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艺复兴史三大热点述评_文艺复兴论文

西方文艺复兴史三大热点述评_文艺复兴论文

西方文艺复兴史三大研究热点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述评论文,文艺复兴论文,史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是西方文艺复兴史研究的丰收期。其中有三类学者扮演着主要角色,他们分别 是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文学艺术批评家。如何从总体上对西方文艺复兴史研究的理论与 实践进行总结,进而如何提升我国文艺复兴史研究的理论学术水准,这是该领域目前的 一个迫切任务。笔者长期关注西方的文艺复兴史研究状况。现将点滴心得整理成文,以 与同仁交流,求教于学术界。

一、以社会生活为焦点的文化史研究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文化史研究逐渐成为西方史学的主流之一。其中文艺复兴 史研究是文化史研究的重点领域。与西方其他历史研究领域相仿,文艺复兴史研究的基 本脉络仍遵循启蒙时代和理性主义时代的编史理念,即注意对时代特征加以概括,注意 从时代的整体出发来分析历史现象,注意叙述结构的完整性。例如文艺复兴史研究的泰 斗布克哈特就非常注重对文艺复兴时代特征加以勾勒。由他所概括的诸如“个体主义” 、“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作为艺术工作的国家”等特征,一直是这一领域的研 究指导纲领,也被视为欧洲文艺复兴史和文化史研究的一个突破。以后经常有作者以某 个特征为线索撰写文艺复兴史(注:如桑迪纳拉就以《冒险的时代》为名写就一本文艺 复兴读本,中文有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本。)。但史家更应注意的是,布克哈特的 作品已经把史学的触角伸向了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在他的笔下,家族、兵器、职业军 人、滑稽演员、藏书、城市公民生活、庆典、社交语言、妇女化妆、家政、乡村生活、 迷信活动等均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因此,布克哈特的作品已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伏尔 泰《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的文化史写作风格。有理由认为,布克哈特的作品在 继承以往传统的基础上开了以社会生活为焦点的文化史研究先河。作为一种学术补充, 另一富有才气的文艺复兴史学者西蒙斯3卷本《意大利文艺复兴史》(注:西蒙斯:《意 大利文艺复兴史》(Symonds,Renaissance in Italy),有近代图书馆(Modern Library) 的通行本。)同样从广阔的层面来探索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心灵和创作实践。

随着年鉴学派的兴起和社会学等新学科受到人们的重视,以社会生活为焦点的文化史 研究逐渐成为西方文艺复兴史研究领域的重要特征。特别是基层社会的现象如银行、集 贸市场、工资、生活用具、娱乐方式等受到历史学家的关注。基层社会是社会生活波动 最大的一个层面,是对国家意志反映最直接的一个层面,因而也是最生动的一个层面。 这种研究思路表明了20世纪西方史学的重要转变。直到20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史学流 派的兴起,基层社会的点点滴滴文明现象仍是历史学家的兴趣所在。通览年鉴学派的历 史研究理论和方法,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引起关注:1.对广阔社会历史背景的透视;2.对 不同社会层面和风貌的描述;3.对图片视觉艺术的运用;4.对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揭示 ;等等。所有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拓宽了文艺复兴史的研究面,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文艺 复兴史研究的学术水准。年鉴学派的著作当首推布罗代尔的系列著述,其中有:《15至 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注: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 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第1卷,1992年版;第2卷、第3卷,1993年版。)、《菲力 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注:布罗代尔:《菲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 中海世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等。其中值得一提的还有法国年鉴学派代表费伏 尔和受年鉴学派影响颇深的英国学者海尔。费伏尔的代表作有《16世纪的不信仰问题— —拉伯雷的宗教观》(注:费伏尔:《16世纪的不信仰问题——拉伯雷的宗教观》(

Lucien Febvre,The Problem of Unbelief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the

Religion of Rabelais),translated by Beatrice Gottlieb,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等。该书十分关注对文明各个组成因素的描述,书中不时提到年鉴学派所 特别关注的文明的精神特征。海尔的新作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明》(注:海尔: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明》(John Hale,The Civilization of Europe in the

Renaissance),Atheneum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4.),此书再次显现海尔 的文艺复兴史研究特点,即始终着眼于整个欧洲的文明,着眼于社会生活中变动最敏感 、最显著的部分,而非仅仅对文学艺术的描述。这在书中“转变”一章得到详尽的发挥 。其著作另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注:海尔:《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John

Hale,Renaissance Europ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文艺复兴》 (注:海尔:《文艺复兴》(John Hale,Renaissance),Time-Life Books,1965.)、论文 集《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注:海尔主编:《中世纪晚期的欧洲》(Europe in the Late Middle Ages,edited by John Hale),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5.),等等 。海尔对马基雅维里的研究(《马基雅维里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注:海尔:《马 基雅维里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John Hale,Machiavelli and Renaissance Italy ),English University Press,1961.))、对美狄奇家族的研究(《佛罗伦萨与美狄奇》( 注:海尔:《佛罗伦萨与美狄奇》(John Hale,Florence and the Medici),Phoenix

Press,2001.))、对文艺复兴时期战争军事史的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战争和社会 ,1450—1620》(注:海尔:《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战争和社会,1450—1620》(John

Hale,War and Society in Renaissance Europe,1450—1620),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6.))等亦在西方史学界享有盛誉。海尔的学术生涯始终保持着对 诸如城堡、兵器、战争、外交等军事政治问题的浓厚兴趣,这也使得海尔的每一本著作 都有鲜明的个性。14至16世纪是近代国际关系的萌动时期,在当时战争与外交事务中建 立的一些国际关系准则至今仍有影响。有些学术问题如马基雅维里等人的军事理论、西 班牙国际法学派的理论体系等还有待学人的进一步探索。此类探索在我国的文艺复兴史 学术苑地显得尤为薄弱。由此看来,海尔在文艺复兴史的研究领域确有其独特的史识慧 眼之处。作为一名英国学者,海尔还撰有一本读来兴趣盎然的《英国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注:海尔:《英国与意大利文艺复兴》(John Hale,England and the Italian

Renaissance),Fontana Press,1996.)专著。稍感遗憾的是,海尔的著作和史学思想还 未引起目前中国文艺复兴研究领域的足够重视,更谈不上深入的研究和借鉴参考了。

下面将分门别类地评述西方以社会生活为焦点的文化史研究:

第一,对广阔社会历史背景的透视。以社会生活为焦点的文艺复兴史研究专家都毫无 例外地具备对14至16世纪那段历史进行宏观分析的学术涵养。这里首先应提及哈伊《意 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注:哈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三联书店198 8年版。书后附有一个文艺复兴研究的概况,很有参考价值。其他像古奇的《十九世纪 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上册“从文艺复兴到法国革命”(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有对文艺复 兴史研究很好的提示;我们还可以在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第1分册第5编“文艺复 兴,宗教改革和反改革”(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中了解到更多文艺复兴史的著述;在一 些国别史著作如萨尔瓦托雷利《意大利简史》第12—15章(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和布劳 巴赫等著《德意志史》第2卷“从宗教改革至专制主义结束”(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中 能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提示。)一书。哈伊的编撰理念是,我们应当从欧洲的大文化背景 来考查不同国家、不同人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种种历史表现。与此相仿,厄冈的《文艺 复兴》则从世俗文明的角度对那一时期的历史做整体的,同时是焦点透视的研究(注: 厄冈:《文艺复兴》(Ergang,The Renaissance),D.Van Nostrand Company,Inc.,1967.)。西莫奈的《法国文艺复兴——中世纪传统和意大利思潮对法国文艺复兴运动形成的 影响》(注:西莫奈:《法国文艺复兴——中世纪传统和意大利思潮对法国文艺复兴运 动形成的影响》(Franco Simone,The French Renaissance——Medieval Tradition

and Italian Influence in Shaping the Renaissance in France),Macmillan,1969.) 是又一个范例。美国学者哈斯金斯的《12世纪文艺复兴》(注:哈斯金斯:《12世纪文 艺复兴》(C.H.Haskins,The Renaissance of the 12th Centu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7.)一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学者们逐渐达成一个共识,即文艺 复兴运动不是一个突发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布鲁克的《12世纪文艺 复兴》(注:布鲁克:《12世纪文艺复兴》(Brooke,The Twelfth Century Renaissance ),Harcourt,Brace & World,Inc.,1970.)可以视作对哈斯金斯的回应之一。从历史的大 背景来透视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佛罗伦萨是又一研究热点,如布鲁克尔的《意大利文艺复 兴时期的佛罗伦萨》(注:布鲁克尔:《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三联书店1 985年版。)等。作为一名文艺复兴史的研究专家,布鲁克尔的特点是在全面整理资料的 基础上,对佛罗伦萨做比较细致的社会学研究。他的另一本著作,英文名为The

Society of Renaissance Florence——A Documentary Study(注:布鲁克尔主编:《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社会——文件研究》(The Society of Renaissance Forence ——A Documentary Study,Edited by Gene Brucker),Harper & Row,Inc.,1971.)就是 其中的代表。除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些著名人文主义者如马基雅维里等曾撰有佛罗伦萨的 专史外,以后各世纪仍著述不断。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维拉里教授的《佛罗伦萨历史 的两个第一世纪——但丁时代的共和国与党派》(注:维拉里:《佛罗伦萨历史的两个 第一世纪——但丁时代的共和国与党派》(P.Villari,The Two First Centuries of

Florentine History——The Republic and Parties at the Time of Dante),2 Vols.,T.Fisher Unwin,1894.)是一本非常有学术功底的专著。在展示与文艺复兴同时期的新 航路开辟这一种大历史背景方面,卡萨斯的《西印度毁灭述略》(注:卡萨斯:《西印 度毁灭述略》,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卡斯蒂略的《征服新西班牙信史》(注:卡斯 蒂略:《征服新西班牙信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上、下、普雷斯科特 的《秘鲁征服史》(注:普雷斯科特:《秘鲁征服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等著述 已先后译成中文,对我们了解西方殖民历史很有裨益。

第二,对不同社会层面和风貌的描述。历史学与社会学的结合是20世纪西方史学发展 的特点之一。这种结合是随着家庭史、婚姻史、人口史、村社史、社区史等学术问题的 产生而自然形成的。今天,历史社会学已逐渐步入它的成熟阶段。总结文艺复兴史在这 方面的研究成果,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重视:其一,直接从社会学的角度切入文艺复兴 史或个人。著作方面有:马丁《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学》(注:马丁:《文艺复兴时期 的社会学》(Martin,Sociology of the Renaissance),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 .,1998.);柏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意大利的文化与社会》(注:柏克:《意大利文 艺复兴——意大利的文化与社会》(Burke,The Italian Renaissance——Culture and Society in Italy),Polity Press,1987.);西托《莎士比亚的社会学》(注:西托:《莎士比亚的社会学》(Zito,The Sociology of Shakespeare),Peter Lang,1991.);等等。从逻辑上讲,以上三本著作恰巧截取了历史分析的线、段、点三个层次。特别是马丁的著作从社会结构变迁、经济伦理调整、政治文化要求更改等问题入手,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发生的内在动机做了开掘,其中对资产阶级心态的剖析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其二,对具体社会断面的研究,如家族史研究、妇女史研究、婚姻和性史研究等。这些方面可谓成果迭出。对美狄奇家族的研究是一项传统性的研究项目,如《伟大的洛伦佐》(注:罗斯:《伟大的洛伦佐》(Loth,Lorenzo the Magnificent),

Brentano's,Inc.,1929.)、《美狄奇家族》(注:杨格:《美狄奇家族》(Col.G.F.

Young,C.B.,The Medici),Modern Library,1930.)等。对波吉亚等家族和相关家族的研 究是另一兴趣所在,其成果有:伯厄夫《恺撒·波吉亚:一个马基雅维里式的君主》( 注:伯厄夫:《恺撒·波吉亚:一个马基雅维里式的君主》(Carlo Beuf,Cesare

Borgia:The Machiavellian Pri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2.);费拉拉《波 吉亚家族的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注:费拉拉:《波吉亚家族的教皇:亚历山大六世 》(Orestes Ferrara,The Borgia Pope:Alexander the Sixth),Translated by F.J.

Sheed,Sheed & Ward,1940.);卢卡斯·杜布里顿《波吉亚家族》(注:卢卡斯·杜布里 顿:《波吉亚家族》(J.Lucas Dubreton,The Borgias),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Philip John Stead,E.P.Dutton & Co.,Inc.,1955.);伏塞罗《波吉亚家族》(注: 伏塞罗:《波吉亚家族》(Clemente Fusero,The Bogrias),translated from the

Italian by Peter Green,Praeger Publishers,Inc.,1972.);克娄拉斯《波吉亚家族 》(注:克娄拉斯:《波吉亚家族》(Ivan Coloulas,The Borgias),translated by

Gilda Roberts,Dorset Press,1992.);等等。以上各书都写得极其生动,且全方位展 示诸多家族在那段历史时期的兴衰过程。还有诸多用新史学方法如解构主义等研究注释 当时妇女、婚姻问题的专著,如《文艺复兴第一女性——伊萨贝拉·德·艾斯特传记》 (注:帕特松:《文艺复兴第一女性——伊萨贝拉·德·艾斯特传记》(Edith

