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评价案例研究:“DNA分子结构”教学_dna论文

过程性评价案例——“DNA分子的结构”一节的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子论文,案例论文,评价论文,过程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过程性评价是新课改中的一项重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在每一单元或者每一学期的考试中以分数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其缺点是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导致反馈不及时。而过程性评价方式侧重于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评价,既有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评价,也有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的评价,或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其优越性在于评价的内容更全面,评价的时间更及时,评价的方式更灵活,评价的过程更具可持续性。

一、评价分析

1.过程性评价方案(见表1、下页表2)

2.需准备学习材料

(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性评价表”(见表1),每位学生一份。

(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性评价表”(见表2),每小组一份。

(3)“学生分组情况登记表”(表3)。

(4)分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量化表”(表4)。

(5)分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汇总表”(表5)。

(6)各小组需提前准备DNA模型构建所需要的材料。

二、教学设计

1.课前延伸

(1)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科学家是通过什么实验来证明的?(2)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由哪几部分组成?

评价实施方案:

通过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对学生已学知识做一个初步评价,可以通过口头评价的方式来实施。

2.课内探究

(1)导入主题,自主探究

播放一段2011年诺贝尔奖在斯德哥尔摩的颁奖典礼视频(大约1min),让学生感受这一科学盛宴,然后导出这节课当年也获得诺贝尔奖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全班学生分成6组,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评价实施方案:

学生自评:让学生参照表1中的知识目标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如果6项评价内容完全正确,组评可以给优秀(+5分),如果3项以上正确可以给良好(+3分),低于3项正确的给继续努力(+1分)。

组内评价:自主探究学习完成后进入小组合作探究,就表1中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行评价。每个小组成员进行1min的发言,就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评价项目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对该成员的发言做评价,最后可以综合各成员意见给出总的组内评价,这种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可参与到各小组中,观察并评价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情况,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可适当给予指点和帮助。

综合评价:结束时需汇总各组的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及教师评价,做出本过程的综合评价(表5),最后做全班点评。

(2)小组合作,构建模型

通过前面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DNA分子的结构。利用课前学生准备的各种材料(比如各种药瓶、橡皮泥、塑料片、铁丝、硬纸盒等),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来构建DNA分子模型,既可以加深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又可以重现当年沃森和克里克进行DNA分子结构模型构建的过程。

评价实施方案:

组内互评:在制作DNA分子结构模型时,学生一次性正确制作出来难度较大,通过表2中的模型制作过程评价,让学生分步进行制作。从选材、基本单位组成、如何连接、是否体现反向平行等评价中探究正确的制作方法,这不仅是简单知识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制作过程中小组长协同组员,完成表2中的组内评价。

综合评价:在模型制作完成后,根据制作过程中各组员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评价,见表2的小组合作过程评价。这个评价方案的目的在于不仅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成果展示评价:在上述评价完成之后,参照表3,每组选取三名成果展示发言人,由第一发言人展示各小组的制作模型,并介绍选取的材料、小组内分工合作的过程、制作过程、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更好的改进方案等。发言不完全时,由第二发言人和救援队补充。6个小组依次发言,教师根据各小组发言,做最后评价,并评选出最佳制作小组、最佳合作小组等,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性。

3.课后提升

设计几道选择练习题,检验学生知识目标是否达成。

评价实施方案:课后是课内教学的延续,在客观题检测中的评价方法是学生自我评价,完成后教师公布答案,各小组长统计做题的情况,汇总后上报给教师,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实现学生自评、师生评价。

原标题:利用过程性评价进行“DNA分子的结构”一节的教学案例

标签:;  ;  ;  ;  

过程评价案例研究:“DNA分子结构”教学_dna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