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教育改革_朝鲜族论文

论新形势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论文,教育改革论文,新形势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我国东部,是雄鸡头部的一颗明珠,同时也是东北亚金三角的中心。在那里生活着汉族、朝鲜族、蒙族、回族、满族等各族人民。占人口总数的39.8%(共85万人)的朝鲜族使延边富有浓郁的朝鲜族特色,无论在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与其它地区有所不同。素有“文化之乡”美称的延边以其发达的教育著称于世。而联合国投资开发东北亚经济圈的决定更使延边受到世人的瞩目。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与边境邻国和睦相处的友好关系,丰富的物产资源以及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远景规划使延边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以经济为龙头的全方位开放给延边地区教育和朝鲜民族教育事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延边地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矛盾。重视对延边地区教育和朝鲜族民族教育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加强教育改革,已成为延边有关部门和社会人士的重要课题,并且在逐步加以落实。

一、延边地区教育的发展现状

从建国到“文革”17年延边地区教育曾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做到了几个第一:延边地区于1952年第一个普及了小学教育;1958年基本普及初中教育;58年3月第一个建成无盲州;58年3月第一个成立农民大学,即延边黎明农民大学,现发展为成人高校。

今天,延边自治州在多年的稳步发展中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从幼儿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到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门类较齐全,层次基本完备的民族教育体系。

据1992—1993学年初州教委统计,全州有普通高校5 所,在校生547 8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为3275人;普通中学208所,小学1057所,中小学在校生共33.55万人,朝、汉族聋哑学校各一所,在校学生439人。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有中专学校9所(含朝、汉族中师各一所),在校生 569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为2931人;有农职业高中、技工学校45所,在校生15000人。在成人高中等教育方面,有职工大学2所,农民高校2所, 电大1所,成人中专9所,农民高校2所,共有在校生3283人。全州各类幼 儿园1657所,其中省示范围4所,州示范围11所,一类园222所,目前,在全州174所初中中,已有99 所达到《初中达标校验收标准》,占初中总校数的56.9%,以县(市)为单位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整体达标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州将于1997年基本完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任务。

最近出版的《中国民族人口的演进》一书的统计资料表明,在19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中,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最高的为朝鲜族(8.55)。我们从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朝鲜族教育的发展水平。1992年,全州小学入学率为99.7%,年巩固率为99.8%,普及率为99.8%,毕业及格率为98.1%,初中入学率为95.3%,年巩固率城镇为98.4%。农村为58%。全州弱智儿童入学率达到74.8%,聋哑和盲童入学率达到分别69.4%和78.1%。

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通过进修、函授、自学等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开展教师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使师资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全州学历达标率小学教师为94.5%,初中教师为73.2%,高中教师为80%以上,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延边人民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在延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每千人中44人,是中国汉族和其他民族的2—3倍以上。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朝鲜族人口的3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朝鲜族人口的60%以上。在全国各民族中文盲率最低。在全州青壮年中非文盲率为96%以上,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扫除文盲标准,农民教育的重点已由过去的扫盲转向实用技术培训。

