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的“微信朋友圈”真率由衷直抒胸臆论文

三百多年前的“微信朋友圈” 真率由衷 直抒胸臆

□阮国华

清康熙年间,安徽歙县人张潮的著述中有《幽梦影》一部。此书后来被收入 《古今说部丛书》时,编者因其文体形式独特,而将其标目为 “清供”。“清供”一般指的是案头清雅的蔬菜摆设,将其作为 《幽梦影》的标目是因为此书所辑均系随兴而得的 “清言隽语”。随感格言式的著述明末清初已多有出现,如屠隆之 《娑罗馆清言》、陈继儒之 《小窗幽记》即其中佼佼者。但是张潮的 《幽梦影》却有新的创造,正如光绪21年杨复吉所言:“昔人著书,间附评语,若以评语参错书中,则 《幽梦影》创格也。清言隽旨,前于后喁,令读者如入真长座中与诸客周旋,聆其謦欬,不禁色舞眉飞,洵翰墨中奇观也”。 (《幽梦影》跋)从网络时代的眼光来看,他这种格局倒是与今日的微信朋友圈十分相像。兹举其一组为例:

精神发育迟滞是临床中常见的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智力发育不全、社会适应能力较低等特征,严重影响患儿正常生活能力,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目前临床中尚未有治疗精神发育迟滞疾病的特效药物,主要通过康复治疗来改善患儿智力发育,并取得良好干预效果[2]。可视音乐疗法是一种全新的音乐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将视觉和听觉系统结合的方法对患者多重感官进行刺激,以帮助患者调动机体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治疗目的[3]。本研究将进一步探究可视音乐配合康复治疗对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智能发育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了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我们应该提高新闻编辑的价值,根据实际情况强化信息的使用质量,这对于新闻发展有着比较大的作用。而新闻播音主持作为公众人物,应该注意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刻记着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在播报的过程中将自身的个性化技巧表现出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促进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

弟木山曰:余每见长一技,即欲思之,虽至琐屑,亦不厌也。大约是爱博而情不专。

首先,扑面而来的特色是真率由衷,直抒胸臆。在 《幽梦影》里,张潮所发布的220条随感隽语均系原创,没有链接式的搬引。顺应自己日常的所阅、所触、所思,信手拈来,形诸文字。同样,所有一百多位参与评论者也都以好友式的坦诚,发自肺腑地谈见解、抒感受。前引张潮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一则即是显例,以至于曹冲谷毫无遮挡地说 “我于雪月花酒山水诗文之间,无时不想美人也。”就这样直陈感受,直抒个性!又如张潮 “创新庵不若修古庙,读生书不若温旧业”一则之下,庞天池评论曰,“谒贵官不若访高士,精八股不如穷一经”,公开表示了对达官贵人和八股的蔑视;而顾天石则借题发挥,公开标举了自己的阅读好尚:“唯 《左传》《楚辞》、马、班、杜、韩之诗文及 《水浒》《西厢》《还魂》等书,虽读百遍而不厌,此外皆不耐温者矣,奈何?”在他认可的经典中是把所有正统经书排除在外的;而 《水浒》《西厢》《还魂》等在当时多有离经叛道色彩的作品则被视作阅读经典!王安节更借题发挥:“今世建生祠,又不若创茅庵”,公开以隐逸否定名教!类似直陈已见,所在多有,充分显示了朋友圈的真性情!

修建智慧楼宇,实现绿色校园 在很多高校,智慧楼宇可将建筑物的电力、照明、空调、排水、消防、弱电和安保等自动化地进行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改变以往的教学楼使用效率不高,有时拥挤、有时闲置,中央空调、照明、电器等能源没有得到及时合理控制,造成很大浪费的情况。通过建设智能教学楼,使整个系统和各种设备处在最佳的工作状态,并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以及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能耗的有效控制,减少能源浪费,实现绿色校园,提升和改善师生的校园生活品质。

正文是张潮的原创,下面排列的是文友们即兴畅所欲言的评论。除了没有点赞图像,完全是一组微信朋友圈的格局!在 《幽梦影》中,除张潮220则原创外,另有112人参与发表了512条评论,共形成220组纯文字型的微信朋友圈!

