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述评论文

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述评论文

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

黄渊基

(湖南科技学院 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摘 要 :旅游扶贫是指拥有旅游资源的欠发达地区,利用、挖掘、开发旅游资源,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同时融合其他扶贫方式,通过外界的扶助和当地贫困人口的参与和自我发展,保证当地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的受益,促进贫困人口缓解贫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扶贫方式。国内外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主要集中在战略、效应、参与和受益、机制和模式、绩效评价、问题与对策等方面。

关键词 :旅游扶贫;扶贫效应;参与;受益;机制;模式

旅游扶贫是通过重点发展旅游业,同时融合其他扶贫方式,通过外界的扶助和当地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促进贫困减缓的一种扶贫方式。国内外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主要集中在战略、效应、受益、参与、模式、机制、效果评估、问题和对策等方面。

一 、旅游扶贫战略 :以旅游促减贫

国外关注旅游发展能促进减贫最早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1],最初主要探讨旅游对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地区的乡村旅游对经济的影响[2]136,以及旅游业发展对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对旅游业发展地区就业的作用等[3]。后来,研究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如何使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获得最大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而不只是如何发展旅游产业,虽然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4]

旅游扶贫在国外与英国国际发展局1999年提出的PPT概念紧密相连,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这是国外第一次将旅游发展与反贫困直接相连。他们认为,旅游业对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具有明显作用,只要把握好发展方向,制定正确的策略,就可能发挥更大作用推进反贫困、创造发展机会[5]。他们强调PPT是开放性的,在操作中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旅游形式,只要可以给贫困人口带去利益,任何旅游形式都能用。而且,给贫困人口带去净利益是他们最关注的,强调收益的综合性,而不太关注其相对收益[6]。他们于2000年成立旅游挑战基金,在全球范围内资助PPT实践项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也关注旅游扶贫,1999年打出旅游扶贫口号,提出将关注贫困问题和贫困人口放在工作首位。2001年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提出倡议,把旅游发展作为欠发达国家 “增加参与国际经济、减少贫困和取得社会经济发展的途径,朝着脱贫、和平与发展、取得进步行动的一部分”[7]3。国际环境和发展协会、海外发展协会、国际可持续旅游中心等机构致力于PPT项目研究和推广,其研究人员对亚洲、拉美以及南非的6个案例区实施PPT项目的实践进行了跟踪,阿什利(Ashley)等2001年提交的《为贫困人口工作的旅游扶贫战略》的报告,对案例区项目进行了总结,这个报告有力促进了PPT的发展。

世界旅游组织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也关注旅游扶贫,他们于2002年8月联合提出并倡导ST-EP,意指“减贫的可持续旅游”,或者说“把可持续旅游作为消除贫困的工具”。他们出版了《旅游扶贫》一书,并曾将“旅游:消除贫困、创造就业与社会和谐的动力”作为世界旅游日的主题。

从国内来看,早在“七五”计划时,我国就把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旅游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同期,我国有计划、有目的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也正式启动。于是,一些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开始尝试将发展旅游业与扶贫开发联系起来。湖南、四川、贵州、广西、甘肃、江西、山东等地都开始把旅游业作为扶贫开发的手段。1991年,贵州省旅游局等在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旅游扶贫”倡议,受到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的重视,不仅将旅游扶贫列为重点调研课题,还专门召开会议进行总结和专题研究。进入21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给旅游扶贫提供了更大机遇。2000年8月,我国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在宁夏西海固地区设立,2002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试办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总体构想。如今,国家已经设立5个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全国各地旅游扶贫如火如荼开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扶贫开发事业和反贫困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农业产品结构较为混乱,农产品自身缺乏明显优势,尚未凸显出主导产业,环节间缺乏联系,没有及时交流互动,不具备知名的农业品牌与特色产业链条。另外,需要规模较大并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引领,但是在这一方面相对较为匮乏,农村电商近些年来刚刚兴起,市场物流与冷链体系建设、发展十分缓慢。

