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新奥运论坛_文明礼仪论文

文明礼仪新奥运论坛_文明礼仪论文

文明礼仪新奥运论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明礼仪论文,新奥运论文,论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切实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葛晨虹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赛事,而且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形象的展示舞台。正如北京奥组委一位相关负责人所说:“成功创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视觉形象,是整个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要标志。”在这个意义上,场馆建设与比赛组织只是资格赛,观念形象展示才是正式的或真正的比赛。事实上历届奥运会都是把奥林匹克既当作体育盛会,又当作文化盛会,同时又是国家形象的展示会。成功创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视觉形象,有赖于城市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构筑的北京风景。因此,北京市民文明礼仪素质形象对奥运北京的形象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2008年世界各国宾客云集北京的时候,如果我们有些北京市民还不懂得怎样尊重他人和自尊,不知道怎样穿着是得体,怎样的举止是文明,那我们就没有机会在世界面前证明我们是一个文明的、文化的中国。而作为北京形象、奥运形象塑造工程的一部分,文明礼仪教育是北京市民素质提高的一个有效起点和突破口。

许多调研报告表明,北京市民的整体公德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但是要真正形成与2008年奥运会要求相适应的国际水平的文明素质,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而且在公德认识与公德实践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不应该随地吐痰,但真正吐到手纸里扔到垃圾箱里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人;大多数人会认为随手扔垃圾不道德,但很多人仍有随手扔掉手中废弃物的习惯。《北京晚报》曾在“新闻北京”一栏中,列举了通过调查得出的北京市民的12个小毛病:随地吐痰、夹塞儿、“规则意识”淡、下车难(出地铁车、公交车难)、过马路心太切、出租车宰客和拒载、“京骂”、缺乏微笑、随便指路(指路不负责任)、没有说“对不起”的习惯、对外国人比对外地人好、话太多并说话声气太粗等等。当然北京市民在文明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许不是这12点能够概括全的。这些情况深深损害了北京人的形象,也损害了中国人在世界面前的形象。

就北京市民目前礼仪素质看,我们面临着时间紧、教育任务重的现实。关于北京市民礼仪素质的教育,相关部门一直也在抓,也有一定成效。但现在面临2008年的到来,需要有更明显的成效。目前市民礼仪素质教育,在方式上多选择宣传、讲座培训、学习手册,这都是必须的;但还必须探索新的社会立体培育模式,探索如何寓素质教育于各种管理之中,如何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对市民发生积极道德暗示,探索如何激发市民对文明生活质量和方式的主动需求。这样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公民礼仪素质获得更普遍更有实效的提高。

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首先,要注重对北京市民整体进行普遍的文明礼仪教育。应该说,大多数北京市民的文明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整体看来参差不齐。北京市民礼仪度素质问题是一个需要尽可能整体普遍提高的问题。99个北京市民素质行为都到位了,有一个不到位,他的行为、形象就很可能在2008年败坏掉这100个人的整体形象。在进行市民礼仪教育中我们要有这种整体意识,我们每个北京市民也要有文明北京人的意识,不要让自己成为破坏北京形象、北京人形象和中国人形象的消极因素。

其次,在对北京市民整体进行普遍文明礼仪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对窗口行业人群的礼仪素质应该进行重点培育。人文奥运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最好地展示北京。窗口行业人群文明素质应该当作重点来抓。要针对不同行业制定相应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对出租车司机、翻译人员、艺术工作者、文化使者、服务行业人员、行政部门公务人员等一些“窗口人群”,重点进行人文素养和礼仪文明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同时普及基础英语,以便在更好地进行服务和文化交流的同时,展示我们文明北京、文化中国的形象风貌。

第三,应该关注来京务工人群文明素质教育问题。2008年展示我们文明北京、文化中国的形象风貌,切不可忽视对生活在北京的来京务工人员群体。这是塑造北京市民文明形象中的另一个重点。目前在这方面的教育和管理还不到位。由于北京市城市建设的需要,有越来越多的外地务工人员进入北京,不少已经扎根北京,为北京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发展了自我。这部分人群中许多人由于各种原因,生活方式相对落后,文化素质教育也相对滞后。要提高北京人素质,他们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群体,有关部门应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建立专项基金来提高来京务工人员的文化和文明素质。