延边地区的教育,特别是朝鲜族民族教育发展快水平高有其历史的、社会的和民族的诸方面的原因。

(一)尊师重教的传统

延边朝鲜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尊师重教是朝鲜族的优秀历史传统,在朝鲜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中、对教育的重视贯穿始终,这是朝鲜族明显别于其它民族的重要特点。在朝鲜族民间,“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卖了家中的黄牛也要供孩子上学”之类的说法广泛流传。每逢年节,朝鲜族教师家中总是堆满厚礼,尊师重教的朝鲜族家长们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师的感激和尊敬。由此看出教育在朝鲜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朝鲜族对教育的重视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1.从民族心理看,朝鲜族是个好强好胜的民族。朝鲜族人在许多方面不甘落后,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视是朝鲜族的传统,孩子考试落榜,父母痛哭,感到丢脸。父母为子女教育可以牺牲自己一切。在延边举行的两次钢琴比赛中,冠军都是朝鲜族,在其它的中学各科竞赛中,也有很多朝鲜族孩子夺冠。2.从社会原因看,朝鲜被日本强占、欺凌达半个世纪,这使他们把民族振兴的希望寄托在文化教育上,希望通过教育使民族富强、发达。3.从民族政策看,我国的民族政策强调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提高了少数民族学习的积极性。从朝鲜族在各国所受的待遇的比较中更可看出这一点。在日本的朝鲜人有70万,讲朝语受到歧视。美国的朝鲜人有60万,很多年轻人都不全讲本民族的语言了。前苏联也有一些朝鲜人,被迫讲俄罗斯语。从比较中使我国朝鲜族群众更加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

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使群众集资办学、捐资助学活动成为可能。“七·五”期间全州乡镇群众集资办学总额达到2747.2万元,占全州校舍建设总投资的21.02%。1991年, 州政府下发了《关于多渠道筹措基础教育经费的决定》,各县市类似的方案也已出台并付诸实施。用龙井市一些干部和群众的话来说,就是:“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领导带头捐款,群众积极响应,共同为教育办实事。

(二)党政部门对教育的领导与重视

延边州党政领导部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领先教育与科技的思想,落实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坚持在各项事业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结构为重点,逐步把教育改革引向深入。在教育事业中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中优先抓好师资队伍、教育设施和教材出版三大基本建设。延边州每年都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解决教育发展和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多年来,州委、州政府连续制订并出台了《全州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关于改革普通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划、规定和政策、措施。州政府确定,每年四月份为全州“义务教育法宣传月”,使依法治教工作走上轨道,扎根于群众。各级政府采取倾斜政策,每年都把教育经费的支出列为重点,基本上保证了国拨教育经费的“两个增长”。“七·五”期间,全州教育事业费年平均递增率为16%。加强对城乡教育事业费附加征收工作的领导,尽量保证定额征收并逐年有所增加,这使教育经费的来源有了又一个重要渠道。勤工俭学事业的发展,补充了教育事业的经费,增强了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民族教育有一个特殊良好的发展环境

延边自治州的民族成份多达23个,但主要是朝(近40%)汉(56%)两个民族。长期以来,民族团结成为这里各族人民的传统和共识。19世纪各民族人民共同开发山区,建设延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各族人民共同战斗,团结对敌。抗美援朝战争牺牲的烈士中,朝鲜族占了97%。解放以后40多年来,中央副总理以上领导同志有300 多人次到延边视察工作,对民族团结和发展工作作过多次重要指示。1952年9月3日建立自治州,从54年起确定每年9月为“民族团结宣传月”。现在,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思想深入人心,朝汉融洽、共同进步的事业蔚为壮观。这种民族团结进步的大环境,十分有利于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的沃土,十分有利于各民族建设人才的培育和成长。自治州重视研究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把我国教育的统一性与民族教育的特殊性相结合,立足本民族,又超越本民族,为民族教育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努力达到“现代化的民族教育,民族化的现代教育”的要求。在加强对民族教育整体改革工作的领导中,自治州着力把民族教育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并通过制定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加以确认。为了加强对民族教育的科研工作,自治州成立了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第一个民族教育研究机构——延边自治州民族教育研究所,并建立起州、县、乡、校四级教育学会组织体系,在民族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二、改革开放使延边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一)东北亚区城经济合作对延边社会的影响。

