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_生态城市论文

生态城市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_生态城市论文

生态城市城市发展的大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生态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功能的三次转变

世界各国的城市的功能在经历了工业化和逐步大型化的历程中,前后发生过三次显著变化:

一、工业化时期——城市主要是商业中心和工业中心

这一时期,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国际贸易的急剧扩张,工业化国家出现了一批商业中心城市和工业中心城市。

15世纪时,国际贸易中心主要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热那亚—威尼斯一带。后来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贸易中心转向英吉利海峡两岸,阿姆斯特丹和伦敦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商业中心。此后的英国工业革命使之成了“世界工厂”,伦敦则成了世界商业之都。19世纪40年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船舶率先在英国出现,从而确立了英国商船在世界贸易中的霸主地位,伦敦逐步成为世界最大的港口城市。与此同时,其它著名的大城市如纽约、芝加哥、柏林、巴黎、汉堡等也相继成为重要的全球商业中心。另外,工业革命还造就了一批以工业为主的大城市,它们大多分布于煤田或其它原材料产地,如英国的曼切斯特、伯明翰利兹,德国的鲁尔矿区,美国的区兹堡巴尔的摩等。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80年代——一批城市成为国际经济中心

这一时期,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生产能力、生产规模迅速膨胀,生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国之间比较利益差异日益扩大,推动了商品、劳务、资本以至生产过程和科学技术的跨国流动,导致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展和全球金融网络的形成。一些工业中心、商业中心大城市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逐步形成了国际经济的中心,如伦敦、纽约、巴黎、东京、法兰克福、米兰、阿姆斯特丹、芝加哥、洛杉矶、香港、新加坡、汉堡等。

50-60年代,在西方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生产技术还处于较低水平,资源利用率较低,而污染物排放量猛增,60年代末,西方各国的环境污染达到高峰,公害事件屡屡发生。70年代以后,一系列环境“公害事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污染对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从70年代起,发达国家开始了污染的治理并不断增加环保投资,城市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好转。

三、80年代中期起——国际上出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

在这一时期,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现在,一些国际上的大城市已不再是单纯的“治理环境”,而把“保护环境”上升到了“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高度。

这就不仅是城市产业结构和道路交通的调整,还包括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征以及对商品生产、使用以及处置的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其特征是更注重“节能”和“提高能效”,更多地依赖“可再生能源”,使其能够自我更新以便使用,在最大限度减少废物的同时,注意扩大物资回收和再利用、避免使用有害物质、保护生态的多样性;注重开发有利于环境健康的生产技术、设计出更为耐用和可以维修的产品等。正如汽车、合成化学和“用完就抛弃”是20世纪许多产业的共同特征一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体系,成了21世纪国际大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趋势。

国际上的生态城市

产业结构:国际上的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城市,普遍出现了产业结构的“非工业化”。

在这样的城市中,工业中心的地位不断下降,包括石油、煤炭、化工产品、汽车在内等对环境危害最为严重的工业逐步萎缩,新兴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随着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政府和企业重视环境污染治理的同时,高能耗、重污染、占地大的工业企业纷纷外迁,而金融业、批发商业、管理、法律、研究与开发、交通通信、广告、仓储等产业迅速发展,地位不断上升。

在工业部门内部,产业构成也在不断变化。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传统工业如纺织、钢铁、金属加工等日趋衰退,而电子、通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一些环保产业蓬勃发展。比如原联邦德国,1990年有54.6万人的工作直接或间接与环境保护有关,原民主德国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员达13.4万人。全德国共有68万人从事环保工作。

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中,各制造业也逐步对其制造工艺和产品进行了改进。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最初反应是,给现有的工厂配备污染控制设备和建立废物处理设施。但事实上,即便是很高级的控制污染设备,也只能减少污染而不能彻底消除它。正是这种治理方式所固有的缺点,迫使各国走向更根本的变革,即“防止”而不仅仅是“控制”污染。

目前,与“控制污染”有别的“避免污染”活动正在许多国家兴起。丹麦、芬兰、法国、德国、荷兰和挪威等国政府已开始鼓励开发“干净的技术”。美国环保局(EPA)自从建立了“防止污染办公室”后,有10个州通过了“制裁使用有害物质”的法律。另外,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研制防止污染和避免废物排放的方法。如3M公司(明尼苏达矿业与制造业公司)通过在全公司范围实施一项计划,在10年间将有毒废物排放量减少了一半。

现在,各发达国家已有许多产品被更有益于环境的替代品取代。如:引进了不含磷酸盐的清洁剂,另外,能被生物分解成无害物质的产品,正被用来替代合成化学产品。

城市交通:一些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目前非常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地铁和轻轨铁路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铁路承担大城市通勤圈的客运,地铁和轻轨承担市区内部大容量的客运,公共汽车以承担区内某一区域的客运为主。一些国际性经济大城市早在几十年前已开始建设高架道路,不过由于在相同客运量条件下。地铁和轻轨的能耗相对低得多,而高架道路有容易破坏景观,欧洲对此控制很严,而美国的波士顿等城市。已开始拆除高架道路。

目前,伦敦和纽约的地铁线路最长,都在400公里以上,东京和巴黎的地铁线路长200至300公里,这些城市的地铁均已形成完整的网络,客运量大大超过公共汽车。

在对外交通方面,航空对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影响更为重要,目前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一般都是国际航空枢纽。另外深水港、高速公路和铁路也都是重要的对外交通方式。

城市建设和布局:当代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空间布局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开发或再开发市区内的用地以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开发郊区和周边地区,以疏散市区人口和工业,为市区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包含以下几方面内涵:

从地域范围来看,生态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周围市郊及有关区域紧密相连的开放系统。

从涉及的领域来看,生态城市不仅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等,也涉及城市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它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

从城市经济系统来看,生态城市既要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能保证增长的质量。也就是说,生态城市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产布局,使城市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能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在生态城市的经济系统中,尤其强调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系统过程的高效运行。

从社会方面来看,生态城市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这不仅指足够的粮食,也包括良好的营养状况、住房、供水、卫生、能源消费和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城市规模还要同城市地域空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供给条件相适应。

从经济、社会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看,生态城市应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体。

由于人类社会的再生产过程,首先是从自然界获取原料,通过劳动变成人们需要的产品,然后经过分配、流通、消费,将一部分废物(包括一切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参与自然界物质循环。因此生态城市要求,从自然环境获取的资源不能超过环境再生增殖能力;而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要大于经济增殖对资源的需求;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容量。就是说,要尽量减少生产和生活中废弃物的排放,尽可能高地利用再生资源,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另外要从技术、资金和公众意识等方面,提高城市对环境的改善与治理能力。

生态城市的特征

生态城市强调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系统中的各部分都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因此,一个生态城市应具有以下特征:

在环境方面,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还要有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

在经济方面,除了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生产方式,要有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高循环、高效运行的生产系统和控制系统。

在社会方面,公众包括居民、企业以及政府机构,要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并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环保工作和活动,在全社会提倡一种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消费方式。

在管理方面,要有健全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不仅要有关于环保和环卫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还要有节约资源和能源以及物资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还要有一个相关的切实有效的行政与执法制度。

当今,全球的城市化趋势越演越盛。1950年全世界还只有29%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今天已达到45%,2000年将达到50%。

为使城市化给人类带来更充分的物质享受、便利的生活设施和高效的信息交流,而避免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问题,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建设生态城市。

这也正是生态城市之所以成为全球城市发展大趋势的原因。

标签:;  ;  ;  ;  ;  ;  

生态城市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_生态城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