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性研究论文

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性研究*

郭晓成,马润年,陈彤睿,王 刚

(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西安 710077)

摘 要: 针对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特点,研究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性问题。运用复杂网络理论解析指挥控制网络体系,提出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的结构模型和生成算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指挥控制网络的多类型复合攻击策略,引入自然连通度作为网络抗毁性测度指标。仿真分析多类型复合攻击策略下的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性。

关键词: 指挥控制网络,跨层协同,自然连通度,攻击策略

0 引言

近年来,信息网络技术和网络中心作战理论的发展,加速了现代战争指挥控制理论的变革。从层次树形指挥控制结构到分布式指挥控制结构,从集中指挥控制机制到自适应指挥控制机制,现代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指挥控制模式及其网络结构变得日趋复杂。针对现代战争的特点,美军倡导了针对战术行动的观测-定位-决策-行动OODA指挥控制环[1];为了提高作战节点的抗毁性和鲁棒性,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和多智能体等技术催生了多中心或分布式指挥控制模式[2];为了适应不同作战对手和战场环境需求,艾尔伯特提出了基于敏捷性和权利边缘理论的适应性指挥控制[3]。本文认为,未来战场指挥控制将日趋复杂,单从结构看,它不是简单的层次结构或越级结构,混合组织结构兼有了跨层协同能力和战场适应能力,是适应未来战争需求的跨层协同型指挥控制模式[4-5]

复杂网络的抗毁性是指网络中的节点(或边)在遭受蓄意攻击或发生随机故障时,网络能够继续完成基本性能的能力[6]。而在军事领域内,指挥控制网络的抗毁性,是指指挥控制节点失效时网络能够继续维持其性能的能力,这种“维持其性能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指挥控制网络的拓扑结构维持连通的能力[7]。对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而言,抗毁性是在一般性指挥控制网络的连通性之外,更多的是要考虑指挥控制节点失效后网络对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的支撑能力和跨层协同网络自身对复杂战场的适应能力。

在网络抗毁性的具体研究环节,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抗毁性度量方法、多类型网络结构性能和攻击策略等方面。狄鹏等[8]提出了用作战环数量的变化,对作战网络模型进行鲁棒性和脆弱性分析,对构建作战网络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但对作战环数量的计算方法没有具体的描述。黄仁全等[9]研究了不同攻击策略与作战体系网络抗毁性之间的变化规律,但是网络结构只是单纯地以ER、BA、WS网络为例,没有结合实际指挥控制网络进行讨论。Jeffrey R Cares建立了信息时代的作战网络模型[10],用邻接矩阵的Perron-Frobenius特征值与节点数N的比值(PFE/N)作为作战体系的网络抗毁性评估指标。齐燕博等[11]在Cares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网络化效能系数评估作战体系网络模型的效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然而在评估过程中作战体系网络模型较为简单。

本文引入复杂网络方法,研究提出了针对跨层协同的指挥控制网络结构模型和生成算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指挥控制网络的多类型复合攻击策略,引入自然连通度作为网络抗毁性测度指标。最后,仿真分析了多类型复合攻击策略下的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性。

在监控平台中,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对在押人员生命体征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可以将被测试在押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分为Ⅰ、Ⅱ、Ⅲ和Ⅳ四个危险等级。其中Ⅰ表示健康、Ⅱ表示良好、Ⅲ表示患有慢性疾病、Ⅳ表示患有高危疾病,需要紧急救治,稍有疏忽可能会危及在押人员的生命危险。经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模型处理后的在押人员生命体征数据将会以可视化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示,方便值班民警对数据进一步挖掘和进行动态交互。远程医护人员也可以对此监控平台进行访问,通过采集到的在押人员生理数据,医护人员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对在押人员身体状况进一步分析,针对高危人员,并及时给出健康治疗方案。

1 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建模

1.1 指挥控制网络描述

假设1:在攻击的过程中,网络中的节点或边不根据其重要性进行保护,节点或边一旦遭受攻击便失效。

命题人故意混淆已然与未然,即有意在时间上对选项内容作了提前或滞后,即把未发生的事情(“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的,从而来迷惑答题者。如《中职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复习指导》(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16年1月第6版)中第106页《漫光的实验》第6小题的C项“目前以漫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变为了现实”,与该文的首段“需要采取简单一些的方法”和尾段“已经考虑运用”等说法相冲突。

