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构演化路径研究论文

区域产业结构演化路径研究论文

区域产业结构演化路径研究

高舒锐 孟卫东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 区域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并且其演化通常遵循特定的规律,本文对区域核心城市的产业发展演化路径,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协同发展演化路径进行研究,进而明确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及各阶段特征。

关键词: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化路径

一、引言

区域经济体,小到省域,大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区等,其协同发展成效显著且相关研究不断深化。区域经济体属复杂系统,其协同发展需统合各方面要素,区域的产业结构问题是需首要解决的任务之一。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阻碍区域内产业分工协作,不利于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因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原动力[1]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指区域内各产业在原有结构基础上进行调整,以满足区域整体需求,是宏观角度上的协同发展[2]。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还涉及产业中观层面,并反映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的演变[3]。对各国而言,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都一直在向前推进[4],一般说来,区域产业结构演化具有一定规律并遵循特有路径。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路径

1.核心城市的产业发展演化路径

区域的产业结构演化伴随着核心城市的演化而发生,区域产业结构演化与区域核心城市发展演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耦合关系。

根据佩鲁于1955 年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在系统内部,增长并非是均衡的,而是会首先出现在一些“极”上,随着增长极的发展向外扩散,从而影响带动整个系统发展。佩鲁的理论经过发展,被应用于区域发展理论中。区域经济体一般由较少量核心城市及各周边城市构成。核心城市拥有一组由主导产业带动形成的产业组合,发挥着增长极核的作用,不仅不断吸引和集聚大量的生产要素,快速增长,并且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通过自身的变化引发整个区域的发展变动。

在核心城市发展中伴随着集聚和扩散效应。核心城市的产业部门对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需求引发了集聚经济,大量资源涌向城市,造成城市规模扩大、产业集聚及空间紧张。核心城市的产业集聚一旦过度,将引发交通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核心城市的产业和城市发展造成巨大阻碍。这时,随着集聚不经济的出现,核心城市将向其他城市产生扩散效应,带动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

第二阶段,核心城市的集聚过度引发“大都市病”,核心城市要素开始向周边城市扩散,两者差距缩小,在周边城市中开始出现次中心。整个区域逐渐注重系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随着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开始关注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区域的发展包含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进化[5],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协同发展与区域产业空间分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6]。随着核心城市的发展演化,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应发生变动,触发了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协同发展。

学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主体,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完善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这要求高校有必要对学生入党前后的行为进行监督引导。同时高校需要完善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机制,学生不仅要在党组织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身的行为。因为有很多学生在入党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容易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缺乏新动力。[4]

争优势明显,产业仍在进一步集聚,并开始触发产业扩散效应。

成长期:城市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主导产业明确,集聚效应突出,城市产业发展不断深入,吸引周边城市各生产要素集聚,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衰退期:城市产业聚集,人口、资源过分密集,形成“大都市病”,对城市发展造成阻碍,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由于城市竞

成熟期:经济规模达到较高水平,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主导产业地位突出,进一步吸引和集聚周边的生产要素,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

萌芽期:城市经济初步发展,城市在区域内拥有产业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有待明确,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但步速较快,对城市外部生产要素的集聚尚不明显。

2.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协同发展演化路径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理论,本文将核心城市的演化路径划分为四阶段,即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区域产业结构在不断演进,但却不一定会出现结构的优化[7]。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认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不能够通过市场自发的力量达到,因为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地区差异,需要政府等中介的调控作用来达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效果。区域的产业协同发展是基于一种理想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演化的结果,在这种情形下,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化大体上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各城市注重产业分工和合作。要素在整个区域内更自由地流动,周边城市中的次中心发展到与原核心城市相等的规模,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界限消失,甚至空间经济出现一体化,注重区域整体的生态和资源等因素,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高职单招考试是全国普通高考的组成部分,是四川省今后实施春季高考改革的有益探索,但目前对中职类高考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近年来,四川省高职单招数学中职类试题难度不大,平均分却只有40分左右(满分100分),这说明中职数学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数学教育界的关注与研究.有鉴于此,笔者对2017年四川省高职单招数学考试中职类的部分试题,从试卷的整体设计,基础知识、数学能力的考查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认为这些试题具有以下特点: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坚持全面育人导向;以基础知识为重点,考查数学主干内容;以能力立意为主线,突出数学思维,考查数学思想方法;以数学应用为导向,考查实践创新意识.

第一阶段,以少量城市为核心,其他城市要素大量流向核心城市,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区域内城市之间相对孤立,缺乏相互联系。各城市的产业独立发展,产业同构性严重,忽视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将此诗与前引跋文对读,可知陆游的唐诗分期即寓价值判断:天宝之前的第一期由“杜老”为代表,其时“天未丧斯文”;天宝以后至大中前的第二期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陆游对其已经有所不满:“常恨文不迨”,“固已可愤疾”;而对以“淫哇”来动移人心的“晚唐之作”,也即以温庭筠、李商隐为代表的大中以降的第三期,陆游以为他们“日趣浅薄”,读来“令人欲焚笔”。同时可知的是,陆游是从“文道”“技道”关系的角度赋予作品价值层级的:由《诗经》降至晚唐诗。

参考文献:

[1]冯芳芳,蒲勇健.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技术经济,2012(2):36.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鄂冰,袁丽静.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理论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4):60-64.

[4]张秀生,王鹏.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产业结构优化[J].经济问题,2015(4):46-50.

[5]李在军,管卫华,臧磊,吕旭江.江苏省产业结构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分析[J].经济地理,2013(8):108-115.

[6]石敏俊,逢瑞,郑丹,杨晶.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区域分异与环境效应[J].经济地理,2017(10):36.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9)024-0468-01

作者简介:

高舒锐(1988-),女,黑龙江阿城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创新与协同研究。

他的家里看起来还干净,是因为他那个家只用来睡睡觉,自己从不做饭,只会点外卖;他的白衬衣和西装总是挺括干净,是因为他不会洗衣服,一直是送去干洗。如果是扣子松了线,或是吃腻了外卖,想煮一碗面条,他就傻了眼,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如芸,等她来解救了。

(1) 在2种排水管壁面积条件下,3种土体的梯度比Gr均经历了相似的三个阶段的变化过程:第一阶段梯度比Gr快速下降;第二阶段梯度比Gr下降速度变缓;第三阶段梯度比Gr缓慢上升。

孟卫东(1958-),男,河北徐水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战略管理与创新管理研究。

标签:;  ;  ;  ;  

区域产业结构演化路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