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下)_陶行知论文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下)_陶行知论文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行知论文,思想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至今有哪些现实价值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伟大的万世师表

陶行知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投身人民教育事业;爱满天下,无微不至热爱、关怀学生;全神贯注,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创造了生活教育理论,创办了晓庄、工学团、育才、社会大学等新型学校;好学不倦,追求真理,与时俱进。他不愧为现代教师的楷模,不愧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不愧为伟大的万世师表。他的学说、他的实践、他的言论、精神与一生经历,永远是所有教师的光辉榜样,永远是师德教育的最好教材。仅此一项,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永远不会磨灭的、或者说永恒的价值所在。

2.丰厚的教育遗产

陶行知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高度上,给我们留下了一分丰厚的教育遗产。这分教育遗产有如下特点:

(1)涉及多种学科。陶行知说过:“教育之学术,非可独立存在。彼立于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各种学术这基础之上。”《陶行知全集》涉及政治学与社会学,军事学与外交学、经济与贸易、新闻学与文字学以及水陆交通、城乡城市、环境保护、天文地理、卫生保健、调查统计及图书管理等。陶行知教育思想涉及与教育关系更为密切的,有哲学、历史学、文艺学、遗传学、伦理学、生理学、生理学、宗教学、人口学及人才学等。

(2)涵盖各个方面。陶行知教育思想涵盖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陶行知关于学校教育的论述包括幼、小、中、高等各级教育及德、智、体、美、劳各育。陶行知对普及、大众、乡村、师范、职业、成人、女子等教育;对创造教育、科学教育、终身教育、健康教育、休闲教育、生育教育、民主教育等都有独到的论述。陶行知还对教育体制、课程教材、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行政管理等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3)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主要是建立了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现代教育潮流的充满无限活力的生活教育理论。

(4)进行了大量实践。陶行知先后实际从事过高等教育、普及平民教育、中等教育等实践活动并创造性地开办了晓庄、工学团、育才、社会大学等新型学校,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许多可资借鉴、可以实际操作的宝贵经验。

(5)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适合国情,特别重视农民、穷国、穷办法办好教育。语言也具民族特色,简洁、深刻、到位。

许多教育格言,采取了中国特有的对联形式,不仅内容深刻,而且读来琅琅上口,十分便于记忆。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及“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等等。

3.深刻的批判精神

蕴含在陶行知文本中深刻的批判精神是我们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时重要的思想资源,至今有着十分重要的认识论方面的价值。

陶行知的批判精神包含着两个侧面。一个侧面,可以称之为自我批判。

他回国最初的一段时间,花较大的精力传应西方先进教育思想。这是有意义的工作。但不久,他认为自己回国后拉了几年洋车。陶行知从深刻的自我批判而走向创造。

陶行知最初主张教育救国,当然这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但在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时,单纯依靠教育的力量是不可能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的。陶行知很快就批判了自己的这一认识,认为救国大事“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团体单独办得成功的”;教育是“政治斗争的武器”,“政治与教育原是不能分离的,二者能同时并进,同时革新,国民革命才有基础和成功的希望”。他正是自我批判中与肤浅的教育救国论划清界限,成为革命者。

“中国人受了二千年之专制政治压迫,几乎每个人一当了权便会仗权凌人……就是我这个区区校长,也不是例外,常常不知觉的独断独行,违反了民主精神,一经别人提醒,才豁然大悟。”他认为“做一个独裁校长,是千不该万不该的事情。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过不了多少时候,病又复发了。那只有再接再厉多方想法,以克服这与民主精神不相容的作风。”

陶行知正是在这种自我批判中不断前进,体现出自我变革、自我再阐释和自我价值重估的可贵精神。这对所有教育工作者也是一种长久的启示。

陶行知批判精神的另一个侧面,是作为一个人民教育家、现代教育家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首先是进行了大量形象的批判:陶行知把传统教育称之为汉奸教育、奴化教育、亡国教育;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假教育、假学校、假书本、假先生、假学生、假国、假世界;填鸭教育;跑狗式的赌博教育(“每一个学生是父母、亲戚、朋友的赌具。大家帮助他读书是要他升官发财。一人学成,亲友名利双收;学不成,大家倒霉。”老鼠钻牛角筒是中国传统教育小影;中国有裹脚布,把女人的脚裹成“三寸金莲”,传统教育是裹头布,把中国读书人的头裹成“三寸金头”;有守财奴也有守知奴;“中国因为有了‘书呆子’和‘田呆子’,所以形成了一个‘呆子’国家”。等等。这些形象的批判显示其深刻性,表现了强烈的爱与憎,充满着智慧,揭露其实质。很少有人以如此强烈的感情,如此辛辣的语言,如此众多的生动比喻,对中国的传统教育进行过如此激烈的批判。

