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是促进史学繁荣的必由之路--访苏双壁_百家争鸣论文

百家争鸣是促进史学繁荣的必由之路--访苏双壁_百家争鸣论文

百家争鸣是促进史学繁荣的必由之路 访苏双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由之路论文,百家争鸣论文,史学论文,繁荣论文,访苏双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学术界纷纷总结本世纪学术发展的成就和不足。就历史学而言,新中国的史学发展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有过不少的教训。实践证明,能否正确贯彻“双百”方针对于促进史学的发展和繁荣意义重大。请你就这个问题谈点意见。

苏双碧(以下简称苏):历史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都必须提倡百家争鸣,才能得到繁荣和发展。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了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在封建社会,当封建专制主义加强以后,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便受到限制。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凡是各个学派思想比较活跃,争鸣气氛比较浓厚时,学术、文化便比较繁荣;凡是思想被禁锢尤其是大兴文字狱之时,学术、文化的生机就受到扼杀。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经验,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发展艺术和科学的基本方针,这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总的来说,确立这一方针,有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百家争鸣的目的是为了繁荣科学和文化。拿历史学来说,我们提倡百家争鸣,是为了通过争鸣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十年动乱结束后,史学界之所以能够一扫沉闷压抑的空气,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朝气蓬勃、生动活泼的大好局面,无不与重新确立“双百”方针有关。例如,在史论方面,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历史科学的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理论与史料的关系等等;在历史事件方面,如对农民战争历史作用的评价、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亚细亚生产方式,以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立宪派的历史作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的讨论等等;至于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范围就更广泛了,如孔子、秦始皇、武则天、朱元璋、洪秀全等等,特别是近代史上长期被认为是不好讨论的历史人物如左宗棠、曾国藩、陈独秀、胡适等,也都进行了新的评价和争鸣。学术讨论必然存在多种不同的意见,只有对这些不同的意见加以充分的研究,对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各门科学包括历史科学才能更好地发展,特别是这些学科自身的理论,也才能得以发展。例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历史研究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等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过精辟的论断,这些论断对于指导我们进行具体问题的研究有方法论的意义。但是,如果我们不去详细地占有各种材料,不去研究他人的不同意见,不去实行百家争鸣,光靠背诵几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教条式地加以套用,这对发展历史科学是不会有任何帮助的。

记者:从提出“双百”方针,到改革开放之前的20多年间,这个方针没能得到很好贯彻,请你谈谈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苏:党中央1956年正式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发展科学文化的方针提出来,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整整20年。在贯彻这一方针过程中,经验教训非常丰富,值得认真总结。我认为最重要的经验教训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术争鸣不要轻易扣上阶级斗争性质的帽子。过去经验教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双百”方针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冲击。百家争鸣开始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是争鸣者有“百家”之称,反映出学术争鸣的气氛和自由讨论的氛围。后来把它归结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家,争鸣者的学术观点,变成了代表阶级利益的观点,这就大大束缚了百家争鸣的开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就为百家争鸣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有益的条件。一般来说,任何社会都存在学术争鸣,这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不同,社会主义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之后,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学术更多地是属于社会主义的文化活动。各种学术特别是在开拓领域方面需要新的学术建树。社会主义社会的学术争鸣不能轻易地归结为阶级斗争。也就是说,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往往是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占有材料的多寡等因素造成的,它并不具有明显的阶级斗争性质。不能简单化地把某一种学术观点说成是无产阶级观点,而把另一种学术观点说成是资产阶级观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学术争论,尽管观点有所不同,但绝大多数论者立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探索真理、繁荣学术的。这种学术观点的差别,可以通过、也只能通过深入研究和百家争鸣来解决。历史经验已经证明,用强力批判的办法是不能解决学术上的分歧的。搞学术批判,往往把人批倒了,而思想问题还没有解决,学术观点依然如故,其结果是学术工作者受到伤害,学术不能发展。因此,学术问题决不能用大批判的办法来解决,学术观点的差异,只有通过百家争鸣,用摆事实,或用批评、反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不要轻易地说成是不同的立场和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观点,在社会主义社会,把不同的学术观点看成是不同的立场和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观点,不仅是看问题的思想方法过于简单,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常常会无法说清楚的。当然,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旧社会的习惯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影响,还不能完全说这些因素不会对社会主义学术产生影响,但是,对于这些错误的影响大多是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通过百家争鸣来解决的。

第二,学术研究不能赶时髦。十年动乱中,有一种坏风气,叫做“听风”。所谓听风,就是打听上层领导人物有什么新的谈话精神,关于对某个历史人物哪位领导又发表了什么意见,有什么新的说法,等等。有的人一打听到这方面的情况,也不管对不对,有没有道理,就把领导人的意见当成结论,写文章去打击持不同观点的人。我们知道,学术研究是一个要下苦工夫的过程。不去下苦工夫搜集整理资料,不去下苦工夫分析提炼观点,很难写出像样的论文,更谈不上发现什么“规律”了。靠听风、赶时髦来搞学术研究,并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而是怀着一种投机心理,到头来只能败坏学术研究的声誉,败坏自己的名誉。

