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河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河南沿线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南论文,沿线论文,经济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沿线经济发展战略及其实证分析

(一)关于沿线经济发展战略和沿线经济发展区域

所谓沿线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以途经河南的纵横有序的铁路线为依托而实施的区域经济振兴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其实质是借助于我省纵贯南北、横穿东西的铁路,通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降低交易费用,缩短河南产品的出海距离,实现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河南沿线以及全省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创汇能力,进而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沿线经济区域是指途经河南的中央级铁路沿线的地区所形成的有机整体。这是沿线经济发展战略的载体,具体包括:京九沿线6个市(县)、京广沿线21个市(县)、焦枝沿线11个市(县)、陇海沿线16个市(县)、新菏沿线8个市(县)。上述五条铁路干线途经河南62个市、县,占全省130个市、县的47.7%。1996年底,沿线土地面积66734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9.96%。人口4066万人,占全省的44%。

(二)实施沿线经济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

1.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

农业方面,1996年沿线农业总产值达657亿元,是全省的40%;工业方面,1996年沿线工业总产值达5257亿元,占全省的63%,经过40多年的投资建设,沿线市(县)建立了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工业企业。

2.发达的交通,便利的通讯

以五大中央级铁路干线为依托加之多条地方铁路和一条条国道省道(公路)以及航空,不仅形成了联结城乡各地的庞大网络,而且成为全国交通动脉的咽喉。在邮电通讯方面,1996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为461609万元,是1978年7120万元的64.8倍。

3.丰富的资源

①矿产资源

河南是我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目前全省已发现矿产106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162种的2/3。在能源资源中,已经发现并可利用的一次性能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其中,已探明一次性能源的保有储量:煤炭230亿吨,石油7.4亿吨,天然气316亿立方米,分别在全国同类资源储量中居第7位、第6位和第4位。在金属矿产资源中,铝土、钼、金、银是本省四大优势金属矿。铝土矿已探明储量仅次于山西,居全国第二位,钼矿资源,我国储量占世界之半,河南又居全国之首,河南是我国四大黄金产地之一。此外,铜、铅、锌、锂、钛、钒、铁、锰等也有一定储量。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也非常丰富,且质地优良,品种多样,易于开采和利用。

②旅游资源

在中州大地上有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气势磅礴的名山大川,风景如画的避暑胜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珍贵罕见的历史文物,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河南共有国家级和省级名胜区18处,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全国七大古都河南占3座。馆藏文物130万件,占全国1/8,是全国馆藏文物最多的省。全省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30处,省级保护文物527处,市级保护文物3614处。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沿线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我省土地资源丰富,为农、牧、副、渔全面综合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4.沿线中心城市初具规模

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一座座城市在河南沿线拔地而起,并成为当地经济的排头兵和火车头,对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河南沿线城市26座,占全省38座城市的68.40%。其中14个省辖市中的11个分布在铁路沿线上。“郑州商贸城”发展战略的确定,其中心城市领头雁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此外,由郑州、洛阳、焦作、新乡、开封、许昌6市组成的中原城市群的建设和运作,不仅在我国“东推西移”发展战略中更充分地发挥支点作用,而且还以其强劲的内聚力、辐射力成为沿线经济的一大增长极。

(三)实施沿线经济发展战略的制约因素

1.观念陈旧,市场化程度低

由于受经济基础、人文、地缘等因素的影响,河南沿线陈旧的思想观念,深厚的产品经济思想还未实现根本转变。农业生产中小农意识严重,封闭、自给、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企业中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部门所有,地区封锁现象依然存在。经济运行中的强计划、弱市场,高投入、低产出粗放经营特点仍比较突出。较低的市场化程度,导致保守、依赖有余,改革开放不足,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2.投资环境次优化,投资资金不足

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有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河南沿线尽管具有较为发达的运输线路网络,但是,车站、机场的通过能力,邮递、电讯的传送能力,水、电、气等供给能力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相对不足,特别是政策、法规的完善程度,资源、技术、劳动力素质等软环境的滞后,成为制约该地区投资良性扩张的重要因素。

3.非国有经济比重偏低,经济缺乏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以其灵活的经营方式,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异军突起,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成为经济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更迅速。相比而言,处于内陆地区的河南沿线,非国有经济发展相对迟缓。

