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崩溃的前一天晚上_便利店加盟论文

便利店崩溃的前一天晚上_便利店加盟论文

便利店崩盘前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便利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被外资触发的“加盟店争夺战”,很可能是上海便利店行业在资本渐失耐心后所做的最后挣扎。

2004年12月,位于上海良友金伴便利连锁有限公司接待大厅的入口处,展示牌上密密麻麻地贴满了通告,这些通告被称为“凤凰计划”,规定了良友金伴旗下上百家直营便利店改为加盟连锁方式的实施细则。

具体内容并不复杂——将原良友公司国有企业职工与单位脱钩,鼓励员工内部创业,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加入。条件看起来也很优厚——原良友公司的员工经营加盟店不需要一次性支付20万元加盟费,只需要投资八、九万元便可成为新加盟店的店主。

虽然加盟条件很优越,但是良友金伴楼下门可罗雀,响应者并不多。

良友金伴此举的目的是希望将现有20%左右的加盟店比例提高到一半以上。事实上,像良友金伴这样通过优惠的加盟形式挖掘内部加盟者,已经成为了近期上海便利店的“时髦潮流”。此前,由上海牛奶集团投资的可的便利店也宣布了类似的政策。当然,还有更狠的,全家便利——一家刚刚进入上海的日本便利店企业甚至开始打同行的主意,用优惠加盟政策,鼓动原有的加盟店翻牌易帜。

在上海这个中国便利店最发达的城市,这场突然爆发的争夺加盟店的战役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真的像业内人士所说的“像极了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的张力已经接近了崩溃的边缘?”

争夺加盟店

根据国际经验,便利店中直营的只占很小一部分,加盟管理费和上游供应链是国际知名便利店的主要收益和利润来源。如著名的7-11公司,在全球26000家店中直营店比例只占4.8%,其余全部是特许加盟店。而目前上海的情况恰好相反,由于经营效果不佳,吸引不到加盟者,整个上海5000家便利店中,加盟店的比例至今不到30%。

与可的、良友金伴这样静悄悄地进行内部加盟相比,全家便利的攻击性动作则如同一颗当量不小的炸弹,投在了在惨淡经营中沉寂了一年的上海便利店行业,沪上经营便利店的老总们几乎都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给“怔住了”。

号称全球第二大便利店品牌的“全家便利”目前在上海只有100多家店,据业内人士估算,由于进来得晚,其单店投资成本在50万~70万元之间(早期便利店单店投资成本在20万元左右)。为了在短期内扩大规模,全家便利向上海的便利店同行开出了“加盟商不用在店面装修和商品上投资”等更具诱惑性的“翻牌”条件,并且已经引起很多加盟者蠢蠢欲动。比如上海百联集团分管加盟管理的高层透露,全家已经瞄准了百联旗下的合资便利店罗森,正在动员罗森加盟店集体翻牌。

这对其他便利店品牌是个巨大威胁。近年来,特许加盟被很多人视作挽救上海滩惨淡经营的商业连锁行业的一根救命稻草。根据联华超市对加盟店的收费标准可以推算:联华每年获得的加盟管理费超过3000万元,而公司的加盟管理总部仅为50余人,其投入产出比非常高。而加盟店的销售带来的通道费或返点之类的收益更加可观。

所以,如果按照这种收益构成,一旦加盟店翻牌,那加盟品牌就会面临品牌之外的双重经济损失——由于网点下降而导致的返点下滑,直接损失的就是真金白银。而这很可能进一步触动国内便利店企业原本就因为持续亏损而紧绷了的神经,从而开始重视低成本的加盟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进行特许加盟改革,虽然不是改变现在上海便利店集体亏损局面的“充分”条件,但是大家在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又有外资“偷袭”的情况下,必然开始抓住这根“稻草”集体发力。

模仿之累

外资企业触发的“加盟店争夺”其实并不奇怪。便利店在上海前后8年的发展历程中,“模仿”一直是一根主线。

2004年秋天,可的便利店老总邱源昶美滋滋地看着新的冷柜搬进各门店,并把专柜摆在客户进门的第一排货架边上,开始销售汉堡、三明治、盒饭、沙拉等即食食品,增加客户的午餐选择,并保证顾客能够在第一时间看到。

