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印刷业--20年的技术改革_印刷工艺论文

国内印刷业——技改备忘二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刷业论文,技改论文,二十年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写在前边的话

改革开放初期,“出书难”困扰着出版界。从1978年开始,读者陆续在新华书店见到了久违的中外文学类、少儿类及科普类图书。资料显示,1982年我国出版各类图书23957种(不包括课本、期刊),这在当时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可是,几乎每本书上架不到一小时即可售光,读者往往为了买到一本新出版的图书,要跑遍当地诸多书店。一方面,这是长期“书荒”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出版社“出书难”;造成这一“难”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书刊印刷企业的发展长期滞后。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当时一本新书出版,编者所写《前言》的日期落款,往往是一年以前甚至更长时间。在书刊印刷厂,书稿付梓要“排班站队”才能够付印。这显然不适应出版事业日益繁荣的需求,影响了我国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印刷企业——首先是书刊印刷企业要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具体措施就是对书刊印刷厂实行技术改造。

激光照排 异军突起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将书稿成书称之为“变成铅字”,而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一种新的文字排版技术先在印刷企业被逐渐认知,继而全社会都熟知了表示这一新技术的新名词——激光照排。其实,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拥有激光照排技术设备,但当时只在北京和上海各有一套激光照排系统,用于科研开发。到了1991年末,全国国家级定点书刊印刷企业,已经拥有激光照排机261套,虽然这些设备大多还处于试排阶段,但对图书出版文字排版能力的不足已经逐渐起到了缓解的作用。所以有专家讲,我国五年规划的“六五”后期和“七五”期间,书刊印刷业技术进步,改变了印刷能力严重不足的局面。基本解决了“出书难”问题。这一改变,应该说首先得益于“告别铅于火,走向光与电”。同时,专家也清醒地指出,照这个发展速度,到“八五”末期,激光照排在全国大中型书刊印刷企业可占比重约40%左右,而要适应图书出版发展对印刷能力的要求,则首先应在“八五”结束前,激光照排技术占到总排版能力的80%以上。

报纸出版 不甘落后

就在书刊印刷企业努力实现技术进步的同时,一些外省市读者惊喜地发现,他们能够看到《人民日报》等京城当日出版的报纸,这是由于报纸远程传版技术开发利用带来的新闻时效性。到1991年底,我国中央各报,各省、市、自治区、特区和计划单列市的报纸,几乎无一例外都使用上了激光照排这一先进排版技术。近400家地、市、县报纸约60%上了照排,中央各部委及群众团体的60余家报纸50%以上配备了照排系统。胶印报纸已由1985年以前占总印报量的10%,增加到65%以上。至此,报业技术进步给报纸带来的变化似乎才刚刚开始,因为在此后的两三年内,广大读者便看到了许多报纸相继扩版,由四开4版扩至8版、12版,甚至20版,人们多年来印象中报纸的单张形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报摊上清一色的黑白面目发生了变化,彩色报纸以其非常迅猛的发展势头闯进了人们的生活,这正是报业技术进步发展势头强劲的必然结果。

彩色革命 势在必行

书刊印刷业也在进行着一场由黑白世界向斑斓色彩世界推进的巨大变革,这一变革,是我国印刷行业以光与电代替铅与火之后另一场巨变,它是我国在印刷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可喜成果对印刷企业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一次成功实践。1993年10月,新闻出版署向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和北京新华彩印厂下达了“彩色桌面出版系统高档彩色复制工艺研究”的课题,正是由于印刷行业取得的这项重要成果,有力地堆动了印刷业彩色复制技术的进步。可以说,自九十年代初以来,是我国彩色图书出版逐年丰收的时期。以《中国美术全集》为代表陆续出版的一批高、精、尖大型图册屡屡获得印刷奖项,这些图册,走进图书馆,成为珍贵收藏品和重要研究资料,走进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摆上许多专家的案头,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直观资料。一些高档图册,成为我国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宣传品或珍贵赠品。显然,印刷环节是这些大型图册达到高质量的重要一环。由此,像北京新华彩印厂、北京百花彩印有限公司等也成为了我国生产高档画册的名牌企业。

