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武夷侨乡“口头纸”探析_移民论文

近代武夷侨乡“口头纸”探析_移民论文

近代五邑侨乡“口供纸”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口供论文,侨乡论文,近代论文,五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13(2005)04-0036-04

近几年,在收集整理碉楼文献过程中,笔者接触到不少近现代开平、台山华侨出国的“口供纸”,并采访了当年经历过使用“口供纸”出国方式的老人。笔者觉察到,民国时期的“口供纸”是研究华侨华人历史和侨乡文化的重要文献,使用“口供纸”移民是封存时间并不太长但又不为国内专家学者注意的特殊历史现象。本文依据第一手资料,对“口供纸移民”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希望引起更多同仁对这些鲜活史料的关注。

一、“口供纸”产生的背景

所谓“口供纸”,是一种专门为出国的移民准备的应付移入国移民官员(“税员”)询问的“培训”资料。笔者认为,可以将以这种方式出国的移民称为“口供纸移民”。笔者目前接触到的口供纸,几乎都是针对向美国移民而制作的,只有1份是准备移民新加坡的资料(1956年)。因此可以说,这种移民方式主要发生在中国与美国之间。

目前,笔者见到的口供纸移民的迁出地,涉及台山、开平、新会、鹤山、广州、香港等地。其中,以台山、开平最为集中,数量最多;新会、鹤山很少,广州、香港就更少了。这也可能与近年笔者收集华侨历史文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五邑侨乡一代有关,不排除广州、香港乃至其他地方会有更多的口供纸存在。不过,口供纸在以台山、开平为中心的五邑侨乡最多,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五邑侨乡是美国、加拿大华侨之乡,美、加是五邑移民传统的移入国,所以,以口供纸方式移民美国的华侨华人最多,也便在清理之中了。

口供纸移民方式的产生,主要是美国排华政策的产物。1882年美国第47届国会通过了第一个排华法案,十年内禁止华工入境,规定外籍华工不允许取得美国国籍。1892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一项法令,将排华法案延续十年。美国的排华政策对五邑侨乡的国际移民运动产生了严重影响,移民人数急剧下降。此后,五邑华侨移民美国,主要依靠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冒死偷渡,从加拿大、墨西哥进入美国;二便是“口供纸移民”,即利用美国法律移民美国。根据美国法律规定,凡是在美国出生的人,便自动成为美国公民,其子女也就有权进入美国。事实上,在排华法案实施之前,真正在美国出生的华侨很少,能够利用这一政策的华侨不多。

然而,1906年美国旧金山发生大地震,很多建筑被夷为平地,大火烧毁了移民局的档案。于是,华侨便利用美国官员无法核查档案之机,开始进行“善良的欺骗”。很多华侨回国探亲,返回美国后,就以土生华侨的身份,依据法律申领了美国政府颁发的出生证明,华侨们称这种文件为“出世仔纸”。一些并没有孩子出生的华侨也设法获得了这种证明,而且申报的多是男孩,于是在华侨社区就出现了一个个“移民空额”。美籍华侨华人研究学者周敏曾采访过一位92岁的台山籍华商,这位华商说:“那时候,很难进入美国,因为法律不准中国移民来。我是作为商人而来的,……我的妻子和孩子们留在家乡台山县。每次我回中国,就申报又生了一个儿子,亦领取出生证。这样,我把小儿子和两个侄儿带到纽约来,把大儿子留在家乡照顾我的妻子。……许多商人都是这么办的,否则谁能来美国呢?”[1]这位商人的行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一些确实是华侨回乡结婚后出生的子女,后来就以这种方式顺利合法地移民到了美国;而回乡后并没有结婚生子或结婚而没有生子但又获得了子女出生证明文件的华侨,便将这一“空额”转让给自己的亲属,有的甚至卖给希望移民美国的乡亲以从中获利。于是,就出现了假父子(女)关系的现象,这些假儿子(女)被称为“纸面儿子”。