4.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程度偏低

1996年河南沿线的三大产业在产值结构中第一产业占26.6%,比全国高5.6个百分点,比山东和广东分别高7.6个和11.6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占27.7%,比全国平均低4.3个百分点,比山东、广东分别低4.3个和7.3个百分点。

二、沿线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

(一)“金三角”经济发展战略

1.“金三角”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意义

“金三角”经济发展战略是指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郑州、洛阳、焦作、新乡、济源所组成的我省“龙头”经济区域发展战略。实施该战略,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支点间的互补功能,形成经济运行的犄角效应,另一方面借助该区域的经济优势,带动沿线乃至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2.“金三角”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1)郑州商贸城发展战略

郑州商贸城发展战略是指借助郑州在全国“中、通”的区位优势和我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将郑州塑造成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大市场、大流通的商埠城市。

郑州商贸城建设的质的规定性已成共识,但对其量(规模)的定位尚有不同认识。这种不同认识不仅直接影响到商贸城的整体规划,发展思路,而且还影响到其功能的发挥。根据郑州现有条件和基础以及中原城市群的构建进展程度。我们认为郑州商贸城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目标)。第一阶段到2000年把郑州建成中西部地区的商贸中心,第二阶段到2010年把郑州建成全国性的商贸中心,第三阶段,到21世纪中叶,把郑州建成一个以交通通讯枢纽、流通中介功能强、信息化程度高、商贸金融发达、对外经济联系广泛为特征的区域性、国际性商埠,使其在世界一定区域内具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为实现上述构想和目标,在近期有几个关系必须妥善处理:

A.商贸城建设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纵观国际上大型商埠都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区位和交通优势;二是以强大的产业尤其是工业作基石。而目前郑州的工业多呈萎缩趋势,传统的支柱产业有所减弱,新兴的有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据调查,目前在郑州的专业和批发市场80%销售的是外地产品,本地产品只占20%,反映出商贸城建设有较大的脆弱性。因此,今后必须把支柱、优势产业的培植作为商贸城建设的重要内容。

B.处理好外延与内涵、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当前郑州商贸城建设具有较明显的外延型和粗放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以商场为主要标志的硬件设施发展速度快、规模大、档次高,脱离现实购买力,出现有场无市甚至空壳商场的现象;经营方式则仍停留在环境战、宣传战、价格战、信息战上,各商场的面目雷同,缺乏特色,以人文观念、企业文化、精神文明等为标志的软件则显得相形见绌。因此,在商贸城建设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在硬件建设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发展,各商贸企业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实行工商联姻、农商联合、培植基地、扩大网络(渠道)。同时,转变经营观念,塑造企业文化,提高经营者素质。总之,通过各种措施加快两个根本转变,把商贸城建设推向一个更高层次。

C.建设与经营的关系。“八五”期间,郑州市各方面用于大中型商贸设施建设和改造资金达129.3亿元,仅紫荆山百货大楼、市百货大楼、花园商厦的改扩建和华联商厦的建设投资分别为1.4亿元、1.35亿元、2.17亿元和7.67亿元,总投资12.59亿元。这些投资绝大部分来自贷款。以郑州商业系统毛利水平15%,扣除各种费用后纯利润水平0.4%,年销售额3亿元计算,年纯利润仅120万元,对于上亿元的银行贷款来说,真是杯水车薪。1995年四大商场的负债率平均高达92.2%,经营非常困难。因此,商贸城建设要正确处理建设与经营的关系。根据市场经济要求注重和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优化资本结构,改变经营思想,拓宽经营思路,在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上下功夫。

D.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及城乡关系。因郑州城市功能的局限性,迫切需要周边城市及乡镇的强力支持,通过城市群体发挥更大的城市辐射和带动效应。

E.商贸城建设与扩大开放的关系。当前,还必须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办好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同时,面向国际市场,借助国际资本、技术发展自己,使中原成为对外开放的大窗口,外商投资的热点。