这个微信朋友圈中,以张潮、张竹坡为代表的参与者大都是科场失意旅居扬州的文人。他们在扬州这个景物秀丽、文脉深远、工商业发达、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又偏离政治中心的地方找到了一片畅情之地。他们相对自由地抒发性灵,互赠著述,经常聚谈宴饮。 《幽梦影》微信朋友圈可大致反映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生活风貌,并为后世留下了值得注意的特色和内涵。

在那无网络的时代,这种微信朋友圈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将原创语录逐条传阅,一人发之,众人评之,再由张潮回收辑录成本,还是张潮先将自己的220条 “清言隽旨”汇集成册,再在传阅中为文友们所择评?考察目前能见资料,应该是后者。参与评论最多的张竹坡在给张潮的信中所说:“承教 《幽梦影》以精金美玉之谈,发天根理窟之妙。小姪旅邸无下酒物,得此,数夕酒杯间颇饶山珍海错,何快如之!不揣狂瞽,妄赘琐言数则”。 (《与张山来》其二)很明显,张竹坡是得到张潮将220条语录辑录成册的 《幽梦影》之后,甚为喜爱,视作“山珍海错”,边欣赏,边置评的。在包含评论的 《幽梦影》中,庞天池曰:“有益之施舍,莫过于多送我 《幽梦影》几册。”包含评论的《幽梦影》中,录有庞天池33条评论。很显然,这个主要参评者之一也是拿到张潮语录编辑成册的 《幽梦影》进行评论的。其它,如陈崔山曰:“此一则,又为 《幽梦影》中尤物”;胡会来更是明确地对 《幽梦影》全书进行评价:“从无言处著书,已得惊人;于通解处着解,既参其上,其 《幽梦影》乎?”由上可知, 《幽梦影》原为康熙年间寓居扬州的著述大家张潮的格言语录之结集。结集后便在扬州文友中广为传阅。传阅者随兴置评。待到重新编辑出版,《幽梦影》已成为了由张潮语录与文友评论组成的微信朋友圈著作,是为在无网络情况下我国第一部文字微信朋友圈结集。

李季子:此善于设想者。

首先将纯铝和纯锌放入干锅炉中进行熔炼,待金属全部熔化后将金属液表面熔渣清除,再加入所需的中间合金进行合金化.待金属全部溶化后将炉温保持在740 ℃左右,然后加入虹光精炼剂对合金液进行精炼,在精炼之前对精炼剂烘5 min以上,加入量为合金质量的0.5%~0.8%.最后添加虹光清渣覆盖剂,加入量为合金液的0.1%~0.3%,用扒渣勺轻轻翻搅灰渣,待灰渣表面呈黑色时将其清除,将金属液保温在700 ℃左右以备压铸生产.

张竹坡曰:多情语,令人泣下。尤谨庸曰:因得意诗文想心斋 (张潮字心斋,引者注)矣。

那么,这部微信朋友圈式的结集完成于什么时候,用了多长时间呢?今见序跋也语焉不详。我们不妨从 《幽梦影》评论最主要的参与者张竹坡这个线索进行探讨。张竹坡,铜山人(今徐州人),这个 “负才拓荡,五困棘围,而不能博一第”(张道渊 《仲兄竹坡传》)的才子,于康熙乙亥 (1695年)三月二十岁的时候,仅用十多天时间完成了著名的 《金瓶梅》评点,引起轰动。同年八月参加秋闱又不第。于是于当年秋冬间为发行他评点的 《第一奇书》来到了扬州。当时,同样是身负才名却累试不第的张潮已定居扬州二十余年,他在扬州广交文友和书商,俨然成了扬州文林的领袖。张竹坡对张潮甚为崇敬,认为张潮 “诚昭代之伟人,儒林之柱石”(《与张山来》其一),时相过从。在《幽梦影》中,张竹坡的评论竟达83条之多,居评论者之首!从第四组朋友圈开始,他的评论一直参差延伸到最后一组。据今存张竹坡诗《拔闷三首》所示,他是康熙36年春从扬州去往苏州的。也就是说,张竹坡只在扬州停留了几个月。而就在这几个月中,张潮的 《幽梦影》从第四则断续延伸到最后一则都留下了张竹坡的评论。其中有六则他是唯一的评论者,有28则他是最后一位评论者。这说明张竹坡是最后参与 《幽梦影》评论的人之一。这也说明作为微信朋友圈的 《幽梦影》最短可能就在几天内完成 (即张竹坡所谓 “数夕酒杯间颇饶山珍海错”),最长可能也就在张竹坡旅居扬州的这几个月,即康熙35年(1696年)秋冬到康熙36年春(1697年)之间。在没有电话、没有网络、没有快递的情况下,我国第一部微信朋友圈式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