Patterson Meyer,First Lady of the Renaissance——A Biography of Isabella

d'Este 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70.);《女性的失落——卡斯蒂利奥内和阿里 奥斯托著作中的女性主题及其呈现》(注:菲努琦:《女性的失落——卡斯蒂利奥内和 阿里奥斯托著作中的女性主题及其呈现》(Finucci,The Lady Vanishes——

Subjectivity and Representation in Castiglione and Ariost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友谊之花——文艺复兴时期的婚姻讨论》(注:艾德蒙德 ·笛力尼:《友谊之花——文艺复兴时期的婚姻讨论》(Edmund Tilney,The Flower of Friendship——A Renaissance Dialoque Contesting Marriage),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2.);布朗《不轨之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修女》(注 :布朗:《不轨之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修女》,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等等。目前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很时兴。如果我们稍加注意,还会发现很多值得 思索的研究课题。例如“爱欲”就是一个可以进一步开掘的学术课题。我们发现,在爱 欲的表达方面,前期人文主义的作品更多的是将其展现出来,将爱欲当作柏拉图式的纯 美感世界,因而对爱欲的描述就是对神圣的世界的展示。而后期人文主义的作品就更关 注爱欲与世俗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欲望话语》(注: 萨莫斯、派伯沃斯主编:《文艺复兴时期的欲望话语》(Renaissance Discourse of

Desire,Edited by Summers and Pebworth),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1993.)是 一本很有创意和学术深度的论文集。由于这方面的研究与女性密切相关,因此还随着研 究的展开而形成了一批女性学者群。上面提到的《女性的失落——卡斯蒂利奥内和阿里 奥斯托著作中的女性主题及其呈现》一书的作者菲努琦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们不时出版 论文集以扩大影响,如论文集《资料汇集——一群唯物主义女性学者对莎士比亚的批判 》(注:威尼主编:《资料汇集——一群唯物主义女性学者对莎士比亚的批判》(The

Matter of Difference——Materialist Feminist Criticism of Shakespeare,Edited by Wayne),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1.)等。其三,城市、市民、阶级分化等更 富有政治学和社会学性质的研究课题,其中不乏匠心独具的研究成果。意大利的佛罗伦 萨无疑仍是研究的重点。现在人们更关注环地中海世界的研究。以西班牙而言,安姆朗 的《巴塞罗那的尊贵市民:贵族文化和阶级结构,1490—1714》(注:安姆朗:《巴塞 罗那的尊贵市民:贵族文化和阶级结构,1490—1714》(Amelang,Honored Citizens of Barcelona:Patrician Culture and Class Relation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将研究的对象放在地中海西岸的巴塞罗那城,考察那里的城市生活和阶级结构 的变化,从而引发人们对那一时期社会变化的更深层次的历史思考。其四,对社会转型 时期的历史契机问题研究。14至16世纪是欧洲由中世纪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对 于欧洲不同国家来说,有许多不同的因素导致转型的发生和推动转型的进程,如人口变 动、商业信贷升温、土地所有权转移、中产阶级的崛起、宗教裁判势力强弱的影响,等 等。某些研究著作已译成中文出版(注:如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 民出版社1964年版;又如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1卷,“中世纪时期”;第2 卷,“16和17世纪”,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欧洲经济史》一书已经远远超出经济史 的范围,有些章节很有社会史的特色,并不时提出一些独到的看法,如第1卷第6—8章 对教会在科技、市场、资金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了许多富有启示性的观点。至于汤普逊对 中世纪及中世纪晚期经济社会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早已耳稔眼熟。)。就文艺复兴时期 的宗教裁判而论,在上世纪的西方史学界名著迭出。其中仁纳的《中世纪晚期的异端自 由精神》(注:仁纳:《中世纪晚期的异端自由精神》(Robert Lerner,The Heresy of the Free Spirit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 2.)和泰德西的《起诉异端》(注:泰德西:《起诉异端》(John Tedschi,The

Prosecution of Heresy),1991.)是可供两厢参读的佳作。显然,用残酷这样的字眼将 宗教裁判所形容是不够的。历史学家感兴趣的是:宗教裁判所与当时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与当时教会政治势力的重新调整有何关系?宗教裁判所在南欧的盛行与经济政治文化 中心的逐渐北移有何关系?宗教裁判所迫害异端与当时欧洲的巫术热有何关系?反巫术的 历史后果和影响又如何?像汤普逊这样的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研究专家一般对宗教裁判所 的上述问题很感兴趣。又如伯曼的《宗教裁判所——异端之锤》(注:伯曼:《宗教裁 判所——异端之锤》,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书后附有参考书目,可供进一步研究 。我国学者董进泉著有《黑暗与愚昧的守护神——宗教裁判所》,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等著作对上述问题都有涉猎。

第三,对图片视觉艺术的运用。通过视觉艺术的形式将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呈现 出来,这是文艺复兴史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色。文艺复兴是创造和保存视觉画面的最 丰富的历史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艺术品,其中绝大部分的作品是对当时社会生 活的反映。文艺复兴历史自身的这些特点,加上20世纪印刷技术的提高,使得历史学家 在从事以社会生活为焦点的文化史研究的同时,有可能大范围地用图片的形式来展示文 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现象。这种将艺术史和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尝试在国外有相当成功 的范例。布克哈特之后的许多文艺复兴史研究专家都在其著作中进行图片史的尝试。在 笔者看来,图片史不是插图的堆积,而是在一个总体史学框架内的图片呈现。其中20世 纪初沃甘的《佛罗伦萨及其珍藏》(注:沃甘:《佛罗伦萨及其珍藏》(H.Vaughan,

Florence and Her Treasures),The Macmillan Company,1911.)是一部全方位反映佛罗 伦萨艺术成就的经典之作。最新正在流传的《文艺复兴全景图》(注:阿斯顿:《文艺 复兴全景图》(The Panorama of the Renaissance,edited by Margaret Aston),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1996.)则是一本以文艺复兴时代创作的艺术作品为主要文 献资料来全面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风貌的图说文明史。

