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致力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_素质教育论文

发挥优势致力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_素质教育论文

发挥优势致力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素质论文,优势论文,于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发扬优良传统,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北大传统之一。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时就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大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而“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他鼓励文理科学生之间互相选课,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注重对受教育者的基础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北大努力克服苏联大学教育模式的消极影响,改变过去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过窄的局面。1988年,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结果,北大制定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方针。这一方针就是要加强学生基础素质的教育,包括文化素质的教育。1995年北大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讨会上,着重强调了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提出“加强素质的培养是我们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所谓素质,不仅包括业务素质,还应该包括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心素质”。

国家教委对文化素质教育问题的重视,使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更加促进了我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1995年9月国家教委在武汉召开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会上,北京大学总结了本校长期以来文化素质教育的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构想。1996年初,学校党委常委召开扩大会议明确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为此,学校专门发出了“北京大学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新的措施和办法,并且制订了比较详细的文化素质教育计划。

二、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最近10年来,北京大学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加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这些工作构成了北大的办学特色之一。

第一,建设了一批素质教育课程

为发挥课堂教学的优点,使它在文化素质的教育中发挥作用,我们除了将北大所有的课程对全校学生开放以外,同时建设了100余门全校性选修课,作为素质教育的课程。

北大开设全校性选修课由来已久。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对校选课的建设和管理。为了提高各院系和广大教师开设校选课的积极性,1992年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全校性选修课津贴,给开设校选课的院系和教师一定的补贴。各院系开设的校选课,大多是在院系内开过且效果较好的课程。目前,我们总的课程稳定在100门左右。多数课程拥有固定的教材,有一批教师常年坚持在校选课的岗位上。除了艺术教研室的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之外,每学期开设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各大领域的全校性选修课30~50门。据不完全统计,每学期选读这些课程的学生在5000人(门)以上。

课程多由学有所长的学者主讲。有许多著名学者,甚至一些学术大师都曾担任校选课的主讲。如1987年开设“当代外国经济思潮”,曾聘请陈岱孙、胡代光、厉以宁轮流讲课;开设“北京历史地理”,由侯仁之亲自授课。1994年哲学系朱伯崑主讲易学,陈鼓应主讲老庄哲学,叶朗开设“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汤一介开设“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意义”,等等。

为保证校选课的质量,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在课程讲授完毕以后,写出小结,总结开课情况和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许多院系都在积极探索讲授校选课的新思路、新方法。如历史系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两门课程,每一学年开设一轮。系里把这两门对非历史专业开设的通史课作为重点建设的课程,最近几年都派青年学术骨干如阎步克、高毅等主讲。

此外,我们还着重建设了一门较大规模的校选课“名著名篇导读”。经过较长时间准备,这门课程终于在1995~1996学年第二学期正式开课。首轮课程共十余讲,选取古今中外在人类文化和思想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或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和篇章,聘请学术造诣深、讲课效果好的教师,作纲领性的宣讲。首轮课程的讲题是:《周易》(朱伯崑),《道德经》(汤一介),《四书》(陈来),《文心雕龙》(张少康),《孙子兵法》(李零),《史记》(祝总斌),《战争与和平》(李明斌),《海涅和他的诗歌》(张玉书),《共产党宣言》(李士坤),《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张昀),《魏格纳的“海陆的起源”》(何国琦)。

第二,设立了艺术教研室,加强美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我校一贯重视美育,为此,专门成立了艺术教研室,并积极筹建艺术学系。我们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每个学生必须选修一门艺术类课程。艺术教研室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面向全校学生的艺术类选修课。1986年艺教成立以来,学生每个学期都可以选修诸如艺术概论、中外音乐史及名曲欣赏、中外美术史、绘画、舞蹈概论、戏曲欣赏、世界电影史、中国书法艺术欣赏等多种艺术类课程。其他院系也提供一些美学方面的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

第三,编印了指导学生读书的“导读手册”和“推荐书目”

1988年在教务长王义遒的指导之下,由北大图书馆导读室编印了《大学生导读手册》。最近,我们又编写了四年一度的《北大书友推荐书目》,作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引导材料。同时,还推出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电影戏剧各10种,统称为《文化精品选萃》,推荐给广大学生。为了向大学生提供更为宽泛的阅读欣赏材料,我们编纂了一册《优秀文艺作品推荐目录》,其中含有节目、影目、剧目、曲目、舞目、画目等300余种,请校领导和校内外专家审定,正式推荐给学生。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提高文化素质,我们以《推荐书目》和推荐的优秀文艺作品为重点内容,组织讲座、演出、展览、读书会、笔谈会等等。我们还委托信息管理系主办了《燕园导读》,作为校内发行的报道和指导读书活动及文化艺术活动的快速传播的阵地。

第四,利用我校文史哲等基础学科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学术力量,结合教师的学术研究,宣传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活跃校园的学术空气

