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肾镜下碎石联合开放手术与常规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_李,娜

经皮肾镜下碎石联合开放手术与常规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_李,娜

李 娜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 泌尿外科 河北 邢台 054000)

【摘 要】目的:观察经皮肾镜下碎石与开放手术结合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联合组给予开放手术联合经皮肾镜碎石术,对照组则行常规经皮肾镜碎石术,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联合组结石残留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92%(P<0.05)。联合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但二者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联合组术后伴发热发生率为23.53%,略高于对照组的16.67%,但二者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手术与经皮肾镜结合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可显著减少结石残留率,提高一次性取净结石率,并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而不增加手术风险,减轻了患者术中痛苦,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关键词】经皮肾镜下碎石;开放手术;复杂性肾结石

【中图分类号】R69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168-02

复杂性肾结石是指鹿角形结石或伴有肾脏解剖结构及功能异常的多发性结石。笔者自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开展开放手术联合肾镜下取石治疗复杂性肾结石9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于我院泌尿外科手术治疗的复杂性肾结石患者96例,其中,男56例,女40例,年龄22~64岁,平均(43.1±15.6)岁。所有患者均经腹部平片及静脉尿路造影检查示盏颈狭窄,结石呈哑铃状。其中,鹿角型结石者43例,肾多发性结石者40例,孤立肾结石者9例,异位肾结石者4例,结石大小约在2.0cm×1.0cm至3.5cm×5.0cm范围内,所有患者均排除肾功能不全病例。取得患者知情同意下,根据入院顺序和患者意愿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结石复杂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术前均给予三大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血糖及心电图等必要的常规检查,并行CT、彩超、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对照组则行常规经皮肾镜碎石术: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患者取截石位,在膀胱镜或输尿管镜直视下,在患侧输尿管留置F5输尿管导管达肾盂,以便术中进行导管性人工肾盂积水,有利于患肾穿刺造瘘。后改为俯卧位于患侧腰腹部垫30°,穿刺点选择在患侧第11肋间腋后线与肩胛线之间区域,在B超引导下,18G肾穿刺针与水平面呈30°~60°角穿刺进入中后组肾盏,使用F6-22隔号逐步扩张通道,采用F20.8经皮肾镜,采用钬激光或EMS第四代弹道超声碎石清石系统击碎结石,术毕留置F16造瘘管。联合组给予开放手术联合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取侧卧位,按照开放手术方法,切开腰部皮肤及肌肉等组织,暴露肾脏,在薄处穿刺进镜行镜下碎石。两组患者术后均顺行置入F6或F7双“J”管。术毕5~7天复查B超及KUB,必要时行肾脏CT检查,若无结石残留或残石直径<4 mm,无梗阻及临床症状,造瘘管引流液转清后拔除。若有较大残余结石,则行原通道或重建通道二期经皮肾取石术,或辅以ESWL治疗。术后1个月拔除双J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比较

联合组所有患者均一次性穿刺、碎石,取石成功。联合组平均手术时间(79.6±11.2)min,平均出血量(85.3±11.2)ml,而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5.2±15.9)min;平均出血量为(91.3±11.6)ml。联合组手术时间明显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但二者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一周复查45例均未发现结石残留,仅3例患者术后残留结石行ESWL。联合组结石残留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的比较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结石残留率 例(%)

联合组48 79.6±11.2 85.3±11.2 3(6.25%)

对照组48105.2±15.9 91.3±11.611(22.92%)

P<0.01>0.05<0.01

2.2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无继发感染及尿瘘等情况,无肠瘘肠梗阻等并发症。联合术后伴发热发生率为23.53%,略高于对照组的16.67%,但二者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发热患者经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联合组的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

组别 n 下床活动时间(min)住院时间(min)术后发热 例(%)

联合组4812.6±4.5 17.4±4.2 10(20.83)

对照组487.3±3.1 12.3±3.6 8(16.67)

P<0.05<0.05>0.05

3 讨论

复杂性肾结石是指鹿角形结石或伴有肾脏解剖结构及功能异常的多发性结石,其复杂程度与结石的成分、大小、形状、分布情况、肾功能及是否同时存在泌尿系感染等因素有关[1]。对于复杂肾结石,一般取出较为困难,以往常行肾切开取石术,但因需阻断肾蒂血管、切开肾实质等,创伤大,且有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肾损害,而单纯腔内碎石存在碎石取石不完全,造成结石残留,有可能需行二期手术。目前,针对复杂性肾结石的治疗方法包括期待疗法、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经皮肾镜取石术(PNL)[2]、PNL与ESWL联合疗法[3]、逆行输尿管镜取石术、开放手术或腹腔镜取石术和溶石治疗[4]等多种手段。然而上述各种方法均具有一定缺陷。

本研究采用经皮肾镜下碎石联合开放手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结果显示,联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结石残留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联合组术后发热例数与对照组之间亦无显著差异,说明开放手术联合经皮肾镜碎石在不增加手术风险的基础上可缩短手术时间,并显著减少结石残留率,提高一次性取净结石率。然而,观察组的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可能与观察组中开放手术创伤较大有关。本研究采用开放手术联合经皮肾镜碎石,有效避免了传统开放手术对肾脏造成的损伤,最大可能的减少结石残留,从而达到了复杂性肾结石治疗中要求的保持长期的无石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结石复发率和感染率、积极保护残存的肾功能的目的。

4 结论

开放手术与经皮肾镜结合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可显著减少结石残留率,提高一次性取净结石率,并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而不增加手术风险,减轻了患者术中痛苦,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刘小兵,吴天鹏,占习双等.复杂性肾结石治疗方法的比较[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9,24(8):589-592

[2]霍伟棠.应用腔内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进展[J].吉林医学,2012,33(2): 340-341.

[3]李峰,谭万龙,刘存东等.鹿角形结石经皮肾镜分期治疗中联合ESWL与多通道取石的疗效对比[J].河北医药,2011,33(19):2953-2954.

[4]陆素青,经霁,文雪霖等.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18):76-77.

论文作者:李,娜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3

标签:;  ;  ;  ;  ;  ;  ;  ;  

经皮肾镜下碎石联合开放手术与常规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_李,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