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世纪与中国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太平洋世纪与中国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太平洋世纪与中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太平洋论文,中国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当今,东亚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原动力。其中,东北亚地区(含中国经济区)在经济实力、对外贸易额、土地面积、人口这几方面均超过东南亚,在东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预计在21世纪初,东亚经济实力将超过美国,它预示着世界经济的重心将由西往东转移到当前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太平洋地区,并标志着太平洋世纪的到来。为了使东亚经济在跨入新世纪之际,能持续不衰,必须努力做好稳定、发展、互利、平等四件大事。

中国改革开发以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为了实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的宏伟蓝图,中国将经过今后15年的努力,使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再上一个新台阶,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迎接美好的未来。

一、亚太的崛起

当前亚太崛起的巨浪声唤醒了亚洲,惊动了整个世界。我们所说的亚太地区,主要是指西太平洋地区亚洲东部的一条南北新月形地带。在这个地带上,分布着俄罗斯东部、日本、蒙古、中国、朝鲜、韩国、中国的台湾省、港澳地区、东盟和印支等国家和地区。按亚洲开发银行统计,过去20多年,东亚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为8%, 远远超过世界发展中国家的4.3%和工业发达国家的3%的增长水平。在东亚,发展最快的是中国、越南、“四小”和东盟,其中中国、越南为8.6%, “四小”为85%,东盟为6.8%。

东亚经济的崛起,主要表现在:

1.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在发达国家中遥遥领先,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德、法、英的2.28倍、3.53倍和4.6倍,达到美国的70%。根据有关国际机构的数字推算,1995 年东盟6国(含越南,但不包括文莱)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5 530亿美元;东北亚5国(不含中国)将达到5.077万亿美元;“中国经济区”(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地区和台湾省)将达到9 590亿美元。 合计东亚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6.59万亿美元,美国将达到6.48 万亿美元, 东亚将为美国的96.3%。

2.经济高速增长。近15至20年来,东亚地区的中国、韩国、香港地区及台湾省和东盟4国经济都在高速增长,1991至1995 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7.3%。日本经济也在高速增长,但进入90年代, 日本经济陷入衰退,1992至1994年3年中,增长率分别为1.1%、0.1%和0.8%。

3.外贸规模迅速扩大。近25年来,东亚地区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台湾省、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对外贸易年增长率高达两位数字,其中中国高达19.2%,位居榜首。1978年,日本、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台湾省、 韩国、 新加坡等6 国和地区外贸总额为291.3亿美元,美国为326.8亿美元,前者为后者的89.1%。1993年, 6国和地区贸易总额增加到1.55万亿美元,美国增加到1.07万亿美元,前者为后者的1.45倍。1993年,日本、香港地区、中国大陆、韩国、新加坡、台湾省按贸易额均已进入世界前列。

东亚地区可分为东南亚和东北亚两大经济区域。东南亚经济区包括东盟7国和缅、老、柬三国;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 俄罗斯东部、韩国、朝鲜、蒙古。中国是东亚大国,从地域角度看,中国地域的一部分虽与东南亚地区交叉毗邻,但中国基本上是在东北亚地区。1997年香港地区、1999年澳门地区将先后回归中国,台湾省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经济区域角度看,中国大陆、港澳地区、台湾省构成“中国经济区”,所以“中国经济区”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对东北亚地区和东南亚经济区的经济实力进行对比,并把中国经济区作为一个整体计入东北亚地区,1995年东北亚地区(含中国经济区,缺俄、朝、蒙数字)的国内生产总值比东南亚经济区估计高10.9倍;2010年估计将高6.7倍。 如东北亚地区(含“中国经济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美国比,1995年东北亚地区估计为美国的88%;2010年估计将为美国的112.8%,从而超过美国。

为进一步了解东北亚地区内部的经济实力,现对东南亚经济区,东北亚地区(不含中国)和“中国经济区”三大块的情况作一比较。

从土地面积看,东北亚最大,达1 517万平方公里, 其中俄罗斯远东地区就有1 300万平方公里;中国次之,963.7 万平方公里; 东南亚10国最小,452万平方公里。

从人口看,中国人口最多,达12.28亿人;东南亚次之,为4.99 亿人;东北亚最少,为2.03亿人。

从国内生产总值看,东北亚最高,达5.38万亿美元,其中日本就有4.65万亿美元;中国次之,达8 986亿美元, 其中香港地区、 台湾省3731亿美元;东南亚最低,8 800亿美元。

