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官兵主体意识凸现与政治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官兵主体意识凸现与政治工作新思路

郭兴奎[1]2002年在《新时期官兵主体意识凸现与政治工作新思路》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军正处在社会转型,战略转变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对我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保证圆满完成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各项任务,必须努力探索和把握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大力推进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形成新思路,以增强军队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及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此,本文从研究新时期官兵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变化入手,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来研究官兵主体意识的变化,分析官兵主体意识凸现的原因,以及对军队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深刻地揭示当前军队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困惑和矛盾,从而确立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新观念,形成适应官兵主体意识变化的政治工作新思路,为做好新世纪军队政治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和思维路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变,军队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巨大变化,适应官兵主体意识变化提出的要求,突破传统框框的束缚,重新设计和认识自身,调整和重构自身。首先就是要准确地把握政治工作的起点;其次就是科学地把握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再次就是科学地筹划政治工作的内容体系;还有就是建立和完善政治工作的保障和维护机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大胆进行改革创新,走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这样,才能使曾经发挥巨大威力的政治工作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为保证我军现代化建设和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任务的圆满完成发挥巨大的作用。

任树强[2]2006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目前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空洞乏力的情况比较突出,迫切需要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补充创新,很有必要重新审视和确立隐性教育在我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地位,以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深入剖析了新时期部队官兵思想行为的特点,针对当前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从宏观上构建了隐性教育的主要原则,并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实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力求为新时期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程德慧[3]2012年在《当代中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公民意识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教育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①这是明确开展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党的文件。2010年7月教育部制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远景规划再次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是对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承接和高度重视。公民意识教育属于公民教育的范畴,但是,公民教育一直存在着理论上争议,难以形成共识。理论分歧影响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推进。事实上,公民意识教育尚未能真正进入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开展还存在重重困难。面对理论难题与实践困难,学校公民意识教育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也提出来了。课题需要回答:学校公民教育是否必要?学校公民教育是否可能?以及学校公民教育如何进行的问题。本文以当代中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为研究主题,从理论上讨论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可能性,以及我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路径。通过研究,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推动了我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为党和国家进一步落实公民意识教育的政策提供了思考。第一部分主要从理论上对公民、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界定,探讨了公民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德育的关系,梳理了国内外公民意识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在对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改革开放以后学界关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总结,认为:我国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学校公民意识教育。通过理论上的研究和思想发展的探源,提出了公民意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公民意识教育能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第二部分论证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制约性因素。对于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本文认为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是学校德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建构现代公民人格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公民个体政治社会化的现实需要,论文从上述四个方面论述了公民意识教育是当代中国必要而又紧迫的时代课题。通过研究,提出了公民意识教育是建构现代公民人格的教化力量。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与公民个体政治化的关系研究,提出了公民意识教育为公民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提供了民主政治实践的路径。在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讨论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可能性。本文针对学界关于公民意识教育的种种质疑,本文以党和国家政策文件上对公民意识教育的要求为根据,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为理论指导,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可能性。尤其是对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实践的重点个案的实证研究,总结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效,对学界的质疑做出回应。论文还客观探讨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的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指出我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存在许多不利因素是制约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障碍。教育理念的偏差、制度供给保障的不足、传统伦理文化等消极因素不利于我国的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因此,实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任重而道远。破解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中的制约因素,将有力推动我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论文的第叁部分对我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建构性的研究。本文从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建构的原则、目标及内容、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叁个方面对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建构。通过本部分的研究,加强了我国大、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整体规划,从国家到地方各个层面加强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制度建设,系统推进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在对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多种实施途径的研究中,提出了日常生活教育对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作用及价值,提出了日常生活的多样化和互动性的教学法,提出了通过创新学校公民意识教育教学方法,来提高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效果。回顾中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思想的历史沿革,梳理学校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着重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系统建构研究,本文对中国学校公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即实现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中学科化、本土化、人本化、生活化、国际化。

罗崇敏[4]2006年在《中国边政学新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试图探索广义边政学的思路和构架。在充分借鉴以往边政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立足现实实践,理性考察历史,面对未来发展的学术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边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并突出边疆发展、边疆和谐和边疆安全这叁个重点。 本文在学习借鉴中,对边政学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和反思,把边政学发展过程进行历史和逻辑性的归纳,提出边政学研究和发展的四个阶段,即:边疆史地研究阶段、边疆史治研究阶段、边疆民族研究阶段、边疆发展研究阶段。而四个研究阶段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融汇、相互促进的。在肯定以往边政学的积极贡献后,指出了以往边政学研究的特点是:诠释性强、政策性广、单一性多、狭义性明显、人本性不突出。对广义边政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探索,提出广义边政学是关于边疆地区以人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管理和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国内陆地疆界内地区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管理和发展。它具有六个特性:人本性、发展性、集成性、统筹性、和谐性、前瞻性。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展开的。广义边政学的主要范畴包括:边疆史地范畴、边疆政治范畴、边疆经济社会范畴。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边疆发展战略、边疆经济发展战略、边疆城市化演进、边疆新农村建设、边疆文化建设、边疆和谐社会构建、边疆治理方略、边疆安全建设等问题。 关于边疆发展战略。分析了边疆发展的基本特性和以往边疆发展战略的特点,提出加快边疆发展战略转变的思路。在探讨边疆发展战略的本质和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社会要素良性互动集成的边疆发展思路,即以人为核心要素、以梯度推进与中心辐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社会要素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思路。我们处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快。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系统。边疆地区的发展应以社会系统论思想为指导,探索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边疆地区实施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一个基本的要求是促进“叁个转变”和“五个良性互动”。“叁个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方式转变。“五个良性互动”是:经济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区域之间的

参考文献:

[1]. 新时期官兵主体意识凸现与政治工作新思路[D]. 郭兴奎.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2]. 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任树强.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

[3]. 当代中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 程德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4]. 中国边政学新论[D]. 罗崇敏.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标签:;  ;  ;  ;  

新时期官兵主体意识凸现与政治工作新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