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_一带一路论文

“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_一带一路论文

“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民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我国21世纪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不仅开创了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稳定发展,而且对促进地区乃至世界和平发展,探索区域化、全球化发展新模式、新道路也具有重大意义。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与金融整体发展进程,而且也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之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人民币的区域使用及全球推广提供了更广泛、更便利的机会,是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推动力量。如何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构建国际经济、金融战略协同发展模式,无疑是实现中国大国崛起的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迅速发展的起步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在全球地位提升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硬实力和软实力刚柔相济的重要标志。人民币国际化起步时间不长,但一路发展迅速,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从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开始,在六年时间里,人民币国际使用程度保持着持续高速的增长。据中国人民大学《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测算,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从2009年底的0.02,已经提高到2014年底的2.47。同期,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这四种主要国际货币的份额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根据初步匡算,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预计为2.9,人民币与日元的差距不足一个百分点,与英镑的差距大约为两个百分点。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特别是资本账户稳步开放等政策的实施,人民币很有可能在两年之内超越日元,成为第四大国际货币。

      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RII的驱动模式已转变为贸易计价结算和金融交易计价结算并行驱动。2014年,贸易计价结算为RII稳定上升提供了基本保障,而推动RII上涨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更多地承担金融交易计价和外汇储备功能。2014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达6.55万亿元,同比增长41.6%,全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份额提高到2.96%。全年人民币直接投资额达1.05万亿元,同比增长96.5%。人民币在全球资本和金融交易的份额达到2.8%。人民币已经成为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中国人民银行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3.1万亿元。截至2015年4月末,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约为6667亿元。

      基于此,人民币进入SDR货币篮子也拥有了更有力的基础。如果人民币在本轮评估中能够通过IMF例行的SDR定值检查,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认可,跨入国际储备货币行列,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里程碑,象征意义巨大。

      “一带一路”战略:人民币国际化的新“东风”

      秉承古丝绸之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内涵,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国际秩序发生深刻调整和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和积极推进,富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展示出中国开放包容、主动引领、互利共赢的自信成熟和大国风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将中国梦与亚太梦、世界梦融合在一起,坚信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立足中国、促进中国发展的国家战略,更是推动更广阔区域或全球性协同发展的大开放、大战略;不仅能推动实体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也将推动货币的国际化,为构筑中国金融战略纵深提供新的路径,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支点。

      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将借助“一带一路”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在大宗商品贸易、基础设施融资、产业园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拥有更多的使用机会。“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推动金融合作的持续深入,进一步拓展沿线国家及其他经济体间的人民币贸易结算、货币互换和投资信贷等业务。这将有利于人民币走出国门,对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探索新的经济和金融发展道路也有重大意义。

      “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带一路”战略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是中国在21世纪作为新兴大国而提出的两个举世瞩目的重要规划,不仅符合中国国家利益,也可为新兴大国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力量,而且符合全球金融稳定和经贸发展的利益,更是对现行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首先,“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是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向全球提供的重要公共物品,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历史担当。当前,由于国际机构的制度缺陷以及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滑,全球公共物品供应面临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窘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需的全球公共物品极度匮乏,严重制约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与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新崛起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中国应当也有一定能力承担起为全球提供公共物品的重任,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可以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从产生国际合作新理念和新模式、实现高效的设施互联互通、提供新的国际货币、建立新型国际金融组织以及为消除局部战争和恐怖主义提供新手段等五个方面增加全球公共物品供给,打造最能体现合作共赢理念的命运共同体。

      其次,“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两大战略存在内在一致性,必然相向而行,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大目标,归根结底就是要加强沿线各国的经济合作,逐步形成横跨亚欧大陆的、新型的区域深化合作的大格局。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加强沿线各国之间的货币流通。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是沿线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居于区域领先水平。提高区域内使用人民币的比例,能够有效防范区域内的金融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协同发展水平,能够为沿线国家提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构建金融安全锚,为维护区域经济金融稳定作出重大贡献。