除了经济效应,旅游扶贫还有其他效应。例如,旅游扶贫因为增加了贫困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促进当地社会和人力资本发展,政府很可能增加对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投资的支出,贫困人口就可以间接获益[13]。旅游扶贫还会刺激贫困地区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这样,“贫困人口可以从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通信、安全、社区发展等领域,及不断提高的社区声誉中,获得间接收益”[12]。旅游扶贫的其他效应虽然不好量化,也没有经济效应那么显性,但其影响力也是很大的,能带动旅游目的地各方面的变化,进而影响当地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影响是双面的,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如从正向来看,“旅游发展能改善当地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条件,贫困人口自然能够从中受益,如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的配套、教育条件的改善、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先进理念的熏陶等,这样还会带来自尊心的增强”[14]。而从负向来看,“旅游扶贫也有可能给贫困人口带来负面影响,比如生态方面,耕地的流失、传统的消亡等”[15]。有些贫困地区为发展旅游扶贫,加快上马一些工程、项目,一方面,“贫困人口赖以生存的生计资源(如土地、森林等),常会因为发展旅游而失去”[16];另一方面,“虽然可以保护一些文化遗产和建筑遗产,但通常只保护了文化的物质载体,却破坏了文化本身的灵魂”[17]

二 、旅游扶贫的效应 :经济效应和其他效应

关于旅游扶贫的模式国内学界研究较多,但逻辑进路界定不是很清晰,很多研究把旅游扶贫主体的帮扶模式和旅游资源类型的依托模式混杂在一起。如提出“农旅结合、景区帮扶、政府主导、移民迁置、特色旅游模式”等。笔者认为,旅游扶贫主体的帮扶模式和旅游资源类型的依托模式是两种不同的逻辑进路,从这两种逻辑进路展开的旅游扶贫模式是不同的。从旅游扶贫主体的帮扶模式看,主要有政府主导、社区参与、企业带动、景区带动等。如叶晨曦即认为主要有“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商品促收、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类型的旅游扶贫模式”[30]。从旅游资源类型的依托模式看,主要有生态旅游资源型、文化旅游资源型、边境旅游资源型、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型、乡村旅游资源型等。如胡锡茹总结了云南“生态旅游扶贫、民族文化旅游扶贫和边境旅游扶贫三种基本模式”[31]。毛峰分析了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的“旅游+片区开发、旅游+N(农业、文体、商贸等)”[32]。饶勇等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扶贫模式意味着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得益均衡和信息完备对称,尤其是社区居民的习俗惯例随着旅游开发进程不断变迁和优化,从而使旅游扶贫目标的实现能真正融入以资源为基础的旅游开发过程中。”[33]

(一) 经济效应与非经济效应

旅游扶贫的效应还表现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或者说,旅游扶贫的效应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审视。从宏观看,增强旅游扶贫的效应,应加强旅游业发展与当地经济的关联,尽量减少旅游漏损,避免形成“旅游飞地”,努力扩大乘数效应,同时尽可能降低旅游发展对当地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间接减少贫困;从微观看,增强旅游扶贫的效应,应重视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和贫困人口的参与性,努力促使旅游发展给贫困人口增加净收益,从而直接减少贫困[18]。简言之,宏观效应主要关注的是旅游扶贫对整个贫困地区的影响,而微观效应主要关注的则是旅游扶贫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19]

从CR4的角度来考察,除北京外,其余各大城市历年数据均小于30%,市场属于典型的竞争型市场结构,其中北京市场CR4也仅仅在2017年刚刚超过30%,初步进入寡占Ⅴ型市场结构,其他城市也仅有深圳、天津在2017年CR4超过20%,而上海、广州、杭州CR4在2017年反而出现了大幅下降。以上几个重点城市都是如此,其余城市的CR4更是处于严重偏低水平,尤其是成都、重庆等西部城市的CR4仅在15%左右波动,其市场集中度急需提升。

