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的重要内涵论文_张静

深刻理解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的重要内涵论文_张静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临沂 276200

摘要:在自然资源部负责统一管理山水林田湖草等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背景下,通过分析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对标准化工作的需求,提出建立科学高效的自然资源标准化体系的总体设想,为推动自然资源领域高质量发展,为有效提高自然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自然资源部履行“两统一”职责,为探索构建“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自然资源工作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质量;措施

引言

我国以资源类别管理为基础、以政府规划和计划管理为主要手段的资源管理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快速恢复国民经济,以及改革开放后有力保障大规模城市化、工业化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原有的“条块化”管理可以发挥专业性强、行政执行力强、集中力量办大事等优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分散化管理模式下出现了资源管理碎片化、资源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发挥不足、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等问题,需要按照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方面改革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不断健全自然资源治理体系。

1自然资源治理若干研究热点问题

1.1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空间规划

统一推进国土空间编制实施工作是自然资源部的另一项重要职责。当前自然资源部正在推进全国及长江经济带等不同层次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并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编制实施空间规划的重要科学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一般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且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一定地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与经济规模。近些年来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成为衡量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判据,和指导国土开发利用与保护整治,提升区域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科学基础与约束条件。虽然国内外相关学者从承载力理论发展、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多角度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但整体上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仍处于分散化、泛化的状态,存在承载力概念界定不一致、承载力内在运行机制不明等理论缺陷。实践中一些空间规划中的承载力评价结果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符,不少空间规划部署的重点开发区往往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低值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缺陷和实际应用不足引起了各界对承载力科学性的质疑,甚至有人提出承载力是伪科学。未来在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中需要加强研究,明确回答空间规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容、理论体系、技术方法以及如何应用等问题,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上述问题,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郝庆、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李红等开展了研究。

1.2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战略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总书记谋篇布局的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但是,我国大多数乡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不强、特色不够、文化不显、活力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暴露出的具体问题既有面上的普遍性,又有地域的代表性。以产业发展为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但在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农产品价格低迷以及多数工业产品产能过剩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传统行业的增速不断下降,并存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业发展技术等多方面的制约。整合提升与优化配置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与技术支撑是自然资源管理者与资源科学研究者的职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措施

2.1合理配置各类自然资源使用权

为实现资源价值,需要将资源使用权分配到不同的社会主体进行行使。从各国自然资源治理实践看,一般根据各类资源的本质属性,采取不同的资源使用权配置方式,确保各类自然资源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一是以保障国家安全为目标的特殊战略性资源,如铀矿、军事用地等。此类资源由国家确定特定主体强制垄断经营,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强制性。此类资源的使用权由国家直接赋予,由特定权利人占用。此类资源的使用是直接为公共利益服务,资源使用效益为全民共享,体现了资源全民所有者权益。二是公众生活、公共生产等所需的公共性资源,如生存性用水、气候、公共绿地、湿地等具有公共属性的资源。此类资源需要国家保障全民自由、平等、非排他、持续的利用,资源使用权原则上无需配置或者交由非营利性机构代为管理,应该允许全体公民共享、无偿使用,自然资源管理者依法履行监管和保障职能。但必要时,使用者需要基于生态补偿、环境保护、管理运用等公益目的支付一定的管理或者修复治理成本,体现“使用者付费”原则。三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的经营性资源,如矿产、土地等资源。此类资源应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引入市场化方式配置使用权,将使用权配置给效益最高的市场主体,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经济价值。国家依据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收取资源收益,供全民共享。

2.2生态文明建设提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从河南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来看,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生态文明建设提速刻不容缓。扛稳主要责任。省自然资源厅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责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两统一”职责,动员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大的自然资源观、大的国土空间观、大的生态保护观,统筹管理、保护利用好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实行管控性保护、约束性保护、补救性保护、倒逼性保护、惩治性保护等措施,巩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保护好国人粮仓。

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和南太行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按照“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总体要求,围绕“一核一区三屏四带多廊道”总体布局,全面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持续加快森林河南建设,让绿满中原成为出彩河南的靓丽底色。全面启动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坚持统一组织、统一规划、总体推进、分区实施,围绕修山、治水、护渠、复绿、整地、增湿、除污,统筹推进实施山体修复类、水生态修复类、林草生态修复类和土地质量修复类等重点项目,着力打造国家级生态保护修复样板工程、示范工程,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结语

资源科学以土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为研究对象,是在地学、管理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在推动国家自然资源的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及保护整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沛林.虚拟现实与旅游特色小镇的网络化呈现[J].旅游学刊,2018,33(6):3-4.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6—2017资源科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论文作者:张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  ;  ;  ;  ;  ;  ;  ;  

深刻理解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的重要内涵论文_张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