假设2:指挥层级决定着指挥节点的属性,同一层级指挥节点的各项指标都相同,如指挥容量、信息的传输速度、可靠性等,不考虑外界因素对指挥产生的影响。

通过计算不同试验要素场能量差值,即平均总能量EDTE(Difference Total Energy,DTE)(Zhang et al.,2002)来衡量扰动成员对预报场影响的敏感程度。一般情况,EDTE大,扰动对预报的影响大;EDTE小,扰动对预报的影响小。计算公式如下:

基于以上假设,可认为:任意两个指挥控制节点都可以由若干条边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无环的连通图,指挥控制信息可以上传下达,节点的属性由所处的指挥层级所决定,指挥控制网络可视为无向无权图。

1.2 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结构模型

机械化条件下的指挥控制网络为典型的树状网络,指挥关系以纵向为主,横向指挥关系较少,指挥等级和层级结构明显。上级节点指挥下级节点数目较为确定,指挥跨度相对单一,同时存在诸多弊端,如指挥层次长、信息传输慢,各个指挥机构条块分割,协调沟通效率低,抗毁性差。信息化战争中,指挥控制网络以各级各类指控节点为要素,要素间通过信息交互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的组织结构,是发挥整体作战效能,完成作战任务的重要保障。参照指挥控制混合结构模型[4-5],按照对跨层协同的理解,图1给出了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结构模型图。

那几天,她拼命打他的电话,她的话在心里憋着,电话却一直打不通。终于打通一次,她歇斯底里的叫喊:“饶建,你他妈的不是人,你为什么躲我,要不把你的房子烧了,要不,我栽进湖里!”

图1 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结构模型

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是以增加跨层指挥控制关系为核心的指挥控制网络模型。在层级树形模型基础上,该模型更加注重横向之间的连接,不同层级之间指挥单元的协同性。如在具体指挥控制环节,节点5在获取信息后,不仅向节点2和节点1发布,而是向全体指挥控制节点扩散发布,信息通过指挥流程、情报共享实现流转。与层级树状指挥控制网络相比,这种指挥控制网络结构关系纵横交叉、相对灵活,信息传递速度更快、流程更优。

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模型以指挥行动为中心,对所属的指挥力量进行部署,指挥关系复杂多变,指挥权在以往纵向实施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部分横向网状化进行转变,强化了指挥控制的灵活,使得战场资源能够根据需求不断整合,实现指挥能力的最优化,在遭受攻击时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和适应能力。

反过来看,在德都方言里却很少有汉语借词,即使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很多新词语都是来源于现代蒙古语或者吸收了英、俄等外语的某些词语。例如:

1.3 网络生成方法

Step4:若 n<N,返回 Step3;若 n=N,转 Step5。

Step1:初始化指挥控制网络节点总数N、指挥跨度M、指挥层次H、连接概率P、连接半径R、演化步长S。

Step2:确定网络最高指挥层次的节点数n0,随机生成n0个节点并两两相连,设置这n0个节点的指挥层次h=1,h++,网络节点数量n=n0,n0由下式确定

Step3:随机加入新的节点,设节点的指挥层次为h,计算指挥层次为h-1且度不大于M+1的节点与新加入节点之间的欧氏距离,选择欧氏距离最小的对应节点进行相连,n++。其中,若所有指挥层次为h-1的节点的度均等于M+1时,h++,重复Step3。(指挥层次为1时,节点度值评估标准为n0+M-1)

镇痛效果较好,无牵拉反应视为优。镇痛效果一般,有轻微疼痛视为良。镇痛效果差,孕妇疼痛感明显视为差。优良率为优秀率与良好率之和。

对指挥控制网络的结构特性和演化规律研究表明,跨层协同指挥控制模型的节点与传统指挥控制网络虽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节点之间的指挥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基于以上因素构造指挥控制网络模型。借鉴文献[14]的网络生成算法,首先生成树型指挥控制的层级结构网络,对应传统指挥控制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连接概率P,实现某范围(如半径)内的同层和不同层次之间的概率连接,生成的网络对应跨层协同结构模型。在具体取值环节,连接概率P=0对应传统模型,P>0对应跨层协同模型。具体网络生成算法如下:

Step5:在网络中随机选择节点,指挥层次设为hi,在指挥层次为[hi-1,hi+1]的所有节点中,以概率P选择半径R范围内的节点进行连接,以概率1-P选择半径R范围外节点进行连接,s=++。