从图1可以发现,表示层以上的是运用服务,向下的是会话层。因此,表示层所起到的桥梁作用非常明显。由于该体系的核心位置是业务逻辑层,所以其处于数据访问和表示层之间,以更好地串联整个体系。数据持久层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数据的对接和转换,一般其使用JDBC完成数据的研发。在设计过程中,SSH结构不仅仅可以使原有的设计模块化,还可以使整个系统更为灵活。

(二) 宏观效应与微观效应

国内外大部分研究表明,旅游扶贫具有很好的经济效应。从整个社会来看,“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带动当地小商业经营,刺激外部私营部门投资”[11]。从贫困人口个体来看,“旅游扶贫能为当地贫困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行业发展机会,贫困人口或者通过提供商品和劳务直接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或者通过掌握的自然资源进行投资间接参与,他们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和话语权,并获得直接收益”[12]。当然,鉴于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旅游发展投入很有限,旅游支撑产业不成规模,产业发展存在较严重的漏损问题,加上参与成本和收益潜在的波动风险,还有不少贫困人口仍然较难获得较大的、可持续的收益。

三 、旅游扶贫的参与和受益 :旅游扶贫的核心关注点

旅游扶贫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通过一些举措加以解决。Pillaya M等指出:“贫困人口一般缺乏生计资本,特别是缺乏物质、金钱和社会资本,很需要外部政策对此进行干预,然而旅游扶贫实践中往往对此关注不够,常常忽视贫困人口参与。因此,应该增强旅游业对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让旅游业发展牢牢植根于当地的经济体系之中,尽可能地降低旅游漏损。例如,加强旅游产业的住宿业与贫困社区的联系,加强旅游业与传统农业的联系等,以此来提升旅游扶贫的减贫效应。”[37]郭清霞认为:“旅游扶贫中存在有将旅游扶贫简单地等同于旅游开发、旅游扶贫开发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把陋习当作特色来开发和只关注眼前的效益等问题。科学的旅游扶贫开发应使旅游扶贫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扶贫功能,是在政府扶持和引导下,以地方特色为生命,农民唱主角,实现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双赢。”[38]曾美海指出:“当前旅游扶贫精准度不够、开发模式单一、经营水平不高、贫困人口受益机制欠完善等问题不容忽视,应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打造旅游扶贫精品,走特色发展道路,才能使旅游扶贫更加精准、更具成效。”[39]

随着社区参与理论的成熟以及对贫困人口受益问题的关注,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参与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主要研究表现在参与的内容、特征、障碍和受益几个方面。应该说,贫困参与旅游扶贫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比如旅游规划、项目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贸易等等。研究表明,贫困人口要参与到较高级别的内容中才能确保长期受益。但现实问题是,较高级别的参与形式门槛较高,贫困人口由于各种原因很少能够进入。国外关于印度、印尼、菲律宾的项目案例表明,“在旅游扶贫的开始阶段,当地贫困人口一般能较多地参与到旅游经营等产业链条中,各种非正式部门也都能较好地营利,但旅游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后,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政府投资和外来投资商,这个时候,本地居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可能逐渐被排挤和边缘化,一些非正式部门慢慢失去发展机会”[23]。究其原因,主要是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存在很多障碍,如,经济条件差、无资本,交通不便、旅游可进入性差,能力素质低、无技能、人力资本不足,市场发育不足、无组织力量,物质资本不足、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限(如土地使用权),等等。从受益来看,贫困人口获取旅游扶贫收益的方式还是比较多的,比如集体分红、经营收入、工资报酬、销售利润、接受捐赠等。此外,除了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直接受益,贫困人口还可以通过旅游收入的“渗透作用”[24]获得间接收益。已有研究表明,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的受益,与其自身能力有直接关系。“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获得的收益,受其融入旅游扶贫的能力的直接影响,而这种能力,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参与的方式和程度、贫困人口的资本拥有情况、贫困人口居住的地理位置、贫困人口对旅游市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旅游扶贫的政策、旅游供应链的模式、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等。”[25]因为这些因素,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的受益情况,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不同的人群,在旅游扶贫中的真实受益情况是不同的,最终可能导致这样一种结果:更多的利益往往被少数相对富裕的人获得,而那些最穷的人,往往获得净利益的可能性更少,甚至收益可能为负数,即其收益还不及其付出的代价。”[24]