从经济发展速度看,所有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74年至1990年为3.4%;1991年至1993年为0.9%;东亚同期为7.3%和8.3%,其中东北亚地区若包括中国在内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东南亚。

从对外贸易总额看,东北亚最多,1994年达9 737亿美元, 其中日本为6 729亿美元;“中国经济区”次之,为7 283亿美元,其中中国东北、华北10省(区)市为404亿美元;东南亚第三,为5 282亿美元。

从上述分析看出,东北亚地区(含中国经济区)在经济实力、对外贸易额、土地面积、人口这几方面均超过东南亚,所以东北亚在东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地跨欧亚的俄罗斯当前处于困难时期,但估计到21世纪初,俄罗斯将恢复元气。一旦俄罗斯经济步入发展轨道,由于其科学技术水平高、资源丰富,对其活力和发展的远景不应低估。

从今后15年经济发展远景推算, 2010 年东亚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1.59万亿美元,其中经济实力最强的是东北亚地区,为7.55 万亿美元,“中国经济区”居中,为2.54万亿美元,东南亚最弱,为1.5 万亿美元;1995—2010年期间,东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9%, 其中东南亚10国为6.9%,“中国经济区”居中,为6.7%,东北亚地区(不含中国)最缓慢,为2.7%,其中日本仅增长2.3%。

1995年东亚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6.59万亿美元,美国将达到6.84万亿美元,东亚为美国的96.3%;中国经济区将达到9 586亿美元,为美国的14%。2010年东亚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1.59万亿美元, 美国将达到8.94万亿美元,东亚为美国的1.3倍; 中国经济区将达到2 .54万亿美元,为美国的28.4%,与美国的差距大大缩短。 中国发展和强大起来,不谋求霸权,因而也不会对别国构成威胁,相反,中国的发展将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广泛的发展与合作的机会。1995年10月,中国总理李鹏访问加拿大时,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说的好:在今后15年内,世界经济发展取决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和繁荣,不仅有利于加中两国,而且有利于世界和平和经济发展。

21世纪初,东亚经济实力将超过美国,它预示着世界经济的重心将由西往东转移到当前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太平洋地区,并标志着太平洋世纪的到来。

二、中国跨世纪的宏伟蓝图

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步扩大到城市,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大到社会各个领域。改革开放冲破了长期束缚中国的僵化观念,带来了全民族的思想解放,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所获得的最大成果。从改革开放中,人民得到实惠,人民热烈支持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16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其中1992 年至1994年年均增长13.1%左右,1995年增长率为10%。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79年的240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2 367亿美元,增长近10倍,其中1992年至1994年年均增长20%以上。16年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签订协议项目共22万多个,其中1994年一年即达4万多个。 外商在华实际投资总额达到956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现已达700亿美元。

1990至1995年期间,中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跃居世界第一:原煤12亿吨,电视机3 283万台,布211亿米;钢9 261万吨,超过美国, 低于日本;发电量1万亿千瓦时,次于美国,列世界第二位;原油1 4608 亿吨,居世界第五位。到1994年中国工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4 024亿美元, 比1990年增加2 293亿美元,年均递增23.5%。90年代初, 中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比80年代初增长近4倍。中国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中国至今仍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最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1995至2000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展示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宏伟蓝图。本世纪末中国将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将更加宽裕,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今后国内外市场竞争将主要是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的较量,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从数量向质量的结构性转变,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经过今后15年的努力,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将再上一个大台阶。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会带动和推动东亚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区域和世界的稳定和发展。中国人民对实现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充满信心,并将与世界各国人民并肩前进,共建美好的未来。

三、为实现稳定、发展、互利、平等而奋斗

当今,东亚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动力。1995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提出,1994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前10位经济体中,前6名均为东亚国家。它们依次是中国、 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台湾省增幅为6.9%,排名第九。 但东亚也面临着强劲的挑战和竞争,为保持并推进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使东亚经济在跨入新世纪之际,能持续不衰,必须努力做好稳定、发展、互利、平等四件大事,国家要稳定,经济要发展,合作应互利,交往应平等,这是当今国际社会不可抗拒的潮流。