在国际社会正在发生质的变化的今天,军事的、政治的作用将逐渐下降,而经济、科技的因素会逐步上升。在经济发展中,资本循环的三个过程——生产活动、销售活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越来越需要冲出一国的界限,参加国际化进程,东北亚经济合作圈的形成,是客观的必然趋势。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将对延边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延边有丰富的物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都很充足。延边还能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延边地区的朝鲜族,同韩国人交往没有语言上的障碍,生活习惯上也没有太大差异,以其文化素质较高,语文、生活习惯上同韩国基本相同而将成为中、韩两国劳务合作的主要对象。此外、随着中、日经济技术合作进一发展,延边还有一部分人将就业于各种形式的日资企业中。日本由于国内劳动力的不足,也要从海外输入劳动力,同时积极招收中国各种形式的留学生。延边同各国劳务合作发展的总的趋势将会向高质量的劳务合作转变,因此对劳动者的技术、语言以及其它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将极大地推动延边州的开放开发,彻底改变延边州的产业结构。延边将以商场经济为导向,大力发展食品、轻纺、木材加工、有机化工、中成药、粘胶纤维、建材等新型、轻型出口加工企业,集中力量把州内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以经贸、旅游为龙头,大规模招商引资,扩大吸引外资的渠道。延边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长白山、中朝边境等,应以旅游带动边贸,以边贸带动开发,同时搞好边贸的配套措施,如金融、商检、仓储、运输、饭店、旅店等服务设施。这样,一个以发达的经济、贸易、交通、旅游为中心的延边将会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新行业的兴起呼唤着高素质的新型人才的出现,而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自然落到教育的肩上,如果再按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学校培养出的人村将不能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延边的教育正面临着新形势的冲击和挑战。

(二)改革开放对延边民族教育的冲击

1.经济发展对教育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上所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将会对延边州现有产业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延边地处边陲山区,经济上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历史上延边地区的工业企业大多以自然资源的开采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厂矿企业设备陈旧,技术力量严重缺乏,基本上均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企业几乎没有。要扭转这种局面,使封闭的内向型经济转变为外向型经济,建立一个加工工业、创汇农业、边贸、旅游业相配套的开放性结构,就必须在从国外大量引进资金和技术的同时,培养大批的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型劳动者,培养大批具有现代科学素质的管理者。

目前,在延边四多万职工中,经过培训的只有4271人,培训中真正毕业的只有2927人。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里,工程技术人员仅为全体职工总数的3.6%和3.7%,与国家规定的15%—20%的要求相比差距很大。(许明哲:《从延边经济发展前景看延边教育的未来取向》,《东北亚政治与文化论丛》第一辑)

再从职业学校的规模来看,延边的普通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各占学生总数的62.9%和37.4%。从1992年—1993年的统计资料看,延边的普通中学208所,招收约35000名学生。而职业技术中学则只有59所,招收约5000名学生。在职业学校中没有专门的民族学校,基本都用汉语教学,只有个别班为民族班,如龙井黎明学校计算机班招朝鲜族学生,请韩国人授课。

应该说职业教育在延边地区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所占比例偏低,从招生数及在校生数看, 与内地相比有差距,与全省平均数相比,也有差距。

2)学校布局不合理。数量少,规模小。外地平均每县2所职业学校,而延边地区只有1所。

3)缺乏教师,尤其缺乏朝鲜族教师。普通教育有专门的师资班, 如延边大学的大专班和一些师专的民族班培养师资,而职高只有单一的汉族师专班,缺乏培养民族职教教师的机构。

4)经费缺乏。原来确定每年生均60元,现在保证不了, 更不用说物价的大幅度上涨带来的问题。

5)应试教育的影响。朝鲜族群众大多重视普通教育, 轻视职业教育,认为职教不正规,无前途。不愿送子女上职教学校。

职教本身的不发达再加上轻视职教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现象在延边地区尤为突出。那些就读于普通中学的学生,大多数未能升入大学,这些学生中除少数继续复读外,其它的直接走上社会,在没有经过任何职业培训和就业准备的情况下,去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他们在学校中学的基础知识不能马上用到工作中,需花费相当长时间去了解、熟悉自己从事的行业,很长时间后才能适应工作。这实际上造成了人才浪费。这种人才浪费暴露了当前我国教育工作中的矛盾,即单纯的升学体制和素质教育体制的矛盾。

教育呈金字塔式结构,基础教育庞大,高等教育狭小。因此初等教育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一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就业人才。而这后一条常常为我们所忽视。