四 、旅游扶贫的机制和模式 :旅游扶贫的关键

旅游扶贫的机制,应该是旅游扶贫研究最值得关注的问题,这是因为,旅游扶贫机制的好坏,往往是决定旅游扶贫成败的关键。国外PPT项目自始自终都把机制设计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我国学者也较为关注旅游扶贫的机制,提出了不少创新观点。张笑薇认为旅游扶贫机制主要有“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及社区主导型”[26]。王浪建议从“动力机制、决策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机制”[27]等三个层面进行创新。邓小海等指出,旅游扶贫机制设计“应按照机制设计理论的要求,规范管理机制,建立多维信息传递机制,创新旅游扶贫整合协调机制,完善旅游扶贫参与机制,健全旅游扶贫监督评价机制”[28]。冯伟林、冉龙权从社区参与理论出发,提出应“构建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赋权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保护机制、精准帮扶机制”[29]

尽管“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PPT)受到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国际和双边援助机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并在实践中推广,但在学术界,旅游对发展[8]和扶贫[9]的影响一直还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话题。曾经,由于缺乏对旅游和扶贫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系统认识,同时缺少对旅游是如何缓解贫困的经验证据,旅游扶贫方式备受指责[10]。因此,学者们也注重收集这个问题的经验证据[9],一直想证明,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减贫是有贡献的。

五 、旅游扶贫的绩效评价 :新兴研究领域

关于旅游扶贫的绩效评价或者说效果评估,是近年来学界比较关注的话题。国外不少学者持续研究了PPT项目的实施效果,论证了PPT为反贫困作出的巨大贡献,但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关注了PPT项目带来的负面效果。我国一些学者从定性和定量两种角度对旅游扶贫的效果或者绩效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孟凡英、酆玉玲以天堂寨为例,从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四个维度对其旅游扶贫效果进行定性评估,认为“旅游扶贫使得当地居民收入提高、就业机会增加、居民幸福感提高、归属感增强、教育意识觉醒、民族文化得以丰富发扬等,但同时,旅游发展也给当地带来了一些诸如生活成本提高、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等负面影响”[34]。冯伟林、陶聪冲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例,通过调查实证研究,提出“旅游扶贫对增加西南民族地区贫困农户收入有显著效应,生活及卫生环境得以较大改善,但也存在生活成本上升、飞地效应及贫富差距拉大等负面效应”[35]。王志章、王静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四个层面评价旅游扶贫绩效,认为“该区域少数民族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为89.2分,处于良好水平,扶贫效果较明显;从各项指标来看,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指标与标准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36]

第七代天籁ALTIMA采用V-Motion 2.0日产全球设计语言打造动感外观,动力方面搭载2.0升VC-TURBO可变压缩比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输出252马力、380牛·米,搭配扭矩承载能力更强的XTRONIC CVT无级变速器。第七代天籁ALTIMA在智能驾驶方面搭载同级首款L2级别自动驾驶系统—ProPILOT智动控制辅助驾驶系统,通过单车道辅助驾驶、ICC智能自适应巡航等技术,实现一键全速段定速巡航、车道保持、转向控制以及自动跟车的驾享体验;智能互联方面,通过搭载NISSAN CONNECT日产智联系统,借助阿里巴巴的互联服务。