第四,市民文明礼仪教育要与社会管理相结合。市民礼仪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宣传和教育,但要使礼仪教育得到更好的发挥,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社会管理机制作保证。在市民公德教育方面我们一直是比较重视的,但公德礼仪的社会管理机制在有些方面还没有完全配套跟上。正因如此,市民素质教育中存在着投入大、收效微的现象。只有把礼仪教育和社会管理机制同时作为“软”、“硬”两手协同作用,市民礼仪文明素质提高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以交通规则和秩序为例,在缺乏相应硬性规则管理的状态下,如果希望仅靠市民的自觉自律就能普遍遵行交通秩序显然是不现实的。实践证明,哪里的城市管理搞得好,哪里的市民礼仪水平就相应高,这已经成为一条规律。而新加坡等国家或城市的社会文明秩序的成功管理经验也都充分证明,离开制度管理,文明秩序和文明市民是不可能形成的。礼仪文明可以运用规则、制度具有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和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进行惩处,从而起到教育人的作用。礼仪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才可能在2008年奥运会前的有限时间内,使市民礼仪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高文明礼仪素养

赵化南

营造讲文明礼仪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讲文明礼仪的良好风气,对人们的文明礼仪素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的就是社会氛围和风气对人的影响。史书载:虞、芮两国因领土争执发生纠纷,为免动干戈,两国国君一起去找西伯昌(后来的周文王)评理。可是他们一进入周国境内,看到人们无论走路还是耕作,都互相谦让,没有丝毫争吵的迹象;走进都城,只见街市繁荣,人来人往规规矩矩,老人儿童有人照料;进得王宫,更见那臣僚们职责分明、办事井然有序。感动得他们不好意思说是来评理的,只说是来与周国订立盟约的。于是,三个国家结成同盟,领土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这告诉人们,良好的社会氛围和风气对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感染力。在良好社会氛围和风气中,人们会很自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对自己那些不文明的行为感到不好意思和疚歉,从而自觉地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总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和风气的过程,就是人们文明礼仪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为讲文明礼仪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形成讲文明礼仪的良好风气,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各方面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综合运用教育、行政、法律、舆论的手段,弘扬文明礼仪风范,倡导良好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

首先,新闻传媒和文化、文艺载体要加大对文明礼仪的宣传力度,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对受众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造成一种人人讲文明礼仪、处处有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及时报道礼仪活动。普及礼仪常识,满腔热情地宣传文明讲“礼”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讴歌讲文明礼仪的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推举“文明礼仪形象标兵”等,营造宣传热点,加强舆论引导,形成浓厚的文明礼仪宣传氛围;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有力地批评背离文明礼仪的错误言行和丑陋现象,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恰如其分的曝光,形成以讲文明礼仪为荣、以不讲文明礼仪为耻的风尚。文艺团体要组织创作文明礼仪教育的文艺作品,包括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戏剧等,形象、生动、艺术地对市民进行讲文明礼仪的宣传教育。

其次,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基层组织应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共同营造文明讲“礼”的氛围,营造有利于学“礼”讲“礼”的风气,使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各种社会活动中受到文明礼仪的教育和熏陶。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从小学习文明礼仪最好的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会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启蒙教育,大人要给孩子做好样子,形成良好的家风。一个讲文明礼仪的家庭,会形成一种以礼相待的规矩,会形成一种崇尚文明礼仪的小气候,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文明礼仪的熏陶,学礼、知礼、行礼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孔融让梨”,“陆绩怀桔”这两个故事都说明了这一道理。

学校是进行系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把文明礼仪作为课堂教育和校风校纪教育的重要内容,渗透到学校教育和生活管理的各个环节;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共青团和少先队应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处处时时受到生动活泼的文明礼仪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风。这样才能“春风化雨,点滴入土”,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使其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到遵守,从不习惯到习惯、由习惯到成自然,使讲文明礼仪成为自觉行动。

机关、企事业单位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场所,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文明礼仪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岗前和岗位培训应帮助从业人员熟悉和了解与本职业相关的文明礼仪规范,把是否文明有“礼”列为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可以考虑向日本那样,成立礼仪训练学校。把新职工送到礼仪学校,让他们在那里学习如何展现高雅的举止,怎样礼貌地迎送客人,怎样对不同的人们使用不同的礼貌语言,怎样得体地送出和接受名片等等。