      此外,“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依靠国内产业转型、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同时在国际上寻求共商、共建、共享的最大价值观公约数。实施“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两大战略,是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其最终成功有赖于国内产业转型、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的历史教训,切忌资本盲目外流,丧失掉本国产业升级的时间窗口,以至于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功败垂成。所以应当有进一步的制度创新的机制,鼓励和满足国内技术和产业创新的资本供给。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为“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创造源源不断的推动力量。

      另一方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之所以得到区域内外众多国家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是因为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动员全球资源,造福沿线各国。只要找到共商共建共享的最大价值观公约数,就有希望达成互利共赢的目标,让“一带一路”建设早日结出丰硕成果,也让人民币国际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带一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实践路径与重点突破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应当从大宗商品计价结算、基础设施融资、产业园区建设和跨境电子商务四个方面寻求有效突破。

      第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人民币进行大宗商品计价结算,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新的突破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覆盖44亿人口,GDP规模达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与29%。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其中食品、能源、农业原材料和金属等大宗商品占有重要地位。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沿线国家对华大宗商品贸易如果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对双边贸易和经济增长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若中国经济保持大约7%的增长速度,按照当前中国进出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来计算,预计2015年全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份额将达到3.4%。在此基础上,如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出口的大宗原材料和能源贸易结算中有50%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那么全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份额就会提升到7.05%。这无疑会大大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三项基础工作:一是加快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使用和接受人民币的习惯,避免未来发生过高的货币替代成本。二是中资金融机构要特别重视为沿线国家对华大宗商品贸易提供融资支持和人民币结算便利。三是发展大宗商品的人民币期货市场和其他研发金融产品,为进出口商提供必要的风险管理平台和手段。通过国际版将国际投资者引入人民币交易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增强其价格发现和避险功能。

      第二,人民币有望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机制中成为关键货币。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计,未来十年亚洲基础设施每年的资金缺口大约为8000亿美元,仅东南亚市场轨道交通项目的投资总规模就接近9800亿美元。中国拥有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的储蓄率,有条件成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体系的组织者和重要的资金供给者。提高人民币在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参与程度,使其逐渐成为最常用的国际货币,需要从以下三条途径入手:一是在对外援助、对外投资和项目贷款中增加人民币产品,逐步提高人民币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中的使用率。二是探索境内外公私合营、银团贷款、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鼓励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三是深化货币互换合作,引导互换人民币进入当地授信系统,增加东道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

      第三,将“一带一路”产业园区建设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撑。中国是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如果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走廊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占比将从目前的13%提高至30%,未来十年总投资就会超过1.6万亿美元。这不仅可以帮助“一带一路”国家突破资金瓶颈,全方位推动中国与东道国的国际产能合作,还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确立重要支撑点。为满足园区早期建设和区内企业运营产生的大量投融资需求和贸易结算需求,中资金融机构必然会进驻园区,开发相应的人民币金融产品,提高人民币在当地的使用份额。伴随园区从起步到高速发展,金融机构将逐步拓宽业务范围,从提供基本金融服务拓展到搭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全球范围的人民币交易网络。

      第四,要充分发掘跨境电子商务使用人民币的潜力,强化沿线国家对人民币的民间认同感与接受度。中国政府正在实施“互联网+”战略,改善营商环境,创新贸易方式,推动跨境电子商务。2014年全国使用跨境电子商务的外贸企业超过1380万家,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2万亿元人民币,占进出口总额的15.9%。“一路”沿线华侨聚集,对中华文化有较高的认同,语言、消费习惯方面的障碍较小,可以成为跨境电子商务和人民币计价的重点推进区域。阿里巴巴、支付宝等许多国内互联网企业在“一带”沿线已经具有较高的渗透率。受历史和地缘的影响,中亚五国等地区的人民币接受程度相对更高。跨境电子商务在批发和零售两个渠道同时推动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从民间角度提高人民币的认同感与接受度,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要特别鼓励电商网站以及跨境电子支付系统等中国互联网企业从现在的美元标价转向美元—人民币双币标价,使人民币逐渐成为主要计价货币。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要与跨境电商结成战略联盟,根据沿线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支付习惯来研发产品、提供服务,共同推动人民币结算。

标签:;  ;  ;  ;  ;  ;  ;  ;  ;  

“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_一带一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