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几个实验问题(下)_浮力论文

对物理教学中某些实验的质疑(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如此改进“比热容”实验的设计失去控制

上世纪50年代初,教科书中引入“比热容”概念的实验如图1所示。

实验要求,选用两个同样的烧杯,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用两个同样(火焰)的酒精灯加热,经历同等长的时间,比较水和煤油温度升高的多少。得出质量相等的煤油和水,升高相等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煤油吸收的热量少。再推论到其他物质。就是说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不只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这两个因素有关,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从而引出“比热容”概念。

图1实验的主要缺点是:

(1)要求两个同样(火焰)的酒精灯,不易实现,且有风吹时火焰不稳定,很难控制。

(2)使水和煤油温度有明显可以比较的升高,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这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在全班同学众目睽睽之下,是非常尴尬难忍的。

于是各种改进设计应运而生,图2的实验是流行较广的,针对上述缺点而设计的改进实验之一。

图2的实验主要有以下两点改进:

(1)用一个大杯中的热水作“热源”替换了两个酒精灯。意思是如此“同出一源”可以避免了两个酒精灯的差异。

(2)使用试管盛水和煤油,质量减少,可以大大缩短实验时间。

这里应该明确,要想做好引入“比热容”概念的实验,有三个基本条件必须得到控制:

(1)控制热源输出,即供给水和煤油的热功率相等。

(2)控制实验对象水和煤油吸收的热功率相等。

(3)控制干扰因素的排除。

原来图1实验强调用两个“同样(火焰)的”酒精灯加热,其目的在于在同等的时间内供给水和煤油同样多的热量,即保证热源输出供给水和煤油的热功率相等;用两个同样的烧杯盛水和煤油,在相等的条件下加热,就是为了在同等的时间内,水和煤油吸收同样多的热量,即控制吸收的热功率相等。图2实验采用同一杯中的热水作热源,失去了控制,不能满足实验要求。试想,时间稍长,“水”和“煤油”的温度,还有“热水”的温度都会趋于相同。说明在同等的时间内供给水和煤油的热量,以及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是不相等的。基本条件没有得到控制,这个实验设计就不能成立了。

其次使用试管盛水和煤油,水和煤油的质量大大减少,增大了试管玻璃所占比例,温度的改变就不能认为只是水和煤油的温度变化,干扰条件没有得到控制,实验对象是什么就说不清了!

这是一个完全失去了控制的实验,失去了控制也就失去了实验意义。①

五、“乒乓球漏斗实验”能够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吗?

用实验方法验证或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一直是中学教学非常关注的课题。其原因有可能是教科书中鲜有此类实验出现,且教科书中关于“浮力产生的原因”的论述也往往模糊不清。

图3所示是20世纪90年代人教版教科书关于“浮力产生的原因”的复印件,其中没有实验。于是第一线教师自发实验设计,其中以图4设计流传最广。

将可乐瓶倒置,截成漏斗状容器,开启瓶盖。然后将一个乒乓球放入其内,堵在瓶口处。这时向瓶内倒水,可见浸在水中的乒乓球并不浮起,但有些水经缝隙顺瓶口流出,如图4(a)所示。

用瓶盖盖住瓶口,从缝隙流出的水在乒乓球下边瓶口处的空间聚集,这时乒乓球上浮至水面,如图4(b)所示。

图4这个实验究竟说明了什么呢?设计者的原意是“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并且认为是“反证浮力产生的原因”。不是说浮力是“由于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向上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吗?现在反过来,只要证明“没有向上的压力就没有浮力”原来的说法不就得到证明了吗!

问题并没有那样简单!

“向上向下的压力差”是浮力的实质,为什么“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才是浮力产生的原因,要验证或探究的应该是这个!

为什么“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是教科书在前面早已经讲过的问题——液体内的压强竖直分布不均,越往下压强越大。

至于说为什么“液体内的压强竖直分布不均,越往下压强越大”,其根本原因是重力的作用,是重力使液体的上层压着下层,下层压着更下层,层层受重力,层层挤压,越往下累积挤压越甚,因而压强越大。②

如此说来浮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重力的作用。图4实验“文不对题”与浮力产生的原因风马牛不相及。

从图4实验的“乒乓球下边有水有浮力,没有水没有浮力”来看,实验仅仅证明了“浮力产生的条件”——乒乓球下边必须有水。但是,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物体下边有水,不一定就受到浮力”。如图5所示,一个空气泡被封在灌有水的玻璃管里,虽然上下都有水但水没有连成一体。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空气泡受到了水的浮力,也不能依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

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向下压力差,但是向上向下压力差不一定是浮力。或者说,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液体对物体的压力的合力,但是压力的合力不一定是浮力。

浮力的界定条件:

(1)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受液体压力的合力不是竖直向上的,不能认作浮力。

(2)物体受浮力仅限以下几种情形:

浮在液面上,一部分在液面以上,另一部分在液面以下;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之中,或浮于两种液体的交界处,而周围被液体所包围。

(水底的树桩、桥墩以及固着于岸壁凸入水中的岩石等等,不在受浮力之列。不遵从阿基米德原理的力不能认作浮力。)

(3)液体处于静止状态,且物体对液体无明显相对运动(游动的鱼以及船只等只能近似地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顺便多说几句。如若想要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表层的应该验证“在液体内下边的压强比上边大”。可是这是在讲浮力以前教科书中已经讲过的问题了,换句话应该说早已验证过了。深层的就是要验证“没有重力就没有浮力”,创造失重环境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但观察不易。在空间站做搭载实验可能很理想。图6是从网上下载的在俄罗斯空间站中的情景,一个圆圆的水珠附着在植物的叶片上,水珠里边有一个圆圆的空气泡,停留在水珠的正中央。

六、能这样验证“液体压强由重力产生”吗?