依靠出生证明移民美国现象的出现,也就产生了“口供纸”这一特殊的移民材料。美国政府在实施排华法案之后,分别在纽约的埃利斯岛和旧金山码头设立了移民候审所,对所有入境的新移民,都要进行审查。作为这些移民的父亲,为了让儿子(女)顺利入境,需要向移民当局提供移民资料,以方便移民官员询问。1906年以后,不断增多的土生华人子女申请来美,引起了美国移民当局警觉,对新移民的审查日渐严格。1910年,美国移民当局在旧金山湾的埃仑岛(即天使岛)建立了新的移民候审所,逐一审查新移民的身份。审查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新移民在美国的父亲向移民局提供的资料。回答相符者,便可以登岸;否则,永不准予入境。

通过审查,确实有不少假关系移民被挡在美国国门之外。今住台山市水步镇甘边村的黄孔传(86岁),就是以“黄炳平”的假身份于1936年到了旧金山,在天使岛审查时因一个小小的问题不相符合而被拒绝入境的。①甚至有的具有真实父子关系的移民也因口供不符而无法进入美国。

为了让凭出生证明移民者顺利入境,不论是否具备真实的父子(女)关系,在美国的华侨申请人基本上都要将提交给移民当局的资料翻译后寄会国内(或将英文资料寄回国内来请人翻译),让准备出国的人熟记于心,以便到美国候审所接受询问审查时口供相符。这些资料在五邑侨乡便被称为“口供纸”。

由于华侨出现了这样的移民问题,1943年美国废除排华法案以后,对于凭出生证明赴美的中国移民,仍然实行着审查甄别。于是,口供纸就仍然在台山、开平等地的移民中流行着。据笔者目前所见,迟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平市塘口镇龙安村的周氏家族,还有美国华侨写信回来提及寄回口供纸的情况。②

大约在1952年,美国政府对移民的审查方式有了新的调整。1952年8月3日,美国芝加哥华侨方兴给住在开平塘口镇升平市龙安村的母亲周秋芳的信中说:“现美国移民之法律要兄妹两人验血相同,才能证明雪芳来美是我的胞妹之关系,才能合美国政府移民之重要条件。”验血这一科学手段比单纯的口供纸更能客观地证明移民的身份,口供审查方式可能因此而发生了变化。笔者很少见到50年代以后的口供纸,可能与此有关。

由此可见,口供纸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排华时期,至少延续到20世纪中期。

二、“口供纸”的种类

从笔者见到的中文口供纸来看,20世纪初期的口供纸都比较简单,只有一些基本项目。譬如,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出生地、家庭主要关系等。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口供纸的项目越来越多,涉及内容越来越详细。譬如,1916年台山市公益镇潮简村胡兴的口供纸,只有69个问题;而许多40年代的口供纸,动辄有上百个问题;1941年台山市西宁市安宁村陈汝玉的口供纸,问题竟达850多个,所问之详令人瞠目,不仅要询问本家族的几代情况,还要查问邻居或同村其他人家的情况,细到别人家房屋的布置和摆设(有关口供纸的内容等问题,另有专文,此不详述。)。这种差别,应该反映了美国移民官员审查严格程度的变化,以及华侨因形势变化而调整的对策。

绝大多数口供纸是手抄本,到20世纪40年代也出现了油印本。油印本实际上是格式文本,它是将长期以来华侨提供给美国移民官员的材料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汇总,印成表格供需要制作口供纸的人家填用。譬如,1940年台山市龙扬村周福寿的口供纸便是红油印本,长达69页,具有800多个问答项目,是在买来的格式本上填空而成的。这个油印本,肯定不是专门为周福寿一人准备的,它可以适应各种需要的家庭,各家按照不同情况进行填写即可。这个口供纸油印本前面的序言便反映了这种文本的广泛适应性:

凡读口供,需要细心自思,不可自持自己聪明过人。其中有自持者,而自误于本身。而口供又不熟识,须识又不明,一遇税员审问,心忘意乱,所问非所答,糊里糊涂。其时,悔不及也。而口供读者,□浅白实则意理极深。(□为缺字,下同。——笔者注)……细微之处极多,总至将口供细心读识之后,再执笔将口供留心抄录,再而墨念在心。如此略入感胜于过目者倍也。……

这段文字明确显示,口供纸格式文本的印刷,至迟在40年代就成为五邑侨乡的一种文化商品。有需求就有供给,它的出现,反映了五邑侨乡在美国排华时期以出生证明方式移民的普遍性。

