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现状与政策的认知特征及教育对策_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学生现状与政策的认知特征及教育对策_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对策论文,形势论文,政策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0)06-0055-05

一、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基本特征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知识群体,他们对国家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特点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紧密相连,与中华民族崛起的坚定推动力紧密相关。为了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状况,提出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形势政策的教育对策,通过对西部某高校大学生进行“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特点”的调查,发现了一些当代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特点。

1.在政治观上,大学生思想敏锐,对党带领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支持,准确、理性、客观的描绘中国要走的复兴之路,并正确地指出了复兴之路的根本保障。60.9%的学生认为中国应该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经济立国仅占25.5%,而军事崛起的道路只占12%,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世界潮流的认知是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是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

70%的大学生认为搞好经济工作和推进民主政治是党能够领导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而21%的大学生则认为要积极推进党的建设。可见,大学生对中国的复兴寄希望于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三大方面。

对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取得的成绩中最自豪的方面,大学生选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54.3%),载人航天(48.1%),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40.9%),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35.7%)。说明大学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最为认同和肯定,对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水平感到由衷的欣喜,对百年梦圆感到骄傲,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感受强烈并引以为自豪。

在政治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大学生最关心三大问题,分别是:反腐倡廉占90.5%,基层民主问题占64.7%,行政机构改革占49.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中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开始集中暴露时,大学生同社会民众的感受相同,对吏政的清明深切期待,对反腐倡廉高度关注。与此相应,主张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和行政机构改革,将中国社会引向深入改革。

在调查中,大学生对腐败现象的出现既深恶痛绝,又认识客观,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对策。他们认为腐败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在发达国家有,在我们国家也有。在反腐问题上,国家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反腐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对此我们要对国家抱有信心。因为我们国家现在处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阶段,腐败问题的出现有其偶然性的生成土壤。反腐只有究其根源,才能做到日见其效。所以看待这些问题要辩证地看待,不能太片面。

2.在经济发展观方面,大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掌握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对国家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认识明晰,积极支持;对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

首先,对席卷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绝大多数学生对其起因认识准确,74.1%的学生认为是美国的次贷危机造成的,19.3%的学生则更进一步认为是美联储过分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的。

其次,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大学生对党和国家采取的各项措施的基本立足点表示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47%和26.8%的大学生认为扩大消费需求和改善民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基本立足点。对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和十个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学生都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肯定,分别占28.7%;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也给予了较多的肯定。

第三,在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三农问题上,大学生正确地指出了三农问题的核心,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针;并对下一步中国农村改革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建议。89.5%的学生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发展问题;62.6%学生认为是农民增收问题;46.6%的学生认为是农村稳定问题。可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是大学生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方面。而这些也正是党和政府着力主抓的方面。实际上,大学生对我国农村自身的发展潜力是有充分信心的,对政府的政策寄予厚望。

对下一步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42.2%的大学生认为应是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27.4%的学生认为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可见,大学生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远景充满期待,认为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在经济体的转化上要进一步积极推进,实现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这应是农村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

第四,大学生最关心的经济问题、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当前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往往与自身的利益相关。84%的大学生最关心的经济问题是就业问题;43.9%的大学生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是就业问题;80.2%的大学生当前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也是就业问题。可见,就业问题不仅是社会民众关心的问题,更是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此外,物价波动、居民收入增长、医疗保障体系建立、高房价等问题都是大学生关心的民生问题。这些与党和政府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相契合。

3.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这一重大问题上,绝大多数大学生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在如何看待“七五”事件问题上,73.7%的大学生认为是境内外民族分裂分子策划和组织的犯罪活动。

对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91.7%的大学生表示认同。对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理念,90.7%的大学生赞同。

4.在和平统一、发展两岸关系方面,大学生有清晰的认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远景有信心。49.1%的大学生认为两岸关系的主题是恪守一个中国原则,27.7%的大学生认为是和平发展。所以,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和平发展两岸关系,是当今大学生群体的共同愿望。

38.2%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应是一国两制。25.3%的大学生认为应是九二共识。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一国两制是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方向。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之后,得到了大学生的高度认同。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大学生的信心与此紧密相联。

在发展两岸关系方面,81.5%的大学生认为应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增进政治互信;78.5%的大学生认为应积极坚持推进经济合作,促进两岸共同发展;71.7%的大学生认为应加强人员往来,扩大两岸各界的交流。政治互信、经济合作、人员往来交流,是大学生认为发展两岸关系要努力坚持的主要方面。

