及应对策略等问题的研究,构成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些研究内容可依其性质,分别归属于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一般理论性问题、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问题、现状及优化的现实性问题三个方面。

       1.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一般理论性问题研究。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一般理论性问题包括精神生活的基本内涵与一般特征,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内容构成与层次结构、个体功能与社会价值等问题。对精神生活最简单直接的理解是“带有精神性的生活”,因此,精神生活从属性上来说首先是一种生活。生活,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此意义上,精神生活是生活的外延,是与物质生活相对而存在的生活形式,这是研究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基本立场。人的精神生活的目的是满足个体的精神需要,而人的精神需要在取决于一定社会条件的同时,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该社会条件所能满足的程度而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正是精神需要这种本质上的不满足性推动着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5](P56),也为精神生活的优化构建提供了可能。

       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是精神活动与精神状态的统一,形成综合、立体的结构图景。横向内容结构包括精神活动、精神生活状态和精神生活方式,纵向层次结构包括心理的生活、伦理的生活和信仰的生活。具体来说,精神活动是个体“自觉到精神需要并尽力加以满足”[6](P10)的一切求真、向善、为美的活动的总和,是精神生活的基本表现形式和主要内容构成;精神生活状态包括现象层面的精神面貌、观念层面的精神价值、信仰层面的精神追求等,是精神活动的结果呈现;精神生活方式作为精神活动的机制化、制度化存在,包括学习生活、精神交往、精神消费和追求生命超越活动的方式。在层次结构上,心理的生活主要是一种感性认知,包括个体的心态和情感;伦理的生活主要是一种理性反思,包括个体的道德和价值;而信仰的生活主要是一种生命超越,包括个体的信仰和审美。对90后大学生个体而言,精神生活可以提供一种心理支撑、行为激励和意义导向,对社会而言,精神生活也起着导向、激励、整合等作用。因此,研究有关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概念、构成、功能等基础性问题,一方面可以论证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优化建构的必要性、可能性,另一方面可以为研究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发展变化规律及其优化、引导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

       2.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问题研究。研究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变化的内在动因和外部动力,揭示90后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变化规律,是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的核心内容。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强调90后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并不意味着否定物质生活的基础性,而是“基于人的发展的丰富性、全面性、自由性对人的精神发展水准的一种关注,是人进一步发展、更充分发展的内容,是人在现代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情况下对人的整体发展水平更高的提升。”[7](P244)在现实生活中,90后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益生发出更多的精神生活需要,对精神生活的水平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带来一个与此相依的问题,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水平或品质如何衡量?其精神生活发展的动力何在、趋势如何?

       雅斯贝尔斯认为,“状况是无意识,虽不为有关个人所知晓却已发生实际作用”,“作为这种状况的结果而发生的事情,部分是由处于该状况中的人以及他对该状况的想法所决定的。”[8]((导言)P25)精神生活从根本上说是现实个体的精神生活,是个体通过自身的感受、体悟、反省、修身等方式不断反思、提升、超越的结果。以系统的眼光审视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发展趋势,在时间维上表现为个体精神生活基于过去、着眼当下、建构未来的不断承接、满足与超越,在空间维上表现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相互作用、个体精神生活与群体精神生活的相互建构、现实精神生活与虚拟精神生活的相互渗透,呈现出精神活动内容的丰富化、精神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精神生活状态的积极化等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科学认识,无疑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揭示出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发展变化的规律,更有效地解决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3.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现状及优化的现实性问题研究。“适应学生个体品质发展需要,适应其年龄特征、个体特点和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通过教育和引导,将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品质,使其形成相应的社会生活能力”[9](P75),这是德育个体适应性的基本要求。针对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现实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体现了现代德育个体适应性的自觉,也是研究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主要目的。高校德育能否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精神成人的需要,是决定其是否具有实效性以及实效性大小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德育首先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和个体身心发展阶段共同建构下的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对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实证调查,了解他们的精神活动、精神生活方式及精神生活状态有何特点,了解他们对自身精神生活状况的认识和满意程度,了解他们的精神需要满足状况及精神生活领域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其次,研究他们何以成其为今天的他们,即研究是哪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多元文化格局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发展”[10](P159)等社会客观条件构成每一个现实个体生活的“布景”,这些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改变的因素决定了90后大学生精神活动的宏观环境与条件;性别、专业、生源地、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水平和职业等人口学变量则可能在微观层面成为90后大学生个体精神生活状况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最后,探索解决大学生精神生活领域突出问题、优化大学生精神生活状况的有效对策,这是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的落脚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优化和整体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仅仅通过某一方面的努力得以实现,学生(个体与群体)、学校、社会都应该为此作出努力,其中,学生自我调适、优化是关键,学校教育、引导是重点。只有真正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长效机制,才能有效消除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中存在的失衡、失序、失落现象,优化他们精神生活状况与精神生活方式,提升其精神生活品质与生命存在的价值。