六 、旅游扶贫的问题与对策 :为实践提供参考

旅游扶贫既是旅游,又是扶贫,有多方参与的主体,主要涉及贫困人口、政府部门、企业(投资方)、社会机构、旅游者等。国外PPT项目特别重视旅游扶贫主体的参与和作用发挥,强调对其角色进行清晰定位[20]。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落后,旅游发展先天不足,市场发育欠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更多参与,主导旅游扶贫实施和发展,充分发挥自身强有力的组织和推动作用。贫困人口(社区居民)既是旅游扶贫的主体(旅游扶贫的参与者),也是旅游扶贫的客体(旅游扶贫的直接对象),是旅游扶贫“最有力的内源动力之一”[21]103。企业主要是旅游企业,当然也包括农业企业、科技企业、文化企业、贸易企业、金融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在旅游扶贫各参与主体中,旅游企业应该是表现最活跃的,作用发挥也是最有潜力的。“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与当地贫困人口建立直接的商业关系参与到旅游扶贫中,可以直接购买当地的原资料、资源和产品,可以聘用当地的贫困人口作为员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可参与当地的道路、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供当地不具备的关键设施及服务,还可以给当地提供各方面的技术支持、市场信息等。”[21]103旅游者是前往旅游扶贫目的地的游客,是旅游扶贫产品的直接消费者,是给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创造效益的主体。“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是构成旅游扶贫重要的外部推动机制之一。”[22]社会组织是旅游扶贫主体中最不易被关注的,当前我国已经开始重视,但国外众多旅游扶贫案例中,“社会团体在资金资助、技术指导、培训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

七 、简短评述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推动了旅游扶贫实践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缺憾,未来应更加重视研究旅游扶贫的内在机理是什么,模式和机制如何总结提炼,贫困人口怎样受益,扶贫对象如何参与并提升自我减贫能力,旅游扶贫的效果如何测定,以及旅游扶贫如何可持续发展。

(1) 对一般性旅游、扶贫旅游、旅游扶贫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仍不够准确和系统。从现有研究来看,立足于“旅游”研究旅游扶贫的相对较多,立足于“扶贫”研究旅游扶贫的相对较少。在本质上,旅游扶贫强调的是扶贫,而不是旅游,旅游是载体、工具或者说手段,扶贫才是目的、目标和旨归。笔者认为,应该全面、系统地区别一般性旅游、扶贫旅游和旅游扶贫。从扶贫旅游与一般旅游的区别来看,一般旅游开发基本上是利益驱动的,首先要考虑的是各开发主体的经济利益。而扶贫旅游不是利益驱动的,如果一定要说是利益驱动,那也是贫困人口的利益,摆在首位的是减缓贫困,特别是要保证贫困人口受益。但是,扶贫旅游的落脚点还是旅游。至于旅游扶贫,则是以扶贫为目标导向来发展旅游,落脚点是扶贫。关于这些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笔者在《贫困、扶贫与旅游扶贫:几个基本概念厘清》一文中作了系统阐述[40]

(2) 对旅游促进扶贫的作用机理以及旅游减贫效应的规范分析仍然不足。研究旅游扶贫,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旅游为何能扶贫?旅游何以扶贫?旅游扶贫有什么内在机理?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旅游对于减缓贫困到底有哪些方面的效应?旅游通过什么方式、主要从哪些方面促进减贫?笔者认为,旅游对扶贫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发挥了贫困地区的比较优势,解决了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两难,提高了地区经济收入,给贫困人口创造了经济来源,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增添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旅游扶贫的减贫效应,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方面。对于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如何受益、扶贫对象如何参与并提升自我减贫能力等机理,应重点予以关注。同时,对于旅游扶贫效果的测定,以及旅游扶贫如何可持续发展,也应是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在理论上的主要特点 首先,它们都会首先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理论,涉及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等。其次,在比例分配上有所不同,在陈贵平版和王润兰版中所占比例较大,说明这两个版本相对重视理论知识。最后,具有一定政策倾向,注重反映国家的意志和意愿。比如:随着2004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提出,李振亭版增加了教育信息化与教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内容;2014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工程能力标准(试行)》,冉新义版增加了此《标准》提出的背景和具体内容。