其次是深刻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实质与危害:实质是吃人的教育。一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损害健康,毒害灵魂;一是教学生吃别人,教人升官发财,吃农人工人血汗。——这与鲁迅批判传统道德吃人本质有异曲同工之妙。危害性有多方面,但主要有两点:

第一,摧残人才,摧残青年。“赶了一考又一考,毕业考过了接着就会考,会考过了就是升学考。一连三个考赶下来,是会把肉儿赶跑了,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性命赶跑了。”现在时有中小学生因不堪学习重负而自杀的;也有心理变态,成为犯罪分子的;更多的未自杀、杀人,但厌学,饱尝失败之苦,形成自卑、懦弱的人格,而这会象阴影一样笼罩人的一生,造成真正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第二,传统教育的严重危害性是大规模消灭我们民族的生存力。有人认为这可能说得过份,但如果研究一下历史、研究一下现实,就会觉得这绝不是过分,而是深刻。元代以前直至明代前期,中国一直是世界科技先进国家,到明代后期,逐渐落后,以至到近代成为挨打弱国。其原因固然很多,一个重要原因正是传统教育消灭了民族的生存能力。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曾提出一个疑问:既然中国曾经在技术上如此先进,为什么伽利略产生在欧洲?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在隋唐时代创立科举制,到明末走进考八股文的死胡同。这种僵化的制度浪费了无数优秀学者的精力和才华,一切具有科学认识价值的知识,不为官僚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阶级所重视。陶行知在《伪知识阶级》一文中指出:以应试为主要特征的科举制,传授的全都是无益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伪知识,并由此造成伪知识阶级。到鸦片战争以后,为伪知识的国与真知识的国相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非惨败不可。

历史上的事实证明了传统教育大规模地毁灭地我们民族的生存力。

再看现实,现在小学在校学生1.4亿人,初中在校学生0.6亿人;高中在校学生2700万人,大学在校沉重约800万人。如继续按传统教育的办法搞应试教育,那就以升学为成功,升不了学为失败。那无论教师学生如何努力,每年必定有相当一部分人进不了高一级学校而成为失败者。每年都有一批人怀着失败者的心情步入社会,我们这个民族还有什么生存力?

现在我们正在深化教育改革,各地都有一批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典型。但发展很不平衡,应试教育影响还存在。只要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存在,只要其严重危害还在起作用,陶行知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就具有永久的警示作用,就是我们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思想资源;对传统教育的深刻批判,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的一种重要体现。

4.高度的革命自觉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史上所有教育家中最具有高度革命自觉性的教育家之一。

1936年3月,他已说出了这样的话:“我要郑重的说,教育没有独立的生命,它是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唯有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的教育,才算是我们的教育。”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中华民族的生命维系于民族解放。陶行知明确表示:“现在中国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民族解放。如果教育不能帮助中国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国家,那么教育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认为,“如何办理教育,使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是我们教育界的根本问题。”而“新中国的新教育,应是帮助中华民族争取自由的教育。”

这种自觉将教育工作服从、服务于民族奋斗目标的精神,在今天至少在两个方面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第一,今天中华民族的生命维系于国家富强。按照陶行知的观点,我们应有这样的革命自觉性:当今中国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国家富强。如果教育不能帮助中国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那么教育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但是教育在当今怎么才能服从、服务于建设富强国家的奋斗目标呢?继续搞传统的应试教育不行。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反喻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te)条件下的以“复制”为其价值取向的教育。强调权威的绝对化、内容的统一化、方法的简单化,其本质是压抑创造、压抑个性。后喻文化及其教育是农业经济的产物并为其服务的,已经成为落后于历史发展的教育。

同喻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条件下的以“适应”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是标准化、制度化的教育,学校日益象个大工厂,教育日益专门化,产生班级上课制,实行同步调、同内容、同标准的教育,主要是适应现实需要的教育。这种教育推动了工业社会的发展,推进了人的理性化,但培养出来的是机械的人。不是机器的主人,而是机器的奴隶。

前喻文化(PPre-figurative culture)条件下以“创新”为取向的教育,才是当前能满足时代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前喻文化是面向未来的文化,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如果说工业社会淘汰的是落后的机器设备,后工业社会淘汰的就是落后的人(无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创新教育因网络化而打破了学校与非学校的界限,给人提供创新所需的充足的受教育的时间与空间,上网自由使学习充分个性化。陶行知的理想正在成为现实。[1]