3.12 易腐食品。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通常酸碱度(pH)大于4.6且水分活度(Aw)大于0.85),常温下容易腐败变质的食品。

假设1:初始条件下,指挥控制网络最高指挥层次节点之间为全连通,即最高层次指挥节点两两相连。任意两个指挥节点之间可通过直接或者若干指挥节点传递指挥信息,即指挥控制网络中不存在孤立节点。

因子分析是一种在尽量少损失地质信息的前提下,将众多的变量组合成少量的新变量——因子,以便对地质对象进行简明分析的一种方法[9],它主要以因子中最大因子载荷的50%为阀值来归纳和提炼出不同因子的元素组合[10]。

Step6:若 s<S,返回 Step5;若 s=S,算法结束。

2 指挥控制网络的攻击策略与抗毁性测度

2.1 攻击策略分析

定义 1:在图 G=(V,E)中,称为图G的自然连通度。

由于不同的网络特征参数在衡量节点和边的重要性有所差异,所以选取不同的特征参数度量节点或边很重要。以下重点分析按度或介数攻击研究指挥控制网络的抗毁性,其中度反映了某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的直接通信能力,节点度值越大,与之相连的节点越多,通信能力越强,在网络中越重要;介数反映了节点在网络中的影响力,在指挥控制网络中如果一个节点为网络中其他节点通信的必经之路,节点传递的信息越多,节点介数中心性数值越高,地位也越重要。在蓄意攻击的过程中,根据网络特征参数由大至小顺序依次进行打击,表1所示为信息化条件下多种攻击策略。

表1 信息化条件下多种攻击策略

其中,A(G)为图G的邻接矩阵,i为邻接矩阵A(G)的特征根。自然连通度关于添加边和移除边是严格单调的。这意味着它能精确地刻画不同移除策略对复杂网络抗毁性产生的影响,且适用于不连通图[19]

在军事领域内,通常用复杂网络方法研究军事系统及其作战运用问题,对于指挥控制网络用复杂网络方法来描述指挥控制网络要素构成和相互作用关系。指挥控制网络抽象成由点集V和边集E抽象而成的图 G=(V,E),其中 V={v1,v2,v3,…,vN}表示节点的集合,节点数记为N=|V|,vi表示各级指挥机构;E={e1,e2,e3,…,eE}表示边的集合,边数记为M=|E|,ej表示各个指挥机构的指挥关系,E中的每一条边在V中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一对节点。在研究指挥控制结构的整体特征和演化规律时,对指挥控制体系进行如下假设[12]

假设2:忽略攻击成本的限制,对网络中的节点或边进行持续攻击,最终导致网络崩溃。

假设3:通常对节点失效进行简化处理,一旦节点受到攻击,删除与其相连的边。

2.2 抗毁性测度

合理选取的网络抗毁性测度,是网络抗毁能力评估的基础和前提,在选取抗毁性测度时要遵循可测性、客观性、灵敏性、一致性等原则。常用的测度指标主要有:连通度、完整度、离散度、坚韧度、网络效率等,上述指标的选取一般适用于小规模网络,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采用连通度作为测度指标时,仅考虑网络被破坏的难易度,却忽视了网络遭受的破坏度,因此,可以从节点之间替代途径的冗余性入手研究网络的抗毁性,如何度量替代途径的冗余性?文献[18]通过仿真发现网络中替代途径的冗余性与图的邻接矩阵特征根密切相关,并提出用自然连通度测度复杂网络的抗毁性。其定义如下:

Murrary等[3,22-23]研究结果表明:大陆边缘型硅质岩(La/Ce)N≈1,大洋盆地型硅质岩(La/Ce)N约为2~3,而洋中脊附近硅质岩(La/Ce)N≥3.5。研究区硅质岩(La/Ce)N为1.28~1.92,平均为1.47,介于大陆边缘和大洋盆地型硅质岩,主要为大陆边缘型硅质岩。

现代战争中网络攻击策略的选取与信息获取紧密相关,信息获取的多少对实施打击有着重要影响,根据信息获取的完整性(未知和已知)可将攻击策略分为随机攻击策略和蓄意攻击策略两种[9,15-17]。一般情况下,随机攻击策略为指挥控制网络发生随机故障或者是攻击方没有掌握敌方组织结构等网络信息,随机地对敌方指挥控制网络进行打击,且攻击行为不具针对性。所谓的蓄意攻击是指己方对敌方的指挥机构充分掌握,根据需要对敌方的指挥控制网络进行选择性打击,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破坏。根据对网络的攻击对象不同,又可以分为去点优先和去边优先攻击策略。

