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对滨水河岸景观设计研究分析论文_陈敏旗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310000

摘要:通过分析衡水市滏阳河中华大街到育才街河段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主要人群,将场地呈坡状的特征与海绵城市理论相结合,提出层状阶梯式设计方法。根据现状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功能分区,包括观赏游览区、儿童游乐区、老年人活动区、健身活动区,并对滨水河岸进行了景观设计,设计内容包括地形设计、植物配置设计、道路设计等。

关键词:海绵城市;滨水;景观

1 海绵城市理论概述

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的频发,“海绵城市”及其相应的规划理念和方法得到社会各界认同,在很多重要会议和媒体采访中,学者均在呼吁“使整个国土成为一个绿色海绵系统,使雨水就地蓄留、就地资源化。使它与城市中的公园系统、湿地系统,形成统一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自然保护系统”。海绵城市的建设是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许多学者对海绵城市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海绵城市作为城市建设中对雨水管控的一种理念,应从不同层次实施,如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建筑设计、景观建设等层次,在景观建设方面,已经应用成功了许多案例,例如哈尔滨的文化中心湿地公园和迁安三里河生态绿道。

2 项目概况

设计区域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滏阳河中华大街和育才街段河段,呈弧线形,包括大约260m 长的河岸(北岸),北邻萧何广场,广场呈不规则四边形,河岸宽度大约40m,坡度大约为4°。滏阳河北岸居住区较集中。衡水地区降雨整体偏少,年均降水量大约在550mm,雨量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9 月份,1~6 月、10~12 月降雨少,因此河水涨落差集中在7~10 月份,在60mm左右。原始景观未应用海绵城市理论,所以在雨季,雨水以坡岸为分水岭,北侧通过地表径流,流入市政管网,坡岸区域雨水通过坡岸坡度流入滏阳河,对雨水的利用只停留在自然下渗,而在少雨时,大量的植被又需要补水。对水的需求和对雨水的浪费形成对比,所以公园建设亟待应用海绵城市理论。

3 方案设计构思

设计之初,对现状进行了分析,该场地主要特征归纳为:①地形整体呈坡状。滏阳河岸呈陡坡,不适宜游人的进入,北面萧何广场呈缓坡。②雨量分配不均,滏阳河高水位集中在7~10 月,其余时间段水位较低。③原景观建设对坡岸及水体利用较少。对坡岸只是采取了硬化处理,水岸边只有一条游步道,离水体远且高,达不到亲水的目的,水体的景观效果未充分利用。基于以上3 方面因素,提出在应用海绵城市理论时,要充分利用地形优势,注重降雨对景观的影响、充分利用水体的原则。

在利用地形优势时,考虑到河岸的功能要求,必须保持坡状,坡度不宜增大,景观效果要好等因素,将原来的坡岸从5m宽扩展至10m宽,坡度减小一半,适宜游人的上下步行。为了充分利用雨水,将坡岸改造成层状阶梯式,即在坡岸每单位长度内,坡岸被划分为3~4层,每层分别设置水平种植池,在降雨时,每层种植池都对雨水有截留作用,考虑到种植池中雨水有可能过多,在种植池上适当高度设置溢流管槽,通过简单过滤将雨水引流到下层种植池,同样,达到溢流高度后再引流至下层,最下层种植池水量过多时,再通过溢流管槽引流至滏阳河中。每层溢流高度不同,上层较低,适宜干旱半干旱植物,下层较高,适宜种植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通过层状阶梯式改造,植被景观效果更持久。在雨季,旱生植物与湿生植物、水生植物都能保持良好的景观。在旱季,中层及以上无须浇水或浇少量水,只要给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补水即可,这样就达到了根据植物需水量不同,精细管理的目的(如图1)。另外为增加亲水体验,水岸边设置了亲水平台,并在离水位高2m 处设置了空中廊桥。

4 功能分区

滨河广场的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因此在设计时要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主要分为儿童娱乐区、安静休息区、休闲娱乐区、健身活动区、景观观赏区等。在广场入口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广场,此处就可供人游览一番,有喷泉,有花坛,让人们眼前一亮,又能有清爽宜人的感觉。广场中的布局以对称布局为主,景观序列沿中轴线展开,构图以曲线条为主,各休息区、娱乐区都是曲线边界,与南侧河岸边相协调。南侧河岸上,为了发挥“海绵”的作用,种植了合适的植物,并且依据地形的高差设置了不同高度的植物种植池,在雨水丰沛的季节,上层的水可以通过管道流入下层,不至于水资源的浪费,又不至于将植物淹死,同时在干旱的季节,植物也能够生存,形成良好的景观。在各层种植池中间,穿插游步道,可上可下、可水平行走,在竖向设计上。形成了丰富的景观效果,可以站在各个台阶上欣赏不同角度的景观,由于高差的原因,景观呈现在人们视线中才有所不同。受到滏阳河水的风光,亲近自然,同时与临近广场方向的河岸景观形成对景,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让人心旷神怡。在安静休息区内,设置一些座椅、棋盘桌等,供人们休息、娱乐,丰富人们的生活。

图1 总体平面图

5 植物种植设计

绿化布置基本上采用规则的布置形式,一般采用列植和种植池式种植,使广场能保持良好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让人们在工作一天的疲惫之后得到全身心地放松。另外,站在桥上无论是看远方还是看河岸的植物,都能感到耳目一新,河岸上的植物选择季相明显、观赏性强的植物。在坡岸处的层状阶梯种植池中,上层选择较既耐旱又耐湿植物,如美人蕉、女贞、紫叶小檗等,下层选择湿生和水生植物,如芦苇、黄菖蒲、千屈菜等。

6 道路设计

滨水广场的道路主要是供人民观赏各处的景物,分为主路和次路,连接各处景观,使人们方便欣赏各处景观和休闲娱乐。另外在河岸上,道路也是分明,虽然台阶较多,但视角变化,景观效果也有所不同,另外,台

阶上下穿插,避免了平直道路的枯燥。

7 结语

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具体的海绵功能的体现方法不尽相同,在应用该理论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能精准平衡雨量与景观用水,如何增强海绵功能,与海绵功能相匹配的植物选择与配置,具有海绵功能的材料研发等。在景观中应用时,基于场地的不同性质,采用的方法也有差异,在迁安市三里河生态廊道中根据其河道呈湿地状态,采用的水泡式雨水湿地形式,而在天津桥园中,采用的是雨水花园形式。在该设计中,采用层状阶梯式的地形处理是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探索,从景观建设层次应用该理论,从而低成本的改善居住环境,力求达到景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淑秋,韩志刚.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37- 41.

[2]苏义敬,王思思,车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3):39- 43.

[3]莫琳,俞孔坚.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5):4- 8.

[4]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11- 18.

[5]张书函.基于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J].建设科技,2015(1):26- 28.

[6]贺战锋.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J].中州建设,2014(24):1- 2.

[7]张旺,庞靖鹏.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内容[J].水利发展研究,2014,14(9):5- 7.

论文作者:陈敏旗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7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对滨水河岸景观设计研究分析论文_陈敏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