       三、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的基本方法

       精神生活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变化复杂、差异显著等特点,单一的方法不可能获得对这一问题的全面、深入认识。因此,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研究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问题。

       1.坚持运用理论建构与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以范式范畴反观高校德育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理论建构和经验总结两种不同取向的研究范式。[11](P252)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既涉及建构理论体系以提供分析的框架,也涉及对实践经验的规律性认识以更好地解决现实难题。一方面,精神生活是一个较为宽泛、抽象的概念,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精神、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等内容进行了阐释与论述,但对于有关精神生活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并没有达成普遍的共识。这就需要认真梳理已有理论资源,科学构建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理论体系,在思辨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认识的角度,推演出一些有解释力的概念,阐明一些分析的逻辑,提出一些分析研究的模式”。[12]((自序)P3)另一方面,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发展与优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人际交往模式构建、社会实践活动设置等德育工作息息相关,各高校都有丰富而生动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有利于增进对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发展变化及其优化建构规律的认识。因此,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必须将理论建构和经验总结两种方法紧密结合。

       2.自觉运用系统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有机整体。系统分析,是加强对事物整体的宏观把握,了解事物内在构成及其与外界互动机制的科学思维方式。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人就能够“按照人的需要的形式,并根据事物的建构和结构、分解和组合的逻辑,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观念的分解和组合,创造性地建构具有结构的观念的对象。”[13](P107)对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进行系统分析,了解它的要素构成、层次结构、系统功能,并通过系统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分析,能更好地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其运动变化中掌握发展规律,否则容易以点带面,以管窥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系统分析是把握对象整体性和普遍性的方法,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大学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全员育人的格局等,为90后大学生创造了精神生活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良好环境,也决定了其精神生活状况存在区别于一般社会成员的特殊性。他们正处于青春后期,因自我同一性危机而表现出众多的困惑、矛盾和不稳定性,每个人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显著的差异性。精神生活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每个人也有一部个人的历史,有我们自己的生活故事,这些故事使我们能够解释我们是什么以及我们被引向何方。”[14](P216)只有深入每一个人生,每一段经历,了解细腻的情感、生动的经历、特殊的感受,才能还原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丰满的形象,从群体、个体的差异性中把握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状况以及何以如此的原因。因此,要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状况,科学把握其发展变化规律,必须自觉运用系统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有效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精神生活的现实性、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实证研究方法是其基本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是一种直接、系统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中收集量化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问卷调查方法因其可以大规模获取可量化信息、数据直观呈现结果等优点而备受青睐。目前很多关于精神生活状况的实证研究大都以问卷调查为基础,但其中不少研究或凭他人调查的二手数据资料,或基于自己并不规范的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因受到调查结果时效性、抽样方法科学性、调查样本代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少研究结果缺乏信度难以真实反映人们精神生活面貌。因此,运用量化研究方法,通过科学设计问卷、严格抽样规则和认真统计分析,获得对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整体性、直观性、数量化把握,显得尤为必要。

       精神生活是众多因素交织并共同作用的复杂适应系统,难以从单一的维度确定其内涵,这决定了研究者必须采取复杂思维方式,以非线性的、互补性的思维,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加以认识和把握。如果说以问卷调查为主的定量研究将收集的信息以直观、简明的数据呈现,使论证更有说服力的话,那么以个人访谈和文本分析的定性研究,则因其内容丰富、生动、深刻而更具说服力。马克思主义主张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4(]P525)。个体的生命历程是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深入的个人访谈是了解不同生命事件对个体人生不同影响的有效途径。此外,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成为大学生表露心声的重要场所,他们通过日志、微博、微信等文本以及音像记录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点滴,采用各种符号为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经验赋予意义。通过对这些自我呈现的生活文本的分析,既可以了解大学生特定时期的心路历程,也可以通过大学生的自我发声改变众多研究中大学生被观察、被定义、被表达的失语状态。总之,精神生活尤其是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特殊性决定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有效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注释:

       ①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0后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1BKS070)课题组。

标签:;  ;  ;  ;  

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概述_90后大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