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泥塑时代_石雕论文

走出泥塑时代_石雕论文

走出泥塑时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泥塑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做企业如同泥塑石雕,领导人之于企业如同艺术家之于雕塑,雕之塑之,其道不凡。

同样塑形造像,泥塑与石雕的成型机制恰巧相反:做泥塑是把自己认为“是”的部分“加”上去,累积成一个设想的“形”;石雕则是把自己认为“不是”的部分“减”掉,留出来一个想要的“形”。

泥塑是“加”的艺术,石雕是“减”的艺术。加减之道,截然不同。

泥塑用泥巴做材料,石雕拿石头当对象。作为材料,泥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只要有“造型”的构思并辅以恰当的骨架支撑,就可以塑成你想要的任何形状。作为资源,泥巴具有极强的可重复性,同一坨泥巴可以自成一体,也可以分成几款,甚至已然各自成型的,也能够打碎了掺上水,重塑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身。即便是少一些事前构思,边做边改,边做边加,决不会因为泥巴曾经被塑造成“耳朵”就当不了“眼睛”。

创业初期,企业的机构、干部、业务形态,都是泥巴———凭着创业者的想象,怎么捏都行;即便规划不完整,要求不明确、条件不稳定……创业者照样随时动手做自己的“组织泥塑”,因为,什么才是“是”的部分,其标准基本由创业者自己确定,在进程当中调整改变的余地也大得多。

作为材料的石头是坚硬的,随雕塑者的主观意愿改变的空间要小得多;作为资源的石头,在同一轮造型过程中,绝不可能像泥巴那样可以重复使用。所以,要实践“减”的艺术,在石头上把“不是”的部分去掉,其难远甚于在泥巴上“加”———因为去掉的部分不能再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因为面对一块石头比面对一堆泥巴需要更多的胸有成竹、未雨绸缪,需要更多的事前规划和设计,需要更多的准确判断和正确把握。

“泥塑”与“石雕”,既表现类型的差异,也反映各时期的不同。

如果说“泥塑型”与“石雕型”的说法概括了不同企业之间在类型上的区别,那么“泥塑期”和“石雕期”的说法则表达了同一家企业在发展阶段上的不同。

与客户或者对手企业打交道,当然得清楚对方是“泥塑型”还是“石雕型”;而要管理好自己的企业,必然也得明白自家是处于“泥塑期”还是“石雕期”。

无论类型还是阶段,“泥塑企业”和“石雕企业”在很多方面有着颇值深思的区别———

机会观:前者认为机会是持续存在的,后者则认为机会是一次性的。

资源观:前者几乎可以忽略资源的有限性,后者则高度重视资源的有限性。

成就观:前者认为,局部的小成就可以累积成整体的大成就;后者则认为,没有整体设计的成功就没有成就,也就不存在具有成就价值的局部。

技术观:前者讲究累加与拆分的技术,因而偏重局部的精确;后者讲究整体成型与调控的技术,因而偏重局面的设计与运筹。

……

这就给企业的“雕塑家”们带来了不容回避的问题———你在做石雕还是做泥塑?

办公司,如同玩泥塑,捏几块粘一起,肯定有个人形。要做好企业,那就得是雕塑的高手、大家,不仅可形似逼真,还要能神韵通心,而且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做泥塑,就得从小处的累积开始,由小到大,得小而取大。“泥塑期”自然会较多地重实践、轻理论,重操作、轻规则,重眼前的局部成功,而较难明确整体目标。“石雕期”则必须以大得小,先有整体上对资源的观照、对整体目标的设定,因此明确战略规划、组织策略、运作思路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反映在经营管理行为上,重全局、重整体、重理性、重规划、重设计,则是应有的状态。“石雕期”要求“雕塑家”必须眼界开阔、经验丰富,脑中存有大量“是”与“不是”的模型,并能够及时准确地辨别处置。“泥塑期”基本不需要为“不是”而耗费时间和精力,“石雕期”则必须以能够处理大量的“不是”为前提,如果不能认出并去掉“不是”的部分,就几无可能看见自己想要的“是”在哪里,要得到“是”自然更无从谈起。

其实,最难的还不是石雕本身,而是从“泥塑”走向“石雕”的过渡期———虽为泥塑,却已经被“风干”或者“烘烤”得陶瓷一般既脆且硬,不做改变,僵直之躯难以适应多变的环境;须做石雕,却还没有把握到整体的可能性,运斧使凿还不知从何下手。

做垮的企业,都有些共同的“败笔”,而成功的组织建设,则各有不同的巧妙———刀劈斧砍俨若浑然天成的气势、精雕细凿而能巧夺天工的匠心、以险求奇却如水到渠成的运筹、胸有成竹又可踏雪无痕的功力……凡此种种,莫不令人视作佳境。

雕塑如此,企业亦然。

标签:;  

走出泥塑时代_石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