今天的教育不能排斥复制过去,当然要适应现在,但更要面向未来。

第二,学习陶行知为推行人民教育坚定不移的金刚般的意志。陶行知迎困难上,绝不向困难低头,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不仅有高度的革命自觉,而且由革命自觉形成了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十分艰难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

推进素质教育,从现实方面而言,存在以下困难:①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就教育思想而言是对立的,但作为教学过程,其关系十分复杂,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互相渗透,从理论到实践,正确处理都不是易事;②还存在选拔招生,这可以通过改革将其景降低到最低程度,但它对推进素质教育总会有影响;③社会舆论在相当长时期内仍然会以成绩好坏,升学率多少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这也增加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难度;④实施素质教育,一个学校固然也可以做许多工作,但要有良好的教改环境,还有赖于素质教育的区域推进;⑤教师素质不适应于素质教育,教师从不善于到善于实施素质教育,还需要一个逐渐进步的相当长的过程。

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态度要积极,情绪莫急躁,做法上要扎扎实实;但这个任务一定要完成,因为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

从这个意义上说,陶行知的高度革命自觉,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革命,有着长久的启示作用。

5.辩证的思想方法

陶行知在继承中国朴素辩证观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两个方面都十分突出。写于1943年的《创造年献诗》,标志着他辩证法思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在这首高度浓缩的诗作中,他以艺术的语言讲专与博;小事与大事;书本知识与实际行动;教与学;存在与意识;规律、矛盾;量变与质变等等辩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艺术化。陶行知教育思想充满了辩证法,这对我们今天克服简单化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

(1)陶行知对教育功能的辩证认识,对当今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二者有区别,有联系。处理二者关系,是正确认识教育功能的关键。中国传统教育十分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而对人的个性发展重视不够。解放以后,在这一点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而陶行知较早对此问题就有认识,他说:“个人为社会而生,社会为个人而立。”“社会、个人是相辅相生,不是各自生存的。陶行知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明确指出:“教育之功能,就其大者而言,为立国之大本;就其小者而言,亦为如何引国民精神生活与实际生活臻于健全与畅遂之关键。”

对教育功能的正确认识,对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我们受传统教育与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的影响,对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是有认识的,而对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长久以来,我们过分强调统一,压抑人的个性发展。用是否听话、是否成绩优良的单一标准衡量学生。从幼儿园起就贬抑个性。结果培养出来的人,从小人云亦云、盲目服从,长大了毫无创造精神。而陶行知认为晓庄是“人园”,让各人显示各人之美,不要求完全相同,甚至认为从晓庄出云后与晓庄大不同才是与晓庄同。大不同是有创造,有创造才是晓庄提倡的。

这启示我们:一定要辩证认识教育的功能,使教育既促进社会,又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出大批忠于社会主义、富于创造精神和健全个性,真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与专门人才。

(2)陶行知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辩证认识,当前特别发人深思。

“反传统教育不是反对固有的优点,”“反洋化教育的用意并不是反对外来的知识。”陶行知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陶行知反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是最坚决的,但对教育传统中的精华,即一贯认真吸收、改造、发展。陶行知反对洋化教育、反对仪型他国是最坚决的,但对世界新教育运动中先进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从传应到吸收,改造,他始终是不遗余力的。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这在当前仍是一个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中国的国门被迫切打开以来到现在,就整体而言,始终未能很好解决。

不能辩证地正确解决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问题,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育也是,着眼于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既要继承发扬教育传统中的一切优秀部分(如全民尊师重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书院的自由讨论以及许多传统美德),又要坚决批判传统教育的坏影响(主要是脱离实际,着重应试,死记硬背等)。

还要正确对待外来的教育思想,学习其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一切科学、先进的东西,但要反对生活生吞活剥及不与国情和实际问题结合。

(3)陶行知在论述社会政治、教育等问题时,坚决杜绝非此即彼的简单化思维,处处以唯物辩证的方法去准确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这为我们今天研究各种复杂社会现象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如陶行知对民主的认识,至今仍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他反对庸俗的民主,提倡创造的民主,认为“庸俗的民主是形式主义、平均主义,只是在形式上做到如投票等等,”而只有“创造的民主是动员全体的创造力,使每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均等的机会,充分的发挥,并且发挥到最高峰。”他认为“民主教育一方面是教人争取民主,一方面是教人发展民主。在反民主的时代或者民主不够的时代,民主教育在任务是教人争取民主;到了政治走上民主之路,民主教育的任务是配合整个国家之创造计划,教人依着民主的原则,发挥个人及集体的创造力,以为全民造幸福。”他强调“民主也不是绝对自由。民主有民主的纪律……民主的纪律是自觉的集体的。”陶行知对民主问题的一系列充满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民主,划清在民主问题上的是非界限,仍是一种重要的启示。