事实上,在任何国家和地区,普通劳动者都占绝大多数。因此,发展民族教育必须着眼于培养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初中级人才,着眼于提高大多数。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从整体上提高民族人口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因为,第一,职业技术教育传递的各种实用科学技术是民族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它是民族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基础。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认为:一种文化由技术的、社会的和观念的三个子系统构成。技术系统是其余两者的基础,技术发展是一般进化的内在动因,第二,职业技术教育给新一代传递了新观念,如今日的市场经济意识,取代了从前的自然的自然经济意识,通过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封闭落后的民族经济、民族文化走向现代化。许多国家的实践也证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状况与本地区的生产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些发达国家,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占在校生总数的85%—90%。

因此,延边地区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升学体制”转变为“素质教育体制”,基教职教并重,实现经济、科技、教育的有效结合。

2.经济的不断发展暴露出职业学校及大中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在目前及今后的发展中,延边将会建成一个旅游、边贸相结全,金融、商检、仓储、运输、饭店各种配套设施完善的经济、贸易、交通、旅游为中心的新城市。在这些行业中,将会形成很大的人才缺口,而目前,为这些新兴行业培养专门人才的学校很少,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一些新的课程,但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

下表为延边州职业中专1994年招生的主要专业:

从表中可以看出,经贸外语、餐旅管理、涉外财会等都是一些新专业,但工商税务、市场营销、饭店管理、旅游经济等专业也将成为社会急需专业,这些都与延边的发展紧密相关。

从表中还可看出,职高专业基本围绕着服务性行业,工农业方面专业设置较少,且也招不上学生。如机械专业,老技工退休,年青的接不上班,嫌工作苦、累,挣钱少,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只有部分农村学生以报考这些专业跳出“农门”。工农业是社会基础,需要大量的青年技术工人和农业技术人员,这一问题急待解决。

从延边大学的招生专业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师范类,医学类、农学类专业,直接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的专业不多。为了适应这一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还应开设更多的新专业,如国际金融、经济地理、经营管理等,又如股票、房地产等随着延边的发展,都不再是遥远的。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学校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将竞争机制引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将会增强学校自身的活力,用市场手段去进行教育资源配置,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专业设置上,除了保证国家对一些基础理论科学的需要外,还要设置一些社会紧缺专业。经济的市场化使学生按市场需要选择专业,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民族地区的高校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即如何更新老专业,创办新专业,发展边缘学科,优化学科结构,这一问题的解决将会使民族地区得到更多更实用的人才。

延边大学已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制订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规划。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八五”期间他们增设了20门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40门新兴边缘学科的课程;“九五”期间,将按新的学科结构和调整后的专业方向,全面修订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体系整体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全新配置。由此可见延边大学在积极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延边地区民族教育正在积极与市场经济接轨。

3.在新的形势下,延边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教育资源的配置涉及到教育的效益问题。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则办学效益高,反之,则办学效益差。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学校、设施、资金等,这些要素的配置及使用情况往往在各地区有所不同。

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延边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人口流动趋向,即延边地区的中小城市的人口流向内地大城市,乡镇人口流向延吉珲春等,农村人口流向乡镇,而边远山区的人口流向交通发达地区。据统计,延边州的人口城镇水平由1982年的51.39%提高到1990年的54.47%。这种人口流动趋向对延边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影响,如教育、经济、交通等。其中,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降低了办学效益。

办学规模是衡量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规模合理可以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消耗,降低人才培养成本,规模不合理将降低办学效益。人口的城市化使边远地区农村学校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有些学校学生总数不到100名。整个珲春市农村中学年级学生总数不足28名。 小学情况更差,在珲春市的99所小学中,学生总数不足100名的学校就有50 余所,有的学校学生总数甚至还不足10人。

下表为1992年延边教育统计资料:

小学 初中 高中

延边

在校生 班数

班额 在校生 班数

班额 在校生 班数 班额

地区 169.833 7.864 28.5 90.697 2.117 42.8 20.570 452

45.5

城市 61.578

1.149 53.6 30.411 56653.8 11.547 239

48.3

县镇 67.139

18.73 35.8 38.760 90842.7

9.023 213

42.4

农村 41.126

4.842 8.5

21.496 64333.4

从表中可以看出,农村小学班额平均数只有8.5个。学生虽少, 但由于各年级都有,因此,教师都得配备。按照国家规定。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中学应为1:16,小学为1:20。而延边地区的边境乡村和边远山区的中小学校师生比例早已突破这一标准。如和龙县的芦果、崇善、德化、勇化4个边境乡各有一所中学,这四所中学在校生总数为360名左右,而教员却高达101人。师生比例为1:3.6。

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造成了资金和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同时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点多势必要增加投资,学生分散,教师却得配全,造成浪费。一些学校因学生少而办复式班,教员跨学科、跨年级讲课,精力顾不过来。影响教学质量提高。

对于城市而言,教育资源的配置也不尽合理,且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人口的城市化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到延吉、龙井等市,使那里的学校学生数大为增加。致使班额超员严重,教室不够用。延边十三中只能把实验室、图书馆等腾出来做教室,使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受到影响。建校于1990年的东山小学,每班定额45个,需36个班。学校仅有24个班级教室,学生实际定额超达70多个,教师要照管那么多学生,力不从心,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4.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师队伍提出的挑战

1)新的经济形势要求学校培养出的人才素质更高、合格率更高, 这就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延边地区中小学教员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的相当多。从下表可以看出:

人数 占%

小学计11,601

100

中师、高中毕业及以上 10,852

93.54%

中师、高中毕业及以下

749 6.46

初中计6,724100

高校专科毕业及以上4,72670.29

高校专科毕业及以下1,99829.71

高中计2,089100

高校本科毕业及以上1,39566.78

高校本科毕业及以下694 33.22

从表中反映出,延边地区教员学历达标率很高。但教员的实际水平却并不都尽如人意。从总体上看,现有学历与实际水平相差较大。很多教员拿到了合格证,却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少人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不好,教学能力不强。以珲春市为例。珲春中小学教员学历达标率高达94%。但在小学教员中。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员只占38%,基本胜任只占40%。不能胜任的占22%。这种现象在延边地区很多中小学都存在。

朝鲜族中学教师的朝汉双语水平的加强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朝鲜族中小学一般都用朝语授课,很多学生要有个适应过程。学生毕业后。多分到中学任教,习惯于汉语授课的他们一下子又要用朝语授课,多少有些不适应。有些学科的专业术语大学里教师是用汉语教的,而到中学则要用朝语翻译过来再讲授给学生听,他们感到有些困难。

2)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冲击

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乡村教师流向县城,县城教师流向州府的现象。据统计,1985年以来,仅和龙县平均每年流向外县市的公办教员就有近百名。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员流向内地发达地区。除了本行业内流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员改行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三资企业工作。近年来,随着南韩企业在大陆的增多,相当一部分教师被吸引到那里,弃教从商。

教师有进有出本是好事,没有人才的合理流动,教育事业将会缺乏活力。但如果“进”小于“出”,“进”只限于同行内的流动,而“出”却是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将会对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形成冲击,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对边远山村的教育质量构成威胁。

3)教师队伍的结构问题较为突出

在延边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初中教师队伍较为薄弱,这表现为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原因在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有许多分配不到初中,现有初中教师部分人不安心本职工作。唯升学制度造成高中教师、设备、生源都要强很多,当高中老师干劲大;而初中学生数量多,素质也参差不齐,加上职业教育未形成科学比例,学生分流点没有,使初中学生更难教一些。初中教师队伍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本地区教育体系的稳固。

