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ICU 副主任医师 423000
【摘 要】目的:探究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对重症脓毒症患者血乳酸水平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重症脓毒症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入院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70例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为3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方法进行治疗,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6h、24h、48h、72h乳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72h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全身血管阻力指数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P治疗能降低重症脓毒症患者血乳酸水平,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续性血液净化;重症脓毒症;乳酸水平;血流动力学
连续性血液净化能将患者机体内炎性介质清除,能支持机体各个组织结构和器官维持正常,能有效减少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本文对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0例重症脓毒症患者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收治的重症脓毒症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入院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70例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为35例。观察组中,男、女分别为20例、15例,年龄在39岁至73岁之间,中位年龄(56.19±11.39)岁,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为21例、14例,年龄在36岁至75岁之间,中位年龄(56.67±11.23)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相似,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应用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对患者进行补液、抗感染、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等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CBP治疗:用血液净化机,选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血流量在180~250ml/min范围内,补充置换液应用前稀释方法,置换液流速在1800~2000ml/h之间,每次治疗持续时间为12h~24h。对患者应用肝素抗凝,若患者有严重出血倾向,则应用无肝素血滤。整个过程治疗不中断,包括抗感染、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等。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乳酸水平、平均动脉压、心率、氧合指数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研究中,相关的统计结果均以数据的形式来进行表达,使用Epidata3.0进行录入,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推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检验水准为P=0.05。
2 结果
2.1乳酸水平
观察组治疗6h、24h、48h、72h乳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3 讨论
患者发生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即为脓毒症,该病通常是严重感染、严重创伤或烧伤、外科大手术、严重休克等情况中常见的并发症,容易引发死亡[1]。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6h、24h、48h、72h乳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72h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全身血管阻力指数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CBP能降低患者机体内乳酸水平,维持机体内正常血流动力学。CBP能对重症脓毒症患者机体急性生理紊乱进行纠正,使得机体内微循环情况得到改善,从而能使得细胞的氧合情况得到改善[2]。重症浓度症患者发生器官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内炎性介质失衡,而CBP可通过对流和吸附作用,可非选择性地清除患者机体内的抗炎和致炎两类介质,能促使机体内炎症介质峰值浓度减小,可终止细胞因子瀑布反应,最终能减轻血流动力学所受到的影响,使得循环灌注逐渐恢复正常,使得细胞供氧恢复正常,最终使得乳酸的生成量降低[3]。且CBP对清除乳酸有积极作用,能有效减少乳酸酸中毒的发生。总之,CBP治疗能降低重症脓毒症患者血乳酸水平,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跃东,王锦权,邵敏等.连续性血液净化对重症脓毒症患者血乳酸水平及6h乳酸清除率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17(2):251-253,257.
[2]吕先念,刘辉,周飞虎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症疗效分析[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35(11):1090-1092.
[3]杨立新,达春丽,梁伟等.CBP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的血乳酸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6,45(28):3978-3980.
论文作者:罗良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2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0
标签:患者论文; 乳酸论文; 重症论文; 机体论文; 动力学论文; 统计学论文; 水平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2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