第四,对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揭示。心理学以及近代实验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崛 起深深影响了整个20世纪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狄尔泰在历史学界大力倡导对历史人物 进行精神分析。弗罗伊德等心理学家也不甘寂寞,尝试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莎士比亚等 历史人物及其作品进行心理解释。在文艺复兴史领域则出现了人物传记的研究写作热。 人物涉及的面和数量都是其他时期的传记所不能比拟的。甚至有学者开始研讨,为何文 艺复兴时期的传记写作数量非常有限,而到了20世纪有那么强烈的对那段时期的传记写 作冲动(注:参见肯大尔:《传记文学艺术》(Paul M.Kendall,The Art of Biography) ,W.W.Norton & Company,Inc.,1965.)。例如,我们看到了许多学者开始了撰写14至16 世纪一些重要君主生平的热潮。这一方面力图以君主为线索来展示14至16世纪那段错综 复杂的国际关系史,另一方面又通过广阔的历史背景来描述、展示这些叱咤风云的历史 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在文艺复兴史领域始终是热门课题。以女王伊丽莎白为例,尼尔撰 写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注:尼尔:《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已译成中文并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其他流行的英文原著且未译成中文的有布 莱克《伊丽莎白的统治,1558—1603》(注:布莱克:《伊丽莎白的统治,1558—1603 》(Black,The Reign of Elizabeth 1558—1603),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7.); 路克《赞歌: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注:路克:《赞歌:伊丽莎白一世时代》(Mary M.L uke,Gloriana—The Years of Elizabeth I),Coward,McCann & Geoghegan,Inc.,1973.);威尔《伊丽莎白一世写真》(注:威尔:《伊丽莎白一世写真》(Weir,The Life of Elizabeth I),Ballantine Books,1998.);等等。对其他重要的君王如菲力普的研究同 样成绩斐然,如近期卡门所撰《西班牙的菲力普》(注:卡门:《西班牙的菲力普》(

Kamen,Philip of Spai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7.)等。上述研究成果又表明西 方对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特别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的持之不断的研究兴趣。还有一些引人入 胜、可读性强的文学传记作品如苏格兰玛丽女王传(注:除流传很广的茨威格的《苏格 兰女王传》外,较新出版的有M.George,Mary Queen of Scotland and the Isles——A Novel,St.Martin's Press,1992.)等,虽然其史料价值一般,但在一般的读者群里影 响很广,历史工作者应在规划时给予此类作品以特有的地位。不难发现,与文艺复兴时 期大量人物研究相比,对君王的研究只占一个很小的比例。其深层原因是,20世纪人本 主义思潮在西方社会影响深广,促使学者将历史视野转向文艺复兴那段“个性舒展”的 时代。通过开掘文艺复兴时期那些极富个性和创造力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为20世纪 西方社会中日益严重的人性扭曲现象寻找某种启示。我们还发现,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基 层社会的人物如磨房主、修女、商人、旅行家等逐渐进入历史学家的视野。这在西方传 记史学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与不断流行的底层社会史相呼应。与此同时,西方史学 界还对文艺复兴时期撰写的传记作品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如《文艺复兴佛罗伦萨的两 篇回忆录——佩第与达第的日记》(注:布鲁克尔主编:《文艺复兴佛罗伦萨的两篇回 忆录——佩第与达第的日记》(Edited by Brucker,Two Memoirs of Renaissance

Florence——The Diaries of Buonaccorso Pitti and Gregorio Dati),Waveland

Press,Inc.,1991.)、《韦斯帕西阿诺回忆录:16世纪名人传》(注:《韦斯帕西阿诺回 忆录:16世纪名人传》(The Vespasiano Memoirs:Lives of Illustrious Men of the XVth Century),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7.)就是一些研究14至15世纪社会人 士和教会人士的重要参考书。

二、以人神对话为线索的思想史研究

长期以来,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思想史研究的主题。对什么是人文主义的核心内涵等 问题,学术界仍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始终将人 与神的关系当作思想和作品中的主要命题(注:可参看拙著《文艺复兴时期人神对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确实,人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题 ,但只有站在文艺复兴即14至16世纪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看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什 么是人文主义者心目中的人。例如我们就能知道,人文主义者是如何站在世俗的立场上 来表现人的正当权益及人与神的和谐关系等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思潮即新柏拉图主 义集中地体现了上述思想。

柏拉图的理念论主张对和谐完整的人和世界的认识。柏拉图认为世界是一个和谐的整 体,只有当一个人具备充分的理性知识,并在思考中达到某种超越的境界才能与理念世 界相切合,或者说人与神的某种切合。教父哲学、经院哲学力图用神来填充柏拉图的理 念世界,并用“灵魂”学说来沟通理念世界和万事万物的关系。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柏拉 图主义将理念世界放到人的身上来考虑,强调人的超越性和完整性。同时主张和谐的思 想与表现风格,并在和谐中容纳所有的矛盾冲突。这种思想也是人文主义所有美感理论 的源泉。当时流行的“人是一个小宇宙”理论就是上述思想的集中体现(注:在西方不 时有研究“小宇宙”的哲学史著作面世,如康格:《哲学史上的大宇宙和小宇宙理论》 (Conger,Theories of Macrocosms and Microcosm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Russell & Pussell,1967.)等等。)。重点人物应当是费奇诺。费奇诺是文艺复兴时期 的思想泰斗,一位著名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因此剖析费奇诺的哲学也就切入了文艺复兴 思想的核心领域。克利斯特勒以研究费奇诺哲学著称思想史界,著有《马奇里奥·费奇 诺的哲学》(注:克利斯特勒:《马奇里奥·费奇诺的哲学》(Kristeller,The

Philosophy of Marsilio Ficino),Peter Smith,1964.)等书。克利斯特勒长期担任哥 伦比亚大学教授,主讲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史等课程。他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八个哲 学家》(注:克利斯特勒:《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八个哲学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版。)一书曾在20世纪80年代译成中文出版。其代表作另有:《文艺复兴思想:古典 的,经院的和人文主义的风格》(注:克利斯特勒:《文艺复兴思想:古典的,经院的 和人文主义的风格》(Kristeller,Renaissance Thought:The Classic,Scholastic and Humanist Strains),Harper Torchbooks,1961.)、《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及其源流》( 注:克利斯特勒:《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及其源流》(Kristeller,Renaissance

Thought and Its Resource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等,后者是他退休 后重新集结修订出版的。克利斯特勒还与卡西尔、兰道尔等合编《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哲 学》(注:克利斯特勒、卡西尔、兰道尔主编:《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哲学》(The

Renaissance Philosophy of Man,edited by Kristeller,Ernst Cassirer and John

Herman Randall,J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克利斯特勒与切斯 特等人的论文集《文艺复兴》(注:克利斯特勒、切斯特等人:《文艺复兴》(