陆云士曰:临川 (指汤显祖,引者注)谓“想内成,因中见”与此相发。

曹冲谷曰:我于雪月花酒山水诗文之间,无时不想美人也。

在 《幽梦影》中,评论者与原创之间,评论者与评论者之间互相补充、相互生发。相互拓展思路,做到了 “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愈深”。如张潮曰:“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花,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江允凝在评论中补充曰:“黄山看云,更佳。”毕右万推展曰: “雨后看柳,觉尘襟俱涤”。尤谨庸生发曰: “山上看雪,雪中看花,花中看美人,亦可”。倪永清另作发挥:“做官时看进士,分金处看文人”,虽属调侃,却引申出了别样道理。又如,张潮曰:“一日之计种蕉,一岁之计种竹,十年之计种树,百年之计种松”。这本是对大自然物种之生命周期的描述,周星远却就此引伸曰:“千秋之计,其著书乎?”一下子升华到生命担当的重大课题。而张竹坡则将谈论主题提升到更高处:“百世之计种德”。微信朋友圈就这样在相互切磋、生发中成为了提高思想境界的园地。

《幽梦影》是当时以张潮为核心的扬州文友组成的,他们响亮地提出 “读书最乐”:“读书最乐,若读史书则喜少怒多。究之,怒处亦乐处也”(张潮),“读到喜怒俱忘,是大乐境”(张竹坡),并认为 “有功夫读书,谓之福”。张潮还认为,“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之句;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并明确地把读书和阅历联系起来,提出了著名的读书三境界论:“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浅深耳。”黄交三当时就在评论中对此三境界说给予了高度评价:“真能知读书疼痒者也。”延至后世,人们均将三境界说视作经典格言。

数学全息定义的教学一般应强化.这里的强化主要指“三多”和“三化”,“三多”即多花时间、多思考(理解)、多应用,“三化”即正反例强化、逐步内化、螺旋深化.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典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分析的过程,并应组织好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非全息定义的教学一般不宜强化,只宜淡化,即不能要求过高,更不能深挖.

虽然文友们在扬州大都处于避世状况,但有时也在率情之中流露出批判锋芒。如张潮曰“古之不传于今者,啸也,剑术也,弹棋也,打毬也。”这本是谈文化传承,可是朋友圈中却对其进行了引伸。张竹坡曰 “今之绝胜于古者能吏也。猾棍者,无耻也。”庞天池借题发挥说:“今之必不能传于后者,八股也。”就这样在应和之中对封建国家机器和封建文化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有时微信朋友圈更是突破斯文,剑拔弩张。张潮曰:“胸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周星远呼应曰:“看剑引杯长,一切不平皆破除矣。”张竹坡补充曰:“此平世之剑术,非隐娘辈所知。”看来,这些淡出仕途的士子们心中是压抑着不平之气的。

中华民族有着重视思想互动、感情交流的优良传统。在诸子的著述中已见端倪。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更趋活跃,这在 《世说新语》等著述中有着分明的体现。除了话语式的互动和交流,这一时期更出现了诗歌形式的互动和交流,兰亭诗聚即其中突出代表,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交流形式。但是,非网络的接近现代格式的话语微信朋友圈的形成,应该说张潮及其文友有首创之动。三百多年前处于特定环境的士人们就这样通过微信朋友圈式的交流奉献出自己的心灵产品。他们并未刻意辨明什么,却实际上作了辨明;他们并未希望从中建树什么,却实际上从许多方面作了有价值的建树,为后世留下了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人群的心灵轨迹。又过二百来年,光绪年间有朱锡绶之 《幽梦续影》刊出,访张潮 《幽梦影》之微信朋友圈格局, “绮语小言,而时多名理”(潘祖荫 《幽梦续影》序)。但囿于时世和才情,其思致之开阔、敏锐已不及前贤了。王羲之曰:“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兰亭序》)。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十年内,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联系、交流的方式和手段肯定会更为便捷、更加多样。那么,今天的手机微信朋友圈又将会给后人提供什么样的心灵果实和积极经验呢?

摘自《中华读书报》

标签:;  ;  ;  

三百多年前的“微信朋友圈”真率由衷直抒胸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