还有一种情况,是没有文字的口供纸。有的人没有文化,不识字,就靠口传面授;有的人虽然有文化,也没有口供纸,而是到提供出世仔纸的侨眷人家,与其共同生活,熟悉家庭和邻里、村落的人际、地理、经济、文化情况,以便更好地应对抵达美国后移民局官员的审问。北京师范大学离休干部梁仲华(76岁)这样回忆:

我父亲在秘鲁,当时无法去,想通过美国到秘鲁。于是母亲就向她娘家的一个亲戚(姓余)为我买了一张出世仔纸,价钱是2000美金。他们没有给我口供纸,但是认真负责。1948年5月,我去到卖出世仔纸的这户人家,当时是19岁。同去的还有另一位,年龄大约是21岁。这户人家是做三个人出去,除了我们两人外,就是他自己的儿子,大约十六七岁。我们组成了三兄弟,在一起生活,同吃同住同玩同上学。他家的母亲和奶奶对我们两人,象亲生儿子对待。在他家生活的一个月的时间里,玩得非常痛快,我们对他的家庭、村和邻居的情况,都有了很具体直接的了解,各自的身份也都熟记在心中。……我们的照片也寄去了美国,在美国办我们出去的余姓人家的父亲写信回来,告诉我们要注意什么问题,也寄来了他的照片,便于我们接受审查时辨认。③

梁仲华老人当时接受的是一种无形的口供“培训”。正如他所讲,经过这种方式培训,对要回答的问题有切身感受,回答起来更自然可信,相互之间也更有默契。但是这种情况,应该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可能还是依靠文字本的口供纸来熟记要回答的问题。

三、“口供纸”的制作

口供纸是海外华侨与侨乡的家属共同制作的,以海外华侨为制作主体。

如前所述,在美国排华时期,口供纸是依靠出生证明(“出世仔纸”)移民的必备要件。出生证明掌握在华侨手中,不论是办理亲生子女或是办理假身份关系的“儿子”出国,首先要由华侨向美国移民当局提交相关的移民资料,其中就有一问一答形式的口供材料。因此,很多口供纸是由在美国的华侨编制的,而且规定这些移民资料不准寄回中国供准备移民者参考。所以,很多口供纸中都有这样的内容:

问:有乜人教你口供否?

答:冇,我是如实讲。④

这说明口供材料是不能给当事人知道的,是专门为美国移民局准备的。这就需要华侨事先根据出生证明来编制,完成基本内容的制作。也只有他们比较了解美国移民官员关心的问题,制作的材料才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首先由华侨制作,并不等于一定都是在美国制作,也有的口供纸是华侨回国在家乡制作的。1939年台山市安宁村陈锦藩口供纸有一个后记,是制作人美国华侨陈金垣写的:“吾前日在家之时,所做汝锦之口供,係做姓李人住,係我一家姓陈……”这便明讲该份口供是在台山家乡制作的。类似的情况应该不止此一份。

华侨在美国制作完口供后,不会马上提交给移民当局,而是会将其寄回家乡,让准备去美国的移民者看是否有问题、有补充。上面所举陈锦藩口供纸的后记中,已经回到美国的华侨陈金垣就交代:

回口供内之情形也,汝勤慎用心读熟,俟吾做妥张护照纸寄回,可能启程前来。如汝有何不合之话,诚恐冲突,亦付□来报及备要,务取双方口供相合可也。

显然,陈金垣在美国最后向移民当局提交移民资料时,还需要对口供纸进行补充。主要补充的是移民者的身体特征、相关人员的基本情况(年龄、学龄及其他)、村落的现状等。如果是为假父子关系制作口供纸,就更要往返联系,务求相符无误。在家乡的移民者,除了对华侨制作的口供纸提出修改意见外,还要向美国的华侨提交照片,让其认识自己,并作为资料提交移民当局。

一份口供纸要进行多次往返修改、补充,才能够完成。口供纸的制作、应用,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在美国排华时期,五邑侨乡仍然有不少移民能够成功地进入美国。

收稿日期:2005-07-27

注释:

①参见2005年4月6日上午在台山市水步镇甘边村对黄孔传的采访笔记。

②参见1951年7月31日周柏业致其母亲周秋芳的信。

③参见2005年4月2日晚上在开平市半岛酒店对梁仲华的采访笔记。

④“有乜”,有没有;“冇”,没有。——编者注。

标签:;  ;  ;  

近代武夷侨乡“口头纸”探析_移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