5.改革开放对朝鲜族教育观的冲击

朝鲜族重视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但其教育观的内容在新形势下需重做审视。从统计中我们可以发现,朝鲜族学生初中毕业后上高中的居多,上职业学校的少于汉族,高考失利后复读的多于汉族,上中专的少于汉族。这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在相当一部分朝鲜族人的头脑中,“学而优则仕”的影响还很深,读书就是为了升大学,考上考不上都要考。中专和职教在他们看来是不正规的,地位也没有大学毕业生高。他们对教育的期望更多地着眼于获得文凭、改变地位,而不是培养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从专业上看,他们多选择文科或理科的基础性专业,对新的应用性学科选择不够,使毕业分回来的学生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朝鲜族多重视那些能够在研究机构、国家机关工作的职业,认为这些工作比较体面,因此选择志愿时也多选择那些能留在这种部门工作的专业。

这种轻视实用知识和劳动技能训练的观念与传统社会的教育观念有着很深的历史性联系。历史上,人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教育进入统治阶级阶层,远离劳动和劳动人民。而今天那种把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对立起来,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只是为训练简单的谋生技能而设立的,只有传统的学术性专业才有价值的观点已经不再行得通了。在现代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之间的对立正在消失,反映在学校专业设置中,文化课与职业课、学术性课程与实用性课程、人文课程和科学技术课程之间的对立与隔绝也正在消失,而彼此的联系与渗透成为发展趋势,课程的整体结构正在一体化。现代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大教育观”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即要根据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要求,立足于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把“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好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各个年龄段本该具有的整体素质和各种能力,那种就教育论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的旧观念已在社会变革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狭隘性。如何确立新的教育观,将是延边朝鲜族人民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延边民族教育的改革状况

面对着改革和市场经济带来的新问题,延边市各级教育部门并未等闲视之,而是采取积极态度对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进行改革,尽量使延边的教育跟上时代的发展。

1.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延边各级领导在对教育改革的摸索中逐渐确立了以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结构为重点,逐步把教育改革引向深入的思路。

早在50年代后期,延边就形成了乡乡办中学,村村有小学的局面。但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里,办学条件差,有些学校甚至难以为继。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为生产力的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前景,生产力的发展又为基础教育体制的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1984年,延边州委、州政府召开了全州普通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了《关于改革普通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1985年,全州完成了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成立了州、县、乡、村四级办学三级管理的新的体制。1987年州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州、县、乡、村办好基础教育的责任和管理权限。基础教育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增强了各极干部办好教育的责任感。

2.教育结构的改革

在延边州教育改革中,教育结构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目标。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农村教育,实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使教育更好地适应延边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延边州在发展中等职业教方面主要采取了几项措施:

1)选准薄弱环节,重点发展农、职业高中

80年代以来,在延边州中等教育结构中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占绝对优势,普通中专和技校具有一定基础,最为薄弱的是农、职业高中。普通高中布局过于分散,办学规模过分膨胀,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压缩普通高中,重点发展农、职业高中教育,适当发展技工和中专教育势在必行。

面对这种情况,延边州政府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1992年州政府组织制定了《全州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要点》。各级领导切实加强了对发展职业高中教育工作的具体领导,多次组织召开全州职业技术教育现场会或经验交流会。州政府还召开了全州职教工作会议,着重研究了今后十年和“八·五”期间职教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措施。“七·五”期间,延吉、珲春、图门、龙井、安图、汪清等县市都新建了职高校舍,总投资2480万元,建筑面积达49,747平方米。到1991年初,全州职高拥有实验室42个,实习室31个,实习基地75处,教学仪器、图书等设备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

从招生专业来看,延边地区加强了地区统筹办学,实行专业分工,跨县市招生,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从1987年起,根据各学校的专业优势和社会需要,全州确定了一批跨县市招生学校或专业,初步改变了各县市职高“小而全”、专业设置重复、人财物严重浪费的状况。