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组织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广阔课堂,在营造文明礼仪社会氛围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文明礼仪知识,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文明礼仪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可以举办文明礼仪培训讲座,组织开展文明礼仪公益广告、标语、口号、征文、摄影、家庭录像、儿童漫画、电视三维动画制作、手机短信、广告语等创作大赛,引导市民积极参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文明讲“礼”道德规范的形成既靠教育,也靠制度,还靠管理。家庭、学校、单位、社区都要立规建制,通过规章制度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使得文明行为有人夸,不文明行为有人抓,进而形成人们无论在家庭、学校、单位、社区都能够自觉自愿地讲文明礼仪的局面,使讲文明礼仪成为每个公民的良好习惯,成为整个社会新的风尚。

第三,为讲文明礼仪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不能只依靠社会,每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们的思想行为会互相影响,互相感染。个人是集体的一员,自身良好的文明素质和礼仪行为,无疑会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形成良性循环。讲文明礼仪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也能给他人、社会带来愉快、温馨、和谐。每个人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分工不同,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完全相同,但都有自己应负的一份责任。一句话,每个人都应“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自律,从而为讲文明礼仪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文明礼仪贵在践行

白志刚

文明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表示平等、友好和尊敬而形成的良好风尚,是人们进行接触、交往、相处的纽带,是人们达到了解、沟通心灵的桥梁,是人们思想、品德和情操修养水准的无形名片,是社会关系的黏合剂。罗斯金在《野橄榄花冠》中说:“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德国学者诺贝特·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说:“与文明一词相同,‘有教养’首先是指人的行为和举止,指人的社会状况,他们的起居、交际、语言、衣着等等。”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把文明礼仪看得像阳光一样重要,他说:“礼仪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

文明礼仪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般层次是不损害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利益,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说脏话、不破坏公共秩序等等;高层次是给人以尊敬、方便和温暖、尊重他人的人格、意愿、情感和权利,如待人礼貌、给人帮助等等。我在巴黎访问期间,一天,去参观凡尔赛宫,去得很早,买票排在第一个。交钱的时候,发现没有零钱了。售票员告诉我找不开,我只得沮丧地站到一边。排队的人越来越多,我的沮丧也越来越重。这时候,收票口内走出一位女士,微笑着问我需要什么帮助。听了我的叙述,她掏出一张磁卡,在打卡机上划了一下,请我进去。我要给她钱,她说不用了,那卡是她自己付费的。我非常非常感动,倒不是因为省了钱,而是因为她的行为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善良。这使我想起一位名叫卢易森的西方社会学家在《礼仪》一书中说过的话:“讲礼仪就是以最和气的方式说最客气的话,或做最善良的事。”

荀子曾言:“人无礼仪则不立,事无礼仪则不成,国无礼仪则不宁。”清朝学者颜元也说过“国尚礼仪则国昌,家尚礼仪则家大,身有礼仪则身修,心有礼仪则心泰。”的确,只有讲文明礼仪,个人才能在社会立足和发展,家庭邻里才能和睦相处,单位集体才能团结友爱,国家才能不断进步,社会才能和谐稳定,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文明礼仪贵在践行。周恩来总理堪称践行文明礼仪的楷模。一次,他去参加第二次全国人大的小组会议,当他的车将要开到饭店门口时,服务员赶紧让前面已经停在门口正要有人走出来的车往前再开一点,好让总理的车停在门口。总理下车后对那位服务员说:“我是代表,人家也是代表,我不能搞特殊化。快去把人家请过来。”总理没有进门,他在那儿等那位代表下车,主动迎上去握手表示歉意,并且坚持请那位代表先于他走进大门。总理能够这样表示对他人的平等和尊敬,实在让人感动。“对伟人来说,没有什么能比礼仪和节制更合适的了。”(西塞罗《论责任》)

文明礼仪是博爱行为,要践行文明礼仪,就要拥有爱心,热爱生活,热爱社会。茹贝尔说:“礼仪是博爱的花朵,不讲礼仪的人谈不上有博爱的思想。”一个人只有具有强烈的爱心,爱亲人和朋友,爱祖国和人民,爱自己的职业,爱美好的大自然,才会真心实意地礼待他人,而不会把文明礼仪当成一种伪装,当成一种负担。像劳模李素丽,之所以能热情对待每一位乘客,彬彬有礼,服务周到,主要就源于她特别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