之前,可的便刊的高层领导曾经仔细考察研究过7-11、罗森等外资便利店巨头,发现经过长期的学习和模仿,自己的门店看上去已经和罗森等外资相差无几了,但在单店日销售额上仍然有近10倍的差距。他们分析之后得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即食食品销售环节有差距。

几乎同一时间,良友金伴的老总王金龙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国外即食食品占便刊店总销售额的20%~30%,而上海便利店这一比例只有2%~3%。这就是我们的问题所在。”他说。

在此之前,“代收公用事业费用”是上海便利店行业的“集体行动”。所以,沪上便利店所谓的特色经营和特色产品,都很容易被模仿和拷贝,也成为竞争对手具备的攻击武器。

事实上,自从1996年2月第一家合资便利店罗森进驻上海开始,所有的便利店品牌都开始模仿罗森,从白色的墙、小块瓷砖、白色的陈列架、收银台上方统一的头顶灯光设计,乃至防盗的反光镜都放在同一位置。以至于一位消费者不无揶揄地说:“一走进上海的便利店,就能闻到‘关东煮’的味道,如果不抬头看品牌,没有人能分出这是哪家便利店。”

多年来,上海便利店这种对外和相互之间的模仿和学习几乎没有间断,但最后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结果是,只有“赚钱”这一点怎么也模仿不来。

“2年来我们做的很多学习和模仿的努力,其实收效都不多,没有人真正知道在中国市场上怎么赚钱。”上海某便利店管理人士说。

都是资本惹的祸

2004年,上海便利店圈内弥散着很多坏消息,例如老牌便利店梅林正广和,其上市公司已经连续3年没有投入过资金,正处于萎缩状态;美亚21世纪便利店的货架上长期缺货,而此前大举开展的新型“文化便利店”模式并不受认可,美亚21世纪正在考虑关闭其中的500家不能盈利的门店,把门店集中在内环线以内。

只有几家喊出了“2005年开始,所有店铺盈利和继续扩张”的口号。其中正在推行“凤凰计划”的良友金伴便利店,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良友金伴便利连锁有限公司由上海良友(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信盟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于2003年1月1日经股份制改造后正式挂牌运作。良友金伴的前身是1998年成立的良友便利公司,拥有500多家门店的规模。2003年开始,良友便利在上海市商委的联系下,引入了新的投资方——由个人投资者(其中包括公司总裁王金龙的个人出资)、机构投资者和外资等多方组成的上海信盟投资有限公司。信盟第一批投入的资金为7000万元,占股38.9%。据称2005年信盟和良友集团还将给良友金伴追加几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充足的资金让良友金伴一直走的比较稳健。2003、2004年连续2年,良友金伴的单店销售增长为17%和18%,平均单店日销售额为8000多元,在上海所有便利店中处在中上游。良友金伴2004年销售额为13亿元,整体盈利状况也并不是太好,但由于资金相对充裕,据良友金伴管理层透露,2004年以来已经有很多家同行主动找上门来要求被收购。不过因为价格或者网点质量不好等原因都没有达成协议。“因为大家都是同质化的商业模式,收购的对象除了网点以外,其他价值都不大。”这位人士说道。

曾在华尔街做过律师并且做过美国星巴克副总裁的王金龙认为,便利店行业洗牌的时刻已经不远了。“产业洗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相互之间并购,整合优良资产;另一种则是优胜劣汰,经营不善者自动消失。因为收购成本过高,一部分上海便利店要走的道路很可能是后者,而一些经营不错的领先者最终会笑到最后。”王金龙显然把自己定位在了领先者的位置上。

中国连锁协会的一位专家表示,上海便利店目前比拼的与其说是经营管理,不如说是拼资金实力和背后资本的忍耐程度。如同当初的互联网泡沫一样,所有人都在拷贝国外的模式,谁都没有想到短信和网络游戏会成为实现盈利的杀手级产品和商业模式。现在大家拼的就是通过被收购或者重组继续“挺住”。而一个现实的可能将会是“在将近10年的投入没有产生出收益的情况下,个别资金的撤出将会带来便利店行业互联网式的崩盘”。

产业的泡沫是由资本引发的,而最终将由资本之手解决。人们今天关心的就是谁将在风暴到来之前第一批上岸,成为上海便利店界的新浪、网易和搜狐。

标签:;  

便利店崩溃的前一天晚上_便利店加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