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疗效观察论文_钟小苑,黄旭龙,杨应浩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广州新海医院) 广东 广州 510300)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耳鼻喉科治疗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15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施行治疗方式干预、专科知识宣教干预、心理干预及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干预,治疗10天后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78.2%,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真菌性外耳道炎治愈率,优于常规护理疗效。

【关键词】护理干预;真菌性外耳道炎;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7-0258-02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耳鼻喉门诊疾病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广东潮湿、温热且季节不分的天气中更为多发。区别于普通外耳道炎主要是在患者耳道分泌物中涂片发现菌丝体或孢子,门诊检查中多发现耳道充血、假膜形成、分泌物为褐色或是黑色带菌丝或菌斑样,伴或不伴有脓性分泌物。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其病情顽固,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可能与患者对该病认识不足、未彻底清洁耳道污物、不能坚持用药、菌群耐药等密切相关[1]。提高患者依从性能使患者得到连续用药,控制真菌繁殖,减少药物耐药[2],从而提高疗效。我科自2012年2月至2016年10月采用常规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78例,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156例病例(205耳)均为2012年2月至2016年10月我院耳鼻喉科治疗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均有耳部瘙痒、耳道内褐色菌丝样分泌物等临床表现,符合真菌性外耳道炎诊断标准[3],均排除了合并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异常及认知障碍的病例,年龄为23~62岁,平均年龄为36.1岁,其病程时间为1月至7月,平均时间3.7月。将15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例首诊均采用耳内镜下清洁外耳道,使用吸引器、耵聍钩等器械清理真菌团、真菌斑,尽量避免使用洗剂(如过氧化氢溶液等)冲洗或盥洗,保护耳道上皮组织,合并细菌感染或外耳道肿胀明显患者应在药物抗感染、消肿等处理后再行清理。清洁后使用硝酸咪康唑乳膏均匀外涂于外耳道、鼓膜表面,药膏不宜多。每次涂药前检查耳道情况,有分泌物应清理后再涂药,每日1次,疗程10天。护理方面:对照组:应用常规耳道清洁、局部抗真菌药物涂抹和基础护理。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专科疾病知识干预、心理干预及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干预等护理措施:①治疗方式干预:患者就诊时建议采用耳内镜下耳道清洁,保证彻底清理病灶,减少了常规额镜下清理的盲目性及不彻底性,减轻患者疼痛,缓解恐惧,增强治疗信心。局部涂药建立随诊卡,包括药物名称、使用疗程、联系方式等。注意询问患者是否合并足廯(香港脚)、甲廯、皮肤真菌病等,若有应指引患者及时相关专科治疗,切断传染源。②专科知识宣教干预:给患者讲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防等知识,嘱避免掏耳、耳进水、接触动物毛皮、排泄物,保持干耳[4]。③心理干预。融合现代护理的人文关怀,善于聆听,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给予及时疏导,针对患者耳瘙痒感、耳痛症状反复发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分享与病人相似年龄段治疗成功病例,树立榜样。④日常生活方式干预。真菌性外耳道炎发病与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在平时,应嘱患者尽量避免耳部进水,不掏挖外耳道,尽量保持发病部位的清洁,在外耳道瘙痒症状显著时可给予按压耳廓及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改善症状[5]。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将其临床疗效分为痊愈、好转、无效。

1.3 评价标准

(1)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外耳道清洁干燥、无充血,真菌涂片镜检为阴性,追踪复查3月无复发。(2)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外耳道仍有轻度充血,真菌涂片镜检阴性,3个月内无复发。(3)无效。用药期间症状减轻,停药后症状恢复同治疗前,真菌涂片镜检阳性。以痊愈加显效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痊愈49例,显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患者痊愈34例,显效27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78.2%。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

3.讨论

近年来,真菌性外耳道炎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常见致病菌以曲霉菌、白假丝酵母菌和毛霉菌为主,均是条件致病菌,潮湿、温暖及外耳道狭长相对封闭空间有利于真菌滋生。外耳道屏障由pH<7偏酸性内环境及正常耵聍腺分泌及自洁组成,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耳道内与真菌拮抗的菌群后导致真菌异常繁殖,局部耵聍腺分泌减少或清洁不当、不良的挖耳习惯使局部环境改变,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破坏外耳道屏障后真菌侵犯外耳道皮肤的角质层,使大量上皮脱落。由于患者对该病缺乏认识,不重视规范治疗,症状缓解后中断治疗或是由于病情反复不能坚持用药,导致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反复就诊产生烦躁、焦虑情绪,抗拒治疗,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健康宣教、科普教育、心理疏导等护理措施干预在治疗中应当给予重视。本研究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效果,结果发现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可针对真菌感染发生的病因对应的生活行为习惯提供相应护理对策,对于基础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或长期应用药物(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类人群指导正确使用药物,避免滥用。研究发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可显著影响临床疗效及预后。心理状态和免疫功能相互作用,患者心理状态良好可促使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节稳定内分泌系统,免疫功能发挥作用,提高治疗效果[6]。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增强患者自我管理意识,认识疾病后消除顾虑,情绪得到控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从而使痊愈率升高,有效降低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正贤,江文,刘阳云,等.派瑞松联合耳内镜清理冲洗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3(2):176-176.

[2]王雪林.护理干预对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旬刊,2014(10):83-84.

[3]徐素珍,张罗.护理干预对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心理状态及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0):88-90.

[4]张中华.护理干预对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3):4019-4021.

[5]杨杰.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17):155-156.

[6]陈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钟小苑,黄旭龙,杨应浩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对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疗效观察论文_钟小苑,黄旭龙,杨应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