践行文明礼仪需要学习和领悟。孔子特别强调学习对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曾说:“不学礼,无以立。”而读书是学礼仪的常用方法。“博之于文,约之以礼仪”,只有读书,才能知道礼仪,并且用礼仪来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高尔基说:“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美化心灵。”读书可以使人懂得事理,使人陶冶情操,使人儒雅善良。文明礼仪不仅要从书本中学,还要注意入门问讳,入乡问俗,因为待客、访友各地有各地的礼节,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风俗。比如说,在西方国家,花有不同的寓意,如果不懂就乱送,闹笑话丢丑还是小事,甚至还会造成误解。

领悟是践行文明礼仪的法宝。礼仪不是背出来的,不是装腔作势,要做到文明礼仪,就要学会领悟。首先要领悟真诚自然。只有真诚,礼仪才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当你诚心去展现自己的礼仪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身心是健康的、愉悦的,而他人也必然被你的真诚所感染。其次要领悟一些细节,在言行中要流露出对对方的尊重,称呼上要注意,说话方式上要谨慎,用餐出行等行动都要处处留心。也许把“你”字改称“您”字并不费多少劲,但在对方听来却有着极大的差异;也许乐于表露个人的观点会让对方认为是有思想的表现,但要是不先听听对方的意见就侃侃而谈的话恐怕对方会认为很不受尊重;也许在人家用餐时放开肚子吃个尽兴能表示对厨师的认可,但若没有注意吃相甚至不等主人请让就大快朵颐,则会令主人和其他宾客大倒胃口。这些细节看似很小,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多加领悟的话,就不能算是一个懂礼仪的文明人了。

礼仪规范:自觉认识,继承创新

程立显

北京市正在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不但对实现人文奥运承诺、向世人展示古老礼仪之邦的现代礼仪风采具有得要意义,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首善之区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程。要有效地推进这项活动,首先要在全社会普及礼仪知识,使人们懂得礼仪规范的形成、特征和社会作用,从而增强实践礼仪规范的自觉性。

要正确把握和实践礼仪规范,就要对礼仪规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礼仪规范是在社会生活中基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行为规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一定的社会阶层在长期交往中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有关“礼”的仪式。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良好地遵守礼仪规范的人,被叫做“有礼貌”、“懂礼节”、“有教养”等等;反之,则被人们鄙视为“粗鲁无礼”、“不懂礼数”、“没家教”等等。

这里,一个重要问题是正确理解礼仪和道德这两类行为规范的区别和联系。总体上说,礼仪规范是形式,道德规范是内容。我国历史上“礼治”和“德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例如封建时代大臣觐见皇上时的三叩九拜之礼,不就是“君为臣纲”的封建道德的体现吗?应该说,礼仪形式和道德内容的一致是常态,但也不乏两者相背离的情况。人们不安地注意到,在“微笑服务”、“欢迎您光临”之类动人礼仪背后所包藏的商业欺诈,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在礼貌、礼节上毫无瑕疵而心地歹毒者,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人。所以说,应该把礼仪、礼貌看作道德的外在表现,看作道德的一项要求,决不能撇开道德谈礼仪。中国传统道德之所以讲“仁、义、礼、智、信”或“礼、义、廉、耻”,仅仅把“礼”列为道德项目之一,就是这个道理。总之,从古至今,在人际关系中做到既有礼貌又有道德,是人们的普遍愿望。由此看来,简单地把礼仪、礼貌等同于道德,或者像最近某些报刊的宣传文章讲的那样,把助人为乐做好事和道德格言之类全部划归礼仪范畴,显然是不妥当的,很容易既伤及道德(仅仅把道德形式化)又伤及礼仪(使其失去本质与灵魂而流于虚伪)。只有正确把握礼仪规范和道德规范之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礼仪规范的设计、宣传和教育中,始终不忘相应的道德目标,努力抓住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根本,才能使得文明礼仪规范的实践蔚然成风。

事实上,当前存在的社会礼仪方面的诸多不文明现象,说到底,不是由于公民个人的道德素质问题,就是由于社会道德的大环境不佳。缺乏自尊尊人、平等待人的基本道德素质,怎能有自觉遵行礼仪规范的行为呢?反过来说,自觉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貌举止总是伴随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长期积累的道德素养。教育、训练人们在社交场合正确地遵行礼仪规范,确实有利于引导他们在道德问题上正确地行动。所以,从抓礼仪规范的确立、教育和落实入手,带动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进而推进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正是当务之急。

