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幼儿园课程模式_幼儿园课程论文

新西兰幼儿园课程模式_幼儿园课程论文

新西兰的幼儿园课程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西兰论文,幼儿园论文,模式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西兰是一个移民国家,因而非常重视多元文化的存在,尊重当地土著人的文化,注重推行种族文化平等。新西兰融合多元文化的幼儿教育课程,把社会情境,特别是家庭环境作为课程的基石。其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幼儿作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交流者而不断成长。在智力、身体、精神方面都保持健康,能够得到归属感,并获得为社会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知识。”

一、新西兰课程模式的原理

在新西兰,幼儿园课程被视为是发生于为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而设计的环境中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的经验、活动和事件。虽然各个幼教机构有着不同的组成结构和哲学理念,但是他们形成了可以作为各类教育方案基础的公共课程模式,并从中体现了以下四方面的原理:

1.儿童有学习与成长的权利

幼儿园课程应以儿童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经验、知识、技能、态度、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为基础,充分运用游戏活动而不是竞争性的参与。要让儿童拥有创造与实施自己想法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增长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让他们自己做出决定与判断,而成人的作用是在活动中提供指导。为了开发儿童的潜力,成人应当保证儿童得到尊重与重视,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学习与成长的权利。教师应当理解并愿意与儿童讨论双文化问题,并确保土著毛利人的儿童能够建立自我效能感。幼儿园课程还鼓励儿童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并为所有的儿童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2.为儿童学习与成长编织模板

新西兰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做出一个模板。它把人类发展的认知、社会性、文化、身体、情感和精神等纬度看成是一根根线,线又编织成网,即用相关的经验和意义构成模板,从而反映儿童学习与成长的整体性特征。他们认为,幼儿任何时候所处的情境、人际关系、身体状态等都会作用于儿童的成长,而其自身的独特经验也会不断影响儿童的发展。与国情相呼应,新西兰幼儿园课程还鼓励儿童去尊重并了解组成新西兰社会的不同文化。同时又为教师提供了整合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建议:

●提供对幼儿有意义的任务、活动和情境,包括一些并不与“课程”相联系的实践;

●给予幼儿自由探究与游戏的机会;

●鼓励幼儿建立持续、热情的人际关系;

●认识到儿童生存环境中文化、社会和个体的适应方式;

●认识到儿童在产生自我意识之前的意义和价值。

3.家庭与社区是课程可利用的资源

儿童的幸福和健康与早期教育环境中成人、家庭成员、社区的幸福与健康相关。因此,幼儿园课程应与儿童的每日活动、家庭的重要事件、社区以及文化等相联结。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儿童养育模式、信仰、风俗习惯等,其关于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价值观也各不相同。此外课程还鼓励与更广大世界中的学习联系起来,并对不同条件、需求,以及社区期望等形成有弹性的回馈。

4.儿童在与他人、环境的互动与交往中学习

人际互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源以及与人合作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创设可以帮助幼儿学习的环境,帮助幼儿寻找自己的世界十分重要。因此,成人要了解儿童,为儿童的努力提供支架,提供游戏材料等,让他们在自由的活动和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经验。

二、课程目标与经线和纬线

如果把新西兰幼儿园的课程比作一张网的话,那么以上四点课程原理就是网的经线,目标就是网的纬线。

新西兰幼儿园的课程目标的阐述包括幼儿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结果、教师对于反思的质疑、如何帮助幼儿实现这些结果和具体经验性事例的列举。下面以“健康:每个儿童的健康与幸福得到保护和养育”这一目标为例。这一目标所依据的课程原理主要是:“儿童有学习与成长的权利”。当然,它与其它课程原理也有一定的联系。它的目标阐述为:“创设使儿童生理健康得到提高、心理健康得到培养、并远离伤害的环境。”同时,在“生理健康得到提高”这一子目标下又具体阐述为:

学习结果:了解自己的身体;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吃东西、如厕、睡觉、穿衣服时能够自我照顾;形成吃、睡、如厕的积极态度。

反思:怎样提高儿童在洗漱、吃饭中的能力?成人与其它儿童对于某个儿童发生如厕“事故”时的反应?

举例:对儿童自己练习的行为给予大量时间,并保持足够的耐心;在儿童熟悉与不熟悉的饭菜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

三、新西兰幼儿园课程带来的思考

1.多元文化的融合

如今,多元文化问题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国际化与民族平等思想的普及,任何教育都要面临文化融合的问题,如在借鉴国外教育模式时,我们有时会陷入照搬照套的误区而使我们自己的教育失去特色;在张扬主流文化的同时,也有可能会忽视其他非主流文化的独特价值而失去教育的宝贵资源。对此,新西兰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是:以开放平等的心态接纳不同的文化,让它们在相互融合中相得益彰,从而使教育更具有生机和活力。我们以为,这是面对多元文化融合应有的态度和理念。要真正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幼儿教育,我们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东搬西抄,而是应该在充分分析国情的基础上,平等对待少数民族文化,有选择地利用外来文化,承认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儿童的学习与成长的权利,并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文化成为教育的资源和动力。

2.课程的整体性与建立公共的幼儿园课程平台

适合幼儿的课程是整体性的,但由于每一个幼教机构的办学理念和组成结构不同,因而,为每一个幼教机构提供统一的幼教课程和教材显然不太可能,但又不是所有的幼教机构都有设计自己教育课程的能力。如何从总体上建构课程框架,在宏观上为所有幼教机构提供一种既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又具有灵活性的课程模式?新西兰课程编织网状结构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当我们还在为难以把握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迷茫和苦恼时,或许应该跳出具体内容的框架,结合幼儿教育的现实情况和教师的操作水平,在宏观上先建立一个课程的框架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既有横向的拓展,也有纵向的递进。纷繁复杂的课程内容不仅可以在这个框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又能与其他内容形成相辅相成的联系,然后通过教师的智慧应用,最大程度地发挥课程的自身价值。这样,我们才能不拘泥于某个狭小的范围去关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一旦有问题存在,我们也能在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的框架中找到相关点,并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

3.重视社会大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新西兰的幼儿园课程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尤其把社会情境看作是幼儿园课程的基石。他们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思想,把情境分为四种水平:(1)学习者参与的学习环境;(2)直接的学习环境;(3)影响照顾与教育幼儿能力的成人所在环境;(4)国家对幼儿和幼儿教养的理念。他们把幼儿的行为和发展放在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系统中,认为幼儿的行为特征是在大系统所属的各级生态系统的影响下表现的,所以,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中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这块土壤。幼儿园课程应与儿童的每日活动、家庭的重要事件、社区以及文化等相联结,促进儿童对影响自身学习与发展的所有经验、活动和事件的理解与整合。

4.帮助教师把握课程目标并学会反思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将影响他们的课程实践,新西兰的幼儿园课程模式要求教师对整个课程从原理到目标要有明确的理解,并能在宏观上把握每一个学习与发展领域以及有着彼此联系的学习目标。教师心中清晰的目标意识和对目标的准确理解,使他们对幼儿的了解更深入和细致,对环境的利用也更合理和充分。教师由目标生发的反思,成为教师成长的助动力,并促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课程实践。

标签:;  ;  ;  

新西兰幼儿园课程模式_幼儿园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