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综述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综述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研讨会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总结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新鲜经验,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2006年8月17~19日,由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来自全国17个省(区、市)33所高校的入选论文作者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6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因公务未能到会,委托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杨振斌同志宣读了她的书面讲话。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心铭同志主持会议,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柱同志代表举办单位致开幕词。

与会者认为,自中央下发《意见》和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各高校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主渠道的教育教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与会者认为,在把《意见》精神的贯彻落实引向深入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建立长效机制问题、加强教材和课程建设问题、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以及解决难点、热点问题等。对此,与会者提出了若干建议。现将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何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与会者普遍认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除了提高思想认识、关注大学生自身新变化新特点外,最主要的是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教材建设是基础。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提高,离不开高质量教材的编写,因此,要把编写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作为重要任务。

师资培养是关键。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是教育改革的主体和办学的依靠力量,是决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新的课程中绝大多数为综合性课程,需要较高的教师素质,师资培养至关重要。

加强科研是核心。科研和教学结合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科研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教学实效的好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科研能力,才能胜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必须把科研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学科建设是依托。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了明确的学科归属。加强学科建设,可为思想政治课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学科平台。

加大投入是保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既要保证有充足资金的投入,更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从某种意义上讲,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比资金的投入更为重要。

教学方法是手段。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才能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心坎上。有的与会学者还具体探讨了如何将自然科学中的探究性教学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

有学者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及其他各类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功能上相互配合、补充和促进的教育机制,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配合、补充的作用,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其中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以辅导员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做好大学生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有学者认为,辅导员岗位是一个集教育、管理、咨询功能于一身的复合型岗位,对素质与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当前,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强,辅导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不足、对辅导员职责认识有偏差、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机制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大量存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学生辅导员素质和能力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重要任务。

有学者指出,提升辅导员素质和能力,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必须严格准入制度,像重视业务教师的选拔那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必须充分认识辅导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像重视业务教师培养那样重视辅导员的培养;要建立健全辅导员管理、考核、激励和淘汰机制,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要为辅导员队伍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发放岗位补贴、职称评聘和科研立项等问题上创造条件;建议设立高校辅导员专业。

三、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和思想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不仅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的经济形态,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互联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造成的全面影响,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主动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学者们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开创的信息传播的新模式,逐步渗入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一方面,它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促发了学习理念的更新,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圈,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它使大学生模糊价值认识、缺失网络道德、频繁受到不良信息影响,这无疑威胁着青年的健康成长。

与会者提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把其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关键是要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现代科技手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意味着教育方式的改变,更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内容、对象、手段、载体、模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教育渠道。网络教育平台使教育真正实现了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随时教育,形成了教育工作的巨大优势,增强了教育的辐射力。

扶持优秀网站,传播先进文化。扶持优秀网站,可确保先进文化在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示范网站建设,增强主题网站的影响力;积极构建先进性教育网上平台,突出红色网站的政治导向性。另一方面,还要全力抢占新的服务领域,加快应用新技术,拓展新业务,使移动互联网逐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开发新兴技术,应对技术挑战。针对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发新技术,加强网上有害信息的监控与防范,以科技手段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

研究技术特点,改进教育方式。大学生对不同网络技术的应用方式和习惯都体现了这个特殊群体一定的心理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性与该技术本身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要加强对技术的特点及其内涵的研究,以此挖掘技术背后隐含的对于教育的启示意义。

四、关于校园文化建设

有学者认为,积极建设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创造文化育人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要坚持一元指导与多样发展的统一,使校园文化建设既方向正确又绚丽多姿;要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使师生在求真求善求美的校园文化中得到陶冶;要坚持积淀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统一,使校园文化既蕴涵丰厚的历史资源又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以利于师生养成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民族属性与世界属性的统一,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激荡交融中建设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校园文化;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统一,使校园文化建设实事求是、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的统一,使校园文化既具有校园特点又同人民大众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实现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有学者指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环境文化等是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主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核心是大学精神的塑造,关键是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力是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后盾是和谐校园的构建。

有学者强调,高校应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契机,建立健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养成机制、示范机制、实践机制、奖惩机制和评价机制,不断优化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五、关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

有学者指出,目前,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还不够强大,社会各界的重视不足、社会共同协作不是很多,目标统一、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社会教育合力也尚未完全形成。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是缺乏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缺乏有效的全社会支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与监督约束机制。

有学者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系统是由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因素等共同组成的,社会合力就来源于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司法部门、共青团、社区、其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以及学校、家庭的共同作用,任何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付出的努力都会对教育合力做出贡献。学者们主张出台配套的法律政策,形成制度保障;动员宣传、文化、民政等各方面的力量,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积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学者们强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贫困学生的入学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深度和有效性。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帮困育人思想理念的逐渐深入,帮困育人工作的工作模式由应急型向规划型转变,时间跨度由阶段型向持久型转变,资源运用由独立型朝整合型转变,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紧密结合,这对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  ;  ;  ;  ;  ;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综述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