我们今天所要确立、教育和落实的,一定是体现现代道德发展方向的、适应现代文明社会要求的礼仪规范,这就要求我们本着继承、借鉴、创新的原则,构建充满现代道德精神的礼仪规范体系。

“继承”,就是要继承中华民族崇礼重义的优秀传统,使爱国爱民、孝悌忠信、恭俭庄敬、诚实守信等道德精神渗透于礼仪规范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他这里说的是学习和实践礼仪规范对于人之为之的重要意义。其实,“立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孔子本人就十分重视“礼”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论语》中的有关论述几乎俯拾即是。作为礼仪规范大师的孔子,把记载周公所制之礼仪规范的《仪礼》一书,作为教导弟子的“六艺”之一。他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乱局,致力于“克已复礼”,认为“悠悠万事,惟此为大”。自孔子始,提倡“礼治”、“德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主轴。可以说,不懂周公的《仪礼》、孔子的礼治,就不懂儒学,就不懂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今天强调文明礼仪对于社会生活的极端重要性,不妨说正是着眼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但必须注意的是,我国是个封建传统极其深厚的国家,官本位、等级制、家长制礼仪观念的影响至今犹存。孔子当年曾斥丽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因为按周礼规定的舞乐礼仪,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而大夫只能用四佾。此类“序尊卑之制,崇敬让之节”的等级制礼仪传统,是决不应继承的。我们要继承“五四”以来反封建的积极成果,特别是亿万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破旧俗、立新风”的积极成果。继承是为了创新,决不是要复旧、复古,决不是要重新捡起封建礼仪的繁文缛节。

“借鉴”,简单地说,就是要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精神文明、礼仪道德方面的积极因素。如前所述,中国的封建传统极其深厚,而保障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的法治精神尚未扎下根来。自欧洲文艺复兴和法国大革命以来逐渐成为人类主流价值观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和法治,是上述封建遗毒的真正克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中,努力构建体现这些现代道德价值的礼仪规范,是我们的一项迫切任务。不用说,借鉴也是为了创新,决不是盲目照抄照搬别人的东西。

遵循上述的继承借鉴原则创新而来的礼仪规范,具有现代性、平等性、实用性和国际性的特征。所谓现代性,是指体现当代中国道德文明的基本价值;所谓平等性,是指以人人皆有的平等的人格和尊严为基础;所谓实用性,是指简洁、节俭、讲求效率,礼节也应有“节”,切忌烦琐与铺张浪费,要合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实际需要;所谓国际性,主要指涉外礼仪方面的“国际接轨”与“入乡随俗”,即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礼俗。

在当代中国,现代性、平等性、实用性和国际性是检验礼仪规范文明与否、适用与否的基本标准。中国传统道德的“孝亲敬长”是要继承的,但逢年过节晚辈对长辈的跪拜之礼、对祖宗牌位的烦琐祭奠和烧香叩头之礼,显然不合现代性;俗话说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是正确的,但旧社会对女子“笑不露齿,行不动裙”之类严苛的礼仪要求,显然不合现代性和男女平等性;旧式婚丧礼仪中的许多每文缛节,往往造成时间、人力和财富的极大浪费,不具实用性;“吃过了吗”曾是中国人常用的问候语,敬烟则是通行的礼貌行为,其缺乏现代性与国际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您好”已逐步取代“吃过了吗”而成为流行问候语,敬烟行为则越来越少见,甚至不经在场者允许而抽烟已被认为是不懂礼仪之举了。以上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社交礼仪规范,因其不合“四性”,因而是不适用于当代中国的,甚至是背离当代中国的文明标准的,早该废止。

总之,准确地把握现代性、平等性、实用性和国际性的“四性”标准,对于当代中国文明礼仪规范的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正在致力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迎接奥运盛会的北京市来说,尤其如此。要实现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的既定目标,就要动员起全体市民的智慧,在生活礼仪、社会礼仪、赛场礼仪、职业礼仪、校园礼仪、涉外礼仪诸方面,寻求、确立和实践得到社会认同的礼仪规范。

标签:;  ;  ;  ;  ;  ;  ;  

文明礼仪新奥运论坛_文明礼仪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