(2)济源投资带动战略

济源是我国中部地区内陆城市,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是“金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犄角。1995年财政收入率先在全省突破3亿元大关。199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85亿元,人均7119.05元,是全省平均水平4015.9元/人的1.77倍。几年来济源市实现经济腾飞的奥妙之一,是科学地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走了一条投资带动战略的结果,其成功经验对于同处内陆地区的河南沿线乃至全省的其他县市无疑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第一,正确处理新建和改造的关系,把原有企业视为财富。济源市现有各类生产企业7000余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包括市属工业200余户。它们固然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通病,但多年积累的资产、设备、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终归是来之不易的宝贵财富。为此,他们以现有企业为支点,重点放在搞活现有企业,特别是将现有市属工业企业作为振兴财政经济的突破口,把骨干企业作为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脊梁和龙头,走一条中部内陆地区县(市)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据统计,由于市属骨干企业不断在改革中成长壮大,其对财政的贡献率“八五”期间始终保持在70%以上,其中1994年和1995年分别达到76.3%和74.1%。初步形成了区域内老企业重组优势——支柱产业成长壮大——财源——财力增长加快——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经济良性循环运行机制。

第二,充分依托大型投资项目,实施投资带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国家在济源与周边地区兴建和将要兴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沁北大电厂、大化纤工程等,总投资预计超千亿元。巨大的投资规模为济源的经济带来了又一新的发展机遇。它不仅直接改变了济源的经济结构,增强扩张能力,而且为这些项目配套服务的建筑材料工业、食品加工工业、交通通讯、旅馆、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市场需求急剧增加,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契机。此外,注重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是济源投资带动的又一成功经验。

(3)洛阳改造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

可以说对以洛阳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河南两个转变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保持,工业能否振兴,国际竞争能力能否增强,以及一批大中型国有骨干企业作用能否发挥的大问题。

借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一些成功的经验,我们认为对洛阳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采取国家、地方、企业、个人四方力量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技术更新和产品换代。在企业体制改革尚未有根本性突破之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投资主体应是国家和地方两级政府。但条件许可的可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发行企业债券的办法解决,也可通过企业内部职工集资等办法解决。

第二,构造新的生长点,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和产品。其途径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建立符合产业结构优化要求的新兴企业群,这些企业应是起点高、设备精、产品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或者在老工业基地内建立一个或几个新产业开发区,对开发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和促进新产业的高速发展。

第三,可以借鉴德国改造鲁尔工业区的做法,采取措施促进工业基地企业的“第三产业化”和老工业城市的“产业空心化”,将一些加工企业迁移出去,将腾出的空间发展商贸金融设施和企业的营销中心,技术开发中心。老企业可以原有厂地和房产作为股本,与新兴的商贸、金融、科技企业相互嫁接,形成新的实体,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四,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步伐,为老企业减轻负担。

第五,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加快现有老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彻底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1.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及其模式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产物,是农村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思想更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的结果。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其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显著特征是专业化规模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产业化是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组合形成商品性生产产业,把分散的家庭经营纳入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将分散的独立的生产过程融合为一个社会生产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把市场和价格风险降至最低限度,使农业成为自强、自立的产业。

因沿线地区各地的经济、技术、资源、自然等条件不尽一致,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形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一刀切,而应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根据我省及其他一些地区的实践,以下几种方式可作参考。

(1)公司+农户型

这是农业产业化初期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以各种类型的专业公司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向农户提供信息、技术指导和签订购销合同而结成的经济协作组织。

(2)公司+基地+农户型

这是在“公司+农户”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改进了的农业产业化模式,适合于规模生产的地区。其特点是以公司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以农户为基础形成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紧密或松散的经济组织。

(3)企业+农户型

其特点是以实力雄厚的工业企业为龙头,以农副产品的精加工为主,通过契约、服务等不同形式,将企业与农户联系起来,以企业发展带动农户,农户支持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市场+农户型,或叫市场牵动型

其特点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农副产品市场特别是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架起生产与销售之间的桥梁,以市场牵动、辐射周围区域的专业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5)企业+协会+农户型

这也是在“企业+农户”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产业化形式。它适用于农业产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其特点是以专业开发公司为龙头,以农民专业协会为纽带,以公司的专业农户为基础,通过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经济共同体。

(6)合作组织+农户型

其特点是以社区合作组织或农民专业协会或具有某一专长的生产者为依托,以从事农副产品经销为主,坚持自愿、互利、平等的原则,通过契约将从事某种专业生产的农户与加工或经销企业联系起来,结为经济共同体或在某一专业合作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开展技术交流、信息传递、资金融通、销售服务等合作,形成规模,联手入市。

(7)“大龙”带“小龙”型

其特点是以某一种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为基础,通过主体企业的辐射建立分厂或协作厂,把不同区域的农民联系起来,共同面向市场。