以下分析对攻击策略作如下假设:

3 仿真分析

按照所引入的网络生成算法构造两类指挥控制网络。其中,N=200,M=4,H=4,R=1/3,S=200,层级树状网络和跨层协同网络的连接概率分别为P=0和P=0.7。

3.1 去点攻击策略

去点攻击与去边攻击在现实作战中具有不同的物理意义:打击点意味着攻击敌方的指挥所等一系列指挥机构,对边进行攻击意味着对指挥机构之间的通信进行干扰和破坏,图2~图5分别为在去点攻击策略下,指挥控制网络攻击效果图。

图2 按度优先去点攻击

图3 按介数优先去点攻击

图4 传统指挥控制网络攻击效果

图5 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攻击效果

分析可知:1)随着移除节点比例的增加,网络的抗毁性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后趋于平稳,但网络的拓扑结构对网络的抗毁性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图2和图3分析可知,同传统指挥控制网络模型相比,移除相同比例的节点数,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模型的自然连通度下降速度较慢,表现出较强的抗毁性,这是因为在网络一定的情况下,加强节点之间的协同性,网络具有较强的指挥控制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信息传输。

2)与随机攻击策略相比,随着节点的移除,蓄意攻击策略使得指挥控制网络的抗毁性下降较快,如图4和图5所示,这是因为核心节点在指挥控制网络中承担着较多的信息处理与传输,一旦破坏这些核心节点会对网络连通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这些节点受损,节点之间无法进行信息交互,最终导致整个网络不再连通。

3)两种网络对按度和介数优先去点攻击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但网络抗毁性对这两种特征参数的反应灵敏度有所不同。在传统指挥控制网络中,随着节点移除比例增加至70个左右时,指挥控制网络的抗毁性对按介数攻击表现得更为敏感,随后按度和介数攻击指挥控制网络的曲线基本趋于一致;在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中,移除20个节点前,网络的抗毁性对按介数攻击表现得较为敏感,在移除60节点时,按度攻击效果最佳,随后按度和介数攻击指挥控制网络的曲线基本趋于一致,原因是此时的网络结构处于崩溃边缘,按度和介数攻击区别不大。由此可知,度和介数值较大的节点对指挥控制网络连通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平时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防护。

基于Sentinel-2数据土壤表层水分遥感反演……………………………………………… 于利峰,乌云德吉,乌兰吐雅,闫庆琦,刘文兵,包珺玮,许洪滔,任婷婷,于伟卓(120)

3.2 去边攻击策略

在对网络进行去边攻击时与去点攻击类似,因此,以下采取按度数去边进行仿真。图6和图7分别为在去边攻击策略下,指挥控制网络的攻击效果图。

图6 按度数去边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攻击效果

图7 按边蓄意攻击效果

分析可知:随着移除边的比例增加,网络的抗毁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与随机攻击策略相比,蓄意攻击策略使得指挥控制网络的抗毁性下降较快。同传统指挥控制网络模型相比,前期在移除170多条边时,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模型的自然连通度下降速度较慢,表现出较强的抗毁性,但随着移除边的比例增加,传统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性相对较好。

3.3 指挥跨度和指挥层次对抗毁性的影响

不同攻击策略下,相比于传统指挥控制网络,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具有较强的抗毁性。以下分析N=200条件下,按度优先去点攻击,不同指挥跨度M和指挥层次H对跨层协同挥控制网络抗毁性的影响,攻击效果如图8和图9所示。

分析可知:网络的拓扑结构对于指挥控制网络的抗毁性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在指挥层次H=4的情况下,随着指挥跨度增大,网络的抗毁性下降速度越快,指挥跨度M=4时网络的抗毁性最好,如图8所示;在指挥跨度M=4的情况下,指挥层次大于4时,随着去点个数的增加,网络的抗毁性受影响的程度比较小,如图9所示,这是因为虽然增加了指挥层次,由于网络节点之间指挥关系复杂多变,使得指挥控制更加灵活,网络的抗毁性变化不大。

图8 H=4,N=200网络遭受蓄意攻击抗毁性变化

图9 M=4,N=200网络遭受蓄意攻击抗毁性变化

4 结论

层级树形指挥控制网络对于蓄意攻击的抗毁性较差,而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减少了指挥层次,加快了指挥控制信息传递速度,优化了指挥控制信息流程,抗毁性较好,具备较强的指挥控制支撑能力和适应能力,适应未来指挥控制发展需求。同时,针对战场环境的复杂多变对指挥控制网络整体结构以及功能产生的影响,可通过技战术手段和具体对策提高网络的抗毁性,如对重要节点或边的安全防护,优化指挥控制体系核心网络的结构等。

参考文献:

[1]王飞跃.指控5.0:平行时代的智能指挥与控制体系[J].指挥与控制学报,2015,1(1):107-120.