5.在国际形势的发展方面,大学生更为关注大局问题;关注与中国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关注中国在国际上地位提升的问题;关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问题。59.9%的大学生认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是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因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的大局,大学生不仅认同,而且积极促进。可见,中国大学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

大学生热切地希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认为经济上更具竞争力是中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方面,占90.9%;而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紧随其后,占72.3%。因此,经济和政治紧密相连,在中国经济地位提升的同时,中国的政治影响力要随之扩大,这是国人的企盼,更是大学生的企盼。

6.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始终是党和政府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他们对国内外形势的看法更多地受到媒体和网络的影响;关注国内外形势的方式、途径以及热点问题的持续性上都有其特点。

57.8%的大学生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是经济发展问题,44.5%的大学生关注反腐倡廉,43.6%的大学生关注民族宗教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多数大学生将目光投向经济发展,这是学子忧国忧民之心的反映。反腐倡廉是近几年来大学生持续重点关注的问题。而民族宗教问题则是2008年3.14事件,2009年7.5事件之后大学生关注的又一重点问题。说明大学生始终关注有关国际民生、社会有序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问题。这是大学生群体对形势关注的有规律性的特点。

在谈及哪类信息或事件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极大关注和讨论时,大学生认为:

国内大事。一直以来,大学生拥有极高的爱国热情以及认知热情,是爱国主义最为忠实的支持者,是新形势下勇于进取的开拓者。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必然去关注国家的发展,关注国内大事,如“三农”问题、执政党的廉政问题、可持续发展状况问题、台湾问题等。

国际问题。大学生对国际问题也极为关注,如中国的世界局势问题、世界的反恐问题、美伊战争、全球经济危机等问题都能引发大学生极大的关注和讨论,大学生在其知识背景下,有开阔的视野,对国家发展的关注通常是与国际事态相联系的。

教育与就业。教育和就业与大学生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教育的弊端和与之相应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大学生们最想得到解决的问题,也是使大学生最为困惑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道德和价值的取向问题也被纳入到大学生关注的范围。

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大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社会生活的突发事件往往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如甲型H1N1流感爆发,重庆打黑行动,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等,大学生都会进行持续的关注并热烈的讨论。对与自身生活相关的问题也是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如物价上涨,住房问题,医疗保险问题等。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涉及国家和社会层面上的问题是比较关注的。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九成以上的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客观的看法,并不是一味地抱怨或者偏激地去看待,而是就事论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产生的负面影响,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可见多数大学生心智已经成熟,学会了理性地看待和思考问题。

调查及访谈发现,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的途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网络(占87.3%),报纸(占65.8%),电视(占65.1%)。可见,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国内外形势的主要途径。与此相应,对国内外形势看法受影响的因素方面,79.2%的大学生会受到媒体宣传的影响,63.9%的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44%的大学生受同学间交流的影响。

大学生对国内外形势关注的方式,63.4%的学生是与同学交流,48.5%的学生仅仅只是看看,而34.5%的学生会选择网上跟帖。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同学之间的交流是大学生传播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往往以打手机、发短信、网上聊天、对话交流等形式第一时间将重要信息发给要好的同学,实现信息共享。

二、有效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际国内形势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职责。

针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特点,积极有效地进行教育,是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要将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进大学生头脑,这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教育和影响,是将党的政策加以延续,保证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有序性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但对近期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往往会疏于主动了解和积极掌握。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将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通过课堂或其他形式的教育传递给大学生,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他们的政治方向,凝聚他们的意志,共同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二,在有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抢占制高点,旗帜鲜明,做出积极的反映,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力和选择性,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氛围。目前的大学生生活在多元文化及价值观的社会环境中,网络等媒体的不同渠道的影响,往往使大学生在国家稳定和个人义愤,在理智和情感,在长远利益和短期目标等方面失去判断力。有些大学生的求异思维明显,对非正常渠道传播的消息信任度极高,易偏激和冲动,且有较强的行动力和号召性,往往在关键时候,影响大学生群体的行动力。这种情况,要求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关键时期要发挥重要作用:其一,在第一时间,将事情的真相告诉大学生;其二,要旗帜鲜明,将党和政府的原则立场和精神传递给学生;其三,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明确告知学生学校及教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其四,对思想偏激且有号召力的学生进行重点疏导;其五,发挥学生干部及党、团员的作用,对学生的异常行动分而治之。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对学生对重大事件的参与性和行动力有充分估计,对学生的盲动不能掉以轻心,对学生中的偏激者不能轻视,要第一时间抢占制高点,做出正确积极的处理,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第三,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加大对大学生自身相关问题的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积极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贡献。生活生长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处境和利益甚为关注。在调查和访谈中,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建议较多的是要同他们的生活相贴近,要同他们关心的问题相贴近,要同他们的成长发展相贴近。如大学生近期尤为关注就业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对大学生的创业以及医疗保险、住房等生计问题的也给予关切。在调查大学生最关心的经济问题、最关心的民生议题、当前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时,大学生均将就业问题放在首位。可见,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要进一步面向学生,加大对这些问题的教育力度。同时,从社会实践等诸多环节入手,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积极投身社会发展之中,从基础做起,从基层做起,在艰苦环境中,尤其要在需要人才的老、少、边、穷和西部地区积极创业,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出力流汗,贡献青春年华,实现自身价值。