2)发挥地方和大中型企业各自的优势,积极发展技工教育

一是发挥地方政府统管劳动力调配和师资相对充足、教育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办好一批教办技工学校,为多种行业提供合格的初级技术工人,同时为厂矿企业办技工学校提供办学经验。二是发挥大中型企业资金设备和专业技术力量相对比较雄厚、实习场地容易解决的优势,大力发展企业技工教育。目前,在全州16所技工学校中,有12所是大中型企业办的。

3)适度发展中等专业教育,使中专科类结构趋于合理

延边州原来的财贸、卫生、艺术、师范等五所中等专业学校,后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级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先后又办了延边警察学校、延边体育运动学校、延边林业学校和延边工业学校。使普通中专科类结构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林校和工业学校的建立,对改善全州工作企业技术人才的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4)改革普通中学单一化办学模式, 对农村教育实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

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在城乡普通中学增设劳技课,目前开课率已达80%以上。二是通过“三教”统筹,对农村初中办学模式的改革进行多种试验。目前,全州109所农村初中, 通过实行初二后分流、“三加一”、增加和渗透职教内容等形式初步改变了传统的办学模式的共有67所,占农村初中校数的61.5%。三是在大力发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农、科、教”结合,以实现“燎原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

3.以“双语”教育改革为重点,不断深化民族教育整体改革

“双语”教育(一般也叫“双语”教学)问题历来是民族教育的难点。语言的障碍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延边州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早在五、六十年代,州委即明确提出“朝汉兼通”的目标要求(也有“一通一懂”的提法),“文革”中对此要求有争论,之后仍然坚持,1987年州委重申这一目标要求。他们认为,“双语”教育不是两种语言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一言教育阶段进行的两种教育的有机合成,因之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组合,以在整体优化中加以进行。“兼通”是指达到国家颁发的教学大纲的标准,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多年实践证明,这一目标要求从总体说是正确的,据调查分析,1978—93年延边地区考入内地重点大学约6000人中,朝鲜族学生约4000人,大多数学生语言状况能适应要求,只有少数人有困难。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许多学校都积累了“双语”教育的不少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按照现行教学计划,朝鲜族中、小学比汉族学校多开一门汉语”课负担很重,直接影响了其它课程的学习。在延边地区,几乎所有中小学都反映了这一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州里确定以“双语”为突破口,不断强化民族教育整体改革。为此采取了两项大的措施:

1)将此项改革纳入州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从长远考虑, 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领导机构、有专项经费。1984年,成立了州民族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着手组织实验。1987年,州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做出了三项决定:一、成立州民族教育改革办公室;二、以“双语”教改为重点,从学制、教材、教学计划和教法等多方面进行整体改革实验。实验工作从1988年秋季开始,在不同类型的15所学校、70多个教学班展开,分别进行初中四年制与三年制小学六年制与五年制、“一·五”制与六年制的对比实验,同时编写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目前,这一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汉语会话能力明显提高,“双语”课负担有所减轻,既促进了各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2)狠抓了汉语课教学改革这个薄弱环节。首先, 抓住朝鲜族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时期,把汉语文教学起始年级由小学二年级改为一年级,教学程序由“先文后语”改为“先语后文”,以避免因同时学习两种文字相互干扰。其次在中学阶段采取汉语文兼学并用,不仅把汉语文作为一门课来学,而且在适当年级把汉语作为部分课程的教学用语来使用。同时,大力提倡订阅汉文教材和汉文参考书,以拓宽学生学习汉语文的渠道。三是在中学部分学科试行朝、汉文夹用制,把朝文教材中的名词术语用汉字标记,提高学习效率。四是通过课外活动增加汉语实践机会,做到课内外、校内外学用结合。五是加强电话教学,使汉语教学情境化,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起汉语思维,直接掌握汉语。

教育改革给延边州的教育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使延边州的民族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具备自我更新的机制和发展活力,面对着种种冲击和挑战,不断调整自己、完善自己。我们期待着延边地区的教育和朝鲜族的民族教育事业有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标签:;  ;  ;  ;  

论新形势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教育改革_朝鲜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