(8)服务联结型

其特点是通过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向农户提供单项或综合性服务,将分散经营的农户及产加销各经营环节有机联结起来,实行规模化、一体化经营,形成不改变家庭经营格局的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

(9)政府+农户型

其特点是由政府或社区性合作组织出面,通过组织、协调和服务,用一种或几种产业链条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区域布局,规模经营。

2.发展农业产业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首先,必须积极教育和引导农村干部和农民转变观念;第二,从沿线实际出发积极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第三,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保证农副产品的成批量供应;第四,培育和开拓市场,完善市场体系;第五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资源开发战略

1.资源开发战略及其内容

资源开发战略是指以河南沿线丰富的矿产及非矿产资源为对象进行的开发、经营的产业化发展战略。其要求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变资源供给为资源经营、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提高效率、坚持持续发展;资源共享、综合利用,打破地区行政界线,组建综合性矿业集团,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其目标是,使资源开发经营产业成为沿线经济增长的支柱性、带动性产业。

根据我省资源分布状况及探明储量,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搞好本地区资源开发,或实施资源开发战略,在沿线应着重搞好几个资源建设基地或几个相关工业产业的开发区或企业集团,它们是:

(1)以平顶山、郑州、焦作、义马、鹤壁为中心的煤炭生产基地。

(2)以濮阳、南阳为中心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3)郑州——焦作——三门峡铝业工业基地以及以铝产品系列深加工的联合企业集团——河南铝业联合企业集团。

(4)洛阳——三门峡——南阳的铜、钼、黄金、银、铅、锌有色金属加工基地。

(5)安阳——舞阳黑色金属加工基地。

此外,加快洛阳——郑州——焦作以玻璃、水泥为重点的建材工业生产基地建设,也是重要内容。

2.加快沿线(河南)资源(矿产)开发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沿线的一些大型资源加工企业其隶属关系在中央各有关部门,条块分割的结果是资源、技术难以共享;生产组织难以统一协调,盲目、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严重分散,难以联合攻关和形成规模效益。因此,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打破地区、部门界线,妥善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生产和科研的关系

要加强科研部门和生产单位的联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换,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各种消耗。坚决避免重生产、轻科研的粗放型生产,注重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同时积极发展矿产品的深加工以及以矿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增强关联度,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3)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的关系

加快资源开发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并且开发与保护并举。切忌一哄而止,滥采乱挖,乱铺摊子,盲目竞争,破坏资源。

(4)深化价格改革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理顺价格体系,尽快改变目前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和交通基础设施价格不合理的状况,形成市场决定价格的良性运行机制。

(5)以资源换资金、换技术

我国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空间存在着“错位”现象。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加工能力强的东南部地区则资源供给不足。因此,沿线地区要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采取资源换资金、技术的措施,搞共同开发,互惠互利,从而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四)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1.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及其内容

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指以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经营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化发展战略。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具有带动效应。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拓宽致富门路,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换;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根据河南沿线旅游资源条件和分布状况。重点应搞好以下六条旅游线路的开发与建设:

——中原旅游线(区)。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旅游点以古老的中原文化、历史文物、名胜古迹为特色。

——三门峡旅游线。旅游点以“黄河游”,虢国文物、虢国墓地、车马坑、黄河古栈道、三门峡大坝、中流砥柱及豫西民居窑洞为特色。

——豫北旅游线。包括安阳、新乡、濮阳、鹤壁、焦作、济源6市,旅游点以殷商文化、太行风光、小浪底黄河水利枢纽工程为特色。

——豫南旅游线。包括信阳、驻马店、平顶山、许昌4市,旅游点以历史文物古迹、鸡公山、嵖岈山、石人山奇特景观、钧瓷、近代革命纪念地为特色。

——豫西南旅游线,又称南阳旅游线。以武侯祠、汉画石等文物古迹为特色。

——豫东旅游线。以商丘阏伯台、淮阳太昊陵等文物古迹和近代革命纪念地为特色。

2.实施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加快旅游基础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包括交通通讯、宾馆、餐饮等食、住、行、娱各方面的硬件建设和完善。

二是以旅游为中心的商品生产产业的开发建设。包括各具特色的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地方土特产品、民族特色产品等的开发生产等,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三是提高人员素质和改进服务质量。