第四,对突发性重大事件,要随着事态的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教育。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关切,包括国家安全稳定、民族团结、重大天灾人祸等。绝大多数大学生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密切关注的,这是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如甲型H1N1流感,起初大学生只是简单的认知,认为距自己较为遥远;随着进一步流行,大学生开始认真地加以了解和认识;随着有同学感染,“甲流”在校园中显现,大学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慌,强烈要求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鉴于大学生的这种认知特点,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始终跟踪突发事件的全过程,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情况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在这个问题上,高校领导和形势政策教育的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不能懈怠,要随时掌握时机,进行教育和引导。现在的大学生有其脆弱的方面,特别在重大事件发生的关节点上,他们急需要权威性的指导和信任的老师学长的导引。要意识到,在适时的点上进行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不能错过良机。高校领导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有敏锐性和洞察力,在突发事件爆发时,在该出现的时机和地方,一定要按时按点出现,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将事件防止在萌芽状态之中。

第五,加强网络等媒体的监管、宣传力度,保证消息来源的准确性、可靠性,提高学生群体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贡献。据调查,大学生群体在获取社会信息方面,主要依靠网络,通过网络、手机等进行信息的传播交流。特别是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学生往往能第一时间获得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不一定准确和可靠。特别是国外敌对势力和国内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网络、手机等传播对党和政府不利的信息,蛊惑煽动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影响他们的判断力和行动力。这就要求社会、高校加强对网络等媒体的监管力度,防止有害信息的侵入。同时,及时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要着力引导学生,提高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心,提升他们对错误信息的甄别力,在收看到相关信息时不信、不传,并能积极影响同学,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行动力,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第六,着力加强大学生中形势与政策教育骨干力量的培养,形成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在高校中,大学生获得的形势政策信息主要在学生中进行交流,所以,加强学生中形势与政策教育骨干力量的培养尤为重要。要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着力培养学生形势与政策的信息收集和宣教,形成学生中形势政策骨干的影响力。在课堂外,通过党、团组织,组织形势政策理论和实践学习小组,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中国发展的现实。要通过各级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一些相关课题的设立,让大学生进入社会,积极调研,深刻感悟,主动宣讲,增强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积极承担责任的主人翁意识,成为构建和谐中国的重要力量。

第七,在中美、中日、中欧等重大国际关系问题上,形势政策教育要及时准确地给大学生传递相关的信息,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形势。在调查及访谈中,中美、中日、中欧等重大国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大学生给予更强烈的关注。在与世界各大国的关系问题上,特别是涉及到民族尊严和中国的核心利益,如台湾、西藏、新疆问题等方面,大学生往往更敏锐地意识到经济发达国家的意图所在,所以,他们的反映更强烈。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始终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形势,积极努力为中国的崛起和长治久安保驾护航。

第八,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内容要更丰富,形式要更多样,要注重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影响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积极培养世界中的中国人,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而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喜欢内容丰富的热点问题专题讲座。这要求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仅要充分利用专兼职教师,而且要举全校之力,利用对相关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专家进行专题教育。同时,要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学术团体等相关直接参与组织者、实践者和专家学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报告,引导大学生对问题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在教育形式上,大学生喜欢专题视频、重点讲授、热点讨论、新闻发布、社会实践等,内容具体深刻、气氛活跃、全员参与。总之,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相结合,同积极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结合,全面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标签:;  ;  ;  ;  

大学生现状与政策的认知特征及教育对策_形势与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