[2]朱涛,常国岑,张水平,等.基于复杂网络的指挥控制信息协 同模 型 研究 [J].系 统仿真 学报,2008,20(22):6058-6060.

[3]蓝羽石,毛少杰,王珩.指挥信息系统结构理论与优化方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

[4]胡鑫,王刚,杨迎辉,等.基于混合组织模式的网络空间指控效能分析[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8,43(6):19-21.

[5]王刚,任清华.赛博空间指挥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6(3):243-247.

[6]马润年,王班,王刚,等.基于互信息的通信网络节点重要性度量方法[J].电子学报,2017,45(3):747-752.

[7]胡晓峰,贺筱媛,饶德虎.基于复杂网络的体系作战协同能力分析方法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5,12(2):9-17.

[8]狄鹏,胡涛,胡斌,等.基于复杂网络的作战网络模型抗毁性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1,23(1):56-60.

[9]黄仁全,李为民,董雯,等.不同攻击策略下作战体系网络抗毁性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2,9(3):62-69.

[10]CARES J R,INCORPORATED A.An information age model[J].Paper for Iccrts,2004,21(3):51-57.

[11]齐燕博,刘忠,许江湖.作战体系网络模型与网络化效能分析[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3,38(5):66-69.

[12]李进军,刘国光,黄谦,等.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作战指挥体系结构分析模型和方法[J].系统仿真学报,2008,20(17):4712-4715.

[13]杨迎辉,李建华,王刚,等.基于超网络的作战信息流转建模及特性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6,13(3):8-18.

[14]朱涛,常国岑,张水平,等.基于复杂网络的指挥控制级联失效模型研究 [J].系统仿真学报,2010,22(8):1817-1820.

[15]鱼静,沈延安,王峰,等.指挥控制结构的抗毁性分析研究[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6,41(12):82-86.

[16]李小全,詹海洋,程懿.面向任务的炮兵行动指挥控制建模仿真[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4,39(8):9-13.

[17]许婧祺,董龙明,郝丽波.军用指挥控制软件可信性分析与验 证 技术 [J].火 力与指 挥控制 ,2015,40(8):176-180.

[18]董飞鸿,吕晶,巩向武,等.空间信息网络结构抗毁性优化设计[J].通信学报,2014,35(10):50-58.

[19]吴俊,谭索怡,谭跃进,等.基于自然连通度的复杂网络抗毁性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4,11(1):77-86.

Study on Invulnerability of Cross-layer Cooperative C2 Network

GUO Xiao-cheng,MA Run-nian,CHEN Tong-rui,WANG G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Navigation,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Xi’an 710077,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layer cooperative command and control network,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invulnerability of C2 network.The hypothesis of command and control network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complex network theory and proposes the structure model and generation algorithm.Then by analyzing the multi-compound attack strategies,the natural connectivity is introduced as a measurement index of invulnerability.Under the multi-compound attack strategy analyzes the invulnerability of cross-layer cooperative command and control network by simulation.

Key words: command and control network,cross-layer cooperative,natural connectivity,attack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 :TJ810.3+7;TP39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2-0640.2019.06.007

引用格式: 郭晓成,马润年,陈彤睿,等.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性研究[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9,44(6):36-40.

文章编号 :1002-0640(2019)06-0036-05

收稿日期: 2018-05-29 修回日期:2018-08-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573017)

作者简介 :

郭晓成(1990- ),男,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抗毁性。

马润年(1963- ),男,陕西绥德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网络空间安全和指挥控制。

Citation format: GUO X C,MA R N,CHEN T R,et al.Study on invulnerability of cross-layer cooperative C2 network[J].Fire Control﹠Command Control,2019,44(6):36-40.

标签:;  ;  ;  ;  ;  

跨层协同指挥控制网络抗毁性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