三、实施沿线发展战略的对策措施

(一)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引资力度

河南沿线的投资环境属于次优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部资金、技术的进入。因此,应通过改革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这种局面的改变。在软环境的改善上,应将政治体制改革、法制建设、政策优惠、思想观念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全面的配套改革。在改善硬环境方面,根据沿线实际,可采取“筑巢引凤”、“引凤筑巢”、“联合筑巢”三种策略。同时抓紧建立有权威的统一对外的协调机构,健全担保和反担保机制,为外资的引进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加大所有制改革力度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起飞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发展国有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企业可以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发展非国有经济首先主要是发展乡镇企业,从80年代到90年代,乡镇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并且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领域。它为振兴农村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各级财政收入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加社会有效供给,繁荣城市市场等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我省沿线地区的乡镇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或质量(整体素质)上都有较大差距。从整体素质上看,除个别企业外,大部分乡镇企业还停留在小规模、低档次、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上。这说明,发展乡镇企业的潜力很大。目前的关键是我们要彻底转变观念,制定科学政策,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发展的形式上要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乡镇企业有一个质的飞跃。其次,是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非国有经济,加大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力度,拓宽积累渠道,为整个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坚持“抓大放小”方针,着力调整企业结构

对于沿线企业要按照科学分工、经济合理的原则,通过不同方式,使存量资产优化组合,增量资产优化配置。从而使优势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名牌化。真正塑造起我们自己的“航空母舰”和“联合舰队”,对大量的国有中小企业,则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一方面,对一些中小企业应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和形成为大企业配套服务、从事专业化生产经营的企业群体;另一方面,对一般的小型国有企业下决心实行改、转、租、卖等改革形式,使其尽快成为颇具活力的一个领域。

2.继续深入进行产权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坚持走减员、分流、增效的路子

在政企职责分离的基础上进行产权制度创新不仅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也是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制度创新依然是改革的重点,为此,应以产权制度的一般规则来重塑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视国有企业的具体性质和地位,使所有权由单一到多元;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起以产权为核心的内在制衡机制;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真正的法人资产制度,从而为国有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提供制度性和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大量的竞争性国有企业应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少部分具备上市条件的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对于交通、通讯等国家垄断性的行业产业或企业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组和运营。从而使企业组织更加合理,管理更加科学,企业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3.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技术设备陈旧,生产手段落后在全国是个普遍问题,但因缺乏资金而无能为力。我省沿线地区大部分企业也无不如此。鉴于此,必须正确处理新建与更新改造的关系,坚持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坚决杜绝用有限的资金乱铺摊子、乱上项目的做法。

(四)从实际出发,在沿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带

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增长带一般首先是在投资环境好、资源供给充分、区位条件优越的地方生成。国家开发中西部地区政策的实施,内陆开发开放城市、特区的建立,京九、新的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国家大型投资项目(小浪底工程、沁北电厂、中原铝厂)的确定,以及老工业基地的嫁接改造等,为河南沿线经济发展以及新城市的形成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采取更加开放和优惠的政策,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带,加速生产要素的聚集和生产能力的扩张。但与此同时,还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功能,力避另一种倾向,即因各地方纷纷抢抓机遇,盲目布点,分散建设,而造成新形势下的条块分割和部门封锁,产业结构趋同,小规模、低档次的重复建设,重回到“大而全”、“小而全”的覆辙。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大沿线发展的财税支持力度

1.财政方面

一是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逐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规范的转移支付办法,实现逐步提高中央财政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比重的目标。二是继续抓好财源建设,这是发展经济,实施富省、富县、富民政策的重要战略措施。三是适度集中资金,优化支出结构,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促进本地经济更加迅速地向前发展。四是在税收上,一方面,充分发挥产品差别和地区差别比例税率等的重要税收杠杆作用,支持沿线地区新产品开发、科技园建设、老工业基地改造等,另一方面,应加强税收征管,堵塞跑、冒、滴、漏。

2.金融方面

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除继续贯彻执行总量从紧、结构优化的货币政策外,建议中央将国家政策性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低息贷款向沿线地区倾斜。重点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新产品开发,以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课题组顾问:谭恩河,主持人:田鸿钧、安体富、范业骏,执笔人:董云展,成员:董云展、杜中强、栗玉香、李硕、樊羁光、田沛、全胜奇、孔祥慧)

标签:;  ;  ;  ;  ;  ;  ;  ;  ;  ;  ;  ;  ;  

河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