第三,“争鸣”的“百家”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既然百家争鸣是发展科学、探索真理的必由之路,那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都具有平等的争鸣权利。这里特别指出两种情形:一是对于领导干部而言,领导干部要自觉遵守民主平等的原则,以平等的一员参与学术争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指出,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我们知道,领导干部手中多多少少都掌握一定的权力,这些权力使他比普通人具有某些优势。特别是对于一些党政领导干部来说,如果发表一些学术见解,往往会被人们看作是带有某种结论的性质。加上某些人,由于手中有权,可以以势压人。这样,导致人们不好再进行争鸣或讨论。实际上,在学术研究中,领导干部的学术见解也只是一家之言,并不能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和结论。否则,怎么好开展百家争鸣呢?因此,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有自知之明。对于不懂的学术问题,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于自己发表的学术见解,不要视为绝对真理,别人不得开展争鸣。二是对于专家和所谓“学术权威”而言,专家和权威也要遵守平等的学术规范,允许别人开展批评,平等地参与学术争鸣。学术发展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每一种学术观点的形成都是经过大量总结前人和他人的成果,然后在这个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形成新的理论。对于专家和权威,要辩证地看。专家和权威不要以专家和权威自居,要重视青年人的创造和研究成果,不要扼杀人才,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学术条件。另一方面,青年人也要尊重专家和权威的学术成果,既要继承专家和权威的成果,又要敢于突破专家和权威的学说。这样,才能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记者:根据历史的经验,开展学术批评不仅要有健全的社会环境,还要有完善的学术规范和学风,请谈谈如何引导百家争鸣中的学术批评和自我批评?

苏:在百家争鸣中,不同的学术观点之间展开批评、反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正常的。批评、反批评和自我批评,目的都是为了深化学术探讨,进一步取得共识,以发扬自己正确的部分,克服错误或不够科学的部分,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准。但是,学术批评不同于其他批评,它有自己的一套规范,我们要严格掌握学术争鸣中的批评、自我批评和政治上、思想上的批评、自我批评的界限:

其一,学术争鸣中的批评、自我批评和政治上、思想上的批评、自我批评是不同的。政治上的批评、自我批评,一般是指对某种政治态度、政治倾向的批评,被批评者当然也可以进行反批评来澄清事实,但在事实确凿的前提下,被批评者应当通过自我批评来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使自己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引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原则,并努力做好工作。而学术批评是以百家争鸣的形式出现的,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往往不是在一个单一的方向上进行的,而是互相交叉,有时同一个学术问题,可能出现三种、四种,甚至更多种的批评意见。凡参加争鸣的人,不受到来自对方批评的情况是很少的。每一个争鸣者,为了反驳对方或批评对方的观点,都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并加以研究,因此,不论正确还是错误的观点,只要是认真的学者,都是下过一番研究工夫而得出的观点或结论。这种观点和结论,尽管可能有片面性,但只要是诚实的、抱着科学态度的研究,即使相互对立的人也可以从别人的研究中受到启发,而有所得益,从而提高学术水平或改变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部分立论更加严谨,更加有说服力。这种学术上的批评、自我批评和反批评,是在批评者相互之间进行的,是在探讨的空气中进行的,谁也不是居高临下的裁判者。批评者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被批评者也不一定都是错误的,互相批评的目的是相得益彰、共同提高,这和政治上的批评、自我批评性质显然不一样。当然,有时也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即在争鸣中有些观点是明显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在这种情况下,错误的观点自然要受到其他争鸣者的批评,但批评者的态度也应是善意的,被批评者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认真做自我批评,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由上可知,学术争鸣中的批评、自我批评不是坏事,它是学术争鸣中的一个正常规范。

其二,要划清学术批评与“打棍子”的界限。百家争鸣中有一项正确的政策是不打棍子、不揪辫子、不扣帽子,这是搞好学术争鸣的有效保证。有些争鸣者,往往一听到来自对方的批评意见,就认为对方是打棍子。也有些研究者明明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却担心别人会说他打棍子,只好把要说的话不说出来,或避开锋芒绕道而行,不做正面交锋。这些都是不利于开展百家争鸣的。其实,批评和棍子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打棍子是一种整人的错误行为。它往往把不同的学术观点无限上纲,颠倒黑白,拨弄是非,陷人于罪,置他人于死地。这种打棍子的恶劣作风,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极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坚决纠正了这种错误做法,以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现在学术界即使有个别人热衷于打棍子,也已为大多数人所厌恶,而不能形成气候。但也有少数人固步自封,唯我独尊,即使明明是错误的观点,也不许别人批评,听不得任何批评意见。倘若有批评意见,他们就说某某人又打棍子了。这种把正常的学术批评当作打棍子,以此来抵制别人的善意批评的做法,直接影响百家争鸣的开展,是不可取的。