Kristeller,Chastel and others,Renaissance)Metheun,1982.)曾一度是文艺复兴思想 史研究的权威著述。目前国外有关文艺复兴哲学方面最完整的著述是《剑桥文艺复兴哲 学史》(注:奇米特和斯奇纳主编:《剑桥文艺复兴哲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Renaissance Philosophy,edited by Schmitt and Skinn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另外,在英语世界中,哥伦比亚大学与剑桥大学是文艺复兴史 的两个研究中心。在两个研究中心编撰的一些学术论集中互相吸取对方的研究成果,共 促学术繁荣,值得学界效仿。)。柯普立斯顿(F.Copleston)是又一位必须提及的学者。 他是欧洲享有盛誉的哲学史专家,本人是耶稣会成员,但其著作的博大精深和客观公允 令人赞叹。他的代表作是9卷本《哲学史》(注:柯普立斯顿:《哲学史》(F.Copleston ,A History of Philosophy),Image Books,1993.),其中第3卷第2部专论文艺复兴时期 哲学。在哲学史著作中,像柯普立斯顿《哲学史》那样花相当的笔墨并以独到的哲学思 想去论述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著作非常少见。与其他哲学史著作相比,柯普立斯顿对诸 多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如苏亚雷兹等做了更详尽的评述,这对我国的文艺复兴史研究来 说大有补缺的感觉。

在西方学术界,对人文主义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近期出版的《基督教与文艺复兴:1 5世纪的思想与宗教思想》(注:沃尔顿、亨德森主编:《基督教与文艺复兴:15世纪的 思想与宗教思想》(Christianity and the Renaissance:Image and Religious

Imagination in the Quattrocento,edited by Verdon and Henderson),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90.)一书对我们理解人文主义及人文主义的神学观很有裨益。从1 997至1998年又有两本人文主义研究的专著相继译成中文。它们分别是:加林《意大利 人文主义》(注: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三联书店1998年版。),这是一本很有学 术分量的专著,是对布克哈特书中人文主义评述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另一本是布洛克的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注: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联书店1997年版。), 这并不是一本以学术性见强的专著,但对于想全面了解欧洲人文主义发展的读者来说, 仍不失为一本雅俗共赏的好书,其中有些描述仍不乏真知灼见。另外还有对意大利以外 人文主义研究的作品,如韦斯《15世纪的英国人文主义》(注:韦斯:《15世纪的英国 人文主义》(Weiss,Humanism in England During the Fifteenth Century),Basil

Blackwell & Mott LTD,1957.),等等。

政治思想方面的研究经久不衰。其中思想方面的人神关系、法学方面的教会法对世俗 政治的影响、政治学方面的教皇国与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 的重视。在这方面,马基雅维里仍是焦点人物。从表面上看,似乎人神关系并不是马基 雅维里政治思想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但事实上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李维史论 》以及各类公函和书信中始终将人神关系等问题放在核心的部分加以评论。只不过马基 雅维里时常用“命运”概念来代替“神”的说法。同时强调现实的人性在历史演变和社 会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在对马基雅维里著作的整理和对上述思想的研究方面,除上文提 到的马基雅维里的重要著作外,国外这方面有分量的著作还有:斯金那《马基雅维里》 (注:斯金那:《马基雅维里》,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马尔库《专注权力:马基雅 维里的生平与时代》(注:马尔库:《专注权力:马基雅维里的生平与时代》(Valeriu Marcu,Accent on Power:The Life and Times of Machiavelli,translated by

Richard Winston),Farrar & Rinehart,Inc.,1939.);安格罗《马基雅维里:一个剖析 》(注:安格罗:《马基雅维里:一个剖析》(Sydney Anglo,Machiavelli:A

Dissection),Harcourt,Brace & World,Inc.,1969.);斯特劳斯《对马基雅维里的思考 》(注:斯特劳斯:《对马基雅维里的思考》(Strauss,Thoughts on Machiavelli),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罗多夫斯基《君主论:一个历史批判》(注: 罗多夫斯基:《君主论:一个历史批判》(Rodowski,The Prince:A Historical

Critique),Twayne Publishers,1992.);查伯德《马基雅维里与文艺复兴》(注:查伯 德:《马基雅维里与文艺复兴》(Chabod,Machiavelli and The Renaissance),Bowes & Bowes Publishers Ltd.1958.);布特费尔德《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术》(注:布特费尔 德:《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术》(Butterfield,The Statecraft of Machiavelli),G.Bell and Sons LTD.,1955.);苛西斯《重评马基雅维里》(注:苛西斯:《重评马基雅维里 》(Kocis,Machiavelli Redeemed——Retrieving His Humanist Perspectives on

Equality,Power,and Glory),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Inc.,1998.);等等。最 近从意大利文译成英文的传记有费罗利《尼可洛的微笑:马基雅维里传》(注:费罗利 :《尼可洛的微笑:马基雅维里传》(Maurizio Viroli,Niccolo's Smile:A Biography of Machiavelli),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00.)等。这些著述给人最大的启示是 ,学者们不附和定评,相互展开争论,提出了各种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使马基雅维里的 研究不断有新的课题呈现出来。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还有很多值得开掘的地方, 如马基雅维里的公民思想;马基雅维里关于君主国与共和国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基雅维 里的个性与政治生涯之间的关系;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直接关系到对马基雅维里 整体思想的评价。例如就马基雅维里的公民思想而论,《君主论》(注:马基雅维里: 《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章有一个标题为“公民的君主国”,G.布尔的 英译本对这一标题做了精心的考虑,译为The Constitutional Principality;D.多诺 的英译本则作Concerning the Civil Principality;L.里奇的英译本译为Of the

Civic Principality,这里都转达了拉丁文“公民”的原意。Constitutional“宪政” 虽是一种婉转的译法,但作者的想法很明白,只有在公民社会里才谈得上真正意义的宪 政。或者说“宪政”是公民社会的主要特征。事实上马基雅维里在另一部著作《李维史 论》(注:马基雅维里:《李维史论》(Machiavelli,The Discourses),S.J.Pelican

Books,1976。)的第1部中对罗马共和国与公民社会诸问题做过非常明确的阐述。在《佛 罗伦萨史》(注: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战争的艺 术》(亦译作《兵法七论》)(注:马基雅维里:《战争的艺术》(Machiavelli,The Art of War),Da Capo Press,Inc.,1965.)里,马基雅维里对军事、公民社会、共和国三者 的关系同样做了详细的论述。

在我国的学术界,往往在集中关注马基雅维里时而疏忽了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其他 著名思想家的潜心研究。与马基雅维里齐名的另一位政治思想家卡斯蒂利奥内于1528年 发表了《侍臣论》(注:卡斯蒂利奥内:《侍臣论》(Baldesar Castiglione,The Book of the Courtier),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1990.),此书与《君主论》可 谓相得益彰。用今天的政治学眼光来看,卡斯蒂利奥内在《侍臣论》里想要表达的就是 当一名政府官员必须具备哪些职业素质。卡斯蒂利奥内认为,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可以 获得那些职业素质。正因为卡斯蒂利奥内的书籍适应了当时政治治理的需要,所以从某 种意义上讲卡斯蒂利奥内比马基雅维里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从欧洲政治思想对世界政治思想的影响而论,英国政治思想家托马斯·莫尔无疑是另 一重要的人物。因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种种乌托邦思想和宗教改革思想中,新柏拉图主 义及人神对话内容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英语世界的莫尔研究著作有马留斯的《托马斯 ·莫尔传》(注:马留斯:《托马斯·莫尔传》(Richard Marius,Thomas More——A

