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也不断深化推进。为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尤为显得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如缺乏系统机制、管理方式老旧、建设资金不足和人力资源不足等主要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新农村生产建设发展,如何开展科学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成为重要课题。本文对新农村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建设进行研究,进而提出管理发展途径,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农村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建设资金相对匮乏
贵州农村地区小农水利设施大都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由于建设的标准低,运行时间长久,设施老化严重,导致配套及节水改造的任务相当繁重。在水利工程修建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建设资金的拨付同实际需求相差巨大的现象,资金的缺口不利于工程整修、改造的深入。
1.2 建设组织形式欠健全
就当前而言,贵州地区小农水利设施的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态势,有一部分是政府主导修建的,还有一些是农村居民联户自行组织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不单一,既有国土机构的,也有水利部门的;规划方案五花八门,缺乏一致性。另外,重复性建设,多头建设的情况加剧了农村小农设施的健康发展。
1.3 工程管理的责任不明晰
在改革开放之初,贵州省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农村集体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经济组织便不再充当小农水利设施的管理主体,农村居民分散化经营及小农设施集体获益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除此以外,负责小农水利设施管理职责的机构历经多次改革,由于水费的收缴率低,导致乡镇级水利员工的费用缺口较大。另外,水户协会的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管理面极为有限。这些因素均致使工程管理的主体缺失,责任不明晰,权责不统一。
1.4 农民自筹能力低下
贵州省是农民人口输出大省,去外地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数量较多,使农民投劳折资的投入力较低下。伴随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农村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采取一事一议的形式,而基层民众由于对一事一议的政策缺乏了解和认识,在思想上的感知较困难,造成一事一议难以获得成功,商议事项的效果较差。
2当前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特点
2.1 服务范围广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一项服务公众的公益性项目,其目的是为了保障所在区域避免遭受水灾和旱灾的不良影响,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维护农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效益。目前,云南省农村许多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政府为了满足和保证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所建。
2.2 特定区域的服务
当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很大一部分属于饮水工程,因此,饮水工程建设都是在特定区域建设的民生工程,对固定面积区域产生影响,不存在礼仪冲突,反而很好的做到利益共享和利益共存。
2.3 公益性特点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往往都是由政府出资、群众出力建设,属于不计经济效益的公益性富民工程。这也成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制约因素,由于收不到经济回报,工程很难吸引外来投资的管理,只存在政府的干预和宏观管理,由政府出钱进行维护、维修和管理,渐渐的提高了生产成本,政府难以承受与日俱增的工程建设消耗,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开始出现了被忽视和力不从心的局面,甚至许多工程遭到破坏,价值大打折扣,最终丧失了原有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现状
3.1 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涉及到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关系重大的民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有相关专业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和建设监管。但是就目前的现行水利工程建设来看,工程建设竣工后随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撤离,水利工程立即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极容易遭受到自然灾害等不定因素的破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一般由引水、输水和配水等部分构成。其中,配水是直接惠及农民生产生活,也是农民唯一能使用的部分,引水和输水两部分属于农民集体共用的部分,这两个环节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引水和输水经常出现技术问题,且一旦出现问题就难以维修。另外,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很大一部分都是承包给建筑商全权承办,承包建筑商一般只管建设不管维修,造成了水利工程管理上出现断节现象,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诸多因素。
3.2 水利工程管理职责模糊
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势必造成管理职责的不明确,管理职责主体概念模糊。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公益性的公众项目,由农户、村名小组、村民委员会等共同使用,当工程出现问题需要维护和维修时,就会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往往因此而影响工程维修被搁置,引起更严重的破坏,不利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高效、持久使用,由于维护不到位导致引水工程、输水、配水工程等不能及时修复,而最终造成工程得不偿失。
3.3 农民观念守旧
农民习惯于靠天吃饭,依赖自然,加之每年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收入有限,对经济投入较大、人工投入较多的农田水利工程心存疑虑,很大程度上会质疑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生产产生效益能否达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的预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会对农作物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这些观念是普遍存在于农民之间的,就算农业生产活动喜获丰收也会将功劳归功于“天”,对小型水利工程的效益忽略不计,甚至张冠李戴。云南省这样的现象甚是严重,大关县的气候和降水条件同等情况下能基本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这就更加深了农民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不认可程度。
4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建设发展途径
4.1 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
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首先要将管理职责落实到人、村民小组或村民委员会。大关县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主体模糊极易造成水利工程因长久未修而产生技术性问题,见于此考虑,可以通过各村民委员会轮流管理的方式来明确管理职责和主体,一村民委员会管理或多村民委员会轮流管理,自行对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和维修。为了避免技术难题难以解决状况的出现,也可以通过平均分配维修费用,进行缴纳,雇佣专门技术人员进行维修管理等。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水利工程引水、输水、配水充足,还能延长水利工程寿命,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效率。
4.2 增强农民科技认知,普及节水灌溉理念
要想改变农民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看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中最看重的两个因素就是生产效率和经济投入收益,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农民对生产方式的选择,小型农田水利可以此为出发点,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同时,让农民真切的感受到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益和益处,从而使农民认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好,进而促进农民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形成良性循环。除此之外,要普及节水灌溉理念。大关县由于所处地理位置,降水丰富,水利工程建设的引水、输水和配水工作相对简单,但是节约用水的灌溉方式也是务必要普及,这样才能保障水利工程防洪抗旱的主要功效。
总结
总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一项惠及民生的公益性项目,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要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主体,将水利工程管理责任落实在具体管理主体上,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转变农民观念,相信技术,为农民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伟萍.浅谈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J].民营科技,2016,(9):182-182.
[2]唐书林.基于新�r村建设背景的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J].科技风,2014,(1):270-270.
论文作者:高林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水利工程论文; 农田水利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农民论文; 农村论文; 农田论文; 水利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