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债与财政赤字关系的实证研究_财政赤字论文

关于我国国债与财政赤字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赤字论文,国债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债与财政赤字

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是现代各国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人们往往在谈到国债时,就很自然地联想到财政赤字;同样,在谈起财政赤字时,人们也会很自然地想到国债。我们知道财政赤字与国债是有区别的,但是,为什么它们又常常如影随形地牵连在一起呢?它们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发生这种关系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国债和财政赤字。通常来说,国债是指一国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属于有偿性财政收入,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国债分国家内债和国家外债,本文所研究的是国家内债。我们通常所说的财政赤字,指的是中央政府的预算赤字,即中央财政预算支出超过财政预算收入的部分。我国有两个赤字概念:硬赤字和软赤字,硬赤字是将国债收入列入财政收入然后减去支出所得的赤字,而软赤字则是指正常的财政收入(即不包括国债收入)减去正常的支出后所得的赤字;软赤字是可以部分或全部靠发行国债弥补的,而硬赤字的弥补方法只能是向银行借款或透支。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后,国家规定中央财政不得向银行透支,所以“硬赤字”概念实际上已不存在。我们说的财政赤字是软赤字,就是国际上通行的赤字概念。弥补财政赤字有4种方式:一是动用历年财政节余;二是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三是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四是发行国债。对于第一种方式,其实施前提条件是存在历年的财政节余。但我国从1950年至1999年的50年中,财政节余年份有20年,累计节余额约为180亿元;而财政赤字出现的年份有30年,累计赤字额仅在“八五”期间就达1945亿元,目前,我国亦无动用财政节余的可能。第二种方式也不可行,1994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规定财政赤字不能用向银行透支的方法来解决。对于第三种方法,在赤字业已发生的情况下,仅靠提倡增收节支是起不了作用的。而通过举债弥补财政赤字,可以不增或少增发货币,政府既得到急需的资金,又不破坏供需平衡,从而防止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给经济带来的损失,也给商品生产正常进行提供了基本保证,因而国债成为国家弥补国家财政赤字的最佳选择。国债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因此,国债与赤字,从预算平衡看,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一般来说,赤字加大了,国债发行也扩大,而且国债发行愈大,利息支付愈多,从而赤字又加大,赤字同国债同方向变动。表一中的数据也显示了这一同向变动趋势。

表一:历年国债与财政赤字的数据

1986年以前,我国的国债规模还是很有限的。从1987年起,发行国债日益成为我国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国债发行规模的增加速度大大超过前几年,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国债规模增长很快。1994年的增长率达到了226.76%。很明显,如此快速扩张的原因,在于财政赤字的居高不下。由于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水平的大幅度下降,财政支出具有刚性特征,以及基础设施、重要建设、科技教育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对财政资金需求的大量增加,导致财政收支不平衡。国家急需利用国债来筹集一部分财政资金,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1994年国家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中规定财政赤字不能再以向银行透支的方法来解决,只能由发行国债来弥补。因此,形成国债规模跳跃式的快速扩张。特别是199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迭加到我国经济周期低谷阶段上使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货币政策连续密集运用但效果不够明显,国务院采取了“积极的反周期”扩张性财政政策,基本的方法就是大举扩大国债规模,并且将增加的投入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再一次明显扩张。国债融资既构成了财政收入的内容,又成为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基于预算内安排的投资项目有时也需要国债予以支撑。如今发行国债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那么国债与财政赤字之间是否仍然存在实际的相互影响作用呢?

我们为了定量衡量国债与赤字的相互关系,计算得到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3070,可以看出两者存在很强的线形相关性。但由于经济、社会资料大都为时间序列,这些序列都有随时间增长的趋势,所以它们的相关系数很大并不一定意味着两者的实际相互影响就大,即不一定存在格兰杰(Granger)计量经济意义下的线性因果关系。因此,必须作过一步分析。

二、格兰杰—西姆斯因果检验

对变量间影响因素因果关系的研究,1969年,格兰杰(Granger)引入一个因果关系。提出一个因果关系取决于预期误差的概念和分析框架。概括地说,就是变量X的过去和现在的信息有助于改进Y的预测,则称为存在X到Y因果关系,即Y是X格兰杰原因引起的。数学表示为:

其中:Ω[,t]包含直至时期t的总体的所有有关信息;

Ω[,t]\X[,s]|{S〈t}表示从Ω[,t]中除去S〈t时期以前的X的信息。

随后,于1972年,西姆斯(C·A·Sims)教授从时间序列模型角度,而不是结构模型角度,提出了研究因果关系的向量分布滞后回归(即向量自回归)模型。该模型的实质是,用一组变量的滞后值,通常再加上趋势项和季节性等外来变量,去解释该组变量对于所有i〉0,

当且仅当Y不是X的格兰杰原因,则β[,j]=0。

格兰杰和西姆斯的检验合称为格兰杰—西姆斯因果检验。在检验X是否为Y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对:

进行OLS估计,其约束条件为δ[,j](j=1,2…q)=0,因此需要进行假设检验:

式中:RRSS、URSS分别为有约束和无约束估计的残差平方和。T为样本容量。若计算出F统计量大于F[,a](q,T-p-q-1)(给定显著性水平α下的临界值),则拒绝H[,o],判定存在X到Y的因果关系;否则就接受H[,o],判定不存在X到Y的因果关系。

表1 AIC准则与SC准则

注:CZ为被解释变量,C为常数项。

在实际分析中,需要注意的是,检验的功效取决于最优滞后期数的确定。格兰杰检验依赖于滞后的X值与滞后X的阶数。西姆斯检验是利用Y与X的滞后值,要确定分布滞后期。滞后期数的取值是主观的,可归结为一个判断的问题,极可能导致不相容的因果关系结果,同时,还应注意,因果检验的一个缺陷在于实际上可能是由第三个变量Z影响Y,但当期内Z与X相关,处理这种可能的方法之一就是把Z也放在右方进行回归。本文中ALC准则(赤池信息准则)以SC准则(施瓦茨准则)来选择最优滞后期。

三、我国国债与财政赤字的实证分析

下面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选用1980-1999年的数据进行测算,分析我国国债与财政赤字的关系。

(一)格兰杰检验

设GZ、CZ分别表示各年发行的国债、财政赤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之前,先要对GZ、CZ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Eviews的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得出二者的时间序列均是平稳的。

由于Granger检验数据滞后期的选择不同会影响检验的结果,因此首先要运用AIC准则(赤池信息准则)与SC准则(施瓦茨准则)来选择最优的滞后期。AIC准则与SC准则的判断原则是假定可接受的最大滞后期的Q在对GZ、CZ进行最优滞后期的判定时,Q=5。选择最优滞后期的过程见表1。

经判定,最优的滞后期为5期,在此基础上可按照上述方法直接对GZ和CZ进行Granger的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的结果见表2。

表2 国债与财政赤字的格兰杰检验结果

(二)结果分析

由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来看,GZ与CZ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国债是财政赤字的Granger原因,财政赤字也是国债的Granger原因。

第一由于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财政收入中用于偿还国债本息的负担不断加重,造成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

第二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加重了偿还国债的负担,为弥补财政赤字,必须增发国债,以增加投资,启动经济的发展,再依靠经济增长的贡献来增加财政收入,偿还国债。

四、对策与建议

基于上述国债与财政赤字的关系,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正确、可行的,但在实行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提高控调效果,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保证合理的国债规模与财政赤字规模。中国国债发行规模经历了自1994年以来的每年以30%多的速度急剧扩张,目前,中国国债规模处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宽松而财政债务重负的矛盾之中,我们要防止国债规模过大对财政收支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避免像某些发展中国家那样因政府债务问题而陷入信用危机和财政危机。国债规模的扩张是为了增加政府支出以增加国内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扩张的数量主要由政府财政赤字决定。但是,国债的规模也是有限度的,国债的过度扩张也会带来财政赤字的急剧攀升,巨额的财政赤字不仅会削弱国内居民和国外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还容易产生“排挤效应”,引发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等不良影响。国际上认为不管是处于财政困难还是处于扩张性政策原因,一国每年的综合财政赤字(包括债务付息额在内的赤字)最大不得超过当年GDP的3%。

第二,提高中央财政的收入能力。研究表明:中央财政收支是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其中中央财政收入与国债发行规模的相关系数高达0.97363。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财政收入职能的逐渐弱化。我国的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进一步降低,从1981年的24.18%下降至1998年的12.44%,财政可支配的财力严重减少。随着1994年以后国债规模大副增加,如果国债发行规模增长过快,要对其进行控制的话,就必须增强中央财政的收入能力。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抓好税收的法制建设,坚决堵住各方面的税收流失漏洞,使国家税收流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清理各种收费,实现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化,将分散到各部门、各地区的若干非政府性收入,转变为可由财政部门统一调度安排的、规范化的财政收入。

第三,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目前,国家担负着繁重的经济建设任务,在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下降的情况下,财政支出的迅速增长,势必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财政支出的刚性作用、支出结构僵化是导致财政支出快速增大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国目前国债支出没有列入财政支出的统计口径,但它毕竟是政府承担的、到期必须履行的支出义务,以税收收入来偿还国债本息,从此意义上讲,国债支出实际上就是财政支出。随着国债规模的扩大,财政支出的刚性有增无减。同时,财政支出结构也不容乐观,如行政管理支出在财务支出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4.8%上升到1996年的15%,还本付息压力进一步加大。因此,要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既可以节约开支,又可以发挥政府市场购买行为的规模效应。同时,加快公务员制度的建设,严格控制行政人员的快速增长。

标签:;  ;  ;  ;  ;  ;  

我国国债与财政赤字关系的实证研究_财政赤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