Biography),Alfred A.Knopf,Inc.,1985.)等。马留斯的作品是到目前为止最完整地反 映莫尔一生的传记。最新出版的莫尔传记有阿克罗伊德《托马斯·莫尔评传》(注:阿 克罗伊德:《托马斯·莫尔评传》(Ackroyd,The Life of Thomas More),Anchor Books ,1999.),此评传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莫尔富有情感的生活一面做了生 动描述。莫尔的代表作《乌托邦》曾被译成多国文字(注:中文有商务印书馆1985年的 版本,以前还有《万有文库》的刘鳞生译本等。英文版有the Harvard Classics,1910; Dover Publications,Inc.1997,等。),较好的英文评注本有亚当斯翻译、编辑的《托 马斯·莫尔爵士的乌托邦》(注:亚当斯:《托马斯·莫尔爵士的乌托邦》(Adams

translated and edited,Sir Thomas More Utopia),W.W.Norton and Company,1992.) 、赫克斯特《莫尔的乌托邦:一部思想传记》(注:赫克斯特:《莫尔的乌托邦:一部 思想传记》(J.H.Hexter,More's UTOPIA:The Biography of an Idea),Harper & Row,

Publishers,Inc.,1965.),等等。赫克斯特也是莫尔研究专家,曾参与莫尔全集的编撰 。莫尔的权威性全集本是《耶鲁版圣托马斯·莫尔著作全集》。以上研究著作都给人这 样一种启示,即乌托邦理想在一个关注人神关系的文艺复兴年代里是十分流行的理论, 如伊拉斯莫的社会思想就有很浓厚的乌托邦色彩。18世纪的各种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也许 在时代的内容方面比莫尔的《乌托邦》有了很大的扩充,但就基本的思想框架而言,笔 者以为没有实质性的变更。顺便指出,对莫尔的研究必然要牵涉到对其好友伊拉斯莫的 探讨。目前伊拉斯莫的代表著《愚颂》(The Praise of Folly)尚未完整地译成中文。 国外则到处可以见到伊拉斯莫《愚颂》的普及本,如英文本《伊拉斯莫著作选》(注: 约翰·P.杜兰:《伊拉斯莫著作选》(The Essential Erasmus,selected and newly

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by John P.Dolan),Mentor-Omega

Books,1964.)等。中文常常将伊拉斯莫的The Praise of Folly译为《愚神颂》或《愚 人颂》,并在评价时较多地注意到“愚神”、“愚人”的讽刺一面。其实,伊拉斯莫在 The Praise of Folly中表达了他完整的思想体系。按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的 观点,神学是一种“智慧”性的学问,拉丁文称作“Sapientia”,它需要调动人的所 有的富有诗意的想象,惟其如此,“智慧”就能谦卑地聆听到上帝的启示(注:参见约 翰·P.杜兰:《伊拉斯莫著作选》,在《愚颂》前的导论,第97页。)。所以与系统的 知识相对立,“智慧”会显得“愚”,有时甚至是“疯狂”。但“愚”和“疯狂”只是 一种比喻,即比喻一个完整的人的智慧。所以与经院哲学不同,伊拉斯莫的哲学不脱离 完整的人,但也不能就此认为伊拉斯莫的思想超脱了传统神学的最高境界。作为人文主 义者的伊拉斯莫,其神学思想的最终目的是想建立新的人神之间的和谐关系。可参阅《 伊拉斯莫:对话十篇》(注:伊拉斯莫:《伊拉斯莫:对话十篇》(Erasmus,Ten

Colloquies),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Craig R.Thompson,the

Liberal Arts Press,Inc.,1957.);《论神的永恒宽仁》(选自《伊拉斯莫著作选》)等 等。关于伊拉斯莫的生平,较早的评传有阿兰《伊拉斯莫的时代》(注:阿兰:《伊拉 斯莫的时代》(P.S.Allen,The Age of Erasmus),Russell & Russell,1963.)。近期评 传类著作有狄更斯和琼斯合著《伊拉斯莫:宗教改革家》(注:狄更斯、琼斯:《伊拉 斯莫:宗教改革家》(A.G.Dickins,Whitney R.D.Jones,Erasmus:The Reformer),

Mandarin Paperback,1995.)等。

在科学思想史方面,如何分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与科学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 是哲学界和科学界关注的重点。其中布鲁诺的思想最受人重视。研究著作有:赫罗维茨 《文艺复兴时期乔达诺·布鲁诺的哲学》(注:赫罗维茨:《文艺复兴时期乔达诺·布 鲁诺的哲学》(Irving Louis Horowitz,The Renaissance Philosophy of Giordano

Bruno),Coleman-Ross Company,Inc.New York,1952.);米歇尔《乔达诺·布鲁诺的宇 宙学》(注:米歇尔:《乔达诺·布鲁诺的宇宙学》(Michel,The Cosmology of

Giordano Bruno),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3.);叶芝《乔达诺·布鲁诺与炼金 术传统》(注:叶芝:《乔达诺·布鲁诺与炼金术传统》(Yates,Giordano Bruno and

the Hermetic Tradi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等等。叶芝是 非常富有独创性的文艺复兴思想史研究专家,其著作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例如上 引书就是全面理解布鲁诺思想体系的必读书籍。从中使人认识到,像布鲁诺等文艺复兴 时代的思想家,其科学思想或其整个思想体系都掺杂着非常浓厚的非科学思想成分。叶 芝的观点和方法还体现在他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意大利的贡献》(注:叶芝: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意大利的贡献》(Yates,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The Italian Contributi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3.)等论文集之中。从现象 上看,许多人文主义者在科学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如何来评价文艺复兴时代科学研 究的特点和影响,这将是学术研究的难点。英文方面较常见的有麦登《从文艺复兴到19 世纪的科学方法理论》(注:麦登:《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科学方法理论》(Ducasse Madden,Theories of Scientific Method:The Renaissance through the Nineteenth Century),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0.);默斯《天国猎奇:哥白尼学说讨 论中的修饰与科学》(注:默斯:《天国猎奇:哥白尼学说讨论中的修饰与科学》(Moss ,Novelties in the Heavens:Rhetoric and Science in the Copernican Controvers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哈林《世界的诗化结构:哥白尼与刻卜 勒》(注:哈林:《世界的诗化结构:哥白尼与刻卜勒》(Hallyn,The Poetic