在建立一个解决方案过程中,蚂蚁每选中一个节点vij,即应用式(8)的局部更新规则对所选择的节点进行信息素更新。

(3) 对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与贫困人口减贫之间的关联的实证研究不足。关于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促进减贫,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但常识要变成科学真理,还需要科学的检验,特别是基于数据分析的实证检验。目前,学界对于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与贫困人口减贫之间的关联的研究,主要还是定性研究较多,通过一些案例的剖析、实践的总结进行论证,而在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计量研究的较少。

(4) 对旅游扶贫模式的总结标准不一,众说纷纭,且较为笼统,不够系统。什么是旅游扶贫的模式?它应该是旅游扶贫途径的总结提炼,包括旅游扶贫的方式、方法,旅游扶贫的资源依托,旅游扶贫的推进策略等。现有研究大多把旅游扶贫主体的帮扶模式和旅游资源类型的依托模式混杂在一起。笔者以为,讨论旅游扶贫的模式,应先确定一个讨论的视角,或者说先要有一个讨论的框架,可以“从旅游资源禀赋类型、旅游扶贫开发和帮扶主体、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方式、旅游扶贫产业链条、旅游者需求等角度将旅游扶贫的模式大致分为五类”[41]

(5) 对旅游扶贫机制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系统和深入。目前关于旅游扶贫机制的研究和讨论较多,涉及参与机制、受益机制、保障机制、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但仍不够系统和深入。旅游扶贫的机制,应该是旅游扶贫研究中最值得重视和关注的,因为旅游扶贫的机制决定着旅游扶贫的目标实现,决定着旅游扶贫效果的好坏,是影响旅游扶贫成败的关键。笔者以为,“旅游扶贫机制是一个贯穿旅游扶贫全部过程的组织方式、行动方式和制度规范的大系统,主要包括动力机制、参与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绩效评估机制、保障机制及合作机制等,涉及到旅游扶贫各个环节,对旅游扶贫的发生、发展和达成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未来应进一步优化整合和系统创新”[42]

参考文献 :

[1] DAVID H.Pro-Poor Tourism:A Critique[J].Third World Quarterly,2008(5):851-868.

[2] BRAMWELL B L B.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from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Rural Development[M].London: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Galway,1994.

[3] OLIVER B D R,CAROLINE A.Sustainable Tourism and Poverty Elimination Study:A 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partment[R].London:Delitte and Touch,TIED and ODI,London,1999.

[4] CAROLINE A,DILYS R,HAROLD G.Pro-PoorTourism Strategies:Making Tourism Work For The Poor[Z].London:ODI,IIED,and CRT,2001.

[5] DFID.Tourism and Poverty elimination:untapped potential[R].London:DFID,1999.

[6] Zuhal ÖNEZ ÇETiN,Hüseyin öZGüR.A Critical Theoretical Evaluation on Pro-Poor Tourism and Poverty Alleviation[J].Mustafa Ke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2012(17):115-133.

[7] 黄细嘉,陈志军.旅游扶贫:江西的构想与实现途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 SHARPLEY R,TELFER D.Tourism development,concepts and issues [J].Aspects of Tourism,2002(1):33-40.

[9] 黄渊基.旅游扶贫的作用机理及减贫效应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5-81.

[10] HARRISON D.Pro-poor tourism:A critique[J].Third World Quarterly,2008(5):851-868.

[11] CAROLINE A, CHARLOTTE B,HAROLD G.Pro-Poor Tourism:Putting Poverty at the Heart of the Heart of the Tourism Agenda[Z].London:ODI,2000.

[12] ROS D,COODWIN H,ASHLEY C.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Poverty Reduction:A Business Primer[R].London:Pro-Poor Tourism Briefing Centre for Responsible Tourism(CRT),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IIED),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ODI),2002.

[13] The Pro-Poor Tourism Partnership.Pro-poor Tourism Info sheets[R].London:The Pro-Poor Tourism Partnership,2004.

[14] 良警宇.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水满村的事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54-58.

[15] 粟娟.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测评及其优化[J].商业研究,2009(9):205-208.

[16] DEHRA D.Tourism for Lo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A Report on Case Studies in Kinnaur District H.P. and the Badrinath Tourist Zone[Z].AME:Academy for Mountain Environics Mountain,1995.