再如对社会的认识,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有人问,坏的社会是否也可以做学校?陶行知明确回答说:“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也要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则一入社会,便现出手慌足乱的情状来。”现在一些中小学生,由于对社会上坏的人与事缺乏必要的认识,或上当受骗,或同流合污。陶行知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值得我们深思。

对师生关系,陶行知的看法也是十分辩证的。他认为“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教训。”由此认为,先生应该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并合力创造值得彼此崇拜的人。

对学生的评价与要求,陶行知也力求避免绝对化。他认为“教育乃取恶性之善分子,去善性中之恶分子。”

在教育管理方面,陶行知主张要同时“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之错误倾向。”他主张要让学生自动,但这并不是放任不管,而要加以引导,也就是“让学生自动的时候,不是让他们乱动,而是让他们走上创造之路。”如何对待学生的欲望,陶行知的态度也值得我们重视,他主张“承认欲望的力量,我们不应放纵他们,也不应闭塞他们;我们不应让他们陷溺,也不应让他们枯槁。”“教育儿童,应当严格的便须严格,应当放任的便须放任”;“自由中有规则,规则中有自由。”他认为教育者的责任,“除了积极发扬每个儿童固有的优点而外,还要根据事实,肯定他们的错误,从而改正他们的错误。”

关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长时间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不少地方简单化地处理这一问题,一讲抓学习,就使学生疲劳得厌学;一讲减负,又使学生松松垮垮,毫无刻苦精神。而陶行知认为,我们一方面要使学生“得学之乐”,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能“耐学之苦”,这“才是正轨”;他一再强调要对学生实行六大解放,但又反对“一任学生趋乐避苦”。对这个问题,邓小平也认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但是,同样明显的是,要极大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没有‘三老四严’的作风,没有从难从严的要求,没有严格训练,也不能达到目的。”[2](P.104)陶行知的观点与邓小平的是多么一致啊。

当前教育改革中碰到的难题之一是“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育制度”[3]妨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而对于此种弊端,陶行知早在60年前就提出要加以防止;“中国地方很大,各地教育万不能强同。”“太划一,太呆板,实无创造之无能。”

总之,陶行知论著中体现出来的精彩的辩证法思想,是他教育思想中最富现代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研究、继承陶行知的辩证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正确处理诸如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教与学、老师与学生等关系,努力克服形而上学的简单化倾向,是大有教益的。

三、怎样发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首先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植根于中国大地、最具中国特色的人民教育理论宝库,是最值得我们直接继承并加以发展的宝贵的教育遗产。而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是继承与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才能把握其精神实质、借其有益经验、凸出其现代价值。

其次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习与研究,不能只是怀着抽象的崇敬的心情,回归到历史的陶行知去;不能总是停留在引用、诠释陶行知某些论述的水平上。陶行知本人是不断前进的,并在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学说。与时俱进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突出品格之一。陶行知对他的不断前进、变化说过这样的话:“人家怕是要疑我前后思想矛盾,其实我的矛盾处,便是我的长进处。”如果不从整体上把握陶行知的教育学说,而热衷于引用他的片言只语,有可能引用了他后来自己已经否定了的东西。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把握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发挥其现代价值的重要方法。

再次,由于时代毕竟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面对的具体情况是与陶行知所面对的已大不相同;因此陶行知根据当时的情况、为了解决当时的问题提出的某些具体思想与方法现在已不一定适用。我们要从今天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出发,把历史的陶行知当代化,学习他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研究与解决当前的问题。这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与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目的与基本出发点。学习、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必须以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时期人民教育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离开当前的教育实际,学陶研陶就没有任何意义;孤立地、静止地学陶研陶,本身就违背了陶行知的教导。我们要经过认真的学习研究,把陶行知教育思想中那些对当前教育改革与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大指导意义的思想资源凸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与发展。

陶行知说过,他的教育思想“决不应该看作完成的东西。”因为“当一种学说,自己以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那她就完结了。”他还说,“真正的生活教育,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到今天,即发展到今天,而且还要一直存在下去,发展下去,而达到最高的生活即最高的教育。”陶行知在他的时代出色地、创造性地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在新世纪,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陶行知、发展陶行知、超越陶行知,创造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新教育,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的历史使命。

标签:;  ;  ;  ;  ;  ;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下)_陶行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