Structure of the World:Copernicus and Kepler),Zone Books,1993.);等等。上引 默斯和哈林的著述给人最大的启示是,文艺复兴时代的科学家和科学技术发明的过程都 同时具备个体的和时代的特色。同时说明,文艺复兴时代的科学技术革命并不是单一的 社会现象,而是伴随其他文化变化同时展开的革命。因此必须抓住文艺复兴时代和人文 主义者的种种特征多层次、多方位地展开对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革命的研究。

三、以风格为主题的文学艺术研究

随着文艺复兴研究的深化,历史学与文学艺术批评的紧密结合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在 将历史描述、哲学思考和文学艺术批评融为一体方面,首先应提及的是贡布里希。他的 《艺术发展史》(注: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英 文名称是The Story of Art,该书在西方曾一版再版,目前已有第15版,可见流传之广 ,影响之深。贡布里希另有专著《文艺复兴艺术史的符号形象研究》(Symbolic

Images-Studies 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Phaidon Press Limited,1972)。) 和诸多文艺复兴评论文章(注:最近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将贡布里希有关文艺复兴的 文章汇编成《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一书于2000年出版。)始终是学界关 注的中心。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中辟有“和谐的获得”专章谈论文艺复兴艺术创 作的风格。另一专攻文艺复兴艺术史的学者沃尔夫林在《古典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 艺术导论》(注:沃尔夫林:《古典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导论》,浙江美术出 版社1992年版。)一书中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作风格做了系统论述。此书的出版将风 格问题推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研究的学术前沿。

如何看待风格,这也是中国学人在相当长时期内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把握文艺复兴 时代人文主义内涵的另一个关键就是风格问题。克利斯特勒指出,“如果我们比较一下 不同的人文主义者所做的工作,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的观点和思想是非常不一致 的,而他们的共同特征则表现在一种在教育、学问和文体方面的理想上,表现在他们研 究的问题和兴趣范围上,而不是表现在他们忠于任何一套特定的哲学或神学的观点上。 ”(注:克利斯特勒:《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八个哲学家》,第4—5页。)柯普立斯顿 也认为文艺复兴的最重要特征就在于一种教育的风格和理念的兴起(注:参见柯普立斯 顿:《哲学史》,Vol.Ⅲ,p.208。在文艺复兴哲学史研究方面,特别是有关人神关系方 面,此书应重点阅读。)。在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那里,理性并不是衡量事物的 最高尺度。他们更喜欢漫幻的情调。“这里,可以看到人文主义的两个明显的特征:通 过文学来表现人的价值和人性的真实社会性。”(注: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三 联书店1998年版,第20页。)“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本质上富有审美气质,对于概 念科学的抽象性质不再感任何兴趣。”(注: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册,商务印 书馆1993年版,第489页。)确实,文学艺术有其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一种特有的 风格。就其与思辨的东西比较而言,文学艺术创作常常表现为与漫幻的形式相连的和谐 风格。惟其如此,它能传达一个完整的人的广泛而深层的内涵。由此不难想见,何以文 艺复兴时期对文学艺术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要超过任何一门学科!有鉴于此,笔者将文艺 复兴时期的风格概括为“和谐与冲撞”。通达适度的境界,使人文主义者的作品义蕴无 穷;洋溢冲撞的情趣,使人文主义者的作品充满一种野性,野趣。失去理想美的野性和 野趣只能是感性的粗俗表现;而失去野性和野趣的理想则是枯燥的理性独语。文艺复兴 时期晚期的风格主义也很值得研究。评论家一般将文艺复兴时期风格主义画派的出现当 作人文主义创作消退的一种象征。尽管这种提法并不恰当,因为风格主义是人文主义风 格的重要组成因素,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即到了艺术领域风格主义主导地位的时候 ,其他各个思想文化领域的人文主义风格正在被一种新的思想文化风格即理性主义风格 悄然取代。在风格研究方面不容忽视的著作还有佩特的《文艺复兴》(注:佩特:《文 艺复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此书表达了佩特的唯美主义文学批评理 论,在学术界影响甚广。巴洛夫斯基的《沃尔特·佩特<文艺复兴>评述》(注:巴洛夫 斯基:《沃尔特·佩特<文艺复兴>评述》(Paul Barolsky,Walter Pater's

Renaissance),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1987.)一书则是对佩特《文艺复 兴》一书艺术理论的批评。两书可参照阅读。这里,值得推荐翻译当今权威性著作哈特 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史》(注: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史》(Frederick

Hartt,History of Italian Renaissance Art),fourth edition,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1994.)一书。当然,我们更不能忽视西蒙兹和贝伦逊的研究成果(注:西 蒙兹:《意大利文艺复兴》(J.A.Symonds,The Renaissance in Italy,3Vols.,Peter

Smith,1961);贝伦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B.Berenson,The Italian

Painters of the Renaissance,Phaidon,1980)。)。除上文已提及的一些人物外,意大 利人但丁、彼特拉克、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的生平和作品集中体现出上述风格。

在人物方面,但丁仍是第一个应予关注的文学家、思想家。梅列日科夫斯基《但丁传 》(注:梅列日科夫斯基:《但丁传》,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在西方流传甚广。 按照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分析,但丁的作品就是想在天国与尘世、神与人之间构建一座能 让人感悟“三”这个词的高度和谐意境的文化殿堂。梅列日科夫斯基这样评论但丁思想 和作品中的“三”:“但丁所赖以生存的一切,他所做的一切,全都包含在‘三’这个 词里。”(注:梅列日科夫斯基:《但丁传》(一),第1页。)在《神曲》中但丁用圣父 、圣子、圣灵三个圈环来构筑神圣的世界(注:参见但丁:《神曲》“天堂篇”,第747 页。)。对天国神的虔敬与对诗神的美感领略构成了但丁《神曲》的基调。《神曲》要 写出这样一个主题,即什么是和谐的人神世界。英文但丁传记方面的名著还有不少,其 中著名作家丘伯在长年累积的资料和思考而撰写成的《但丁与他的世界》(注:丘伯: 《但丁与他的世界》,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6。)是较有特色的一种,从中能 汲取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养分。该书作者还以其出色的文笔撰写过薄伽丘等人的传记作品 。

在国外,不仅有大量彼特拉克的传记类作品,还有大量的彼特拉克原著校勘本和研读 著作(注:可参考尼古拉斯·曼《彼特拉克》一书所附录的简明英语参考读物。)。在选 编本方面,彼特拉克的《论秘密》尤其受到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性著作有麦 道克斯的《彼特拉克的桂冠》(注:麦道克斯:《彼特拉克的桂冠》(Sturm-Maddox,

