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与学校如何从“相互合作”到“深度融合”论文_李宏

科技馆与学校如何从“相互合作”到“深度融合”论文_李宏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 哈尔滨市太阳岛风景区 黑龙江哈尔滨 150018)

【摘要】本文以黑龙江省科技馆为例基于国内外馆校合作的教育模式与经验借鉴,从开发不同类型展览教育活动、面向学校实施“主题式”团队定制活动、设计开发教材教具及馆本课程、开展专业培训、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构建校外科技教育的工作网络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推进我国馆校的深入合作,为提升全民素质培育优秀人才而贡献力量。

【关键词】馆校合作;教育模式;资源共享;经验借鉴

随着全国科技馆实行免费开放后,其教育功能日益凸显。作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科技馆的教育功能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的家长与学校意识到:单纯依靠学校的正式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应该充分利用科技馆丰富的馆内教育资源和独特的场所优势。加强馆校合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开展馆校合作是值得科技馆界与教育界共同探讨的话题。为了充分发挥科技馆的教育职能,黑龙江省科技馆在省科协的支持下,探索教育新路,拓展教育深度和广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项目合作”的方式开展馆校合作。

一、馆校共同发挥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加强不同群体观众研究,开发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需求的有结构的探索活动。为了吸引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和思考,因而在教育活动形式上更要灵活,综合运用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情境学习等力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活动。如利用故事或角色扮演来营造探究的情境,用“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开展探究、体验、认知、表演等不同类型教育活动。探究多感观学习模式,让学生去主动搜索展品的相关知识,查询展品的相关资料,并且教师可以配合分小组来进行,这样实现自主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当中培养自主探索和合作精神。

2、面向学校实施“主题式”团队定制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虽然科技馆每年接待学校团体的数量很多,但是学生

多呈现“走马观花”的状态,馆校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均未达到场馆教育的预期效果。基于此,黑龙江省科技馆与合作学校科学教师共同开发了“主题式”团队定制活动。活动分为“小比特人工智能创客学堂”、“乐高工坊系列活动”、“魔法学院”、“手心里的太阳系”、“走进电磁世界”等版块,涵盖有不同学科的知识。学校师生可根据主题式活动菜单进行活动定制,在科技馆网站进行课程预约,极大方便了师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活动内容。

3、开展科普活动进校园,努力打造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和科学活动平台。结合学校教育课程和活动安排,策划设计各项科学教育活动,购买活动材料、服装、宣传易拉宝等,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馆进校园”活动,建立馆校合作的长效机制,更好地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4、结合热点时事,开展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如每年开展庆六一百米长卷绘画活动、开展“中国航天日”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黑龙江省机器人大赛、英特尔求知计划等项目,此外,在每年的寒暑假开展“有奖征文暨科技夏令营”、“大眼睛科学营”、“小小讲解员”、“生活报小记者科普行”等特色科普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成为馆校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参与活动的青少年近万人次。

5、结合科技馆资源,与学校教师合作,设计开发符合其理解和发展的不同类型馆本课程。充分利用场馆与学校的教育资源,基于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开发、实施了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技术与工程、地球与宇宙等多学科的馆本课程,课程包括配套教材、教案、资源包、教具等,辅助学生学习,馆本课程和课程资源包已与全国多家科技馆和黑龙江省内10余所学校进行共享,获得一致好评。

6、开发教材教具,提升科技馆青少年课程的覆盖面,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特点的青少年需求。结合科技馆展品展项资源,与学校教师合作,编印了《黑龙江省科技馆教育活动观摩手册》、《黑龙江省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活动集锦》、《学爸实验室》。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馆本课程,我们还开发了探究式学习单等内容。学习单的主要特性是从展品展示内容的知识点出发,依据活动目标所设计的自主辅助学习工具。主要包括活动所涉及的展品原理、展示内容、问题、知识点、日常应用、活动拓展等,供参加活动者使用,以达到活动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二、开展教师培训,加强馆校交流

黑龙江省科技馆将教师培训作为每年的常规项目,定期举办双师学习班、研讨会或文化沙龙等。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设计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如何与课标结合、如何开展科技制作、科学表演等。在教学方面引导教师利用建构主义理论、STEM教育等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科技馆当中的文化知识,并且将其与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发展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

三、利用流动科技馆和流动科学工作室的资源深入学校,形成连接校园内外科普平台

以“科普大篷车”、“科普短剧表演”为载体,采用手拉手形式,积极面向边远城镇的中、小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普及,促进和推动边远城镇地区科技文化工作,提高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通过组织电视台、报社、电台等新闻媒体,以不同视角宣传报道帮扶工作成果和开展爱心活动的必要性和取得的成果,举行“科普短剧”公益义演和图书捐助活动等使校内外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

四、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构建校外科技教育的工作网络,实现科普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在努力争取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科技馆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整合科普资源,实现科普资源共享。一是整合当地科普资源,可以通过多方协调,将当地教育部门、科技部门、大型厂矿企业的科普资源征集到科技馆;二是搭建社会化大科普平台,形成科普教育的合力。在科普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开展横向联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如联合消防部门举办消防科普展,联合地震局举办防震减灾科普展,联合卫生部门举办食品安全知识展,联合气象局开展航空气象主题展等。

论文作者:李宏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科技馆与学校如何从“相互合作”到“深度融合”论文_李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