多元结构 渐成气候

进入九十年代,“印书难”的问题成为了历史。记述到此,不妨插记一段不该遗漏的事实,即北京新华印刷厂,在1985年引进了一条德国产柯尔布斯书刊装订生产线,这套设备投资了270万元,是国内当时最先进的书刊装订生产线,其先进程度,只需一按电钮,一小时即有10000册图书装订成册。这套设备,在印制《邓小平文选》时发挥了主力军的巨大作用,功不可没。可是,一个新的情况又摆在了我国广大印刷企业面前,即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不断繁荣发展,出版物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出版物趋向多品种、少印数、快周期、高质量。这一局面应在预料之中,因为改革本身,就预示从单一走向多元,反映在出版物市场,必然呈现百花争艳的局面。广大印刷企业必须适应出版物市场这个变化的需求,一方面,广大书刊印刷企业通过新的技术进步手段,适应“短版活”印刷需求;另一方面,把设备引进,技术改造引向适合承印多种印刷品的发展方向。以上海为例,全市出版系统的16家印刷厂,长期以来承担全市60%以上出版印刷任务,尤其是每年春、秋季教科书要确保课前到书。这些,无疑为我国的出版印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是,一个矛盾也日益变得突出:长期单一的书刊印刷生产结构,使书刊印刷企业经济亏损,严重阻碍了国有大中型书刊印刷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上海在“八五”印刷技改中,共投资7000余万元,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色胶印机(海德堡、高宝、三菱等名牌机)和先进的电子制版设备,同时还引进了票据印制和上光、模切等印后设备,使中华、商务、市印三厂等企业相继形成了彩印高精生产线,票据、包装印刷生产线,为书刊印刷企业走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开拓票据印刷、包装印刷和其他社会印件业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设备保证。书刊印刷企业技术进步,为企业实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走持续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包装装潢 后来居上

改革开放20年,我国的出版物——图书、报纸、期刊无论从内容、品种、数量、质量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人们得益于出版印刷事业进步的同时,另一类印刷产品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就是包装装潢印刷品。随着物质产品的日渐丰富,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将产品的包装装潢作为产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看待。包装装潢质量,直接显示出商品质量,包装装潢的丰富多彩,与商品的琳琅满目成正比。正是站在这样一个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高起点上,为改变我国商品包装装潢的长期落后局面,我国的印刷企业开展了这一领域的技术改造。早在“七五”期间,我国即有计划地开始了对包装装潢印刷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了大量生产线、专业设备及相关的烫金、模切、压痕、上光等配套设备,还引进了几十条纸箱、纸盒生产线。1991年,又从日本、德国、英国引进电子分色机24台(套),四色以上多色胶印机50多台(套),以及为包装印刷配套的基材和相关的先进技术装备。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了五颜六色形式多样的各类商品包装装潢。商品包装上档次,不但丰富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对我国商品出口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九五”规划 正展宏图

我国印刷业经过“六五”、“七五”技术改造,沿着“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联动”的16字技改方针,基本改变了我国印刷工业落后的面貌,“六五”期间,被列入国家专项印刷技改的项目,国家共拨款1.9亿元,贷款1.28亿元,企业自筹1.04亿元;“七五”期间,国家拨款2.2亿元,贷款2.4亿元,企业自筹2.8亿元,这些,为印刷企业继续进行“八五”技改打下了坚实基础。进入“八五”技改后,我国出书印刷周期已经由135天缩至80-100天,教科书不但做到了保证课前到书,而且也在向彩色化方向稳步发展。1996年初,新闻出版署宣布,我国印刷企业“八五”技改胜利结束。据全国1000多家国家和省级书刊印刷定点厂统计,照排设备由1991年的261套发展到1995年的939套,照排、胶印、电分、装订新技术、新工艺,在“八五”期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普及。如今,我国印刷行业正在按照国家“九五”规划继续进行各项技术改造。一个新的发展蓝图正在逐步实现,到2000年,照排占排字总量要从“八五”的50%达到90%,胶印书刊占印刷总量从“八五”的64%上升到90%,电子分色,高端联网、桌面制版要从“八五”的80%达到95%,彩色印刷要从“八五”的7210万色令达到1亿色令。图书的平均印刷周期将缩短到60天以内……改革开放20年,我国印刷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标签:;  ;  ;  ;  

国内印刷业--20年的技术改革_印刷工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