Petrarch's Laurels),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2.)等。学者们的观 点可概括如下:与但丁相仿,彼特拉克也是一位以诗的灵气和眼力来审视人神关系的文 化巨擘。例如彼特拉克在其主要著作《论秘密》中就带着诗意地考察了人神关系问题。 在但丁那里,神已在人的身上显出新的、生动的内涵。彼特拉克也从新的人神关系立场 出发来构思他的哲学体系。他认为那活人的上帝被刻板的、僵硬词句和某些教条肢解了 ,因此要高度宣扬人的德性和荣耀,让神的光照真正与人的德性和荣耀这些属于人的活 力的因素结合起来(注:彼特拉克:《论秘密》,摘自威斯登主编:《1300—1600年的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Petrarch,The Secret,cf.The Renaissance and the

Reformation 1300—1600,edited by Weinstein),The Free Press,1965.)。在彼特拉 克的心目中,柏拉图就是活力和创造的象征。克利斯特勒指出,“这个总的信念要比接 受柏拉图任何具体理论更为重要。”(注:克利斯特勒:《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八个哲 学家》,第10页。)更有意思的是,彼特拉克认为经院哲学一方面坚持灵魂的至高无上 性,另一方面又忽视对人的灵魂的完整探索。故经院哲学应当予以新的注解,使原本在 柏拉图哲学和圣奥古斯丁哲学中得到生动展示的灵魂再次显现出来。彼特拉克所指的灵 魂就是理性和信仰的和谐运动,通过此种运动就能知道人的灵魂中的最高真理就是基督 教推崇的神。所以人应当虔诚地爱上帝。其名言是“对拯救有了足够的认识就可以了。 ”(注:转引自桑迪纳拉:《冒险的时代》中文本,第19页。)

达·芬奇是一个无论就思想、气质还是艺术创作都深深打上新柏拉图主义烙印的艺术 大师。对此,同时期的许多批评家就给予充分的关注,甚至在拉斐尔的绘画中将达·芬 奇当作哲学家柏拉图的摹本呈现出来。在有关达·芬奇的传记作品中,梅列日科夫斯基 的《诸神复活——雷翁那图·达·芬奇传》(注:梅列日科夫斯基:《诸神复活——雷 翁那图·达·芬奇传》(The Romance of Leonardo Da Vinci),三联书店1988年版。) 一书可谓思想艺术的上乘之作(由于梅列日科夫斯基是东正教世界中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因此他的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其自身思想的一种表达)。另一值得推荐翻译的有 关达·芬奇生平的英文著作是博兰曼利《利奥那多·达·芬奇生平探索》(注:博兰曼 利:《利奥那多·达·芬奇生平探索》(Serge Bramly,Leonardo Discovering the

Life of Leonardo da Vinci),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1.)。该书对达·芬奇 与柏拉图思想之间关系评述尤其值得重视。

米开朗基罗经常被当作文艺复兴颠峰时期的代表人物。中文本罗曼·罗兰《巨人三传 》(注:罗曼·罗兰:《巨人三传》,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中的“弥盖朗琪罗传 ”曾流传甚广。最近辽宁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米开朗基罗诗全集》。前几年出版的《 米开朗基罗著作大全》一书几乎涵盖了米开朗基罗生平思想的每一个方面,其中有许多 中国读者还不曾了解的有关米开朗基罗的生平内容。此书尚未译成中文。学者对米开朗 基罗的一致看法是,他是一位新柏拉图主义者。米开朗基罗无论就其生平、思想还是艺 术作品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新柏拉图主义的核心理论。米开朗基罗的画和雕塑始终围绕 这样一些主题展开,如男性身躯的完美、力量、挣脱肉体、灵魂的超越,等等。里奇梦 德最近在一本题为《米开朗基罗与西斯廷教堂创世纪画》专著中特地就“创世纪”画中 的新柏拉图主义做了评述,认为圆顶画中的新柏拉图主义思想与米开朗基罗青年时代在 美狄奇家中接受的新柏拉图主义一脉相传(注:参见里奇梦德:《米开朗基罗与西斯廷 教堂创世纪画》(Robin Richmond,Michelangelo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Sistine

Chapel),Crescent Books,1999,p.64.)。

文艺复兴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其他大师如拉斐尔、波提切利、提香等的艺术创作无一 不体现上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风格。在国外有大量系列研究丛书对上述人物加以 出色的评述。

毫无疑问,西方学者的上述研究重点是有关“和谐”的风格。在一些教育史(注:参见 劳伦斯:《现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Elizabeth Lawrence,The Origins and Growth

of Modern Education,Penguin Books,1972)等。)、音乐史(注:参见里斯:《文艺复 兴时期的音乐》(Gustave Reese,Music in the Renaissance,revised edition,W.W.

Nortorn & Company,1959);沃德:《西方音乐简史》(Milo Word,An Outlin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Wm.C.Brown Publishers,1991),等等。)、建筑史(注:参见佩佛 斯耐尔:《欧洲建筑简史》(Nikolaus Pevsner,An Outline of European

Architecture,Pelican Books,1966);默里:《文艺复兴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年版,等等。)等著作中也有相应的论述。按照笔者的观点,“和谐”并不是人文 主义文学艺术创作的全部。人文主义的力量还在于如前文所说的“冲撞”特点。因为与 一般美学史上讲的“和谐”不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的“和谐”无处不给人一种力 量、冲动、创造的感觉。不深入了解这种审美的境界就难以完整地把握像弥尔顿这样的 人文主义者。

当然,还应当看到西方在文艺复兴史研究方面的规模。在美国不仅有文艺复兴史研究 协会(Renaissance Society of America),还有专门的杂志如《文艺复兴史季刊》(

Renaissance Quarterly)。最近,英国也出现了专门的文艺复兴杂志《文艺复兴研究》 (Renaissance Stndies),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另外,纽约州立大学规划的《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本与研究》系列丛书也是其中较出色的品种。还有大量的选编 本,举不胜举。在把握欧洲思想文化史和文艺复兴史总体进程的基础上,以一个核心理 念来贯穿全文、组织全文,在这方面如梅紫和坎特吕普合编的《文艺复兴文化——一种 新秩序观》(注:梅紫、坎特吕普主编:《文艺复兴文化——一种新秩序观》(

Renaissance Culture——A New Sense of Order,edited by J.Mates and E.

Cantelupe),George Braziller,1966.)等书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在充分了解国外学者研究状况的前提下,在对大量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富有创意的理念,作出富有前沿水准的研究成果。在具体操作上,翻译注意深度和 广度;研究要注意个性;活动要注意与国外的联系。相信我国文艺复兴史研究将迎来新 的繁荣景象。

标签:;  ;  ;  ;  ;  ;  ;  ;  

西方文艺复兴史三大热点述评_文艺复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