实验现象是客观的,但是对实验现象的解读却是主观的,对同一实验现象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解读,而且有的可能互不相容。我们的质疑当然不是对“实验现象”,而是对实验的“解读”。

图7所示是在中学教学中常见的“漏桶实验”。一个静止悬挂着的水桶,水从桶壁的小孔中喷射出来,这是我们见到的实验现象。对这种现象教科书中常见的解读是:水从桶壁的小孔中喷射出来,说明“液体对容器的器壁有压强”。在现行的人教版“课标”教科书(九年级)中有如图8所示的插图,并配有文字:“液体内部只有向下的压强吗?有没有向侧面的压强甚至向上的压强?”可见图8与图7异曲同工都是说明“液体有向侧面的对容器器壁的压强”。

以上说法由来已久,近来注意到这个实验及其解读又见“新发展”!

本来这个实验是用来说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现在又反其道而行之,用来说明失重状态下“液体内部不存在压强”。验证的方法如图9所示:剪断漏桶的悬线,使其自由下落,形成失重。这时只见原来“水从桶壁的小孔中喷射出来”的现象消失,从而解释说“失重状态下液体内部不存在压强”。更为荒唐的是由此得出武断结论:实验证明了“液体压强是由重量产生的”,还强词夺理“不然怎么失重就没有压强了呢!”。

我们说,图7实验用来说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是可以的,但是图9实验用来说明“液体内部不存在压强”则不可以。“逆定理不常真”,这个逆定理是不存在的。就像衣服口袋漏了,有钱露出来,于是可以认定“口袋里有钱”;如果没有钱露出来,从而认定“口袋里没有钱”一样荒谬。进一步推断“液体压强是由重量产生的”就更不着边际了。

本来“液体压强是由重量产生的”就是个有瑕疵的命题,是长期以来教科书的片面表述造成的。液体压强是形变的应力,是由于液体被束缚、挤压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只要是对液体的能产生束缚、挤压作用的因素都是产生压强的原因,重力是,表面外力如大气压力也是,其他如碰撞等的因素也是。重力因素只是诸多种因素中的一种而已!而且不一定是使液体产生压强的主要角色。以一个杯子中高10cm的水为例,其内部压强一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使上层的水压着下层的水,层层挤压产生压强;二是由于表面上大气压的作用。重力作用产生的压强随深度增加,杯底最大处也不过Pa,而表面上大气压力作用产生的压强各处均匀,在Pa左右,约为重力产生压强的100倍。一般的液压机械(如万吨水压机)由于表面外力作用十分强大,重力作用常常是可以被忽略的。

由于长期以来教科书片面强调“液体压强是由重量产生的”,以至于多少代人误认为对液体来说,只有重力产生的压强才是液体的压强,而对其他因素产生的压强根本没有印象,即便就是遇到了也不承认是液体的压强。以深h=Sm的湖水为例,水对湖底的压强约为

对于这一压强人们通常会认为,其中的0.5×Pa是水的压强,而对另外的1.0×Pa不被认为是水的压强,而被错误地认为是被传递过来的大气压强。其实仍是水的压强,只是与大气压强数值相等,就像两个叠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下边这个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两个物体重量之和一样,但是不能认为其中有上边那个物体对桌面的作用力。把一个水对湖底的压强,人为地分成两部分,其实那里根本没有大气与湖底的相互作用,却生生地割裂出一大部分分给大气,造成了两层皮的错误认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

“液体压强是由重量产生的”这个有瑕疵的命题其实并不难破解,你只要认真思考:“没有重量,液体真的就没有压强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没有重量,液体也会有压强。”在失重状态下的水滴,表面张力会将其束缚成球形,发生挤压而产生压强,而且我们都知道这个压强是可以计算的。

全面解读图7实验现象需要应用压强差公式(欧拉静液平衡方程),这是一个具有初中知识水平就能轻易理解的公式,可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基础教育教科书中不见其踪影。

这就是压强差公式(欧拉静液平衡方程)。这个公式很简单,根据静止平衡,应用牛顿定律读者很容易自行证明,在此不再多说③。

这就是对图7实验的解释,可见水的喷出确实与水内有压强有关。然而在失重状态下水不喷出,并不能说水内没有压强。

在图9实验的情况下,对水来说由重力形成的压强是不存在了,但是小桶下落是在周围都是空气的环境下发生的,小桶中的水还有表面大气压力形成的压强,且表面力形成的压强各处均匀。在此情况下水的压强各处均等于大气压强

所以图9实验用来说明失重状态下“液体内部不存在压强”是不成立的,由此进一步推断“液体压强是由重量产生的”就更离谱了。

综上所述可知发生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教科书的片面强调“液体压强是由重量产生的”;二是在我们的基础教育教科书中缺失“压强差公式(欧拉静液平衡方程)”的知识内容。

①较好的实验设计请参考网上百度文库PPT《实验创新——引入“比热容”的演示实验》或物理通报1994第2期《谈改革引入比热概念的实验》.

②参见网上百度文库PPT《浮力是什么?如何产生的?》.

③请参考网上百度文库PPT《在中学物理课程中讲欧拉平衡方程》或PPT《从液压形成的高度看阿基米德原理和帕斯卡定律》.

标签:;  ;  ;  

物理教学中的几个实验问题(下)_浮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