北大学科齐全,特别是文、史、哲等学科拥有雄厚的学术力量,这为北大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北大文史哲学科一向站在国内前列,前辈大师冯友兰、翦伯赞、王力等曾在这里研学、授课。现在我们仍然拥有邓广铭、张岱年、季羡林、林庚、周一良、宿白、田余庆等一大批知名学者,近年来还有一大批中青年学者成长起来,如陈来、葛晓音、阎步克等,他们承前启后,在推动学科发展和组织教学等方面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各系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来都取得了长足进步。1994年北大文史哲三系同时被评为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长盛不衰。1992年初,我校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文史哲考古等系的学术力量,发掘和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心的工作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龙虫并雕”,编辑大型学术年刊《国学研究》,规划出版系列专著《国家研究丛刊》,向读者奉献学术精品。同时,与有关单位合作,制作电视系列片《中华文化讲座》与《中华文明之光》,编辑出版“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着力于文化宣传和普及工作。

此外,我们举办的大型讲座还有“东方文化讲座”、“自然科学专题选讲”等。本学期教务处正在组织“人文社会科学讲座”。这些讲座自愿听讲,形式灵活,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第二课堂的作用。各院系还组织专业方面的系列讲座,如化学学院的《今日化学》、物理系的《当代物理学前沿》。校系团委、学生会也经常就一些热点问题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丰富了学校的学术文化气氛。

第五,利用北大特有的革命遗迹和人文景观,加强对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北大校园的主体——燕园有数百年历史,从明代名画家米万钟的勺园,到清代的淑春园,到燕京大学的燕园。这里,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遗迹,有圆明园和周围名园的不少遗物,也有丰富的故事和传说,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是传播传统文化和培养革命精神生动的教材。为此我们特请侯仁之教授作顾问,谢凝高教授筹划,遴选了一批校园文化景点,如北大革命烈士纪念碑、勺园(明画家米万钟园址)、蔡元培像、李大钊像、未名湖北石屏、斯诺墓、未名湖石舫(和珅旧园遗址)、抗日活动联络处、三·一八烈士碑、钟亭、智慧之树、水塔、华表、梅石碑、临湖轩、塞万提斯像、葛利普墓等,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在景点立牌说明,作为加强学生爱国爱校教育、提高文化素养的活的教材。同时还组织地质学系、城环系、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和部分教师对校园的树木、岩石、景观进行“名木”、“名石”、“名景”活动,最大限度地揭示燕园的石、木、砖、瓦的文化内蕴,让校园拥有更浓厚的文化气息,吸引和诱导学生温故知新,求知求索,更加热爱自己的校园,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三、开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收效

学生对祖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学了有关课程之后,收益良多。以1992~1993学年开设的校选课“中国文化史专题讲座”为例,课后学生反映该课“从多方面引导我们触摸、探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课程“犹如一幅中国文化的历史长卷,在我们面前慢慢展开,使我一次次陷入她那深邃、雄奇、瑰丽、阔大的境界之中”。一名理科同学写道:“作为一名理科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心中以前只能算有个概念而已。这学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我震惊”。有的同学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说:“并不是传统文化束缚了新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而是我们对传统中优秀的东西的弘扬和承续还不够”,“我们要用所学的知识,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使它发扬光大”。

对于“名著名篇导读”课,学生尤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许多同学在开课前的一个小时就来到课堂门外等候。一位同学写道:“在目前社会风气影响下,有些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学习技术知识以外的文化知识,这终将导致学生文化素质的降低。本课的开设,实是一大善举。”有的同学“希望这门课能一直办下去,而且越办越好,成为北大的特色课。”有的同学深刻地说:“这门课可以纠正学生只学短平快的致用知识,不注重自身修养与气质培养的不良倾向。”在期末考试的答卷中,许多同学在回答老子“顺应自然”观点对当今社会的意义时,都谈到了和平问题、环境问题,谈到了西方文明在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上的误区,谈到了中国文化强调与自然相和谐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我校同学之中产生了深刻影响。1993年冬,我校几十个学生社团联合发起组织“国学月”活动,举办报告会、讨论会、读书会,并邀请许多老一辈的学者作学术报告,几百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还有不少人站着听讲。讲台上下思想呼应,气氛热烈,场面动人。此后不久,一些学生发起组织了“爱心社”,响亮地提出“市场经济呼唤精神,时代需要爱心”。一些研究生带头开展“文明修身”活动,提倡“从完善自我做起”,进而为社会做贡献。这些令人称颂的思想行为正是我校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的结果。而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哺育着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校广大女同学曾拒绝参加选美,却有几百人报名争当“中华文明之光”的节目主持人。一位同学经过反思,道出了这样的体会:“在经商、选美、炒股的轮番轰炸之后,我们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能融入自身素质中的东西,而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亲切感。”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也是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一大特色。我们开设了很多这方面的课程,如自然科学史概论、环境学基础、化学与人类·社会、普通统计学、人类生物学、现代生物学概论、近代物理导论、微机原理、生态学概论、海岸环境开发管理等等。“化学与人类·社会”的任课教师杨培增对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表述得十分清楚,他这样写道:“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之间发生着相互渗透和影响,联系也愈加密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已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因此,像我们北大这样闻名的综合性大学在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根本任务方面要体现如上的认识,理科教师除了要重视和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修养之外,也要关心和培养文科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他们的自然科学意识,教授给他们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他认为开设“这门文科学生选修的化学课,对改进文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和提高科学素养不无裨益”,“有利于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养成”。学生也认为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很有眼光的”,甚至希望成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有的同学十分感人地写道:“短短的一学期转瞬即逝,但这一学期内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我会时常温习常记心头的,因为这是我改变自己畸形知识结构的第一步。”

标签:;  ;  ;  ;  ;  ;  

发挥优势致力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