[17] ZURIEK D N.Adventure Travel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in the Peripheral Economy of Nepal[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2(4):608-628.

[18] COODWIN H.Pro-Poor Tourism:A Response[J].Third World Quarterly,2008(5):869-871.

[19] 李刚,徐虹.影响我国可持续旅游扶贫效益的因子分析[J].旅游学刊,2006(9):64-69.

[20] CAROLINE A,DILYS R.Making Tourism Work for the Poor:Strategies and Challenges in Southen Africa[J].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2002(1):61-82.

[21] 王兆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2] 周蓓蓓,李锦宏.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研究——基于新农村建设视角[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3):100-102.

[23] CLIVE P,ANNA S.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Pro-Poor Tourism: Wilderness Safaris South Africa:Rocktail Bay and Ndumu Lodge[Z].London:PPT Working Paper,2001.

[24] SHAH K.Tourism, the Poor and Other Stakeholders:Asian Experience[Z].London:QDI Fair-Trade in Tourism Paper,2000.

[25] CAROLINE A,HAROLD G,DILYS R.Pro-poor Tourism Annual Register 2005[Z].London:Pro-poor Tourism Partnership,2005.

[26] 张笑薇.西部地区旅游扶贫机制选择与绩效评价[J].改革与战略,2016(11):101-106.

[27] 王浪.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机制创新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1):27-29.

[28] 邓小海,曾亮.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我国旅游扶贫机制调适[J].当代经济管理,2015(2):73-77.

[29] 冯伟林,冉龙权.基于社区参与的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机制构建——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7(16):304-307.

[30] 叶晨曦.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与发展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7(10):141-143.

[31] 胡锡茹.云南旅游扶贫的三种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3(5):109-111.

[32] 毛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0):212-217.

[33] 饶勇,黄福才,魏敏.旅游扶贫、社区参与和习俗惯例的变迁——博弈论视角下的可持续旅游扶贫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8(3):88-92,96.

[34] 孟凡英,酆玉玲.乡村旅游扶贫效果评估研究——以天堂寨为例[J].现代商业,2018(13):190-192.

[35] 冯伟林,陶聪冲.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研究——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调查对象[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6):157-163.

[36] 王志章,王静.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89-97.

[37] PILLAYA M,CHRISTIAN M.Rogerson.Agriculttire-tourism Linkages and Pro-Poor Impacts:The Accommodation Sector of Urban Coastal Kwazulu-Natal,South Africa[J].Applied Geography,2013(36):49-58.

[38] 郭清霞.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地理,2003(4):558-562.

[39] 曾美海.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的效用、问题与对策——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7(5):27-31.

[40] 黄渊基.贫困、扶贫与旅游扶贫:几个基本概念厘清[J].长沙大学学报,2018(1):27-34.

[41] 黄渊基.旅游扶贫的模式解析[J].武陵学刊,2018(2):66-72.

[42] 黄渊基.旅游扶贫机制优化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15.

Review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ie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Tourism

HUANG Yuanji

(Schoo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ongzhou 425100, China)

Abstract :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tourism refers to that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with tourism resources use, tap and develop tourism resources,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while integrating other poverty alleviation methods, ensuring the benefits of local poor communities and poor people through external support and participation and self-development of local poor people, and promoting the alleviation of poverty-stricken people. Man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tourism at home and abroad, mainly focusing on strategies, effects, participation and benefits, mechanisms and model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 participation; benefit; mechanism; mode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33X(2019)02-0104-06

DOI: 10.3969/j.issn.2095-333X.2019.02.028

收稿日期 :2018-12-02;

修订日期: 2019-01-10

基金项目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JJ);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8YBX009);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后期资助项目(2018-GMH-007);湖南省2016年“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

作者简介 :黄渊基(1981-),男,湖南新邵人,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政治治理与产业管理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徐习军 实习编辑:赵 宁)

标签:;  ;  ;  ;  ;  ;  ;  

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