1.稳定

国家进行改革,谋求发展,首先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社会动荡,人心惶惶,是无法安下心来搞建设、求发展的,甚至会出现经济倒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一切无从谈起。环顾东亚各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心情愉快。反之,原苏联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由于改革失误,“休克疗法”加剧经济的恶性循环,党派林立,各种思潮泛滥,社会动荡,货币成千倍贬值,人民生活陷入重重困难之中。中国人民万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决反对来自任何方面的干扰、干涉、挑衅。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应当是:发展需要改革,改革和发展需要稳定,有序的改革和健康的发展又有利于稳定。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稳定的程度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今世界有识之士密切关注的大问题。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角度看,社会的稳定每每是外国企业家和投资者密切观察和反复思考的大问题,这有关投资风险。社会越稳定,风险越少,外来投资就愈踊跃,反之,投资者就会顾虑重重,举足不前。近二、三十年来,东亚社会稳定,经济高速增长,不仅吸引了大量区域内日、港、台的资金,而且引起欧美政界、企业界的极大重视,还促使欧美加速靠近亚洲。在前两年欧盟、东盟外长会议上,双方曾围绕着人权问题发生尖锐的对立,1994年在曼谷召开的扩大东盟外长会议上,欧美国家还指责东盟“忽视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但今天,欧盟已改变态度,它们之所以暂时搁置人权和环保问题,而把经济作为最优先解决的课题,是因为它们怕失去东亚大市场的占有率,影响欧洲企业的竞争力。

2.发展

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人类社会是一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二次大战后,近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世界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近年主要国家均在为下世纪占据有利地位而抢占科技、经济的制高点,低耗、优质和保护环境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当然是共同发展,发达国家要发展,发展中国家尤其要发展,只有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和落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才有可能持续和巩固。

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下,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是冲突的根源,要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必须有紧迫感,加快发展经济。发达国家除积极发展本国经济外,还应表现出良好的政治意愿,积极响应发展中国家关于推动南北对话与合作的呼吁,减免最贫穷国家的债务,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科技成果和技术,并给予优惠,特别是有关防止环境污染、节省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在国内,尤应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促进富裕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早日脱贫,早日使中国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这些都离不开发展。中国加快发展,也愿所有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共同发展是中国人民的心愿。

3.互利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物质成果的不断增长,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对这一财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当共同享受。但事实上,没有贯彻互利的原则。发达国家成果享受得多,发展中国家享受得少。

在过去的25年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总产值和人均产值方面的差距一直在扩大。1965年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为3 770亿美元,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为1.39万亿美元,后者为前者的3.9倍。 1990年二者分别为3.47万亿美元和15.67万亿美元,后者为前者的4.5倍。人均产值的差距更悬殊。1965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均产值为159美元,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为2 001美元,后者为前者的12.6倍;1990 年二者分别为839美元和20 170美元,后者为前者的24倍。 故应探索一条公平合理、互利合作的新途径,帮助发展中国家早日摆脱落后与贫困。

4.平等

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所有国家应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不得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以强凌弱。但事实上,当今国际社会就存在着不公正、不合理和不平等。不平则鸣。最近印尼外长阿里·阿拉塔斯说,现在一些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运作的宏观政策问题,越来越多的掌握在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方7 国集团等几个国际机构手中,对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是“不平等”的,发展中国家应参与全球性问题的决策;圭亚那外长史莱门特·罗希呼吁国际社会应采取新的方式和战略,改变现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平等现象;亚非拉许多代表指出,在过去10年中,非洲债务翻了两番,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由36个增加到48个,这些国家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0%,而他们的收入仅为全球总收入的0.1%。1995年10月中国公布了未来15 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跨世纪蓝图,中国人民正精神焕发、全力以赴地投入国家建设。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大责任,我们更关心东亚的发展,希望东亚保持当前这种发展势头。我们希望在国际交往中能和平共处,多些对话、少些对抗。

总之,人类面临的是一个变化深刻而又复杂的世界,东亚各国在政治经济制度、发展水平、价值观念及文化传统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某些差异甚至还可能激化。但我们相信,经济发展了,差异可缩小,矛盾可淡化。让我们共同为创造一个和平、平等、合作和繁荣的新世界而努力吧!

参考资料:联合国《统计月报》有关月份;IMF 《国际金融统计月报》1995年7月;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OECD 《主要经济指标》有关月份;OECD《世界经济展望》57期;日本《东洋经济统计月报》1995年8月;台经月刊1995年7月;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中国百科年鉴1994年;日本“经济企画厅”《亚洲经济》1995年;日本“经济企画厅”《海外经济资料》1995年。

标签:;  ;  ;  ;  ;  ;  ;  ;  

太平洋世纪与中国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