其三,划清学术批评与学术批判的界限。本来,批评和批判在一些外国语中是同义词,但在我国却颇有区别。在十年动乱期间,批判和棍子几乎是同义词。比如对吴晗、翦伯赞,开始都叫批评,进一步就叫批判,最后就一棍子打死。新中国学术曲折的发展史证明,认真搞好百家争鸣,开展学术批评对促进学术发展是有利的;而人为地把学术问题变成政治问题而加以批判,危害极大。例如,由康生之流发起的对马寅初人口论的批判,对合二而一、对李秀成评价中某些观点的批判,等等,就是属于人为的学术批判。其实,人口论、合二而一、李秀成评价都属于学术问题,可以通过百家争鸣进行讨论。历史多次证明,每一次搞学术批判运动,都势必导致一部分学者横遭厄运,一部分学者受到创伤,更多的人则为了暂避风浪而引退了。这样一来,经过一场学术批判之后,学术讨论就进入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正是根据这个历史教训,我们党主张,在学术领域里,凡是学术问题,都应该采取百家争鸣的办法进行自由讨论,今后不应再搞“学术批判”。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批判运动”的方法,解决不了学术上的是非争鸣问题,相反,还会演变为扼杀学术发展的手段。由于大批判搞得人人自危,所谓发展社会主义学术文化根本无从谈起。

记者:有人认为,在百家争鸣中,马克思主义只是其中一家,不应规定它的指导地位。请问,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学术争鸣中的指导作用?

苏:关于百家争鸣要不要有个指导思想,过去对这个问题有过争论。有的人认为,既然是百家争鸣,马克思主义也只是一家,因此不必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有的人认为,在学术争鸣中,参加争鸣的各方往往有唯心主义者、有神论者等等,对这部分人既不能不让他们参加对某一学术问题的争鸣,也不能要求他们的观点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百家争鸣不要提指导思想为好。

我认为,这些观点都值得斟酌。我过去发表过有关百家争鸣的文章,曾论述过百家争鸣要有个指导思想,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我们的学术争鸣,参加争鸣的各方,不论持什么样的观点和见解,其前提都应当是为了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学术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百家争鸣应有个指导思想,问题是如何理解这个指导思想。

首先,百家争鸣不管持什么样的观点,都应该以发展社会主义学术文化为共同目标。也就是说,争鸣的双方不论持什么样的观点,繁荣社会主义的学术文化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不致于产生学术之外的政治对立。而且所有的学术问题都可以自由讨论,即使在探索中出现各种不正确的观点,也能够得到理解和谅解。只要是真诚的学术工作者,就应当被视为“百家”中的一家。不能因为有些不太妥当的观点,就被排斥在学术争鸣之外。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百家争鸣的指导,主要是体现在党制定的各种发展学术文化的方针政策中。我们的学术争鸣,一方面提倡争鸣者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另一方面,要鼓励不同学术观点自由讨论,尤其鼓励争鸣者的创新勇气和探索精神,并允许争鸣者在探索中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提倡争鸣者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并不是禁止和限制持唯心主义、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人参加争鸣。在各种争鸣中出现唯心主义观点、非马克思主义观点是正常的,不足为奇。其实,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从来就没有精确的界限。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学术观点中,也常常杂有非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观点,而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观点中,也常常会有真知灼见。因此,对于有些唯心主义者、宗教信仰者参加争鸣,他们虽然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只要在学术争鸣中提出一些有益的见解,也应视为我国学术文化的一个部分,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于他们的错误观点,既应允许他们参加争鸣,也应允许他们在争鸣中修正错误,而不应随便上纲上线。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在百家争鸣中,要提倡保护少数人的观点,因为真理有时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这些都应体现在党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之中,需要认真执行。

最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理解成以某个争鸣者个人的观点去指导其他争鸣者的观点。学术争鸣既然提倡自由讨论,不论持什么样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应当受到欢迎,受到尊重。谁也没有权利充当学术是非的最终裁判者,更没有理由以自己的观点去指导别人。过去年代曾经滋长过这样的风气,即以政治权威或地位高的官员的观点来指导学术讨论,结果误导了许多学人去捕风捉影,寻章摘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符合某大人物的观点,而不去认真扎实研究学问。学术探讨的是非应是在争论中得到判别的。对某一学术问题的争论,开初往往有许多不同的观点,经过讨论互相吸收、自然淘汰,观点便有可能互相接近,使争论的各方都能从中得益。这种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修正错误的风气,才真正有利于我国学术的发展。

标签:;  ;  ;  ;  ;  ;  

百家争鸣是促进史学繁荣的必由之路--访苏双壁_百家争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